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类论文

数学类论文范文精选

数学类论文

数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

类比推理无论是在知识的获取与掌握中,还是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都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功效.首先能够起到的一个作用便是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结,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较为一般,且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是这些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学生容易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缺乏洞察力.要想化解这个问题,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够发挥功效.在教给学生类比推理思想方法后,学生明显能够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这无疑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推进,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架构.例如,在讲“二面角”时,教师可以将“二面角”与“平面角中的角”相结合,展开新旧知识类比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类比两者的图形、定义、图形的构成、表示的方式等方面来深入类比教学.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脑海里已经基本形成了“平面角中的角”的概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知识进行类比推理,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类比推理的方法在很多新知的教学中都能够发挥积极的教学辅助功效,不仅能够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新知教学提供铺垫,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类比推理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将会很有帮助.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的不断增多,不少学生都容易对于相关联或者有一定相似形的知识点造成混淆,学生对于一些有联系的定理、定律以及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等容易弄错.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这些都会对于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造成阻碍.要想化解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类比推理的方法来深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在知识教学时透过知识点的类比来深化学生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与区分,进而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双曲线”时,教师可以将“椭圆”和“双曲线”知识相结合,可以将两者的方程、对称性、焦点、离心率、准线、渐进性方程、曲线上点M处的切线方程相类比.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将“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的各种知识系统化.“椭圆”与“双曲线”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可以将两者相结合记忆,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在掌握知识的时候更加全面,记忆更加牢固.又如,在讲“共线向量”、“共面向量”、“空间向量”时,教师可以通过知识间的类比进行授课,将这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基本定理、基本定理的变式、基向量、基向量的个数之间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好地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类比推理的方法,不仅在知识教学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而且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尤其是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上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很多解题思想、解题方法与解题技能都可以得到发散与延伸,不仅在一类问题上可以有很好的应用,在其他问题的解决中也可以发挥良好的功效.这便是类比推理思维的一种直观体现.因此,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类比推理思想,能使很多复杂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讲“空间图形”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平面三角形时的余弦定理拓展到“空间图形”中,可以类比余弦定理,写出斜三棱柱的三个侧面面积与其中两个侧面所形成的二面角之间的关系式.这样就将平面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运用到空间斜三棱柱中.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类比推理思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它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大胆地思考问题,并且灵活找到问题的解答方案.

四、总结

数学类论文范文第2篇

艺术类的90后大学生对生活的品质要求高,在入学以后的情况看,艺术类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感性的思维方式,有着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完美有着极致的追求,思维比较跳跃,从而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的事件,这样的思维方式利弊掺半,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将其专业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弊端的方面是,当其在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时,通常不考虑做事的后果,对人也是爱恨分明,极具个性,他们将对艺术的上的追求过程中的完美的要求,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过于我行我素,做事过于感性。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的情况都是比较优越的,他们入学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培训费都比较高,能够负担起这些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费用的家庭,通常都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比较好的物质条件,这类型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什么坎坷,心灵比较脆弱,当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一定的打击时,通常都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不能面对现实,因此针对这些学生在精神方面的疏导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是当务之急。

2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独立学院中的90后的艺术类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家里的物质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从小到大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少对集体荣誉感的追求,大部分学生都不服从老师的统一管理,因为专业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配置电脑,导致大部分的学生更是将时间花费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更少的去参加集体的活动,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的淡薄。

3对于将心理契约引入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3.1心理契约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制度起到补充的作用。心理契约可以加强独立学院在柔性管理方面的推动,独立学院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学校在刚性的制度方面是不能够得以适应的,在现代这些独立学院只有不断的对学生的需求多方位的了解后,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得以实现,才能使其与学校间构件有效的心理契约,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柔性的管理的制度的发展。4.2心理契约可以降低独立学院对90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难度。心理契约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降低学生对管理者的敌意,加强对学校的管理者的认识,在管理者与艺术类大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平台,在心理上降低以往大学生对管理者的反感,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信任程度,这种无形的契约构建了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将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体,同时学校也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主观的工作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效率。

3.3能够适应独立学院的艺术类的大学生的个性需求的满足。当代的独立学院的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的,他们更加的追求在平等自尊以及自我发展方面的意识,因此他们经常被当作异类,受到老师的歧视,以及不理解,因而他们更加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一视同仁的对待,通常比较反感外界所施加的强迫,尤其是一些所谓的说教就更是抵触,这种不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独立学院的90后的艺术类的大学生,在自身的特点方面的发展的需求了,但是这种基于心理契约理论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就完全是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从根本上的化解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工作环境。

4心理契约在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核心作用

数学类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

长于形象,短于逻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行为是思维的体现

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

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

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

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针对性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思维的适配性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

过程差异性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数学类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思维活跃,但往往缺少大局意识。美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于其他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开阔,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具有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但美术类大学生中间也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很少关心时事,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策略三:建立就业危机教育,完成自律性提高。

数学类论文范文第5篇

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也需要体现其创新性,在艺术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能够通过各种软件、硬件,在大量的艺术设计实践中,不断的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激发自身艺术修养。艺术类实验室是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场所,是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学习的保障。基于艺术专业学科的特点,高校艺术类实验室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艺术类实验室需要能够满足高校艺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创新性等要求;

2.需要具备激发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功能,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的阵地;

3.需要适应艺术专业随机性特点,为艺术专业各个方向的学习、创造提供条件;

4.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纽带,充分发挥场地作用,提高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对试验场地的价值挖掘。

二、高校艺术类实验室现状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改革,高校艺术类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艺术类实验室也逐渐建立起来,然而在建设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问题。我国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起步的时间较晚,在实验室组织机构、师资力量、管理人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现代化高校艺术教学需求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室内涵的拓展,是现阶段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2.设备。高校艺术类专业包括动画、动漫设计、艺术设计等社会热门专业,每年各大高校这类专业都在扩招,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导致原有的实验室设备不能满足艺术专业教学需求。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到位,无法引进更多的实验室设备,供艺术类专业教学使用;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新生,更加侧重与对人员的管理,忽视了设备管理,从而严重影响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以及管理水平。

3.管理问题。在艺术类实验室管理方面,具体问题包括:第一,由于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使用的时间较短,缺乏管理的经验,同时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并且懂管理、高技术的管理人员缺乏;第二,在管理手段上往往套用理工类实验室的管理手段,导致管理滞后;第三,在现行的高校岗位制度以及岗位利益分配制度体系下,教师往往是政策与利益的倾向者,所以很多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不愿意留在实验室中,影响实验室整体的师资力量。

三、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

针对现阶段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做好艺术类实验室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水平。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全面的规划过程,应该本着科学发展观原则,保证实验室建设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在建设规划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本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具体的情况,包括资金情况、规模等,有计划、分层次的实施规划建设。在实验室设备器材选购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器质量,根据教学需要选购合理的设备型号、数量等,不但需要满足高校艺术类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不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提高实验室队伍质量。艺术类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展实验室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实验室教学队伍发展的前提。在当今艺术类实验室的管理的探索阶段,必须根据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个性特征、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实事求是地及时建立和改善与课程结构和实验师生水平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在设备管理方面,不仅要加强对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修,更需要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设立设备管理责任制,提高设备管理的质量。

3.加强安全管理,创建良好而定实验室教学环境。艺术类实验室中各类设备、仪器等都离不开水电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用水、用电安全管理,同时做好设备防盗、防火等一系列工作。实验室使用人员需要做好使用日志,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实验室进行通风透气、开关投切检查、测温等专项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定期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切实保证实验室有一个安全、卫生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室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并锻炼学生处理实验室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