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特色 模块 创新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应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突出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参与性,扩大教学实训力度,使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选择声乐演唱技法作为实践课程的改革突破口,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从教学实践环节中探索新的构想和思路。

一、《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

《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开课时间为两学年,原课程名称为《声乐教学法》,只讲授声乐发展史及各种汉语语音、意大利语音教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原有声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长中外声乐发展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外声乐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较系统地了解各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声乐类型、作家、作品和成就。

第二阶段:2009年。开课时间为三学年,讲授声乐表演技法及声乐教学过程等,以原有教材及部分声乐作品赏析和分析为主,根据声乐教学与声乐作品赏析的内在联系,按内容选取并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三阶段:2009―2010年。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实践,根据岗位职业需要,对高职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在设置课程模块时可根据“厚基础”教学原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参与性,扩大教学实训力度,使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从教学实践环节中探索新的构想和思路。

整合课程内容后,把原有课程名称《声乐教学法》改为《声乐演唱技法》,开课时间为一学年,根据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声乐演唱技法――语音、语言教学》及《声乐演唱技法――作品赏析与教学表演》两个部分,第三学期主要学习声乐汉语言语音训练和意大利语音训练,第四学期主要学习声乐作品赏析、声乐基础教学及舞台表演等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和需要,每学期进行1-2个实践类教学项目,组织课题研究,为学生夯实技能型专业人才所需要的人文基础。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为地方旅游、群众艺术文化发展等工作开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二、《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的特色

1.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特色:借助东北地区文化地缘优势,在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发展研究。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大型综合类音乐学校,各市县文化局或企事业单位都成为后备岗位群体,今后文化产业范畴的音乐表演专业也与商务会展、节庆活动等各种综合型项目资源的结合将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节庆和会展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兴起,多层面地展示了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课程中增加实训课程内容、加大舞台表演机会,经过学习后能迅速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与职业技术能力。

2.课程音像丰富的特色:本门课程以声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唱为主。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围绕中外各类声乐作品鉴赏、声乐授课及表演进行教学,因此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知识。

3.课程实用性的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先教学生声乐技术素养知识,再训练声乐技术能力与教学能力,符合教学认知逻辑规律。每次课有理论知识,又有音乐表演,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三、《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的创新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少于40%,即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专业技能操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学制、学时、学期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

1.兴趣分组教学

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图片、音像资料,以直观的视频、形象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解决职业能力需求。声乐演唱技法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不断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内容进行项目化分组教学模式安排实训的的方式,针对性、实效性强。

2.理论―实训―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块式教学。

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做到声乐基础教学与演唱语音语调的衔接、声乐作品的赏析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声乐作品的情感把握与演唱者舞台表演衔接。达到技术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统一,整个课程体系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前一部分为后续部分的基础,后续部分是前一部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解决职业素质需求。坚持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坚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原则,既强调了专业的基础性,也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既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又拓展实践应用中的理论知识;坚持开放性评价方式,既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学科前沿动态,包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思维方法,介绍给学生,设计一些教学案例由学生自己演练,使学生既更新了知识又掌握了教学的方法。

3.考核标准

指标考核体系以舞台统一考试占30%、项目分组化教学50%、上课出勤20%这种考核办法注重实践效果,贯穿教学全程。

为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研究模式团队,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的高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需要。突出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动态的教学”与“开放的实践”二者的优势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探索更加主动,找到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契合点,将来的工作才能充满信心,动手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更强,学习更加努力、更有成效。从而真正形成音乐专业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6年6月

[2]杨立刚.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7年8月

[3]邹本初.歌唱学:沈相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年1月

[4]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花城出版社[M].2009年7月

[5]刘志明.职业资格与应用性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中心课题.重庆工学院学报[J].2004.(4)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第2篇

改革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作品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中具体化和合理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调等曲目。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及后来多次修订的高师声乐曲选教材,内容上,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在数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数民族和地域性音乐特色的作品难以呈现。在声乐教学上依旧存在一些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区域性特色声乐作品使用偏少,国外声乐作品涵盖面很窄,更新缓慢。因此,声乐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师声乐教材基础上,以我国民族发声为基础,学习借鉴西方发声方法,撰写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声乐特点的一整套从演唱方法到曲目内容的辅助声乐教材,把本地域少数民族的民歌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按类别、内容、曲调、难易程度等编写为声乐教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精髓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民族音乐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切实体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地域特点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和有效方法。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应有计划地加强区域特色声乐教学,要把声乐教学当成培养正确审美观、开阔学生视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工作,不能将声乐课变成声乐技巧课,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增加声乐课程的宽度和厚度,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要调整头脑中既有的声音概念,不要总是以一个固化的标准看待声音,不要轻易认定某种声音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大胆鼓励学生多唱新作品、尝试新唱法,排练新形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改革声乐课程的设置,做好大课小课的合理安排

据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多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由于扩招,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众等大小课并存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通常学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声乐大课;学生人数约2-5人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之为声乐小组课;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的则称之为声乐小课。传统的声乐小课虽然教学过程中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声乐技能的练习,但却存在着缺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向的整体流,不利于声乐表演的学习,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地或情景中心理过度紧张、过度的依赖教师的指导而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将声乐大课与声乐小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小课的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阶段融合大课教学,合理安排大小课,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课以理论为主,小课以技能为主,大课小课紧密结合”。声乐大课主要讲授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是对传统声乐小课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声乐大课是含技能技巧在内涉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关注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将大课合理地安排于学生学习声乐小课的四年之中,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学生两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相应地开设声乐基础理论与名作赏析和声乐发展简史两门大课,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始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仍然上两个人一节的小课,同步开设意大利语音拼读与嗓音保健两门大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第三学期开始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相应开设正音课,开始严格系统的指导与训练。第四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为学生上中小学音乐教法课程做准备。第五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开设歌剧名作赏析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第六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美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不定期开设声乐讲座,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小课的结合不仅减少了课时量、降低了教学成本,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授课方式既保持了师范性的特点,又打破了传统单一授课的形式,提倡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改革声乐考核方法,突出实践性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通过几代声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音乐专业的部分课程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这些改革将考试变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但得到检验还能得到锻炼,使学生成为既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又能够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声乐考试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试内容太单一,不是注重技能训练就是注重理论基础,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也没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声乐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了加强教学成果的实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在考试规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及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要求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开始,考试内容中添加音乐会实践成绩,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音乐会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个老师的专业学生合开一场;可以是同年级的几个同学合开一场;也可以是个人独唱音乐会。同时,规定毕业生在毕业考试时演唱曲目中必须含一首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作品或中小学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重视实践练习,又培养了学生声乐教学教唱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大量有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歌曲,使其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己迈出了可喜的脚步,但有许多方面还要靠时间和实践去总结与检验,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于调整和不断完善。我们坚信,只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全发展的人才。

作者:薛蕾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材改革

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动和加快音乐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进程,在当代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展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学校情境中的音乐教师教育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迟缓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及高师音教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偏低的客观现象,使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问题作为与声乐教学息息相关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转贴于

2.重视声乐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选择。声乐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许多声乐基础理论教材都在陆续出版中,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声乐基础教程》等。这类教材涵盖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声乐艺术的语言和心理,声乐艺术的文化学和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和表演学、风格学等,使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得以构架,通过选择和学习,使声乐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清晰地认识到声乐学科的理论内容,明确声乐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层了解和掌握声乐的结构整体,即声乐的生理、语言、心理、表演和教学的理论。应以此类教材为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教材的依据,分阶段、分层次、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适应教学要求和需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实现与现行的声乐技能课间的和谐统一发展,低年级学生应强调和重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教学;创新;发展

一、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综述

(一)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虽然高校声乐教育在不停地改革,但仍缺乏特色,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体现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第一,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绝大部分拘泥于课堂教学,无论是技能技巧课的学习和训练还是理论课程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上进行,没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为主,使“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流于形式、手段陈旧、把知识按一个套路教授给学生的教学形式。第二,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内容划分不精细、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这就很容易将学生思维固化,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高校声乐教育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

高校声乐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显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在教学资源上,作为教材的主要载体,一成不变的课本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制约了教学内容创新性的有效实现。其次,教师素质不一,综合声乐教育质量不佳。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是专业技能不过关,在教学过程中都无法给学生带来最切身的体验。因此,高校声乐教育资源整合不到位,是制约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有效提升,阻碍声乐教学课堂效果提高的根本原因。

二、高校声乐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教学环节放到了授课过程中,缺少对教学必要的评价,导致教学效果反馈环节不足,无法通过客观的评价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且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缺乏一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并且课程最终考试成绩占评价比例的绝大部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声乐教学质量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应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解决传统声乐教学理念单一的问题。通过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优质的声乐人才。

(一)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将以教师为主体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将填鸭式的无个性教学转变为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声音条件、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阶段,想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必须重视声乐教学的艺术性,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通过举办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有效地利用声乐课程资源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指引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自身具备高素质才能使得教学顺利实施。高素质不仅要求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运用多元化教学理念、接触先进的多元声乐教育文化与实践,才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教授更多的音乐知识与相关音乐技能。这就需要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声乐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经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使教学能力与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教材内容的一成不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独唱教材,将内容多元化地进行拓展,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以独唱形式为主,大多致力于解决独唱中歌唱发声技巧、咬字、情感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技术技巧,但是教学形式单一固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将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扩充进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体会到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重洋轻中”的现象,美声唱法的比重很大,使得唱法单一。因此,应加强艺术歌曲、民族歌曲、歌剧的教学比重。这样就可形成将教学内容扩充为独唱、重唱、对唱等形式共存,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并重的教学形态。所以,我们应该以多元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为设计理念,从而制定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传统高校声乐课学生的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是依据既定的声乐教学目标及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过程作出客观的评定,以求不断调节和改进的过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合理、公平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有效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引进多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评价中实现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教师评价并重的形态,评价的内容不只拘泥于成绩,而是将评价的内容向课外的内容扩展延伸,思想品德、实践创新、审美修养都可作为评价依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自信、阳光的人才。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教学;作用

一、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升华

艺术歌曲能够展现创作者的内心和灵魂,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艺术表演不仅要重视形式的表现,还要重视自身灵魂及人格的升华。当前,社会环境对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直观影响,而在繁杂的世界中,专业人员要能够保持自身精神的独立和积极健康的人格,才能够在高尚情操的影响下,完美地呈现艺术作品,艺术歌曲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净化心灵和灵魂,摒弃外界因素对艺术创作和表现造成的不良影响,追求艺术本身,实现对经典的艺术作品的演绎[1]。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声乐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是相对枯燥的,而应用艺术歌曲开展声乐教学,可以将旋律优美、简洁质朴的教学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音乐艺术的韵律美,学生在学习调节气息、技巧表现等方面也更加简洁,在专业表演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演绎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同时,艺术歌曲的题材和类型较为丰富,或热情或恬静或伤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音乐修养

声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将声乐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艺术歌曲开展专业教学,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基本功的有效素材,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较为规范,对于刚刚开始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应用技巧,促进其演唱功底的不断提高。同时,艺术歌曲以文学诗词和音乐作为根本内容,不同国家的艺术歌曲融合了不同国家的艺术文化特征,学生进行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艺术歌曲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产生,从专业学习视角审视艺术歌曲内容,会对其内容及表演形式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学生进行艺术歌曲的表演需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学思想以及演唱手法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不断提高[2]。

二、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声乐教学普遍存在忽视中国艺术歌曲的问题

艺术歌曲的来源和类型较为多样,而针对目前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声乐专业教学多选用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艺术歌曲作品,而缺少对中国传统艺术歌曲的关注。学生进行西方艺术歌曲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在演唱和表演过程中也会存在缺乏情感融入的现实问题。

(二)流行音乐的广泛盛行促使艺术歌曲的教学地位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学及学生获取音乐素材的方式更为便捷,而在网络空间中广泛盛行的流行音乐,成为当前音乐领域的主流,声乐专业教学也多关注通俗唱法,艺术歌曲在声乐教育领域的地位逐渐弱化,很多学生认为艺术歌曲不具有表演价值和空间,因而不愿意进行艺术歌曲学习[3]。

(三)声乐教学过于重视美声等演唱技巧

声乐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促使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将演唱技巧的教学作为关注焦点,美声等体现专业水平的表演技巧教学更成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而艺术歌曲教学价值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表演技巧,更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对于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的感悟能力,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在把握唱词的基础上掌握情感,以体现艺术歌曲的独特韵味和艺术性,过于重视演唱技巧教学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表演理念,一味炫技而忽视艺术表现,艺术歌曲的教学价值也难以充分体现。

三、声乐教学中应用艺术歌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融入

对于声乐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由于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重视中国艺术歌曲的融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文化学习基础,对于艺术歌曲的文化内容理解相对更为简洁,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把握歌曲的文学及艺术内涵,通过情感交融促进其歌曲表现力的提高。如进行《长江之歌》的教学活动时,通过既往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长江之歌》的创作背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长江不仅是一条河流,它的流动蕴含着生命,歌曲充分展现了各族儿女对于祖国山歌的情感,作者为进行歌曲创作到长江采风,当作者坐着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时,长江的广阔以及翻动的浪花也使作者的内心产生了激荡,创作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感觉到自身血液的奔腾,情感的触动会有效调动学生的歌唱表现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表现水平的提高[4]。

(二)强调声乐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音色或者音域特点存在较大差异,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在某个领域具有较强的表现优势,体现自身的演唱优势是持续保持其专业自信心的重要基础。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时,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以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训练中寻求适合自身歌曲类型。当前流行音乐的盛行,虽然对艺术歌曲的专业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产生直观影响,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在专业教学活动中融入多种歌曲类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各种表演风格,通过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表演,体会其中存在的韵律美和艺术内涵,转变学生对于艺术歌曲的认知,为艺术歌曲的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教学关系的转化

传统专业教学活动以教师的专业教学为主,而为调动学生进行艺术歌曲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关系的转化,不限定学生的学习和表演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自行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以提升学生的歌曲表现力[5]。教学过程转化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艺术歌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促进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