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法论文

电力法论文范文精选

电力法论文

电力法论文范文第1篇

1.1常见的窃电方式

用户用电的信息全都记录在了电能表上,一些不法分子的窃电方法也全都是针对电能表的。比如:对电能表内部结构做一些技术上的调整,就能实现电表转速的减慢、停转或者反转,从而达到非法窃电的目的。笔者认为,现今的窃电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表窃电。这种方式表现为用户没有经过批准私自接线或者恶意破坏已装的电能表,从而达到窃电的目的。第二,欠压窃电。这种方式是通过采用某种手段改变电表内部的电压线路或者造成线路故障使之计量异常来实施窃电的。第三,欠流窃电。这种方式是基于诸如二次开路等方法通过改变电表内部的电流回路使之电流异常,最终使电表会计量错误。第四,移相窃电。这种方式是通过改变电表内部的电压和电流相位或者采用其他方法扰乱正常的电流电压相位关系来实施窃电的。此外还出现了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编程器窃电方式,具体是通过改变电能表的峰、平、谷的比例来避开高价时段,从而减低电费。

1.2非法窃电的特点探讨

现如今,非法窃电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多元化。以前的窃电主要是单个的用户,分布范围较小,社会危害程度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各业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一些大企业考虑到采取一些窃电措施可以节约大量的经济成本,这种情况下,其危害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深。第二,窃电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第三,现在的窃电案件涉及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动辄就上几万乃至百万。大规模的窃电不但对电力基础设施有极大损害,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形成窃电基础上的二次危害。

2非法窃电的原因和危害分析

2.1非法窃电的原因导致窃电的原因

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检查跟不上。近年来,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基础设施正在大规模建设。尽管电力系统在高速发展,但是与之配套的电力检查发展却有些滞后,一方面电力检查的人员队伍建设进展较小,另一方面,电力检查的技术标准没有及时的更新,导致用电检查的质量不断下降,一些窃电行为难以察觉。第二,反窃电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由于窃电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反窃电的技术措施必须及时跟进才能降低损失,但是现实情况是反窃电的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甚至一些电力企业对有无窃电都无法正确的推算出来,也就难以做到及时跟踪、监控并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了。此外,由于法律法规、电力企业职能改变、电力检查程序相对不完善等因素也造成了窃电问题频频发生。

2.2非法窃电的危害

毫无疑问窃电行为无论是对供电企业还是给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首先,窃电会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现在窃电行为涉及的资金数额不断加大,其经济损失也在逐渐的扩大,电能是电力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基础,正确的用电计量是电力企业正常收费的基本依据,窃电行为打破了这种关系,使电力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窃电行为对电力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供电安全和用电安全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现在,伴随着窃电行为数量的不断上升,电力事故和触电人员伤亡数量也在逐渐上升,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

3电力行业针对反窃电采取的有效措施

3.1窃电线索的获取窃电线索是发现窃电行为的基本前提

其获取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抄表员凭借经验可以直接获取,一些比较明显的窃电行为比如:计量柜的封印被损坏、表计封印被开启等直接就可以通过抄表员的工作经验判断出来。第二,供电所的工作人员根据配电线路的损耗报表仔细核对电表的抄表记录,以发现存在问题的用电清单。比如:用户的用电量在相邻两个月内出现徒增或者徒减的情况。对问题比较大的,要对用户的用电情况仔细核对。第三,供电企业可以尝试与税务部门合作,通过计算企业产品单耗的平均值确定用户的用电范围,再与实际数据相比较,从而发现可疑的窃电对象。第四,采用某种奖励的形式鼓励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窃电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第五,供电企业可以采用定期检查或者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用电用户进行检查,或者各个供电所采用交互检查的形式,以便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3.2反窃电的技术措施从技术原理上讲

窃电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对用电计量设备动手脚,使之计量错误或计量实效;第二种是绕过计量装置进行窃电,比如:在计量装置前边的一次回路上偷接电路,绕过计量装置的计量,达到窃电的目的。据此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技术措施:第一,对计量设备和计量柜都实行加封形式,计量设备加封以后安放在计量柜中。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杜绝了不法分子对计量装备做手脚的可能性。一旦封印被破坏或者采用偷接线路直接窃电的形式,都容易被电力工作人员直接察觉,获取窃电线索。第二,对一些装接容量比较大的企业用电用户,在此基础上还要采取附加的针对措施,比如:在计量柜门前再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专用封条等,封印条是否完好无损是判断是否存在窃电行为的重要依据。第三,禁止无表接电。对于低压的供电线路来说,采用绝缘化、电缆化的形式能有效的杜绝直接挂在电路上进行窃电的行为。第四,在变压器低压一侧到计量柜接入端采用电缆出线形式再加上一些技术措施,可以防范绕越计量装置进行窃电的行为。

3.3反窃电的组织措施

反窃电的组织措施主要是建立与电力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检察队伍,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根据当地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不断引进电力检查的专业工作人员,使之在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上有积极的调整和转变,以适应电力发展的人员需求。第二,加强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4结语

电力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自由;在调整契约(合同)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个根本规则,是民法精神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舍却利益衡平,民法将不成其为民法。基于利益衡平理念,民法典一是应确认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别是强化对善意的当事人的保护,建立善意当事人保护的一般规则;三是确立自然人债务的法定免除制度,规定一定期限内(如15年)债务人确实无力偿付债务的,债务人可以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主张免除债务;四是在体现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时,注重效率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注重鼓励交易、物尽其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制定所谓的“绿色民法典”。

(四)规范科学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法律对现实的迁就、法律规范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立法的突出问题。不顾法的自身的科学性而一味地迁就现实的立法观显然是不足取的。长期以来“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谓流行观点也必须加以改变。在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发生矛盾时,我们应当舍弃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学性。因为,法律再通俗,它仍然是相当专业的,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权、保证、继承、收养等,对一般的人来说,都难以准确理解。众所周知,英美法是专家法,其法律规范主要存在浩如烟海的判例文献中,普通老百姓是难以知晓的,但在英美等法治国家里,普通人是如何行为的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文本法并不等于生活法(实际在民众中起作用的法).文本法再通俗,永远也达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于此,民法典应当采取区别作法,将涉及民众基本私权利的规范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表达,而对除此之外的其他规范则以科学性为唯一目标。坚持规范科学的理念,民法典还必须以我国本土的活的法律规范为基础并吸收国际上的通行规范,既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实际,更要着眼于将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法域”统一,即应在未来四法域统一的框架下来设计民法典的基本结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

电力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管理途径发展

随着煤矿开采工艺的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显现出它的诸多弊端,从而为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矿机电管理发展的思路目前这个阶段要先从精细化管理入手。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对象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在管理目标、标准、任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是与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耗费的资源,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1.实现决策科学化、精细化,推动建立现代煤矿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它的基本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因此,煤矿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精细化,使企业的每个环节都精密有序,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追求精细化管理的自觉参与者。

2.企业科学定位,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企业要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科学、准确地给自己定位,牢牢把握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扩大经济社会影响,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给员工讲清精细管理的科学道理,以获得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要建立精细化管理的用人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建立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奖惩机制。

二、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煤矿机电管理基本上处于粗放式的层次,存在诸多问题。

1.矿井机电管理没有实现现代化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是煤矿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煤矿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来管理好设备,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2.机电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管理权威不强,管理职能没有正常发挥。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是在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的过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这一工作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导致设备购置和使用存在着部分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改造方面各单位存在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的个别现象,职能部门权威性不强,会造成部分设备闲置、积压,使设备利用率没有完全发挥。

3.设备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煤矿机电设备粗放式管理中,基础管理的总帐、台帐、明细帐部分为手工记帐,部分微机管理没有实现信息联网管理,工作量繁重,以物易物,帐、物不符现象时有发生,系统分析、汇总、统计均非常不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4、随着矿井新型设备的不断投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煤矿职工的技术素质已不能适应矿井发展的需要。

5、机电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到位,制约机电管理。机电管理部门虽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还不够完善、全面。

三、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对煤矿机电管理来说,只要遵循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由部分到大局,从浅显到深入,从基础到精专,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推动煤矿机电管理的创新性发展。

1.建立系统规范的精细化管理流程。要推行微机管理,建立机电现代化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机电管理工作中,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设备管理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的质量。对全矿各单位大小设备摸清家底、摸清资源、科学预算、高效使用,要通过“机电信息化”找差距,确保基础平台建设为以后机电管理现代化开展奠定更好的基础,使设备购置、修理、资金结算都非常规范;做到设备数量清、状态明、属性准,账、卡、牌、物四对照,设备账、财物账两相符,规范设备进货、领用、库存的各个环节;使设备管理始终在有序、动态、透明的管理状态下,减少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确保其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现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超级秘书网

2.规范设备选购、维修等管理标准和程序。建立设备选购标准和规范。在订货前必须对订货厂家的资质进行审查、认证;设备到货后要现场验收,及时进行清点检查,对不合格的设备严禁入库,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设备投入井下作业,降低安全隐患;建立规范、科学的设备和测验标准,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切实保证承修质量,确保设备安全正常地运转。

3.建立规范精细的设备选型、淘汰制度。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是在设备规划中优化方案的过程,是煤矿机电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工艺技术的要求和市场供应情况,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原则,建立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操作性、环保性、节能性等综合分析调查的规范流程,确保设备选型的科学、合理,消除因设备不适用、闲置等产生的浪费现象,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4、努力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要管好、用好、修好机电设备,必须有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才能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评定技术职称(包括工人评定技师),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大拿的经济待遇。

电力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连续性/间断性/传统理性主义/思想资料

【正文】

人文社会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要受社会实践的制约。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受物质生产活动和经济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也要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状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制约,但它主要表现为受人们的社会政治交往活动的直接制约。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在受社会制约的方式、程度和条件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一、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非独立性

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非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31页。)因此,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当然,任何理论的发展,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但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比,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间断性要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理论不仅在其形成和发展上,而且在成果上都要受社会状况的高度制约。因此,思想史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思想本身的发展,而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去寻找根本原因。前苏联学者托尔斯特赫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力图把意识看成客观进行的过程,即在自身运动中不是由个别人(乃至天才人物)的主观心理观点,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普遍机制来调节的过程。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提出一个任务:克服以往哲学家认为这个过程所具有的那种‘独立性的外观’。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强调的那样,这种外观对以往一切哲学都抱有空想,这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主观谬误,错误判断的结果,而是哲学(一般地说,也是任何形式的意识)客观状况在社会分工和劳动与人的异化系统中有意识的表现。”(注: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版,第135~136页。)

唯心主义者把思想史看成理论自我演变的历史,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只是纯理论、纯逻辑的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此,在克服思想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理解,打破思想理论发展的独立性的外观,就必须看到理论以外的因素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这样,传统理性主义的研究思想史的方法,即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看成与人的社会生活无关的这样一种方法是应予以抛弃的。这种方法同传统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一致的,它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即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逻辑规则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仍然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实际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只能到思想领域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进入现代以来,特别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影响的逐步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越来越对思想史领域的理性主义解释感到不满,他们在思想史研究中逐渐把目光投向客观的社会因素。“环境解释学派”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派主张在思想史研究中要注意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作用,认为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时代环境和思想家的生活环境对于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中有的人用社会经济因素来解释国家宪法的形成,有的人用社会环境的变迁来说明社会思想主流的演变,有的人则用环境来解释政治家的思想倾向。虽然他们中许多人走向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没有看到“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但他们的观点毕竟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这一方面说明了唯物史观的影响的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思想本身来解释思想史,把思想史看成思想独立发展的历史,这终究要走入困境。

二、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具体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说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以往人们认为,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种看法在静态地分析社会结构这个范围内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考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就必须看到社会存在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而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实践活动。因此,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就是要用物质实践活动去说明社会意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人们就会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东西,“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因此我们

应当从人们的物质活动出发,看到“这种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的活动,如脑力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同时要看到物质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看到生产力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多种中介因素,这就需要对社会存在作宽泛的理解。从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来看,至少有以下社会因素对它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第一,社会分工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哲学、神学、道德等等首先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结果。“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由此造成了一大批哲学家、艺术家和人文社会理论领域的其他思想家,这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大多数人造成不幸,使之成为终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即使从事社会精神文化创造的人的活动也成为被分工束缚的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活动。这也同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相悖。旧的社会分工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它又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被历史所消灭。马克思反对把某种工作作为人的终生职业,但并不反对专业化,因为专业化同职业化是两码事,专业化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人的专业化活动即有具体内容的活动是以完整的个性为前提的,因为创造性地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就要有广泛的各种才能。

”(注:见托尔斯特赫《精神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第二,群体利益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物质利益原则不仅引导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而且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贡献之一就在于看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对思想的作用。梯叶里认为,对于宗教问题,不能仅仅用信仰来解释,而应当从物质利益出发来解释。基佐则指出了阶级利益和财产关系对于政治制度、思想发展以及风俗习惯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且用财产关系的变化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史学家和部分英国史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思想斗争是思想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斗争应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出发来加以说明。

第三,阶级斗争、历史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是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恩格斯指出:“正是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50、43、78、78、36、602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形式,而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往往要通过思想理论的斗争为自己开辟道路。

历史环境的变迁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发生变化。制约和推动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理解人文社会理论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正确看待人文社会理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虽然人文社会理论的发展要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这种影响和制约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人文社会理论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道路与自然科学相比,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力避简单化,采取合适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不能把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制约作用看成机械的因果决定。社会对思想理论的关系是复杂的,正象恩格斯在晚年指出的那样,在这一问题上,不能把唯物史观理解成经济决定论,而要看到多种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向作用。因此,在社会制约思想理论这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制约作用的灵活多样性,不应将其等同于僵硬的机械因果决定。

许多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论断提出质疑,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会导致相对主义,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人们的思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么思想也就再无客观性可言。另一些人则认为思想一旦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人们会产生什么思想都是既定的,这样思想家的活动就再无自由可言。实际上,这些片面的看法都同简单化、机械化的思维方式有关。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因果决定,它带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作为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开放系统,这在近、现代表现得十分明显。因为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大的,满足需要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扩大的,人们的经济交往是不断扩大的。由此决定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思想,观念也要随之而扩大视野。二是全面性,社会存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一两个经济因素,而是范围十分广泛的领域;因此,要用全面的观点理解社会存在及其由之决定的思想观念。三是中介性,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要经过一系列中介,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的认识图式等在这其中都会起作用。四是动态性,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出发,才能阐明社会存在是如何决定社会意识的总之,只有辩证地理解社会存在对思想的决定作用,才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统一起来。

第二,要看到人文社会理论有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社会对思想的制约并不排除哲学史、政治思想史、伦理学史、艺术史的存在。因此思想理论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总要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在流传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了人文社会理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恩格斯在说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一事实时指出,这是因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页。)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其他文化因素对于思想发展的影响是要通过思想资料才能起作用的。这些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着思想家对思想资料的选择、舍弃以及对这些思想资料进行改造的方式和方向。因此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在这里主要是影响思想资料流传的方式和方向。脱离了思想资料本身,思想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是发生在思想领域本身所限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例如在哲学中,它是发生在这样一种作用所限定的条件的范围内,这种作用就是各种经济影响(这些经济影响多半又只是在它的政治等等

的外衣下起作用)对先驱者所提供的现有哲学资料发生的作用。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资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这一作用多半也是间接发生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486页。)因此,思想资料的流传和变化既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社会理论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应立足于这方面来说明。

电力法论文范文第5篇

现代水利水电施工理念日益重视土石方工程的重要性。而随着施工条件的恶化和施工难度的加大,土石方工程也越来越成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难啃的一块儿“硬骨头”,进而常常一个水利水电工程中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水平就代表了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水平。相较于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就已经步入了土石方施工的“机械化时代”,我国在20世纪中期才逐渐注意到在土石方工程中引入大型机械作为工具以加快工程进度的重要性。而在随后的实践里,外国的先进经验一直为我们所借鉴,直到70年代以后,我国也开始注重这些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自主研发,从而使我国的土石方施工工程的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尤其是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水利水电施工工程条件的日益复杂,我国在土石方工程发面的发展引人注目。我国地域情况复杂多样,近年来的水利水电工程多建设于地形、地址条件较为特殊、恶劣的西部,不仅要对抗高地应力,还得对抗高地震烈度,处理更为深厚的河床的覆盖层和更高的边坡高度,同时还得面对交通的不便利、自然环境的恶劣等非专业困难,从而激励了我国土方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方式带来了新的改变。不仅如此,信息科技的发展还给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发展,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广为运用,他们不仅提供了便利,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准度,而这些优势正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所急缺的。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模式老化、施工工程的计价不够准确、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等现有缺陷都将因为信息科学技术而有所改观。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巨大的运行能力、广阔的覆盖范围等强大优势的基础上认可其在水利水电施工工程计价中应有的重要应用地位,促进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的开发,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优化计价模式的全面、合理。

二、专业认证的新发展

我国已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按照协议的规定成为了该组织的预备会员,这意味着我国工程学科的本科学历教育将获得世界的认可——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我国顺利通过了该组织的监督和考核的基础上。而反观我国工程学科的本科学历教育现状,尽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但却普遍存在着滥竽充数等问题。往往是教师自己本身并不是工程学科的科班出身,却在教授着工程学科的有关课程,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重视对于工程学科的教学质量的评估,或成立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或通过给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排名的方法促进该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国尽快度过《华盛顿协议》组织的监督和考核,是我国的工程学科专业水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