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程

数学教程范文精选

数学教程

数学教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教学个性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它可以通过锤炼教学语言,体现个性;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展示个性;灵活选择教法,鲜明个性。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教学个性是一个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教学特点与风格。每位教师都是具有个性的、独特的存在者。因此,其教学也应该是融教师风格于一体的独特存在事实,是个性化的。教师的教学个性既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的所在。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甚至有可能影响着他们的一生。教师有才和个性才具有魅力,有个性的教学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呢?本文在此,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锤炼教学语言,体现个性

对数学教育而言,语言活动是一项重要活动。每天课堂内外的讲授、听讲、回答、讨论、看书、解题等,都要同语言打交道,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述学会原理、概念、公式和方法。语言是描述、表达意义的重要工具,思想交流的载体。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得到激励和鼓舞,简洁易懂,有文采有情趣的教学语言。能明理达情。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学中除了要用到一般的自然语言外,还要用到数学中独有的语言—数学语言。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运用将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避免概念不清,词不达意。如:集合中的“或”与日常语言中的“或”虽是同一个字.其含义却不一样。其次要使语言简约,表述时力求避免语言冗长、哆嗦、词汇不精确,尽可能地精确使用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妙语连珠、淋漓尽致地阐述数学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再其次,要使语言富有教育性、启发性、趣味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理解吸收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同时,善于幽默的教师必定使学生倍感亲切、和蔼,往往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精彩的教学语言既显示了老师敏捷的才华、过人的智慧,又会给学生留下许多无穷的回味,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只要刻苦学习,用心锤炼,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二、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展示个性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学生教学与学习的素材。对教师而言.是给一个教学思路,教师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其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的理念: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教师角色的巨大转变。《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应有序地安排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组织、学习方式的选取,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发挥自身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重视整合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开课教学时,他打破常规,调整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本来按照教参要用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只用了一课时就完成了(四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用学生的“亲历探究”代替了“教授探究”。虽然这节课内容较多,但由于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都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完成,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效率高,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牢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练习设计等方面的思考都会不同。从这位教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对教材的处理发挥了个人的灵性,体现了他的创造能力,展示了他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利用也是教师个性体现的又一个方面。

三、灵活选择教法,鲜明个性

数学教程范文第2篇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程范文第3篇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以上的做法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完成数学活动教学的任务。

相关文章

对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五点一线备一课

遵循尝试教学规律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简评

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数学教程范文第4篇

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计算方法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先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再口算:

17×25×164×30126×1

56×1028×10015×465×0

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并观察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观察思考:

(1)从左往右看,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从右往左看,积有什么变化?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小结: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3.填空:

(1)1.5扩大10倍是();(2)2.25扩大()倍是225;

(3)1.2扩大()倍是12;(4)38缩小10倍是();

(5)85缩小()倍是0.85;(6)270缩小()倍是27。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经常为家里买东西吗?你会算帐吗?请举例。

一天,妈妈要小芳去买5米花布,小芳来到商店,选中了一种带有弯弯的月亮和星空的图案的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谁来帮小芳算算?(教师口述,同时板书例1。)

2.引导发现

(1)通过列式,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学生根据题意列式:6.5+6.5+6.5+6.5+6.5。

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吗?

6.5×5。

6.5×5表示什么?(6.5×5表示5个6.5的和或6.5的5倍。)

你能说出下列算式表示什么?

2.7×55.8×43.54×21.63×11

小结: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相同?(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以整数。

(2)计算:

思考、讨论:6.5×5应如何计算呢?

提示:能不能把6.5转比成整数呢?转化后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试做。

用投影打出学生做的过程,并由学生讲解:

①6.5×5=6.5+6.5+6.5+6.5+6.5=32.5(元);

讨论以上几种算法,哪种对,哪种不对,为什么?(①结果正确,方法不简便;②不对,因为325是65×5的积,不是6.5×5的积;③对,把6.5扩大10倍是65,用135×5=325,积325也扩大了10倍;要使积不变,325必须要缩小10倍,才是6.5×5的积。)

学生重点讲解法③的道理,教师板书:

(先把6.5扩大10倍成65,再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65×5=325,再把乘出来的积325缩小10倍是32.5。)

答:5米要用32.5元。

小结:

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的思路是什么?(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

转化的方法是怎样的?(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去计算,因数扩大了多少倍,积就要缩小多少倍。)

(3)填空,并讲出道理。

(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观察以上各题,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有关,被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因为要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被乘数扩大了多少倍,乘数不变,积也随着扩大了多少倍。因此必须再把积缩小多少倍。)

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计算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被乘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362.37×1250.15×3

1.032×243.506×10.017×2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察: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为什么?(积中小数部分末尾的零省略不写,被划去了,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18×5=2.5×4=1.8×5=

0.25×4=0.18×5=0.025×4=0.018×5=

注意:计算的结果,小数部分末尾的零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4.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14个9.76是多少?(2)6个3.25是多少?

(3)5.24的5倍是多少?(4)1.6的8倍是多少?

5.课后作业:P4:l,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我们在复习中设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以及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

数学教程范文第5篇

(一)使学生会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1~100以内的数并知道数的顺序.

(二)初步把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记住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数100以内的数并知道顺序.

难点:数数时,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数一数有多少个点子,写在()里.(说出你是怎样数的)

2.看图填空.

(1)()个十和()个一,是().

(2)()个十和()个一,是().

(3)()个十和()个一,是().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10个一是一十.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学生开始操作)

师:以前我们数小棒多少根就捆成一捆?(数10根就捆成一捆)

师: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

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10个十是一百

师:现在我手里有2捆小棒,是多少根?(20根)

师:假如再添上一根呢?(21根)

教师操作,学生依次往下数22,23,…,29.

师:现在数到29根小棒了,再添1根是多少根?(30根)

师:这9根再添上1根满10根,又要捆成一捆,现在一共是几捆小棒?(3捆)

下面继续采取教师出示小棒,让学生数数.每数到几十九的时候,就提示一次学生该数多少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让他起立回答,给予个别指导)每数到接近整十处就把速度放慢,以免口误或读错.如39下面是40;49下面是50……同时每数完一个整十数就问学生该怎么办了?(捆成一捆)当数到91,92,93,…,98,99时,教师加重语气说:再添一根该数多少了?(学生兴奋地回答:100)

教师把十捆小棒整理好.

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现在我们把这些小棒10个10个地数,看看有多少个十?

教师举起手中的整捆小棒让学生集体数出(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师:10个十是多少?(一百)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齐读: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师:现在你们知道10个十是一百了,那么以后数数不但可以1个1个地数,而且可以10个10个地数,再以后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让学生拿起捆好的一捆(10根)小棒,一边往上添一边数数,每10根捆成一捆,数到100.

2.教学例2.

(1)从二十五数到三十二.

师:请同学们拿出2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学生应该拿出2捆零5根)

师:一根一根往下接着数到二十九.(学生继续操作)

师:二十九根是2捆零9根,再添1根,应该怎么办?(把10根单根捆成一捆)

师:一共是几捆?有多少根?(一共是3捆,有30根)

师:请大家继续数到三十二.(学生手中拿3捆零2根时,让学生报出一共是32根)

(2)从三十六数到四十三.

这次采取同桌互相检查的方法,由甲边操作边数数,由乙监督检查.

(3)从四十三数到五十二.

两人交换,由乙边操作边数数,由甲监督检查.

(4)从八十九数到一百.

这次脱离小棒,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数,大家小声跟着数.(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3.教学例3.

教师先出示3捆零5根小棒.

师: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教师把这35根小棒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教师追问: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练习:

(1)摆小棒说数的组成.

①摆37根小棒.

师: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学生看着摆好的小棒,很快说出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②摆53根小棒.

同上.

③两人一组,一人报数,另一个学生摆小棒同时说出数的组成,然后交换进行.

(2)脱离小棒说数的组成.

①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数的组成.

师:四十六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师:八十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九十三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9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

②两人一组.一人说数,另一个人说数的组成.

③指名说出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24号.二十四是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30号.三十是由3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41号.四十一是由4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4.小结

教师指着板书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数100以内的数及数的组成)

师生总结后教师板书:数数数的组成.

(三)巩固反馈

投影出示:

1.数一数.

2.在下面各数的后面数出五个数来.

二十一三十五十八六十

七十九五十七四十六八十五

3.填空.

(1)五十六是由____个十和____个一组成.

(2)七十二里面有____个十和____个一.

(3)四十里面有____个十.

(4)一百里面有____个十,有____个一.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