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歌唱教学

线上歌唱教学范文精选

线上歌唱教学

线上歌唱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线上歌唱教学范文第2篇

一、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歌唱。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景、引导参与。

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唱歌教学。

2.借助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音乐课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被动地听唱歌曲的层面,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游戏中学唱歌曲,如:边唱边做开火车游戏,边唱边玩拍球游戏,边唱边做红灯、绿灯游戏,这不仅能减轻学生唱歌时的心理压力,而且能体验唱歌的乐趣。

3.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比拼,也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竞赛或以独唱、齐唱的形式进行,或以表演唱的形式开展;或者要求接口唱,或者要求编词唱。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歌曲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喜爱音乐,喜爱唱歌。

4.分层励进,体验成功。

唱歌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具有灵活多样性,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可以根据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知道十个手指不会一般齐,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

二、以情感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是啊,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现在各行各业不都在提倡微笑服务吗?我们何不也将微笑带进课堂呢?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感,增强其信心。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唱歌。试想,学生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来上课,能积极、主动吗?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密切联系的。

2.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交往、情感沟通的过程,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在唱歌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设计教学并按部就班地教完每一首歌,那他就大错特错,他的教学是失败的。我们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及时发现问题,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热情的语言、真挚的爱心帮助学生,使学生认识自我。教师只有研究学生情感,了解学生情感,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信号,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而歌的信心。

3.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孩子。

新课程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收益。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关爱一些歌唱得好,乐理知识掌握得牢固,又爱表现自我的“特长生”。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是“特长生”,上台表演的是“特长生”,大部分学生则成为“特长生”的“陪读生”,结果这些“特长生”因为常常被老师关注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其实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们何不也关注一下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呢?如果我们更多地把最美的笑容留给他们,更多地把最深的关怀留给他们,更多地把无私的爱留给他们,用自己的健康情感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偏爱,让他们也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增加信心,从而热爱歌唱。

线上歌唱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歌唱自信心

Tofostertheconfidenceofthestudents''''singing

Chenguangfen

Abstract:Confidenceistherecognitionforapersontohisownabilityanddevelopment.Aconfidentpersonwillbefullofself-confidence,believinghisownabilityandhissuccessinthefuture.Evenifhemeetswithdifficulties,hewillfacetoitgoingforward.Butinfact,mostofourstudentsarelackofconfidence,itisusuallydifficulttofindakindofevidentgoodresult.Inordertochangethiskindofphenomenon,wemustfostertheirself-confidencefirstly.Buthowtodothat?Wecansaythattakinginterestsasleadingandregardingemotionasrelyingareefficientwaystohelpthemsetuptheirself-confidencewhentheysinging.

KeyWords:tofosterthestudents,singing,self-confidence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存在的价值,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接面对困难,迎刃而上。然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并不是都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条件,也不是非常喜爱音乐而考进学校的,而是因为文化课的成绩不能达到其他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才选择音乐艺术系科。所以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有的学生不敢当众演唱,对当众演唱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还有的学生在演唱时面无表情,不敢把自己的声音放开来唱,就像是背书,有的甚至是不喜欢参加任何演唱活动。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自信地演唱呢?从我从事多年声乐教学中获得的一点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歌唱时的自信心。

一、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其兴趣。兴趣与信心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歌唱。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的引导和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景、引导参与

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和表现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乐此不彼地致力于声乐演唱的学习当中。

2.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激发兴趣

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是很强的,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促进专业成绩的提高,更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使学生从心底喜爱自己的专业。

3.分层励进,体验成功

声乐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的选择和综合运用。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嗓音有他自己的特征,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倩并茂地演唱,对于一些对独立演唱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先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首先唱准节奏和音高。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每一首歌。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歌唱潜力,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减少对歌唱的恐惧,树立起歌唱的自信心。

二、以情感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是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声乐课尤为如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思想状况。充分了解学生,和他们谈心、交心。教师要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1.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学生。现在各行各业不都在提倡微笑服务吗?我们何不也将微笑带进课堂呢?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还有,我们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能深情并茂地做好每一个示范,和谐而流畅地弹好每一首伴奏。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长辈,要让学生充分地信任和爱戴教师,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感,增强其自信心。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喜欢上声乐课,喜欢歌唱。试想,学生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来上课,能积极、主动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的密切联系分不开的。

2.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

声乐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交往、情感沟通的过程,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在声乐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设计教学的话,那我们姑且不说他是对还是错,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师要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去关心爱护学生,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热情的语言、真挚的爱心帮助学生,使学生认识自我。教师只有研究学生情感,了解学生情感,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信号,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而歌的信心。

3.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孩子

我们是师范学院,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是培养歌唱家,钢琴演奏家和器乐演奏家。我们有的教师对嗓音条件好的学生一味的偏爱,而对条件差一点的学生就没有耐心,缺乏沟通和了解,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差,老师不关心不疼爱,更是缺乏了自信心。条件好的同学由于受到老师的关注,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声乐学习积极主动。这样使不同条件的学生专业技能的距离越拉越远。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实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我们何不也关注一下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呢?如果我们更多地把最美的笑容留给他们,更多地把最深的关怀留给他们,更多地把无私的爱留给他们,用自己的健康情感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偏爱,让他们也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增加信心,从而热爱歌唱艺术。

线上歌唱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小提琴练习曲

小提琴是现代管弦乐团弦乐组中弓弦乐器的代表之一,往往能在乐曲演奏中成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小提琴历经几百年发展,始终保持着悠扬清亮的音色,以演奏技巧要求高、音乐表现力丰富等特点成为了富有个性化的现代弦乐器。小提琴练习曲是小提琴演奏必须重视的训练资源。小提琴大量的学习、练习与演奏活动都需要小提琴练习曲的渗透,体现出适用性极强的应用价值。同时很多小提琴练习曲因创作者融入了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对演奏技巧的追求,总结了大量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在完美诠释不同风格乐曲的同时,全面展现了各种小提琴演奏的复杂手法,在小提琴音乐艺术创作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探讨不同时期的小提琴练习曲,能够深入作品感受到作曲家们的创作才华,同时不断揣摩和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本文将主要研究西方艺术的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两个阶段中小提琴练习曲的发展,不断领悟练习曲的内涵与特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帮助练习者在实践中树立信心,真正发挥练习曲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一、小提琴练习曲概述

练习曲,主要指专门为某种乐器演奏提供技术训练而产生的乐曲,这些乐曲往往带有针对性的技术目的,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用于技术训练的练习曲开始演变出新的形式,即音乐会练习曲,乐曲的演奏主要强调在音乐会 上的炫技性表现。小提琴练习曲,专为提高小提琴的演奏技术训练而生,是小提琴演奏必不可少的内容。小提琴练习曲巧妙地将各种小提琴演奏技巧融入到乐曲演绎中,得到了小提琴爱好者的青睐。历经百年传承,其中不乏有大型复杂的练习作品问世,造就了小提琴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史料记载,最早完成小提琴练习曲创作的是作曲家列奥波尔德•莫扎特,其著作《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成为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小提琴专业教学教材。虽在后世传承中被更改和替换,但不可否认此文献所产生的影响力[1]。现如今,很多探讨小提琴演奏的学界研究还会参考这一文献理论。《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的出现,向后人证明小提琴练习曲确实兴起于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练习曲起源于西方音乐史古典主义时期,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小提琴练习曲已经具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并且涵盖了小提琴学习与演奏所需要的全部技术训练。体系中的经典曲目包括《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沃尔法恃小提琴练习曲60首》《开塞小提琴练习曲36首》《舍夫契克小提琴左手技巧练习》《马扎斯小提琴练习曲》《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顿特小提琴随想曲》《菲奥里洛36首小提琴练习曲随想曲》《罗德小提琴随想曲》《维尼亚夫斯基随巧曲与现代练习曲》和《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这些小提琴练习曲已经成为代表小提琴音乐风格与技巧的经典作品。

二、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练习曲特征

(一)富有歌唱艺术感18世纪,小提琴演奏中的运弓手法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歌唱性的运弓艺术表达技巧。开局常以轻柔的启音出现,随后伴有轻微的逐强渐变,小提琴运弓结束区也会出现一系列轻微的减弱变化。这样的运弓表现手法在现代音乐中已经变得不复存在。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长音演奏的力度处于持续动态变化当中,并没有如现代交响乐的演奏一样,保持长音在较统一的力度水平线上。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练习曲中存在不同的歌唱性弓法。不同乐音的演奏积极糅合运弓、揉弦技巧,从而产生出了近乎声乐色彩的表现形式。那个时期,人们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都觉得人的发声是最理想、最美妙动听的声音,很多人都认为小提琴的产生,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小提琴的发声已经十分接近人的声音。小提琴的高音表达,让人们仿佛看见一位女高音在歌唱。正是这样的音乐审美思想,使得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都积极展示歌唱性的声音。歌唱性音乐审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重大,也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小提琴演奏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二)近似乐曲的完美旋律练习曲虽然常被赋予特定演奏技巧用来供学习者练习,以提升他们的乐器演奏技术,增强在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方面的表现力,但在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练习曲的创作有很多都接近于完整的乐曲[3]。乐曲有别于练习曲,常需要有完整的主题思想,通常也会融入很多作曲者的创作意图,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故事或技巧创作。因此,练习曲的编创接近于乐曲,能够让练习者更好地体会到技巧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同时也锻炼练习者的音乐情感表达与表演能力的释放。如《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教材中,融合了大量通俗流畅的乐曲,以独到动听的二重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并在古典时期的小提琴练习中始终保持着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初学者在演奏二重奏中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技巧的掌握,同时更融进了合奏,倾听了乐曲中的故事与情感,培养了音乐兴趣,避免了练习的枯燥,也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与合奏意识,增强了学习效果。(三)演奏技法多元化发展18世纪开始,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已经逐渐繁盛。古典主义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小提琴练习曲目。所有涉及小提琴的不同体裁都涌现出众多的小提琴演奏家[4]。作品要求在提高的同时,小提琴家的演奏技术呈现繁荣发展,左右手的技巧都进一步加强,演奏的技法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左手能够凭借揉弦、装饰、和声、异弦把位的声音表达等获得多样性变化。在演奏技法发展方面,左手指的伸缩变化在不同音乐家的探索中有了众多的成果总结。如维瓦尔第和利奥波德•莫扎特的作品,就不断提及伸指方法,代表作练习曲中都相应地涉及密集指法和伸张指法的练习。当时,因为左手指法的探索发展,双音应用取得巨大进展。十度指间距的运用也愈发频繁,手指伸张成为了变幻莫测的演奏技法。如《菲奥里洛36首小提琴练习曲》中,双音被设计为八度、伸指八度、十度的练习。尤其在第24首中,左手手指伸张后完成大量八度、九度、十度的音程练习。克莱采尔的“小提琴圣经”《42首练习曲》中,除了强化基本功练习,增加对听力的考验外,也安排众多综合能力的考查。既安排了颤音练习,也有大量与双音有关的练习,占有14首曲目之多。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练习曲特征

(一)重视初学者的基础练习浪漫主义时期,众多小提琴练习曲的创作较之古典主义时期有了新的进展,特征性明确。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小提琴作曲家与演奏家帕格尼尼引领了演奏炫技的潮流,大量的作品都具备了较高的演奏难度[5]。当然,并不是所有演奏者都能达到这样的技巧高度,也突出了基本功的重要性。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霍曼、沃尔法特和开塞等音乐家本着德国人素有的音乐理性,坚持认为小提琴的演奏者应该认识到演奏基本功的重要性。他们所创作的《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和《沃尔法特小提琴练习曲60首》《开塞小提琴练习曲36首》练习教材,囊括了小提琴演奏初级阶段的所有技术练习。统观三部教材,能够看出这些作曲家都深入研究了小提琴初学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要求初学者打下坚实的音乐演奏基础。《霍曼小提琴基础教程》整本教材的逻辑严密,其引导下的初学者演奏练习井井有条。首弦定调E弦,然后到第二弦A弦、第三弦D弦、第四弦G弦,顺序练习后转换基调重新开始。手型练习先从首把位E弦开始,先练习普通手型,即不区分升降号。然后逐渐增加升号,以从E弦到A、D、G弦的琴弦顺序练习手型和指法。在调性学习方面,重视从C大调开始,无论是升号的练习,还是降号的练习,都按顺序完成。把位的认识同样按顺序完成,便于练习者的学习和记忆。而《沃尔法特小提琴练习曲60首》和《开塞小提琴练习曲36首》,首先将左右手的技术训练安排从一把位开始,基于简单把位熟练技巧后,扩充至第三把位。可以说,这样的三部练习曲作为小提琴初学者的教学教材,发挥的作用无法取代。(二)追求技法上的高超变幻浪漫主义时期,文艺发展呈现出个性张扬的趋势,小提琴音乐家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地释放。在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中,单纯探索和追求歌唱性的艺术表达,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6]。到19世纪后,更多的社会民众愿意走进音乐厅观看和欣赏音乐,因此音乐表演方面公众对表演中的炫技成分的厚爱日益明显。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被称为“小提琴上的魔鬼”的帕格尼尼,标新立异地冲破古典主义所遗留的“歌唱艺术美”的美感追求优良传统,充分挖掘一切能够用于小提琴演奏的技术,从而将原本只有听力欣赏功能的“歌唱性”小提琴演奏扩展出新的观看功能,拥有了炫技性的演奏。帕格尼尼将声乐炫技演唱引入到了器乐演奏思维当中,将小提琴的各种演奏技术提高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革新出全新的小提琴演奏技术。他所创造的“炫技表演”对同时代的演奏家表演与音乐家创作都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帕格尼尼追求技法上的高超变幻,掀起了19世纪的整个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帕格尼尼尽其所能,总结前人经验充分发挥出以往小提琴演奏的技术运用,解放出演奏者的左右手,从而创新出众多的可能。作品拥有高难度的技巧、夸张的音色以及独特的音乐演奏魅力,从而带给人们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客观地讲,也只有帕格尼尼本人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才能体会出帕格尼尼的创作与演奏技巧。代表作品《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中的演奏技巧展示,可称之为时代的最高典范。总之,小提琴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乐器,需要演奏者保持较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并进行大量的专项训练。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大量出色的小提琴作曲家与演奏家,也诞生了众多优秀的练习教材,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度完整性的教学体系。文艺古典主义时期的小提琴练习曲讲求歌唱性与旋律之美,而浪漫主义时期的小提琴练习曲则讲求个性与炫技创新,掌握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掌握不同时期的音乐艺术风格,体会练习曲的创作特点和作者用意,能够有效地启发练习者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

参考文献:

[1]蒋莉.浅谈小提琴之练习曲的必要性[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0).

[2]段雅君.古典主义时期小提琴练习曲演奏技术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08):116.

[3]黄莹.不同历史时期小提琴作品演奏特征的变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2):224.

[4]张以一.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学派的艺术特点分析[J].艺术教育,2013,(05):80-81.

[5]王铮.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研究与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线上歌唱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教育方式

近年来,我国针对城市文明问题、公民文明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逐步将国民素质提升。文明教育要从小开始培养,这样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成为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个人为人处世态度、公共行为中,可以发现,中小学生的品德养成与家庭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积极推进家风建设。中小学良好的品德习惯为学生带来如沐春风的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养成爱护卫生等好习惯。

一、提升中小学生的品德意识

(一)宣传标语

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需要全方位进行,首先,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首先是街道的宣传栏上、小区的通知栏上、道路两旁的围墙上都张贴有关个人品德的宣传资料。这样做不仅对市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中小学生的品德培养也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例如:在宣传栏上张贴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即使没有刻意去背读,但是在长期的观察后也能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住甚至倒背如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人的潜意识的作用。通过这种视觉刺激进行道德晕染已经不是新鲜的行为了。在古代,我国教育学家就运用这种思维的优势进行道德传播,这也是现代社会重视的“孝”与“忠”的美德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环境的熏陶

1.父母的启蒙意义

父母一直以来都被看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身上留下的印记十分重要。如果家长本身没有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那么这个家庭对孩子而言是一个缺乏启蒙教育的家庭。近年来,我国提出正化“家风家教”的有关理论思想正是因为看到了家庭对于人的影响之大。首先,父母要做好守好本分,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例如,诚实守信四字的贯彻行动,在商鞅时期,为了贯彻国家法治政策,商鞅身体力行,履行了对待百姓的承诺,从而获得了社会认可,得以贯彻相应法治政策。

2.父母对孩子诚实守信素质的培养

著名的启蒙教育还有“曾子杀猪”这一则故事,曾子害怕因为承诺的消逝给孩子带去不良好的影响,他就本着守信的原则杀了猪。对孩子而言,他的行为是真诚的。在真诚的教育之下,孩子道德发展得比较全面,这样,孩子即使在将来面对大困难时,由于父亲的正直与诚信已深深埋藏于心,为他打下了一堵坚强的后盾,他也能迎难而上,这就是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精神力量。现在的孩子面临的诱惑更繁杂,因此父母的责任更加重大,家长应汲取“曾子杀猪”的守信道理为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式

(一)校园活动的品德教育

在中小学生集中的环境里,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沟通渠道。学生在进行娱乐活动时,自我意志力最强大。娱乐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思考力、记忆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安排节目的演出、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思维体系建构完整的行为指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各个流程的设计,完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思维空间,保证良好品德培养的贯彻和落实。例如,校园歌唱比赛。学校下发指令,班主任随后选举声音比较具有特色的学生参加歌唱比赛,安排其余学生组织啦啦队,以及安排一部分学生负责后勤工作,并设置专门学生做观赏节目的嘉宾。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任务,对于自己的任务,学生会强调执行,切实做好自己的本分,避免纷争以及矛盾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班级的团结性、提高了小团体的组织能力,加强了中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建设。

(二)教师对自我品德素养的培养

教师扮演着教育事业最关键的角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巩固自身的道德素养,加强自身的素养培训。教师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书籍的辅助。博览群书一直被认为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哲学类书籍更是有着个人的认知系统对行为层面的引导的作用。总而言之,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尽职尽责。

(三)教师对媒介的灵活运用

提高自身的素养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当代社会提供的便利的线上课堂,不仅能辅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老师提升自身教学素质。例如,在进行孝道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线上提供的相关资源进行学习,了解各大名家针对“孝道”提出的观点,汲取他们的精粹,再进行自我认知的过滤,最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其次,影视作品也是一个拓展个人关于道德品质的认知的途径。《洛丽塔》是一部反传统道德的教育范本,作为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抵制这类话题的存在,那这种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一次不完整的行为引导。教师辅导学生正确认知整个社会,态度应当是开放的,要从一次客观的思维中获取完整的信息,形成自己真诚的想法,这对教育事业而言,也是一次挑战性行为。

(四)完善校内宣传设施的建设

在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宣传时,运用媒介传播手段是相对有效的。校内张贴《三字经》或者《大学》《中庸》的文字符号是营造氛围的重要途径。例如,学生对《三字经》信手拈来,是来自耳濡目染的潜意识驯化。校内的宣传手段还要不断开拓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特别是当今时代,抖音快手横行校园,小孩子都能对一些段子倒背如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潮流思想掩盖了主流思想的色彩,学生了解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更多是通过这类软件,但实际上,以书本直接传达的知识才能真正存留于记忆细胞当中。校内的宣传设施改革面临十分严峻的态势,不仅要从视频软件上夺回主流道德的传播权,还要深化学生对良好道德的认知程度。综上所述,我国的中小学生品德教育是不断发展的。真正提升道德意识不能一味依靠制度的变革或者媒介方式的变更。关于处理中小学生道德品质问题的举措,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为学生开拓一片新的土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当的养料,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社会,而不是依靠旁人的讲述来构建自己对“道德”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