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综合布线课程

随着我国对职业类学校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为了解决中职学生学历偏低、就业薪资偏少、就业发展后劲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也为了满足中职学生对接受更高等级教育的需求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模式相应诞生,即中高职衔接。教育部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重大教育政策及名词解释中,对中高职衔接的解释为: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当前中高职衔接大体有三种模式:“五年一贯制”“3+2”“3+3”。其中“五年一贯制”和“3+2”模式主要服务小众学生,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此,研究中高衔接的重点应该是“3+3”分段式中高职衔接模式。中高职衔接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中高职课程如何实现无缝对接。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因为中国文化习俗及历史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成系统,内部衔接脱节,很多中职毕业生无法顺利升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笔者认为,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之所以断层和脱节,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问题是中高职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系统,其中最突出的是课程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设置脱节严重。由于中职类学校和高职类学校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导致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加上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统筹中高职衔接,导致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战,课程设置严重脱节。

第二,课程内容重复。由于中高职课程设置脱节,其带来的后果之一必然是中高职院校在相近或相同专业中课程设置重复。

第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院校以初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技能培养为教育目标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则大部分以高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主要围绕知识能力培养制订教学计划。中高职院校各自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对象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出现重复,甚至专业技能课倒挂的现象。

二、综合布线课程衔接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布线》成为信息及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中职类学校和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该课程,在技能大赛中也有相关项目的全国类比赛。在苏州市区的中职和高职类学校中,大多数都开设了该课程,每年均有十几所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综合布线项目,甚至同一所高职类院校同时参加中职组和高职组综合布线比赛。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来看,综合布线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模式不连贯等问题。

就教学大纲来看,网上可搜索到的中职综合布线教学大纲非常多,而高职综合布线教学大纲非常稀缺,即使搜到的,也与中职教学大纲重复,甚至教学目的完全一样。课程框架结构设置也类似,课程教学内容重叠,只是在技术要求上略有不同。而在技能大赛上,中高职类比赛题目也极为类似,只是在信息点数量及光纤类技能点上略有不同。

就教科书来看,中职类综合布线教材已经普遍采用模块化设计,如由罗忠和谢世森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课程改革新教材《综合布线》,全书除了课前准备概述外,共分为九个项目,分别讲述了规划设计、布线施工、测试验收、维护诊断等内容。而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综合布线技术》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教授。

两种教学设计思想模式的不同导致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知识点重复讲授,教学模式不连贯,学生重复听讲相同的知识点,学习兴趣下降,更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

三、结论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既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不配套、不合理的现象,也有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环境不适应需要等问题。想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衔接问题,应该将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考量,结合各方面力量,制订与中高职教育相匹配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就综合布线课程来说,建立完善的衔接课程体系应该以综合布线系统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当前行业标准规范,对综合布线理论知识、施工专业技能、测试验收专业技能、管理维护专业技能、案例分析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中分离出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配套模块,将对理论要求不高、技能要求不强的模块放在中职类学校开展,而将理论要求较高、技能要求偏高的模块放在高职类学校开展。

参考文献: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范文第2篇

教研方面

1.通过课堂检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及时了解本县区

线上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教学进度,指导

本学科教师做好线下线上教学的衔接工作,包括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衔接等。

2.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原,并对其进行精选,形成线上教

学精品资料库,并提供给本学科教师使用,以便学生结合

实际选择性回看,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温故

知新。

3.提炼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的工作经验,并将这些经验

与本县区教师分享。在线下教学的起始阶段,引导本县区

教师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工作经验,以便教师、学生能从统

上教学顺利地过渡到线下教学。

学校管理方面

4.对本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以准确

把握线上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及时了解线.上教学存在的

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师生解决问题,

巩固和提升线上教学效果。

5.结合各学科税上教学的进度和各单元的教学效果,调

整线下教学计划,做好线下教学计划与线上教学计划的有

效衔接,线下教学内容、方法与线上教学的衔接。

6.做好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对中考复习的

焦虑。加强对九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不过度增加

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果。

7.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计划。准确了解未

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学方案。

准确了解线上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情况,采取适当的补助

措施。

8.指导各学科教研组开展线下线上教学衔接研讨活动,

总结线上教研的经验并将其融入线下教研活动,建构形式

灵活、内容丰富的学科教研活动。

教师教学方面

9.对本学科线上教学情况进行悉心小结,对线上教学中

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完善,为不适应线上学习的学生设计针

对性的补助措施。

10.结合学情和时间分配,调整好线下教学计划,线下

计划与线上计划进行有效对接的同时,要确保线下计划的

科学性与有效性。九年级的教师,更要结合线上教学实际

和中考实际,精心设计好复习计划。

11.在线下教学的起始几周,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并抽

出时间对线上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12.关注本学科线上学习情况异常的学生,关注学习异

常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能及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使其尽

快适应线下学习。

13.做好各类资源的有效统整,使之成为资源库,并将

其提供给班级学生,助力学生的线下学习。

家长方面

14.引导孩子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尽

快与线下学习对接。

15.引导孩子减少对电脑、手机以及电视等电子产品的

依赖。

16.在线下学习的起始几周,要充分关注孩子在校的学

习与交往情况,充分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充分关注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技能主导 必要性 原则 条件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 [1]。自此,全国加快中高职衔接的地区及院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职对口升学和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仍沿袭传统普通高考模式,颠倒了技能与理论的位次,忽略了技能考试成绩,挫伤了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值得欣慰的是,湖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技能高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运行体系,已非常急迫,必须列入教育部门及职业院校的重要议程。

1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因其职业针对性具体表现为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并最终以技能来体现。当前,在加快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力实施中高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形势下,技能的主导性更是显而易见。因此,“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既有尊重客观规律和顺应形势发展的必然性,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1.1“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魅力

仅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例,近几年就出现了“一路走高”的趋势,即大赛的规格越来越高、受关注度越来越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国际交流程度越来越高,带动了职业教育越来越具魅力。假如,进一步明确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技能主导”地位,就更能盘活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优势,促使内涵质量的加快提升,促使学生就业率、公众满意率和社会贡献率的明显提高,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公众就能领略职教发展的勃勃生机。

1.2“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有利于突显职校学生的优势

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心态较好、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近几年,较多省市推出了“在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以上的,可免试入读高职院校”的新举措,发出了“技能主导”的红色信号,促发了公众对中职生由“俯视”到“仰视”的视角变化。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技能主导”地位,就会促发中职学生由劣势到优势的巨变。当前,中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与技能的权重明显增加,同样升入高职的中职生与普高生,一个是科班出身,一个是半路出家,功夫高低自然不言而喻。

1.3“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增强公平高考的公正性

在全国同走高考“独木桥”的年代,在高职院校与重点院校、二本院校同分“一杯羹”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只能录取本科教育剩下之后的生源。而中职学生所走的升学之路也仅仅是指标少得可怜的“对口升学”,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也只在试点阶段。假如尽快推广湖北的“技能高考”,建立中高职衔接的独立招考、升学深造体系,那么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如此,中职教育也才能由“次等座”变为“贵宾座”,从而与普通高中“平起平坐”,高职院校也才能与普通本科高校“两分天下”,也才能彻底消除公众偏见。

2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实施原则

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需要有原则性政策去保护,以此指导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实施机制、办法及细则。对此,普通高考的特长生考录办法与湖北“技能高考”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完善,并形成法规性政策广而推之,形成由中国特色的职教高考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体系与现代教育体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应努力在中高职衔接的考录工作中落实以下实施原则:

2.1“三维”控考, 技能为主

“三维”,即仿真模拟、实际操作、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仿真模拟是技能操作的“半成品”,但因其依托数字化技术并在实训与考核中的低成本、方便快捷等优点,应列为主体性控制维度,侧重技能的广度。实际操作技能是岗位胜任力的标志,应明确为关键性控制维度,侧重技能的深度。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因其具备基础性与通用性特点,应列为辅控制维度。在处理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的关系上,应以专业理论为主,文化知识为次,文化知识内容应依据专业特点而有所区别。即便在专业理论命题上,同样要以技能操作知识为主、以基本原理知识为次。对此,笔者建议:“三维”要各自立项考试,其分值权重应以4:3:3的比例为宜,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的分值权重应以6:4的比例为宜,技能操作知识与基本原理知识的分值权重也应以6:4的比例为宜。

2.2“双段”施考,技能在前

“双段”即技能考试阶段和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阶段。在时间安排上,技能考试在前,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在后。技能考试阶段分步组织仿真模拟、实际操作两项考试,通过网络集中考试与现场分散考试两种形式进行,考试时间定在每年的11月份为宜。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阶段实行集中统一考试,考试时间定在次年的5月份为宜。由于区域职业教育的不平衡性和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统筹职能,充分发挥中高职国家示范校的作用,做到集中设点、统一考试与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相结合,建立规范科学的中高职衔接及其考试机制,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畅通化。

2.3“双线”录取,技能定夺

“双线”即技能成绩录取线和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成绩录取线。“双线”运行方式可以采取分步制,也可以采取集中制。分步制就是先确定技能成绩录取线,技能成绩录取线要同时给出综合成绩录取线与实际操作成绩录取线。达到两个录取线以上参加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考试;集中制就是根据分值权重统一确定综合录取线与技能成绩录取线,以此为根据予以取舍。由于技能考试在前,可与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融为一体,技能考试成绩录取线可作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依据,避免技能鉴定工作与中高职衔接考试的冲突,从而减少人财物的浪费,实现一个结果两种用途的目的。

3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保障条件

在推进“技能主导”中高职衔接的进程中,需要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在政策、环境和机制上予以支持,确保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及顺利实施。深化技能鉴定制度改革,创新职业资格认证机制,营造社会氛围。

3.1技能鉴定机制高考化

借鉴高考运行机制,深化技能鉴定制度改革,将中等职业教育各类传统技能鉴定统一到中高职衔接考试上来,做到考点集中、异地监考、考试严格、过程严密、考场严肃、纪律严明;在命题、考试、考评、统计、录取等环节,全面推行高考机制。改革完善技能鉴定机构职能,融合中高职衔接考试组织职能,纳入省级考试院管理。建立技能鉴定数字化平台,大力推行网络考试制度。

3.2职业资格认证行业化

“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行业又是联系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的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行业组织承担技能鉴定工作具有诸多优势,既有利于政府监管、企业易于认可,也有利于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并且符合“第三部门“理论。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行业化,必须在命题、考评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要做好技能考试结果与技能鉴定成绩的转换,实现技能考试与资格认证的紧密衔接。

3.3崇尚技能心态社会化

心态决定状态。确立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技能主导”的地位,需要从社会心态抓起,培养崇尚技能的自我心态。从社会角度讲,要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引导企事业用人主体,大力推行“道德为首,技能为主,能力为本”的用人标准;从个人角度讲,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全面渗透“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能至上”的心态教育。

总之,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只有筑牢“技能主导”的根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

作为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终端的、直接参与社会运行过程的一线人才,是各行各业劳动大军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但并没有带动中职的同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的系列问题。

(一)高职院校定位偏移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与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使得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但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同化着高职教育的个性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定位模糊、特色难显,尚有学科本位痕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与“职业”双重属性,“高等”既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又应代表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职业”即面向操作层面的技术与技能应用。高职院校虽属专科教育,但更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更应体现职业技术等级的高层次。但尚有不少院校把过多精力放在“专升本”的追求上,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摆脱学历教育的束缚,更不能妥善处理好与中职教育的关系,以体现“高层次”的定位。

(二)中高职生源结构衔接脱节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及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素质,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专业素养较好,专业思想比较稳定,能够较快地适应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以体现其“职业性”特点。然而,原国家教委1997年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的规模只占高校招生计划数的3%,2006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职对口招收中职应届毕业生和五年制招生的比例限定在5%以内,掐紧了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命脉,使得中职几乎成为终结性的“断头”教育,成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生源基本上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大多是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非第一志愿报考高职的人群,多数对高职教育具有抵触情绪,且不具备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人才培养层次衔接不畅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实践能力的性质与范围方面,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其引领作用更难体现,双方的质量与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二、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诉求

(一)对职业定位与职业导向的诉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均迫切需求具有专业技能、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已成必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直接为经济社会建设一线需要服务,职业教师应依据职业教育客观规律与一线人才的成长规律,遵循明确的职业导向、职业定位与职业路径,着力发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为此,建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并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将高职院校专业理论素质、职业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优势与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各自具备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以充分赋予一线人才提升职业岗位层次的权利。

(二)对技能提升与知识迁移的诉求

1999年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客观要求,必然引起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和层次的多样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从基本技能的获得到高级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过程,随着操作技术范围的扩大,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专业理论基础的完善,职业岗位级别也在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必将逐渐提高。可见,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的发展须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中高职衔接要把落脚点放在一线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使其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还要关注其职业迁移能力,使其获得应变、生存与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技术等级提升与职业岗位变动。

(三)对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合作教育”,倡导并实施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可以实现人们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获得职业与适应职业,职业教育只有扩展为涵盖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教育,才能为一线人才的全面发展服务。根据社会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个人的价值发展需求,为一线人才提供合适的学习与发展空间,以提升文化素养、满足个性兴趣,激发技能天赋,完善健全人格,并最终养成高水平的职业综合素质,达到社会应有的地位。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能够满足一线人才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与重构,实现长远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奠定其人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和提供其终身学习与深造的机会,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路径之选择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 转贴于

(一)构建一线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人才升级渠道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拓宽多样化衔接渠道。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还可以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与当地职业高中开展双学分运动,在职业高中开设专业技术课程,鼓励高中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其提前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从而使高职院校录取到更多的优质生源,以解决生源错位问题。

(二)适应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关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普适性技能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三)推动建立中高职教育的弹性学制,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

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职业院校可通过模块课程选修、学分累积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前由于中职学制的不规范而导致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另一方面,针对非中职生源,则可以让其到相关中职学校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以达到高职的起点要求,解决了高职由于两种生源的差异给教学计划安排和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困扰,避免了与中职学校教学内容雷同与课程重复的出现,也为充分发挥一线人才的潜能和兴趣特长提供了条件。

(四)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当今世界,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着多次转换,从学校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就业到失业、继续培训到再就业,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变得尤为重要。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国民提供完善的服务,例如欧盟提出要建立终身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体系,每个欧洲公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享有接受指导服务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管理自身的学习、工作路径及其过渡环节,另外可发挥生涯指导服务的预防作用,鼓励处在危险中的个人和群体完成学业,使早期离校生重新融入适当的教育与培训中。因此,中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一线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服务指导体系,提供更加准确的具有职业目标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引导其根据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以使一线技能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五)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

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将“双证制度”视为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企业、行业用人、用工制度,逐步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由政府投资引领行业、企业开发用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培训包,规定从事某一职业不同级别的能力标准,并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各地可以根据本地产业经济结构的特点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并利用这一校企合作重要载体的资源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培训包的开发与建设,分别为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提供教学标准及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具有鲜明职业特性不同级别的培训包可使中职与高职课程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六)改革评聘制度,优化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

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范文第5篇

随着疫情的持续转好,历时三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终于要结束了,开学的日子来临了。一旦开学,好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必定扑面而来。那么,如何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线上参与教学和完成课后作业等情况来看,五年级有一半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爸爸妈妈不会辅导,不能及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因此为了做好开学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 上好开学第一课

学生返校之后,结合《开学第一课》的视频,先要进行一些常规的训练,习惯的培养,上好生命教育第一课。要让学生对疫情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认知。给学生普及自我防护的知识,学习在校内如何正确戴口罩及正确洗手,教育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也给了学生们一个开始线下教学的适应的过程。

二、摸底评估,掌握学情

1、谈话小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学习状态,评估学习质量。

2、以单元为板块,以摸底测试的方式了解线上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缺失,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

三、趣味复习,查漏补缺

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词语、背诵、课内阅读三个板块

1、在新课之前的4-10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复习梳理,可采用课文背诵接龙、听写小达人、默写小能手等趣味方式,穿插在每堂课的课前,力求有趣。而且在新课教学中,要适当关联,对旧知进行巩固。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安排一定的课时去消化,尽量做到省时高效。

2、检查课文笔记以及学生作业、缺课漏课现象,及时补救。

3、抓住重难点复习课文,提高教学质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后习题和知识的薄弱点是关键,评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4、将疫情期间所写的优秀作文进行评选,激励学生。

四、关注差异,有的放矢

1、对于特别弱的学生,如果是课文内容不理解,建议他复听微课,巩固学习;

2、如果是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口头练习,比如可以让他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朗读作文,比比谁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

3、也可以让孩子们互帮互助,组成学习小组,帮助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