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考试作弊 反作弊 思考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界定了考试作弊行为,如: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其他作弊行为。

近年来考试问题出现了危机,考试舞弊现象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严重。作弊工具从小抄、“”到手机、电子词典,再到现在的军用对讲机、针孔摄像机、无线耳机……为应对各种考试中不断升级的高科技作弊方式,教育部门的反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人工监考、指纹验证、电子眼、手机屏蔽器、作弊克星等,然而,反作弊措施似乎永远跟不上作弊手段的进步。

一、与传统的作弊手段相比,现代考场舞弊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

1.作弊工具的高科技含量逐级攀升。与传统小纸条相比较,如今的作弊工具高科技程度越来越高,诸如“针孔摄像头、无线接收器、手机短信、间谍眼镜”等在考场作弊中大显身手。出售这些作弊工具的小广告在学校周围的墙上随处可见:打开网络,输入“考试作弊”字样,能打开许多网站,查看各种网络销售的作弊工具:网络中教你如何制作考试作弊的隐形纸条等。这些作弊工具通过无线电或隐形文字传输信息,隐蔽性更强,监考人员又不能搜身,故很难一一识破。

2.参与作弊的“”以在校高学历人员为主。“”代考现象在一些大学校园非常普遍,许多高校学子把此种行为作为营利手段,频频代人考试且考分颇高。并且“”“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英语考级、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职称考试等等。更有甚者网上有“”网站、某些高校“”还成立了“考研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大学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习优秀,他们提供现场帮助,开价千元,获利不菲。使得参与者与恳求帮助者的道德水准扭曲。

3.作弊方式从无序性向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性转化。考试作弊人员逐渐从个体作弊到群体作弊,甚至出现作弊经纪人。媒体对于高考舞弊案的报道颇多,大都是群体作弊。策划人事先安排“”以“应试”人员身份进入考场,然后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考题传出考场,场外将答案做出,按事先谈好的价格卖给考生家长后,再往考场内发送。参与案件人员有考生、代考人员、监考职员、教师、家长等。家长、学生认为:花费些钱财冒险一搏考取名校是值得的。

4.考试作弊已形成了“新型职业”,队伍不断壮大。由于提供作弊工具、参与作弊行为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事发后,相关人员如果不是主要谋划者,法律并不给予必要的惩罚,使得参与作弊的人员愈来愈多,有“主谋”和“从犯”,有“参与者”和“策划者”,这种畸形的“职业”范围有滋生蔓延之势,且作弊手段不断翻新。不仅在中国,考试作弊已在全球范围成为普遍现象。

5.从发展事态看,同情心导致高校考试作弊更为猖獗,引起学生不满。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考试乏味、枯燥、繁重,从入学考试到毕业考试,作弊人数逐级递增。考生不会花费大价钱购买高科技作弊仪器,往往限于纸条、手机作弊,容易被发现。但由于条件限制,监考老师往往是带课老师,监考力度不够,针对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于心不忍当堂认证作弊,因为“作弊”二字一旦写入学生档案,将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发展。这种姑息迁就的做法导致作弊事态扩大,老师的“善心”使得其他考生的辛苦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遭致怨言。

二、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引发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3年就发表文章《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指出“考试舞弊之五恶德”:“欺亲师”、“自欺”、“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1]。作弊根源究其原因,具有长久历史传承性: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开始,传统作弊手段有:贿买、夹带考试经文、请人代考等。法制不健全是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的另一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缺乏对考试的立法;考试作弊成本过低;收效显著,一些人频频铤而走险。故而“反作弊”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任务,任重道远,不能只局限于考场内,应该长期坚持、从小做起;改革教学、考核方法;淡化考试的影响。

1.诚信教育,从小做起,持之以恒。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标准。据调查,小学生作弊现象很少,因为他们的内心是纯洁的,老师、家长循循善诱地告诫做人要讲信用,要诚实。他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一句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到中学、大学,来自家长的期望,升学的压力,奖学金等利益的诱惑,青年朋友在道德方面失去了做人的准则,期望以作弊方式不劳而获。当今世界主流仍然是诚信的,没有诚信国家将不会安稳,没有诚信校园将不可立足,没有诚信的个人将最终为社会所抛弃。国家倡导诚信,社会呼唤诚信,人人需要诚信[2]!但是社会上不讲诚信的现象又较多,涉及经济、建筑、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受社会局部诚信环境缺失的影响,青少年在诚信面前迷失方向。诚信应该从小做起,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教育督促学生从杜绝考试作弊做起,自觉恪守诚信,反作弊行动需要全球人支持和参与。

2.研究新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增强学习兴趣。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阐述了素质教育思想,提出高校培养学生必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条件,克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按照这些要求,彻底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研究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走出考试作弊长抓“不止”的怪圈创造条件[3]。遵循各专业社会发展要求,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改革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包袱,切实做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带着兴趣欣然接受新知识。

3.改革考核方法,淡化试卷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课程结业成绩。现行的考试模式是一种机械的、可以通过作弊来取得高分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不出考生的思考与创造的。许多教育工作专家很赞同开卷考试,这样做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查询资料,调查研究,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激情,这种考试方法也可以借鉴到社会成人考试中。有人提出,当作弊越来越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主要研究的应该不是怎样对付具体的作弊手段,而是应该更多地研究考试本身[2]。认识到以往“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较多的学校开始采用综合评定分数的方法:即课程结业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成绩、实验课成绩,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总评成绩能够较为公正地反映出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考试形式上,网上公开考试课程的试题库利于学生复习,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试卷分为A、B卷;选修课程采用半开卷、开卷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查询资料等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集成论文形式,整个考试看似简单,要付出辛苦才能得高分。学校采取学分制管理,一门选修课不合格,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补上学分,使学生考试压力减小,有较多精力投入到重要考试课程复习中。

4.“魔道之争”,难分胜负,期盼法律亮剑。据统计,包括高考在内,我国每年花费在反作弊上的资金将近十亿元。然而,反作弊技术往往滞后于作弊技术,作弊与反作弊,就是一场无休止的“魔道之争”。而用高科技手段防止作弊,可以治标,但不能治本。我国古代对科场舞弊者的惩罚十分严厉,主要有:枷号示惩、斥革、杖责、刺字发配,最后一种处罚相当于重犯要犯的刑罚。而现代我国考试群体作弊案件中,虽然参与作弊的当事人受到了严厉处罚,但是案件中一些从属人员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如花费金钱雇用帮手的家长,助纣为虐的考官等,如何处罚这些人员,没有准则。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考试方面的法规尚不健全,对作弊人员的处理手段还缺少法律依据,处罚力度显然远远不够,对企图作弊者起不到警戒作用。我们期盼相关考试法规出台,毁灭考试作弊的土壤根源。

增强诚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并以法律干涉考试作弊行为,反作弊才能标本兼治,考场的天空才会更蓝。

参考文献:

[1]白雪飞.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理性分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112―115.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考试灰色产业链;诚信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65-02

一、引言

当今应试教育模式下,有时候考试不再是为了检测、反馈、服务于教学。为了获取成绩,传统的考试舞弊方式结合现代IT技术形成了灰色产业链。学风负面化管理艰巨,导致学生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本文通过考试灰色产业链分析,研究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适用于当前教学管理方案的建议,并探讨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过程中考试的作用,得出教学与教务管理体系中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二、考试灰色产业链环境条件分析

考试灰色产业链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概念,它是围绕着各种考试进行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正当交易而形成的产业链。考试舞弊工具日益发达,客户量(进行不正当交易人群)不断增加,成为利益集团牟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把全民(需要考试人群)都套住,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造就了学子的负面价值观。考试灰色产业链的形成,具有经济学角度的原因,需求及需求带来的市场是两个核心因素。其一为需求。(1)高校学生课业比较繁重,不能均匀用心每一科目,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程不感兴趣;(2)跟着社会的主流考取各类证书,以求职为主,忽略学校的课业;(3)相对于高中,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学习需要自主,缺乏自律的学生容易选择非正常方。其二为需求带来的市场。选择非合理手段的学生数增长,客户群体变大,把握一年的几次重要考试,无需投入大量资本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牟取暴利是形成市场的重要原因。

三、灰色产业链生命周期

从售前、生产、推广、交易、售后,灰色产业链已形成轨道,随着市场的需求扩大、牟利增多,更多的人投入这一行业,逐渐把考试灰色产业链日益完善。灰色产业链制造的主要产品是能辅助考试顺利通关的各种道具,如显影碳粉、透视眼镜、针孔摄像机、无线蓝牙等,电子产品是通过再改造、伪装更新上一代弊端后投入市场。主要答案获取方式有:在考场中安插内应,扫描试题(或针孔摄像机)后用无线设备发给外面的合作人。收到考场卧底试卷之后,转入做题人员,答案再由盈利集团发送给考生。宣传也是灰色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发宣传单、电话联系、短信联系等方式进行宣传。据调查,双方签订购买协议主要是购买方向供货方提出分数标准,考试分数没能达到双方协商的分数或利益集团承诺的分数,利益集团全额退款或退回部分款,此赔偿款项中不包括购买者自身原因没有成功或者被发现的现象。

四、考试灰色产业链对策

1.舞弊主要方法:(1)接收器:引进高科技设备,如笔后方带微型显示器的笔、无线扫描传输功能的笔,还有常见的显影碳粉、透视眼镜、针孔摄像机。接收器大部分为无线微型耳机、嵌入橡皮内的微型显示器。骨传导眼镜(2009年开始引进)以及透明显示器。(2)发射器:会用电台发射器,在不知道频度的情况下,很难有屏蔽器屏蔽。手机屏蔽器屏蔽的是900MHZ和1800MHZ的信号,常见的对讲机屏蔽系统是屏蔽400MHZ和100MHZ,由于FM广播信号在80-108MHZ之间,所以通常不会被屏蔽。因需屏蔽这段信号的时候很少,所以没有厂家生产80-180MHZ广播信号的屏蔽器,这是带来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

2.考试舞弊对策与建议。(1)诚信的树立: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入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现代社会的道德标杆。(2)自主选课:学生可以自主选课,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关心度。(3)减轻考试负担:考试成绩在总分的比例变小,舞弊现象也会变少。平时分为40%,期末论文为30%,期末考试为30%,如此形成等比就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压力。(4)可以采取多种考试方法,如减少闭卷考试范围等,避免在指定的范围之内出题,使得舞弊相关利益集团无法加入其中。(5)逐渐形成素质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过去的以分数高低为标准的教育评价观念,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高低和实际能力强弱为标准的综合评价机制。

五、教学与教务管理中的定位

1.学生的角度分析教育制度。当前的教育的基础基于升学,为了升入高等学府不得已根据分数选择专业,降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积极性、创新性和深入研究的意愿。教师和学生的意愿不符,学生渴望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课程,除了必要的专业课之外,其他的课程应该开放,让学生们自主的选择而不是教师已选好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2.灰色产业链利益群体的角度。灰色产业链利益集团不费时不费力就可以在短期内赢得高收入的行业。社会上部分人群为了挣钱不惜犯法。我国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与考试高科技舞弊的相关法律,只能参照刑法第282条,利益集团看重法律的漏洞。《刑法》第282条有明确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博弈论角度。假如考试舞弊但考场并没有监考老师管制的环境,考生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宁愿以自己的诚信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自觉诚信考试。所有考生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都会舞弊而且会采用高科技方式,采取不顾诚信的策略从而进入“纳什均衡”状态。如果一个考生从诚信的角度出发,考试并非舞弊,而其他考生仍然不顾诚信,那么这位考生就失去竞争力,甚至要面对因考试不顺利的一系列后果。

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学生:诚信考试(S)、考试舞弊(s);教师:不能默认考生舞弊(T)、默认考试舞弊(t);

利益集团:不贩卖答案(G)、贩卖答案(g)。三者都是理性的,都自觉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只要考生都能做到诚信考试,考利益集团就不会存在。只有在考生加强诚信考试的思想,舞弊现象才会得到改善,考试通过这种情况也会变成公平竞争。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舞弊现象以及舞弊工具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了考试舞弊方法以及考生舞弊心理,探讨了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法律的不完善、盈利集团的不惜犯法,提出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1)思想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重构社会诚信,扭转投机取巧和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拓展学生的成才路径。(2)管理方面要注意完善各个考试报名体制以及区域、户籍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尽快出台《考试法》,使考试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明确考试功能,严惩各种作弊行为,规范考试秩序。同时不能因为学生偏向某个科目,平均成绩不是很好就否认,要为他们的创造合适的成才环境。每个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尊重人的差异性,施之以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专题考试曝光台:重要考试泄题、舞弊调查[EB/OL].人民网.

[2]教育部重拳打击利用通讯工具作弊[N].人民日报.

[3]高兴.最新历史版本:高科技考试作弊[Z].科普博物馆.科普词典.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考试作弊 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23-02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检查评价、反馈调控、教育激励等功能。但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考试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学生、学校、教育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有效防止并进而根除这种现象,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1.1 数量扩大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且90后的学生具有极大自由、享受的心理特点,所以很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场作弊。据不完全统计,接近80%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种正常现象、普遍现象,考试作弊是应对考试做出的机会主义反应。通过网络、媒体或报纸报道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也呈现增长趋势。

1.2 动机复杂化

高校学生考试成绩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留级、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学生的入党、学位的获得、就业岗位的推荐等,所以考试作弊不仅发生在学业不良者身上,即使是优秀学生因为分分必争也存在作弊现象。

1.3 方式多样化

随着各高校对作弊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带资料、偷看等向发展为更隐蔽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1)打手势;(2)夹带:将事先准备好的缩印纸条,藏在衣服口袋里、座椅上、文具盒、笔袋里或水杯里,或者写在手掌上、胳膊上、大腿上、衣服上或课桌隐蔽处;(3)抄袭、传递:偷窃邻座试卷答案或将写有答案的纸条传递给他人:(4)交换试卷;(5)找人替考;(6)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手表等现代通讯工具或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设备作弊;(7)运用隐形笔、微型耳机和无线电子接收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作弊;(8)搞小恩小惠:考前求老师透题或考后提高分数以便过关。

1.4 手段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和移动电信的普及,人们利用快速便利移动信息工具进行作弊,考试作弊的手段高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

2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2.1 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及能力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首先,考试作弊成功的学生,心理上由开始的不安发展为依赖的心理,其他同学也会产生效仿、攀比的心理。其次考试作弊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品质的缺失,影响健康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的发展。最后,作弊学生虽然能蒙混毕业,但是影响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最终导致学历与能力不符。

2.2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声誉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考试作弊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学生考试作弊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严重违反考风考纪,影响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将严重损害学校办学声誉。

2.3 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直接损害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将摧毁整个教育事业。

2.4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一方面,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危害社会公平和诚信,作弊学生走上社会后容易萌发作假造假念头,严重的会进行骗欺诈乃至走上犯罪道路,败坏社会风气。另一方面,高科技作弊助长不正之风,滋生贪图利益者利用假的高科技作弊工具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3 “四位一体”加强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学校统筹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3.1.1 建立考风督查组

该督查组由学校校长直接领导,成员从各个学院资深教授中竞选产生,但是每个学院必有至少一人参加,具体人数视学校规模灵活掌握。其主要职责是考前试卷内容的抽查及任课教师是否提前进行考试“特殊提醒”行为的监督、考试过程中的巡考、考试结束后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考试难易程度及是否存在违纪行为的调查,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

3.1.2 建立监考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除了制定《监考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监考教师激励机制,把监考监视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评职、评优、加薪、升迁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行为,取消一年的评职、评优、加薪及升迁等机会:(1)擅自离开考场、看书、看报、批卷子、接电话、玩手机、闲谈等的行为;(2)发现考生有作弊企图却不予管理者;(3)监考教师负责考场被其他巡考人员发现作弊者而监考教师未发现者。另外如果监考教师严格履行监考职责,并在监考过程中制止查处违纪作弊行为给予现金奖励,具体奖励数额视具体情况而定。

3.1.3 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是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关键。第一,学生的培养要有专业,但不以专业为本,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所以考试内容应体现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三个基本要求,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第二,根据考核的内容灵活确定考试形式和方法,如采取辩论、无人监考考试、论文、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演练、情景测验、网上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多种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3.1.4 完善学校的评教机制

将学生考试作弊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即每门课程考试作弊率与任课教师的评职、评优、升迁、加薪等联系起来,这不仅能督促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形成专业教师之间共同监督的合力机制,能有效地预防学生考试作弊。

3.2 教务处科学管理 严格负责把关

教务处全面负责考试制度管理、考试计划管理、考试实施管理(组织考试班级、设置考场、统一时间等)、考试成绩管理和考试信息资源管理等,对每个环节都要科学管理,严格负责把关工作,才能有效的防范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3.2.1 实行教考分离原则 严把命题关

教务处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命题的原则及监督不同科目考核内容、形式与质量;教研室(系)主任是命题质量第一责任人,对命题的形式和质量把关;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不能作为命题者,同一学科命题者要进行年级之间的调换;强化形成性考试。

3.2.2 规范考场纪律 严把考试关

教务处负责制定严格的考场制度,并对每一个监考教师进行培训;考场学生的座次必须是随机安排的,教务处负责考前检查;教务处负责考试地点、考试科目、监考教师和考试时间的安排并告知相关教师,但具体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向学生公布,学生们只知道考试时间和地点。

3.2.3 公平公正阅卷 严把成绩关

考试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教研室主任主持,安排统一时间、地点进行集中阅卷及流水作业,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公平公正批卷,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和评分误差,确保考试成绩的可信度。

3.3 学生处完善处理制度 加大处罚力度

第一,学生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按照合法、公正、公开、参与、效率的原则对考试作弊学生及时进行处理,根据作弊情节严重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将处分文件第一时间在学校、学院公示栏进行张贴,对其他同学切实发挥警示作用。第二,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及处理文件放入学生综合表现档案袋,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的重要指标,多次作弊者将处分文件放入学生档案。

3.4 辅导员创新教育方式 多方位加强管理

3.4.1 科学正确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第一,辅导员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分专业、班级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尤其是要认真学习考风考纪的相关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严肃性及作弊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意识和观念。第二,通过召开优秀学生交流会,进行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利用学生们比较熟知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强化诚信意识。第四,危机教育:对学业困难学生或作弊受处分的学生进行鼓励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员或班级干部监督。

3.4.2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加强班风建设

第一,辅导员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第二,开展早晚自习活动,辅导员跟班督查,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效果的巩固。第三,不定期的开展多种形式学习竞赛。

3.4.3 加强联系与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对学生上课情况共同管理的合力,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及时教育引导,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将学业困难学生或者有作弊倾向学生的状况及时向其家长反映,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增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4-03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诚信为本,无诚信不以立人、立业、立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当其冲的就是泛滥于大学校园里的考试舞弊行为。高校考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发挥着检验教学成果,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不惜违背诚信立人之准则,违背考试公平公正之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考试成绩,这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发人深省,迫使教育者们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这一道德缺失现象引起足够重视与反思。

一、作弊行为成因分析

1.道德评判标准的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迈入校门的那一天起,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成绩都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前途,这就使得考试本身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而在很多学生看来,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考试成绩也只是自己达到目的的一种凭借。这种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考试本身所应持有的道德价值与态度。如果说中考与高考的严格性在很大程度上尚且抑制了学生们冒险作弊的冲动,那么相对管理不那么严格的大学考试环节便使得学生们的作弊行为有了萌芽的温床。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大学课程考试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所考的内容只不过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东西,缺乏权威性,而这一价值判断则直接影响学生们对作弊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降低了心理谴责底线,从而使作弊行为有了“坦然为之”的可能性。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学术界亦或社会各业界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事物往往无法透彻分析,考虑得比较简单,极易受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盲目跟从的行为。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们则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认为不仅要适应社会生活中好的一面,更要学会适应其灰色的、消极的一面。尤其在当下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时期,企业在招收大学生时,社会实践能力往往是第一着重的要素。大学生们在重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很少有“改变”不良社会现象的理想与能力,相反的,对于社会上某些宣扬不劳而获,或是为达目的不惜借助旁门左道等各种途径的价值观却显得更加容易产生认同感。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愈发偏离正态标准的大环境下,处在初涉社会阶段的大学生们自控能力普遍较弱,往往更容易受到种种负面风气的影响。

3.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当今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缺乏因材施教和对学生个性的关注。课程考试则多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考试形式单一,往往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而丧失学习的动力,亦或是部分学生对现行的教学模式与考试方式产生厌倦情绪,不愿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这样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上。然而当下整个社会虽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有其深厚的土壤,分数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学业有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往往促使学生们不惜冒险作弊,通过这样看似捷径的手段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而这样虚假的分数实际上对于教学活动评价本身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根本无法正确反映教学成果的优劣与学习效果的好坏。

4.考试监管机制不完善。高校课程考试监考不严与巡查不利,往往也助长了考试作弊之风。监考教师及相关考务人员处在考试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如能切实按照考试管理要求,认真履行考场各岗位职责,加强巡查与监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将作弊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监考教师责任心缺失,监管不严往往是导致考场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的最直接原因。

二、大学生作弊心理解读

心理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人格。根据笔者观察总结,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侥幸心理。侥幸是一种依赖于外因获得欲求的心理,带有凭运气一赌输赢的心理因素。侥幸心理是导致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少数学生平时不肯刻苦努力,在考试时就想尽办法钻监管不严的空子作弊,虽然自己明知道此行为已经违反了校规校纪,存在被严厉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的危险,仍然心存一线希望相信自己运气不会那么差,或者觉得自己被抓的可能性比较小等。

2.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指以虚假方式保护自尊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直接关系学生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甚至是推荐保送研究生等重要环节。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成绩尚可,为了想要取得更高的成绩,不惜冒险在考试时舞弊,以便取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成为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又一心理因素。

3.盲从心理。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作弊行为源于盲目跟从他人的心理,尤其是当得知身边某位同学通过考试作弊取得了好成绩时,从羡慕、认同到跟从的这一心理活动便容易得到激发,甚至有个别学生可能还懊悔自己为何没有一同采取这样的方式取得高分,完全忽略了这种取得高分的途径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将给自己的道德品格抹黑。一门心思只想着别人可以这么做,我自然也可以,随之就加入了作弊学生的行列。

4.义气心理。在考试作弊行为中还存在几种常见形式,包括传递答案、替考、交换试卷以及故意暴露答案以便同伙抄袭等。这类过程往往涉及至少两名以上学生共同作弊。究其原因,往往是本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于友情、哥们儿义气,想要“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顺利通过考试而采取的不正当手段。这类学生往往是非观不成熟,他们并非不知道此等做法属于违纪行为,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但不答应同学的请求又怕“得罪人”,怕影响同学关系,从而出现了协同舞弊的现象。殊不知此等心态不仅幼稚可笑,还害人害己。

三、反思与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以上几种心理因素都属于大学生对是非观认知存在偏差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在看待考试作弊这一行为上,学生固然未必不知道考试作弊可耻,但同时在认知结构中也存在对考试作弊可能带来好处的认同。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学校、社会及家庭的深层次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必须从多方面齐抓共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良性向上的考试氛围。

1.扩大人才评价指标。无论何种作弊行为,最终目的指向都是为了谋求更高的分数,以此为在校期间的各类评优、评先、入党、保研,乃至将来的求职应聘等增加筹码,使得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权威指标之一。此外,社会在衡量人才时,也不应当盲目追求漂亮的成绩单、英语四、六级证书或是学历学位证书等,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很少综合考量,这也使得很多大学生重成绩轻能力,变相助长了考试作弊行为的蔓延。因此,根治大学生作弊行为,则必须首先建立多元化全面性的人才评价体系。

2.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另一个必须做出改变的是很多高校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课程考试多为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专业理论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与实践运用。整体试卷知识面覆盖比较窄,以闭卷书面考核形式为主,且客观题的数量要明显多于主观题。实行开卷、答辩、论文、操作及口试等考试形式的科目所占比例较少。这种课程评价体系是极不科学的,不仅与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还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产生通过作弊这一捷径获取高分的不良动机。

3.完善考试监督机制。监考老师监管不严格,巡考人员巡查不到位,以及对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理不给力等,都容易成为作弊行为滋生的土壤,间接助长了学生铤而走险的勇气与风气。在期末考试前,必须加强对监考教师的岗位职责教育,增强监考人员的责任意识,明确监考的具体工作规程与要求,要求监考教师务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课程考试工作。同时还应加大违纪处分的执行力度,处罚与预防相结合,旨在增强学生对考风考纪的敬畏心理,共同树立良好的考风。

4.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心理引导。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自控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特点,学校应将诚信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树立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第二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2]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景明.高校考试作弊行为的理性思考[J].教书育人,2010,(1).

线上上课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践类课程 机考作弊 作弊现象 防范对策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普通高校本科教育逐步加大了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接轨,尤其是实践性、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随之而来的就是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考试形式越来越多样,其中大部分课程实践类考试采用上机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考试无纸化、客观并且高效,已经成为广大院校和老师采用的一种重要考试形式。但在上机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铤而走险,实施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极大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和成绩的公正,严重败坏了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有损学生的诚信。目前,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如何防范机考作弊行为,成为广大教育管理者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实践类课程机考作弊现象分析

由于上机考试一般来说环境比较复杂,学生更容易采取各类手段实施作弊。在投机心理、不平衡心理、讲义气心理、功利心理、盲从等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作弊动机。常见的作弊行为有:(1)替考或指使他人代考;(2)交卷时乘机作弊,趁监考人员管理不严,乘乱抄袭他人答案;(3)交换试卷;(4)考前在桌子椅子墙壁等处作标记;(5)场外作弊,携带高科技作弊设备,如“针孔摄像头、无线接收器”,等等。在上机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远远不止这些,尤其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作弊者,作弊会更有计划和隐蔽性。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要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说明作弊的后果的严重性,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明白作弊对其自身是极其有害的,让学生自觉地抵制作弊。采取技术处理措施,在考试的各个环节中仔细巡查,将作弊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对于敢于作弊的学生毫不客气,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以警示其他考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远离作弊,讲诚信,不弄虚作假,对自己负责任。

(二)建立健全上机考试制度。

大部分学校还采用普通考试制度等同上机考试制度的运作方式,没有针对机考这一特殊形式作特别处理,使得考试管理制度明显滞后,且缺乏针对性。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类课程完备的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考试各环节的管理,加强考试中的监考管理,从制度环节上减少作弊。

(三)惩罚制度。

在考试过程中,只要发现作弊行为的学生,就要严肃处理,使其不敢再作弊。完善考后的作弊处置环节,这一点在很多学校已经做得相当好,基本上都建立了快速有效的处置机制。

上机考试作弊的防范,不但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教育,从制度上加以落实,还需要在上机考试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1]

二、实践类课程机考作弊防范策略

(一)使用专用的考试软件环境进行上机考试。

使用专用的考试软件进行上机考试,使计算机工作界面只针对考试内容变化,而其他内容处于“锁定”状态,从而有效防范上机考试作弊。因为在这种环境下,相对上机环境比较“干净”,避免学生利用较大的计算机权限实施作弊。目前较为成熟的专用考试软件种类较为丰富,但依旧难以满足多学科的个性化需求。一般而言,要求在考试期间,每个用户用各自的独立账号进行网络登录,每个考生只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互不联系,且无法看到其他考生的目录等功能。同时还要锁定必要的权限及相应的运行图标等,保证考生在当前考试机上只能用固定的考试软件考试。一般情况下,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够避免绝大多数学生利用计算机作弊,有效保障考试公平进行。

(二)上机考试中网络作弊的防范。

上机考试一般使用的计算机机房都会带有局域网,一些学生“绞尽脑汁”,利用DOS系统或是黑客技术网络进行文件复制,甚至窃取别人的考试结果。为了避免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作弊,上机考试用的计算机机房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除了利用防火墙,对“网上邻居”进行封锁,禁止考试机之间的文件共享,防止使用网络FTP、电子邮件等进行作弊之外,还要切断网络的物理连接,关闭交换机,切断考试机房内考试机之间、考试机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讯联系。

(三)最好有专门密闭性较好的机考环境,严禁考试交流。

上机考试较一般卷面考试,场面会有一定混乱,有些学生会假借调试计算机而“交头接耳”。从多年的经验来看,这种作弊行为较为普遍,严禁相互交流,有问题只能与监考老师沟通的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绝不给作弊考生以可乘之机。我们要做到考试前要严格清场,除了课桌内外和考场墙壁不得放置和张贴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以外,更要在考试中严肃考纪。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专门的机房设置防护隔板,将考生密闭在独立的空间内,杜绝考生之间的一切交流。

(四)利用U盘作弊的防范。

受专业所限,试题库的内容很容易利用U盘将答案、设计作品或是操作步骤事先存储起来,带入考场,在监考混乱时趁机加载考试内容当中,实施作弊。当代U盘等存储器发展迅速,高速、大容量、小体积见长,携带方便,作弊时监考老师很难发现。一般实施过程:考生对模拟考试软件的题库进行整理,或者直接把源代码答案拷贝出来,做简单的索引,拷至U盘。考生进入考场后,趁开考时的混乱或者监考老师不注意,把U盘插到考试机上,从而通过考试获得证书。

防U盘作弊技术目前还是有很多方法的,首先就应该在制度上明确规定,考试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移动存储设备。还有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关闭或是控制考试机上的USB接口,即使安插也无法使用。具体办法有:(1)BIOS禁用法;(2)组策略禁用法;(3)禁U盘启动法;(4)“隐盘符禁查看”法;(5)禁安装USB驱动法;(6)USB设备禁用法;(7)利用还原卡自带功能;(8)利用一些控制USB接口的小软件屏蔽(例如:U盘禁用小精灵;三名USB端口管理工具;USB安全存储专家等)。

在技术上防范的同时,也要加强监考人员巡视检查。监考人员考前必须接受培训,特别留意考生考试系统右下角的图标,当有USB设备连接到电脑上时,系统右下角会多一个USB连接的图标,这个图标非常明显,监考人员稍微留心就能发现。[2]

(五)考试形式多样化,试卷随机化,实行教考分离。

根据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在计算机考试的考题类型上大做文章,借此丰富考试形式。试卷由计算机随机抽题生成,使每个人的试题各不相同,在技术上早已不是难事,这也会在本质上杜绝考生之间由于试题相同,相互交流的可能性。所有需要上机的考试科目应建立试题库,试题库中的试题命题应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减少纯记忆的内容。考试前由考务管理部门随机抽取考题,并且试题库定期更新并扩充相应内容。

(六)完善考试制度,提高监考教师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对于实践类课程考试,考前组织监考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加大监考力度,提高监考老师的责任心,教务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组织考生学习监考须知、学生考试行为准则及考试违规处罚条目等,尤其要认真学习相关实践课程上机考试注意事项,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心,提高监考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2)对老师的监考工作加强监督,监考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监考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原则性,保证考场纪律严肃,考核公平;(3)上机考试监考人员还应熟悉考试软件的有关知识及考试过程,不经培训不得上岗。让监考人员熟悉监考守则和监考操作流程,以便做到尽职尽责,全面而规范地完成监考任务。健全实践类课程考试制度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性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配合下,明确职责,做到考试监管不留空白。

(七)针对新技术、设备的及时发现与应对。

实践类课程学习内容会经常升级,设备更新也不断催生新技术作弊的出现。通常一次软件的升级、操作系统的提升,作弊设备和作弊技术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往往会体现出更加隐蔽,难于发现的特点。考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教师应与时俱进,对作弊新设备、新手段有敏感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快速反应。学校考务部门应定期组织学习,相互交流经验,把作弊新设备新技术有效防范在考场之外,切勿有麻痹大意的思想。

(八)加强考务管理,严抓考场纪律。

通常考试监考老师在考场内按一前一后分布,要求监考人员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认真组织考生入场,必须禁止学生携带教材、笔记及其他相关纸质材料、手机、电子记事本之类进入考场。要让学生凭考试证和学生证入场,对号入座,监考老师要一一查证核实,严防替考。对作弊考生,监考人员一定要根据考试规定采取果断措施。除此之外,实践类课程上机考试要坚持考场巡视制度。考场巡视对考场、考生和监考人员具有“三位一体”的检查和监督作用,要密切观察考试过程中的细微“小动作”。充分重视和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在考试管理中的作用,应针对目前考试的特点,不断学习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增加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经费和人员的投入,积极利用现代化硬件手段强化对考场的监督能力,不断加强和完善考场管理职责和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考试实施全过程管理。[3]监考教师要统一思想,认真严格地抓好考场纪律,假如没有一个考生考试作弊成功,那么就绝不会还有考生敢作弊。

考试是一种严格地对学生所掌握知识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是检测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高校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增加大量实践类课程,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是我们一个新的课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原因,考试作弊现象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一些有作弊愿望的“技术高手”,仍然会寻找新的作弊方法。我们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施严厉的作弊处罚制度,遏制作弊的蔓延,减少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还校园一个优良的学风。[1]

参考文献:

[1]丘晓平,李艳琴.《会计电算化》上机考试舞弊的防范对策.福建电脑,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