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例题教学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精选

数学例题教学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1篇

一、创建数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建教学情境,将例题相关知识点与情境进行结合,通过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知识探索的状态中,全面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对例题以及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课程开始之前,将情境进行引入,利用恰当的教学资源作为引导,设置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鸡兔同笼为教学情境提出问题:鸡兔同笼,共有48个头,132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在学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根据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利用方程的相关知识,将例题解出.学生通过探究,设置方程组,即设鸡有x只,兔有y只,则可得方程组x+y=48,2x+4y=132{.求解.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数学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让学生练习解方程,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出现烦躁.这样,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建立学生小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针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全面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数学知识探究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数学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探究的自主性进行引导,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参与到数学例题的教学探究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还要建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意义,以及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勾股定理例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斜边的长为17cm,一条直角边长为8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为例,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对此例题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停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将探究得出的答案进行阐述,并且要求学生对解题的过程进行讲解,学生将解题的过程进行详细解释,即斜边的边长的平方=直角边长的平方+直角边长的平方,也就是172-82=82,即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cm,那么该直角三角形面积为8×8×1/2=32cm2.学生通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自主探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2篇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的数学例题讲解中,之所以会出现老师事倍功半的教学情况,原因之一就在于老师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例题讲解所存在的教学意义就在于通过老师对典型化,示范性的例题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加快对该类型题目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解题难度较大,较偏的题型进行讲解,既没有实际意义有加大了学生的解题难度。所以,在初中数学的例题讲解中老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难以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陈旧,单调的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大多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授数学知识,由于单调乏味的教学氛围,老师的课程讲授大多以理论讲授的传统形式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在遇到与自己的学水平差不多的习题时还可以勉强解答,但是一旦超过自己的解答范围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难以突入习题的解答中。

3.缺乏及时的反馈总结。

老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时往往只会教授最为常用的解题方法,而对于其他的解题方法则是一笔带过,这样的解题教授方式使得学生只能采用单向式的解题方式,在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中进行常规操作,但是对于习题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题战略缺乏相关意识,使得学生难以进行知识迁移以及养成多种解题方式的思维习惯。

二、例题设计策略

数学是初中课程设计中的主要科目,而例题讲解是学生快速理解新题型解题思路的重要教学手段,所以对数学理解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例题设计务必凸显基础知识。

选择好的数学例题进行讲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好的例题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教学的知识重点,还能够帮助老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老师在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必须仔细掌握学生的教学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的习题进行讲解,必要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额外补充。

2.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老师在进行数学例题讲解时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理解讲解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所以老师在进行例题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熟练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同类型题目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的成绩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适时引导,建立学习自信心。

老师在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引导。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基础以及教学情况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学生在进行习题解答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不懂的,或者是还没有牢固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学生适时地鼓励,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难点的掌握,以饱满热情的学习态度投入新的学习环节中。

三、结束语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3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的物体。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学生们准备材料特别充分,有的自画10个小红旗,有的画6只小动物,有的画12个三角形,画8个小圆片,画9个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个大圆,长方形、正方形纸、铅笔、蛋糕、小棒、小正方块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了心理准备。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素材又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课一开始,通过两三分钟对学生的了解:“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5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争议中解决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演示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和都可以?”另一位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只铅笔,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只铅笔。”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能强化其学生学习需求的形成。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表现的百分目标动机、教师评价动机和学习乐趣动机等成就动机,可以采取在合作与探究中体验成功;在赏识和激励中体验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曾被许多人认为是至理名言,有的教师也把这句话作为对待学生的一条原则,相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这一规律。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教学方式,过多的失败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心理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成功能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显得犹为重要。它将如一支强心剂,强化其学习需要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两条教学策略。

一、在合作与探究中体验成功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小学生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中,要创设情境,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予以激励,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探索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

1.数学知识问题化

通过在课堂上呈现一个个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过程,从而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如第二册P72的买衣服,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后,出示如下几个问题:A.有一些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妈妈想拿100元钱,可以怎么拿?B.妈妈的钱够吗?C.我想买一条围巾,可以怎么付钱?D.我想买一条围巾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可以怎么付钱?学生们马上就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探究,交流,体会到问题解决的成就感。

2.数学练习开放化

改变传统的先学例题再进行练习或者提供题目练习的模式,课堂上教师只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或者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通过讨论,商讨寻求比较合理的多元的答案,保证每个孩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学完6-10各数的认识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6、7、8、9、10,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它们,什么时候用到过它们?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学生们的回答真是丰富多彩:

(1)在数数的时候要用到它们,譬如:我们有10个手指,有10个脚趾。

(2)今年我8岁。

(3)我家的门牌号是98,也有这些数。

(4)我家的电话号码是6689047,里面也有这些数。

(5)我爸爸的手机号码里有这些数。

(6)昨天我和爸爸一起看篮球比赛,两队比赛结果是:87:95,也用这些数字来表示。

3.学习形式合作化

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关注“弱势群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小组交流中优先让他们发言;要求学生学会鼓励欣赏别人,虽然别人答案意见不一定正确完整,但也要予以肯定等。

4.数学作业弹性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分出层次,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第三册教材,要求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在初背口诀阶段,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作业要求:A.能够比较顺利地背出;B.能够很流利地背出;C.在熟练地背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口诀中蕴涵的规律。作业的弹性化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在赏识和激励中体验成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因此,对学生实施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学生,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需要。

1.正确对待回答中的错误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有一段形象的比喻:孩子有一种小乌龟心态。好奇的小乌龟把头从盔甲中伸出来时,如果很安全,它便自由自在地观察着外部世界,一旦有危险情况,头便马上缩回去。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遇到的都是危险。久而久之,它便再也不敢把头伸出来了。相反,如果每次伸出来时都是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伸出来的头,便不会轻易地缩回去,因为它获得了安全感。也就是说越是孩子不拿手的,我们越要支持他,帮助他,赏识他。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而是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的回答,尽可能地找出其闪光处,并从多角度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对待错误的正确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

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权威者。学生在入学后,影响他们的权威,就是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符合老师的要求,往往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把老师的权威要求变成自己的学习需要。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小学生的学多要满足权威的愿望,希望得到权威的奖励或避免责备、惩罚,争取入队,成为三好生等目的而学习由此来看,教师的权威地位对小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很大,教师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产生学习迁移,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崇敬热爱,转化为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发生浓厚兴趣,产生需要。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赏识激励的机会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表扬,甚至进行夸张性表扬。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评价的作用,在作业、考试过程中增强学习需要。如采用“等级”+“评语”作业评价模式,给学生作业记“√、×”的同时,辅以评语,这种肯定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3.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赏识能力,感受收获和喜悦

学会相互赏识不仅能使被赏识者享受到快乐,也能使赏识者在赏识别人的过程中弄清是非,明白道理。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先赏识别人的方法或做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使用“我觉得你很聪明,能想到这样的办法来解”……

数学例题教学范文第5篇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