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理论论文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市场理论论文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市场营销学引入中国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学者虽然曾对市场学有过一些研究,但也仅限于几所设有商业或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

建国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后,高校课程设置一度照搬前苏联经验,在忽视流通与市场的经济思想影响下,经济管理类院、系一般都停开市场学。在1949~1978年间,中国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学术界、企业界对这门学科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大陆地区,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在这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对国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从1978年开始,市场营销学被重新引入中国。经过20多年的时间,我国对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年是市场营销学引入中国的启动阶段。引进工作包括:①聘请营销专家来华讲学。

如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与美国政府合作创办大连高级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美派出纽约大学等6所大学教授组成的教师团,1980年6月至1984年11月为我国培训厂长经理和管理专业教师1000余人;②引进市场学教材;③组织编写教材;④开设市场学课程。第二阶段:1984~1994年,是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84年1月全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的成立。中国市场学会连续开办市场学研究所,在为企业培训营销人才的同时,为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培训了大量市场学师资,促进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在这10年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无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走过了在西方国家数10年走过的路程[1]。第三阶段:自1995年至今,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在深度和范围上均有非常大的发展。

进入第三阶段是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为标志,同年国家教委又批准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1]。这一阶段,高层领导日益关注市场营销,国家更加重视培养造就市场营销人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理论界更是全方位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上,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名外国学者和142名国内学者出席了会议,25名国内学者的论文被收入论文集(英文版),6名中国学者的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2]。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请进来、派出去的交流活动也有增无减。外国和港台市场营销学教授来大陆讲学,内地学者去香港和国外讲学,比以往更为频繁,菲利普•科特勒、米尔顿•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学权威均应邀到中国讲学。

2中国市场营销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2.1理论上的研究课题市场营销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后,由美国向全球扩散、传播,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接受的学说。在此期间,市场营销学的学说越来越丰富,对市场营销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概念和原理不断涌现,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浦•科特勒于1981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每10年中都会产生五六个营销的新概念,从而使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营销学自1978年传入中国的20多年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的市场学教材还保留着较多的计划经济色彩。一讲“渠道”就是三条流通渠道:国营商业、供销社和集市贸易;一讲“定价”就离不了审批权限。如今,各种市场营销学的专著纷纷出版,如郭国庆等著《市场营销学》、刘凤军著《品牌运营论》均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服务营销、绿色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以及超市、旅游、体育、药品、图书、邮政、航运、银行、保险、农机和房地产等专业性较强的市场营销著作也有较多出版。不少营销学者在市场营销学的中国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卜妙金著《中国市场营销》、吴世经等著《中国市场与市场营销》、卢泰宏主编《营销在中国》、胡正明著《中国营销———对策与创新》等,对中国国情和市场特征都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对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发表了极有新意的见解。

2.2在中国高校中的专业发展市场营销学重新引入中国后,最早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是广州的暨南大学,开设时间为1979年,开设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一批港澳学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子弟的需要。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贸部和一机部所属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湖北财院、广西商专和云南财院等大专院校,也于1980年、1981年先后开设市场学课程或讲座。目前,在企业管理等专业招收市场营销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院校有150所左右,招收博士生的院校也有20所左右。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营销学界队伍壮大,人才济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还缺少市场营销学教授,如今市场营销学博导已有数10人,博士、博士后已有100余人。据估计,21世纪初,正式出版的市场营销学教材(包括译著)累计约有500种,开课院校超过千所,任课教师不下5000人,学习过市场营销学的人数当以千以万计[2]。营销学界不仅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而且为企业培训大量营销管理人员。

3市场营销学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3.1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现状为了研究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大陆的各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以职业经理人为调查对象。在400份样本中,约有26.5%的公有制企业,其中国营企业13%,集体企业13.5%;比例最高的是私营企业,占58.3%;“三资”企业有11.2%。调查中有41.4%的生产企业、22.1%的商业企业以及25.4%的服务企业。被调查的企业普遍属于中型企业,员工数量大多在1000人以下,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比例大都在10%以内;规模较小的管理人员比例略高一些,有的甚至能达到20%。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人员中有很高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30%以上,这种情况在生产型企业和商业企业中尤为典型。

3.2企业应用营销理论的先行者非国有企业在调查中占据主要地位,源于他们在应用营销理论中是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非国有经济在改革中日益壮大,导致中国市场营销实践主体多元化,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成份在市场营销竞争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经济活动取决于市场导向,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强于

国有企业,所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局部性市场经济的成熟,它们在中国市场营销阵营中不仅构成了最为活跃的力量,而且在促进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了持久有效的作用,其中很多企业建立的品牌后来成为研究中国市场营销的典型案例。在非国有企业中,最具中国市场营销特色的就是乡镇企业。有别于国有企业“体制外先行”的战略,使乡镇企业最早由朴素的推销观念逐步转向市场导向观念,成为中国实践市场营销理论的先行者。

3.3企业中的营销部门设置及从业人员水平在所调查的企业中,85%设立了营销或相关部门,其部门名称略有不同,72%的企业将其称之为“销售部”。营销部门的主管人员中有55.8%的人具有本科学历,甚至有16%的人有硕士学历,他们几乎都是营销专业毕业或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调查中还发现旧体制中的供销科、销售科、营业部逐渐被市场部、推广部、营销中心和业务策划部等取代。在大型企业中,还设立了按照市场营销机制运作的专业部门,如市场调研部、广告宣传部、新产品开发部、战略规划发展部、公关部、售后服务部或客户服务部等。尽管这一时期专业机构的职能还未能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企业也没有将整个管理体制调整到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水平上来,但企业已经意识到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经营管理体制是企业改革的最终发展方向。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市场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日益提高,市场部门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企业的重视。

3.4企业营销人员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解与使用对于某一个企业来说,它是如何理解市场营销学的涵义,如何看待市场营销学在企业中的作用,如何使用市场营销知识等,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5.1%的经理人认为其目前的市场营销是“把企业所有产品如数销售出去”;45.2%认为“努力让顾客信任自己的产品(服务),从而愿意消费”;49.7%认为“努力发掘顾客的需求与潜在需求,从而指导企业的产品生产(服务导向)”。由于这3种论点代表着营销学从销售观念到营销观念过渡,笔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已经进入营销时代。在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和大市场营销这几种理论中,管理者对服务营销最为熟悉,关系营销次之,对网络营销的了解最为陌生。不过,随着网络平台的逐层建立与电子商务应用的日趋广泛,网络营销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潜力。在调查中,有50%的企业认为自己运用了电子商务,可以认为这样的企业对网络营销已经有粗浅的认识,尚待进一步发展。对于市场营销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经理人认同度最高的是“顾客由于优质的产品和需求的满足而被吸引“这一说法;其次是“公司的中心任务就是创造和抓住顾客”与“人是第一位的”,最不同意的说法是“发现欲望并满足它们”;再次是“顾客满意实际上受到其他部门业绩的影响”。

问卷上的9类说法均来自营销泰斗菲利普•科特勒。如果不考虑判断和实际营销行为是否一致,可以认为中国企业的经营者们在意识上是非常重视市场营销的。中国企业对营销的重视源于营销活动对增加企业利润的作用,95%以上的经理人都认为营销活动可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在营销方式方面,促销活动和公关活动均为26.6%,广告宣传占42%。所有的公司都聘请了相应的企业顾问,其中技术顾问比例最高,约占41.7%,营销顾问次之,约为26.2%,法律顾问为15%。市场营销概念的吸收到广告、促销意识的确立,再发展到经营管理体制的调整、探索与实验阶段的中国市场营销自发地从组织机构管理要素、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上探索一种机制,保持了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步。实际上,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对中国企业自发性地实施营销策略是永恒的鞭策。当自发性转化为理性时,企业市场营销的变革就成为一种由内至外的自觉行为,广告或各种促销仅成为营销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超级秘书网

4对未来市场营销在中国发展的预测面对营销的世纪变迁,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十版《营销管理》提出,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营销主流模式,即关系营销、差异营销、整合营销、直销和在线营销等,这4种营销模式代表了未来营销的方向,也反映了中国营销发展的趋势

随着加入WTO,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成熟,中国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将逐渐转型,表现在以下3个主要方面:

(1)营销理念转型:更多领域行业将从无到有地引入营销(如银行和媒体);已引入营销的行业将从推销导向开始迈向顾客价值导向(如关注顾客的真正需要)。

(2)营销组织转型:营销部门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将上升;初级形态的营销部门开始再造为真正意义的市场部(如基于市场研究指导产品研发)。

(3)营销运作和营销策略转型:从粗放型营销转向精细型营销(如细分市场和通路深耕);从封闭自我型营销转向开放关系型营销,如厂商关系和顾客关系;从单一的策略转向整合性的策略,如竞争策略开始多样化,整合营销传播IMC的实际运作。

参考文献: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人力资源市场在自由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很重要。在人力资源市场经济交易中,如果存在垄断,市场的闭锁,还有地方保护这些不良的现象,就会有不公平的竞争,这对于健康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有序的经营来说都是值得去认真思考的事情,还有在行政公司和政府企业的特权,都可能对人们造成困难,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去调节,还要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中,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能够建立和保护现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现代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能够达到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促进社会利益的协调和公平

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运作对于社会利益和资源调节的再分配,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利益公平、有序都有着直接的作用。健康自由的社会主义现代人力资源市场体现出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社会公平与个人公平的关系,社会经济效率和个人经济效率的平衡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大这种调节关系的作用,对于社会的权力和利益分配都有一种积极的调节的作用。不仅是健全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同时,对于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的秩序,调节社会宏观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加强和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价值核心的意义所在。

三、关注特殊社会群体生活,促进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需要利益的均衡,需要社会的公平化,但是因为国家的社会组成成员复杂,有很多弱势群体,因为个人身体的原因,个人能力的不同,他们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样就更加体现了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也妨碍了社会的公平。如果国家放置不管,那么就很难实现我们所要的和谐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础,以维护整个社会的平等竞争环境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个社会保障的体系来对弱势群体来保护,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和谐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谐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需要多方的政策的支持,需要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协调。所有这些协调好,沟通好就会大大缩小社会的不满,排除不和谐的因素,增强社会的稳定性,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社会主义和谐与安定的发展带来极佳的影响作用。

四、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秩序的和谐

搞好就业环境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和谐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和谐稳定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正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和谐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是指在整个市场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全部市场主体都要严格遵守的各种法律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建立要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服务于市场的运行。和谐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建立的基础在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结构,充分运用各种协调机制,在人力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和谐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实现对整个市场的调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市场经济秩序表现出和谐、稳定的运行特点。稳定和维持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促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通过对各种社会团体利益的协调,相互弥补不足之处,实现各种经济主体的和谐相处,进而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

五、优化人力资源,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积极发展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进入到自由市场经济时代。在亚当•斯密提出的“政府只为守夜人”的理论下,美国政府并没有过多地干预证券市场的资本自由流通。仅仅是通过各个州政府颁布的“蓝天法”(theBlueSkyLaw),以此防止欺诈,保护投资者利益,控制证券的交易。“蓝天法”的核心在于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时,必须向公众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但由于各州制度不同,宽严不同,导致许多商人投机取巧,利用跨州资金流通来逃避较为严格的法律,内幕交易泛滥,证券市场秩序极为混乱。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疯狂的股票投机最终引发了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崩塌,人们疯狂甩卖股票,“黑色星期四”触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给整个西方工业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仅美国的失业工人就达到1700多万。为了摆脱危机,人们开始思考限制证券市场的自由流通。于是,罗斯福设立新政,整顿金融业,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生活。随后,美国分别颁布了《1933年证券交易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为外国投资者设立了障碍。起初,这些规定并没有严格区分国内发行者与国外发行者,但在国内的披露和报告系统中严格限制了外国发行者的行为。它包括高额的管理费用以及大量的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当然,其所要求披露的数据,对于国内的同业竞争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所以,大量的外国发行者无法公平地参与美国国内的证券市场活动,于是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停滞,证券市场的资金流通日益减少。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意识到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于是开始慢慢恢复国内证券市场的自由交易,一些针对外国发行者和外汇流通的限制慢慢被取消。

2美国对外国发行者的披露和报告制度的管理

197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其中包括要求在美国市场持续交易的外国发行者进行阶段性报告的政策。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了Form20-F[3]作为登记、报告文书。如果外国私人发行者要在美国证券市场发行,或者在美国国内市场上市,亦或者其资产达到100万美元并拥有500名股东,其中300名需为美国公民,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要求发行者提供信息并上交Form20-F。对于第三种外国发行者,如果根据其外国法,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了所有的信息,则它无需提交Form20-F年报。针对外国发行人,年报也做出了特别的要求。①Form20-F年报允许发行人提交本国财务报表,只要将其与GAAP规则不相符的部分解释清楚即可。世界范围内,针对各外国发行者的国际通用财务标准是运用统一会计语言,这样一来,国际间的财务信息交流会十分顺利。在美国,它仅仅采用GAAP规则,这使得大部分外国发行人望而却步。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在美国市场上市,外国发行人开始意识到掌握GAAP规则的重要性,于是渐渐地美国GAAP标准成为了会计领域的世界通用语言。[4]②它允许外国发行人整体披露其公司管理层的薪金政策和方案,从而取代以往需要披露高管个人的薪金。③财务报告进行了修改,允许它以收入为基准计算,并适当说明在利润和收入分配上的实质性区别。最后,发行人可以灵活处理上报事项,如果合理地话允许发行人在特定交易下按照其本国国内标准报管理利润。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4年3月11日提出对外国发行人适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修正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一次公开会议中声明,大多数在美国注册登记的外国公司,不论其是否自愿或应其本国的要求,其必须适用IFRS会计基础。修正案要求外国发行人最迟于2007年1月1日之前任一年度采用IFRS规定公布其财务报告,同时允许其首次使用IFRS规范的财务报告中,仅披露两个年度采用IFRS规定的相关信息。并且,外国发行人首次适用IFRS规范的财务报告时,必须披露适用规范前后所调整的项目。2006年12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例行会议修改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限制外国发行人取消登记注册的规定。不论发行人规模大小,只要在近12个月内公司的股票在美国市场的每日平均交易量未大于该公司在其主要交易市场每日平均成交量的5%,则该外国发行人便可以取消其登记注册以及相关申报手续和义务。在2007年2月13日的会议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投票产生了关于针对外国发行人的披露和上报要求的修正法案。新的提案为外国私人发行者带来了一定的好处。最大的进步在于,它缩短了Form20-F年报的上交截止时间。这个变化使得截止日期更接近对于美国国内发行人的要求。2011年12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网站上从即日起对国外私有发行者以非公开形式提交上市申请登记的政策进行调整,以提高透明性,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经验,大多数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国外私有发行人也会同时在国外证券交易所交易,而相当一部分国外交易市场通常并不要求在评估完成前公开上市申请登记表。但近期,绝大部分采用非公开评估程序的国外私有发行人并未考虑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交易。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仅在下列情况才对国外发行者以非公开形式提交的上市申请登记表进行评估:外国政府注册债务证券;已经或正在美国以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外私有发行者;被外国政府私有化的国外私有发行者;可以证明上市申请公共归档与适用的海外管辖权相冲突的国外私有发行者。此外,空壳公司、空白支票公司,以及没有业务运营的发行者将不允许采用非公开程序。综上所述,美国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对外国发行人也是逐渐容纳吸收的态度。美国近几十年的证券市场发展表明,其对外国发行人信息披露和上报制度的总体趋势是:对国内和外国发行人统一对待到内外有别,从严格控制到宽松对待,从注重发行信息的披露到注重长时间的信息披露。美国多年来的探索与尝试为我们带来了经验与教训。

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问题

证券市场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投资者开始频繁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同时我国庞大的证券市场也吸引着外国发行人的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甚至有些问题和美国的发展经历有相似之处。

3.1证券市场存在投机过度现象正如美国起初的自由市场经济时出现的问题一样,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投资场所,其风险与利益同在。而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并不成熟,风险过于放大。然而原因却与美国自由经济时代不同,我国现在管理机关缺乏经验和行为规范,对证券市场进行了不及时、或不果断、或不必要的干预,造成证券市场的不稳定。其次,许多人受利益驱使,认为操纵市场,散布虚假消息,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中小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种较为混乱的证券市场,我们必须吸收国际惯例及国外先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同时针对我国现状进行调整。从管理机关角度而言,政府要干预市场,但是要适度适量,要有一套行为规范标准。对于证券市场参与者,也要有一套披露、上报信息的完善制度,督促发行人及时上报,强化信息披露程序和内容的统一性,统一各项会计核算标准。

3.2信息披露的法律管理冲突由于不同国家对于上市公司报告的形式和披露信息的时间有着不同的规定,所以对于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而言,要实现不同地区的投资者同时知晓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这实在困难。我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第三个月、第九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季度报告,对于季度报告,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均没有此类要求。此外,还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日起两个月内编制并披露中期报告,而对于中期报告,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虽对此有要求,但是两个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信息披露时间比我国长1个月。针对这种信息披露的法律冲突,我们应该及时解决,否则就会造成内外不统一,进而造成证券市场混乱。季报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特殊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制度,不适宜强制外国发行人遵守并执行。针对披露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我国证券交易所应与境外证券交易所协商解决,充分保障不同地域的投资者知晓信息的权利,以避免投机行为的发生。

4结论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1、金融市场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筹资,指企业筹集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一个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适量的资金,而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就称之为筹资。企业的大多数资金都是从金融市场中筹集而来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可通过金融市场这个平台,使资金从提供者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实现金融市场自主筹资。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自主筹资,降低筹资成本。企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调整筹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在必要时,企业可以把可转换证券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减少固定利息或股息的支付,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当前,我国的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无时无刻不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进行研究以切实找到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引领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筹措资金即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新项目的实施,需要经过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和生产三个阶段。而这又涉及金融监管及企业筹资成本与风险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如果要立足于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金融危机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时监控企业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点。

2、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生产经营环节中,以期获取利益的投资。在非金融性企业中,直接投资所占比重较大。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以获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多渠道筹资的形成,企业的间接投资会越来越广泛。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品种越多,为投资者提供选择的空间就越大。一般而言,投资者应该选择市场规模大、参与主体多、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企业产权流动、重组的有效途径。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金融资产的投资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可随时根据自身的意愿通过金融市场购入或出售多种证券,形成有效的投资组合。对此,金融市场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指导作用。为了减少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性,可同时投资多种金融证券,形成有效投资组合,可在不影响预期报酬率的前提下,降低收益的风险性,实现收益的稳定。投资组合理论同样适用于实物性资产投资,即企业在进行实物性资产投资时同样可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

3、金融市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

营运资金作为企业资金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运转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应该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经营的影响重大,各种风险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可预知的危机,金融危机更是让大家对这种影响有了一个甚为透彻的认识。金融市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性从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则能看出。营业资金就像一个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营运资金的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维系于营运资金的正常运作。只有营运资金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企业才能得以生存,获得发展,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才具有得以实现的可能。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加上筹资困难,营运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当然这与金融危机导致的银行借贷有直接关系,国内各大企业在感受金融风暴剧烈震荡的同时,资金管理在企业营运中的重要性在这次风暴中更加凸显。很多国内企业在前几年的繁荣时期内进行的一些不顾风险的投资和扩张,终于在泡沫破灭的今天饱受牵连,粗放化的资金管理也让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预警风险以及无法及时处置管理风险。所以,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状况制定正确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二、企业财务管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对财务工作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高层领导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是组织企业处理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付为主的企业资金收付活动的总称。企业筹资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投资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企业分配会引起财务管理活动。这四个活动相互联系组合成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企业金融业务所发生的对象十分众多,例如:向银行借款、企业内部集资、企业自我积累、向非金融机构或企业借款、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如果仅从纳税角度,一般来说,企业内部集资的税收负担率最轻,其次是向非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借款,再次是向金融机构借款,自我积累筹资和发行股票的税收负担率最重。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其利息也可在税前扣除,而其利率一般会高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但其筹资成本未必会比向银行借款的筹资成本高。假如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上来说的话,就要求企业不仅能够筹集到足够数的资金,还要求以较低的代价取得。但是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借款程序简单,筹资速度较快,所受限制较少;向金融机构借款程序复杂,筹资时间较长,所受限制较多;发行债券和股票,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但其筹资风险较小。因此,选择哪种或哪几种组合融资渠道,要考虑企业必须支付的税收成本,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对金融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企业财务活动中有关货币资金收支业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为金融货币活动提出了客观要求,并且金融货币流通活动也受企业财务的制约;同时,金融的信贷规模能否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和投资效益的增长,这些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否进行正常有关。由于财务中有关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不断发展,因此对金融的货币业务提出了客观要求。首先,离开财务货币资金收支,金融的货币业务难以得到开展;其次,金融的货币流通也要受到财务管理的制约。经济组织的借款是金融机构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经济组织的还贷,又是货币回笼的主要方式。然而,借款取决于资本扩张的需求,还款取决于销售收入的及时取得,这些都依赖于经济组织财务的正常进行;再次,金融的信贷规模是否能控制在国家宏观控制的指标之内,银行的不良债权是否能控制在最小幅度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组织的财务投资规模的控制与投资效益的增长,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进行。

三、结束语

市场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1.1营销项目的启动阶段

可行性研究与项目授权是营销项目启动阶段的核心,其中该阶段涉及到多项营销管理活动,如明确市场目标、分析营销机会等。同时企业常运用风险性分析、SWOT分析及签发项目授权书等项目管理工具开展各项营销管理活动。

1.2营销项目的计划阶段

工作范围的细化与可执行性是营销项目计划阶段的核心,其中该阶段主要涉及确定市场营销预算、编制市场营销计划及确定市场营销组合等多项营销管理活动。同时企业常运用关键路径法、合同评审、采购程序及网络计划技术等项目管理工具开展各项营销管理活动。

1.3营销项目的实施阶段

企业营销项目的实施阶段下,要重视起盈利能力控制、风险控制、战略控制及效率控制等多方面工作,其中营销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涉及到市场营销执行、市场营销控制等多项营销管理活动。同时企业常运用实验设计、质量检查表、因果分析图及激励理论等项目管理工具开展各项营销管理活动。

1.4营销项目的收尾阶段

强化项目绩效评估与管理收尾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复杂的工作,其中营销项目的收尾阶段下主要体现为单个营销项目向营销项目群管理移交。同时企业常运用项目总结报告等项目管理工具开展单个营销项目管理活动。

二、项目管理在营销全程中的实际应用

2.1营销项目启动阶段

分析研究发现,营销项目启动阶段下主要包含下述多项工作:(1)以初步拟定的营销目标为指导落实好市场营销调研工作,同时广泛收集相关环境信息,实时掌握市场营销情况,合理量化处理各种数据;(2)归纳、整理、总结所收集到的一、二手资料,获取定性结论;(3)积极开展SWOT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及存在的缺陷,并依据此编制分析市场营销机会的正式市场调查报告;(4)构建完善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由该系统负责对相关营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及评估;(5)结合市场占有率、销售量及投资报酬率等指标确定企业财务目标和市场营销目标:(6)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2.2营销项目计划阶段

合理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编制市场营销方案是营销项目计划阶段下的核心工作,具体实施步骤表现为:首先,企业营销部门、生产部门及研发部门依据前期的调查报告对现有产品组合的合理性予以重新定位及审核,并确立新的产品战略;其次,企业市场部门结合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最后,合理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选择最佳促销手段,落实好资源配置工作。另外,通常情况下,企业应依据产品实际状况合理规划各项营销计划,主要包括完善的行动方案、健全的报酬制度、高效的组织机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及有效的管理风格等。

2.3营销项目实施阶段

营销项目实施阶段由两部分构成,包括营销项目的执行过程与营销项目的控制过程。其中营销项目的执行过程主要涉及到下述多项工作:严格依照计划过程合理进行任务分工;要求各级营销员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最佳方法尽可能加快工程进度。另外,营销项目的控制过程同样涉及到多项工作:依托项目管理软件全面挖掘营销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纠偏措施予以解决,以确保各项营销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合理性。以企业营销项目的进程管理为例,要求企业尽可能选用微软公司的MSProject2000工具软件,其原因在于该工具软件运用里程碑图表实现实时监控所分解工作任务完成状况,既能够保证管理透明度又能够促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2.4营销项目收尾阶段

待项目竣工后,要求企业市场部经理签署项目结束的工作文件,之后及时将营销项目结果递交至营销项目群经理。其中各个项目均存在各自的最后期限,超过期限则表明项目成本增加,未能够达到预定市场目标,并且直接延误下一个市场行为的实施。所以需要企业项目各级员工均要积极参与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切实落实好合同收尾与管理收尾工作,如此对实现企业效益价值最大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支持项目管理切合利用的营销策略

3.1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思想

企业必须通过客户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实际上,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即为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需要企业发现客户需求,把握客户需求,并及时给予客户提供所需的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确保国内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需要企业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普及到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为国内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其为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营销策略通常划分为产品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价格策略及促销策略。通常情况下,企业常着手于四大步骤制定和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一是分析市场机会。即从市场结构、客户需求及竞争者行为等方面,识别、评价和分析市场机会;二是选择目标市场。即依据市场机会分析结果,科学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三是确定市场营销策略;四是市场营销活动管理。即设计市场营销计划、构建市场营销组织、强化市场营销控制。

3.3确定目标市场

不同客户之间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企业为了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需要对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细分,并确定目标市场。

(1)无差异性市场营稍

这种营销指企业面对整个市场,只提供一种产品,采用一套市场营销方案吸引所有的顾客。无差异营销将细分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异性忽略不计,只注重其需求的共性。例如,早期的可口可乐就是只有一种口味、一种规格的瓶式包装、一样的广告词句。这种战略的优点在于生产经营的品种少、批量大,能节省各项成本和费用,提高利润率。但由于忽略了需求的差异性,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一种产品能迎合所有顾客的需求是很难的;其次,如果许多企业同时采取了这种战略,就会造成较大共性市场上竞争激烈,难以获利,而其他较小市场部分的需求则得不到满足。

(2)差异性市场营梢

这种营销战略面对的仍是整个市场,但其重点是各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性,即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分别为之设计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方案,满足各个细分市场不同的需要,因为差异性市场营销适应了各种不同的需求,所以实行这种战略必然能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同时也会造成市场营销成本的上升,因为差异性营销会增加设计、制造、管理、仓储和促销等方面的成本,所以究竟差异到什么程度,要权衡利弊得失二为解决这个矛盾,企业应尽量使每个品种能适应更多消费者的需要,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3)集中性市场营销

这种营销战略是指企业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制定一套营销方案,集中力量为之服务,争取在这些目标市场上占有大量份额。这种战略最适于实力不强的小企业,或最初进入外国市场的出口企业。开始时选择一个不被竞争者重视的子市场作为目标,集中力量在这个目标市场上努力经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声誉后再根据自己的条件逐渐扩展到其他市场上去。日本公司就是运用这种战略在汽车、家电、手表等行业的全球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份额。这种战略的优点是:由于目标集中,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要,使产品更加适销对路,有利于树立和强化企业形象及产品形象,在目标市场上建立巩固地位;由于实行专业化经营,可节省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增加盈利。其缺点是:如果目标过于集中,把企业的资源押在一个小范围的市场上,一旦这个市场发生突然变化,如消费者偏好的突然变化,强大竞争者的进入等,就会使企业措手不及,导致亏损,因而实行这种战略时要做好应变准备,加强风险意识。

3.4产品策略

产品是指向市场提供的,引起注意、获取、使用或消费,以满足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在企业中,产品包含四种形式:核心利益、期望产品、基础产品及附加产品,具体内容如下:

1)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是指客户真正所需要的服务或利益。从机械产品层面来看,即为产品用途,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多的新价值;

2)期望产品。期望产品是指客户在购买某一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从机械产品层面看,即为销售的具体的机械实物;

3)基础产品。基础产品是指客户在购买某一产品时通常默认的一组属性和条件。从机械产品层面看,即为机械产品的商标、结构及特色等;

4)附加产品。附加产品是指客户在购买某一产品时所得到的全部附加利益的总和。从机械产品层面看,即为机械产品的说明书、销售服务、维修、运送及技术培训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