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精选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缺乏社会工作者保护保障机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工作本身的特殊性

1.服务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的服务环境长期处于多变状态,甚至有时候会是一些特殊环境,如监狱、戒毒所、精神病院、灾区等。我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服务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其社会服务周期长,而且社会工作者人数众多。诸多因素使得社会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隐患。2.服务人群的特殊性。社会工作有时候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社会工作以提供社会服务为核心。但是,和其他提供社会服务的盈利性和有偿性不同,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提供的服务针对被服务人群是无偿的。同时这一服务直接面对并接触人群。有一些被服务人群反而对这类服务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因此,在接受服务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攻击性,会对社工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如果被服务人群是吸毒人员、犯罪人员、精神病患者时,这类人群很大一部分不会自愿接受服务,更具有排斥性)。

(二)聘用单位方面的原因

1.规章制度不健全。社会工作在中国处于发展初期,其运作还有诸多不规范的地方,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对于保障社会工作者权利的规定甚少。在组织的管理上也缺乏科学性,缺乏法律的约束。因此,大多数在管理上仅仅比照一般的劳动者进行常规的劳动保护,而针对其工作过程的特殊性保护很少顾全。当社会工作者实际遇到侵害后,不管是来自组织机构本身的还是外在的,社会工作者在维权方面都会步履艰难。我们在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展存在着制约的因素,其中“社会工作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一原因占到了30.8%,“组织机构自身缺乏有效的管理,公信力不高”占到了33.5%。同时,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的操作规范进行。2.组织机构力量薄弱。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已有了一段时期,但是一直以来其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实力都较弱,社会工作组织的资金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在面对社会工作者来自外界的职业侵害时,可能无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无法给予相应的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体检,也是由于某基金的赞助才在近两年开始对少数社会工作者实施。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全部由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聘用。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机构力量薄弱,故其聘用的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会工作者就业群体中更是处于弱势地位。3.缺乏专业性的自我保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对社会工作者的组织管理本身也存在困难,加之培训还没有系统化和科学化。目前其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从事社会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培养对社会工作团体的归属感”等几个方面。还没有专业的自我保护的培训,防范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培训时,缺少针对性。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原因

大多数社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专业手段。社会工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社会工作者无私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职业的价值理念使得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安全的重视。如有些社会工作者独自一人去探访被服务对象,在遇到被服务对象情绪失控时,容易陷入孤立无助的状态。虽然我国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构成主要以年轻人和学生居多。这种情况使得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缺乏自我保护的经验和技能。当面临特殊情况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增大了遭受侵害的几率。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虽然说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经常会在新闻媒体中听到对社会工作者的赞誉,大众逐渐对社会工作者也从陌生到熟悉。但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保护他人的人,这也使得会人们忽略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保护,其实社会工作者也只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也同样需要保护。

社会工作者劳动保护保障机制分析

(一)法律制度层面上的保护

法律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义务最权威也是最有力的保证,应适当加快社会工作的立法,从根本上完善社会工作职业风险防范的法律保障。第一,以全国性的立法为标准,统一从法律层面进行保护。如对社会工作的法律主体、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的事先防范和事后的责任划分,应使风险防范的措施具有法律强制性,使得社会工作者的劳动保护有法可依。第二,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省市的地方制度。尤其是针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防范的条文还应该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出台具体的操作和处罚措施,使得已有的规范切实可行。第三,对聘用单位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法律层面的管理。合法的单位是保障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的基础。如果说社会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从法律层面加强对聘用单位的管理却有切实可行性。尤其是目前对社会工作者的保护至少要达到一般劳动者的保护水平。

(二)聘用单位层面的保障

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保护的一个重要主体就是其本身所在的机构,他对保护社会工作者的安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其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建立一个良好的保护屏障。第一,意识层面。聘用单位应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问题,把对社会工作者的安全保护当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在单位自身安全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把这种意识和观念传达到每一位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第二,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特别是要明确社会工作者遭遇侵害以后的责任分担原则、相关的赔偿及处理办法。使得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的保护有章可循。在开展社会工作项目时,预先进行风险评估,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第三,严格社会工作者招聘流程,进行认真的筛选。招聘社会工作者不能仅仅看其工作热情,还应考虑工作岗位的特点,杜绝不符合社会工作的人员加入。同时还要定期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保护技能和危机情况处理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发放自我保护知识手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自我保护技能。第四,单位应当为社会工作者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备的工具和条件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要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安全,预防意外的发生。按照现行规定为社会工作者购买相应的保险,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提供附加的相应保障,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层面的完善

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尽管需要来自社会、机构、国家等各方面的关注,但是作为其核心的社会工作者本身也应关注自身的人身安全,使社会工作健康并长远地发展。第一,树立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秉承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同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尽量做好防范措施。如在进行大型活动时,严格服从整体的管理措施的要求;进行外展时不能单独行动。尤其是女性工作人员,与犯罪人员、吸毒人员接触的时候应该把环境置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不能单独把被服务对象约在偏僻的地方见面等。总之,要在事前做好防范措施。

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公共关系学引入教学实践社会工作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他们是一定社会组织的代言人,要与特定的社会公众进行交往和沟通,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公关性和实务性,因此公共关系学在社会工作专业中不可或缺。许多研究公共关系学的学者提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公关意识和公关能力。研究表明,公关意识是一种现代经营管理思想、观念和原则,是一种综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公共关系意识能使人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因此,具备公关意识和公关能力的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公共关系课的实践性极强,所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在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吴倩和明在其文章中提到了六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语言艺术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电化教学法,它们都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多种方式教学的重要性。丁光梅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及“身教与言传相结合”阐述了公关实践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潘彦维在其文章中详细阐述了案例教学等公共关系实践性教学的好处。

(二)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工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计划修改之后,实行同步实习。学生进入实习机构后,每周前两天在学生上课期间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针对实习计划讲述相关公共关系理论;周三到周五的实习期间,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在实习现场利用电话、电邮等形式进行指导,并同步在课堂进行讨论讲解。

1.根据同步实习进程和相关作业,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公共关系概述及作业讨论,案例分析。目的是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逐渐适应以后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公共关系人员和机构,设计情景模拟,进行案例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成功的案例分析和答辩,如怎样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以及案例分析中要注意的事项等。进入实习机构后,学生在服务案主时,会自然进入角色,快速适应机构工作。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和公关评估。我们在并行实习中设计了学生参与组织和策划实习机构的大型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各自实习机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定某个主题策划一次活动,按照公关四步工作法进行。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让学生们选定一个主题策划一场新闻会,围绕主题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新闻会的策划书和组织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表演,最后完成评估报告。整个过程当中,既锻炼组织策划能力,还能提升组员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危机管理。利用网络收集近年来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运用公共关系的知识与原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处理危机事件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具备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提出解决危机的初步思路。公共关系实务。举办各种活动,如与社工专业相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校园活动等等。

2.实施过程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相关问题产生兴趣,对每个知识点,从公共关系案例讲起;将案例进行提炼,概括其中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及应当掌握的公关知识;联系书本上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的进入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注意讲重点、讲难点、讲知识结构,而且理论知识讲授要想着为实践活动做铺垫。针对性的作业讨论、案例答辩,策划活动和角色扮演。首先,理论讲授后布置复习思考题,思考题的内容要有开拓性,除了课上的知识外,还要有引申的实践性较强与社工专业联系紧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上知识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引申内容要求合作完成,最后老师批阅后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质疑和思辩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感知、理解和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其次,除了作业之外,要布置相关的案例,案例本身的典型性、针对性要高。在案例教学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正确地引导以深化案例中所体现的原理,随时调整和修正可能产生的问题。这里要说明的是,要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即按照老师督导小组组成,每组6~7人左右。小组是固定的,案例分析报告将以小组为单位呈交。每位小组成员都应积极参与报告撰写及有关的资料收集、方案讨论和课堂宣讲等工作。再次,设定和社工专业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基本划定每个督导小组为一组。一般情况下,同一个案例或情境要有两个小组参与,因为不同组别人员不同、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不同。分析方法的思路多样性,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案例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方法或标准,没有规范性的东西,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往往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同时,在案例分析时,要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开放的氛围,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地归纳、整理、分析,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是答辩环节。学生要对报告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有演示风度、组员合作、逻辑清晰度、语言表达能力、生动、沟通、问题回答和总的感觉等八个方面,然后老师给出报告和演示成绩。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说服、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延伸所掌握的知识,在并行实习中具体应用。让学生领会知识,也就是把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案例答辩、角色扮演和策划活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在实习机构实习时领悟所学知识,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行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达到了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公共关系学的精华所在。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效果评估

通过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追踪观察及调查,我们发现,把公共关系理论应用在同步实习过程中,能使实习效果得到很大改观。学生很喜欢同步实习前公共关系内容的讲解和演示,活动参与度高,师生常有互动,讨论氛围热烈。从实习作业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公共关系的能力与技巧,策划社区活动详细,小组活动有创意,个案访谈公关沟通协调比较专业。许多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在个人成长和专业知识上都有所收获。我们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效果评估方法主要是比较试验法:选取一个小组及其他学校同专业实习学生进行比较试验。我院小组人数共计7人,实习期的主要工作是社工;比较组的学生也是7人,实习期的主要工作也是社工。两组人数相同,所在实习单位、实习职务大致相同,因此排除了不同机构评判标准不同、实习要求不同等主观性因素,以期评价结果达到最可信。通过比较试验法发现,把公共关系学的知识引用到学生同步实习中,尤其在人际关系处理这一点,实习机构对学生的评价明显提高。往年,实习机构对我们某些社工专业学生评价是沟通协调能力欠缺,说话办事能力不足,策划组织项目或会议时无从下手等等。2014年我院小组的实习机构评定表以及学生自己的阐述状况,实习机构负责人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通过实习过程中的追踪观察以及后期访谈两个督导小组(不同的督导老师)之间的比较发现,我们组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组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实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小组同学更好地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和调整与机构的关系。根据同学们的集中反映,普遍认为:

1.公共关系学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各种关系。公共关系学运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最主要的是人际沟通。社会工作面向的服务对象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包括儿童、老人)以及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机构和服务对象所处的机构,都是与人打交道;公共关系的运用也存在于小组中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团体合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2.公共关系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在实习期间同学们的心态有了明显改变,从语言表达、礼仪等方面逐步完善了自己。

3.公共关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由于平时的公关训练,设计一些情景模拟,包括危机公关等,学生们在实习期间遇到突发状况时比较冷静,反应也比较快。

4.公共关系的客观存在,覆盖面广。公共关系更多的是隐性作用,在公关实务中到处都能感觉到它的作用。接受过训练的同学把公共关系学知识与同步实习相结合,实习时显得比其他人更得心应手,感受也更加深刻。

5.公共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很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中的感悟可以带到实习工作中。同样,在同步实习中加入公共关系学的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吸收理论知识,印象深刻。在同步实习期间,我们对教学实际效果做了追踪调查。在公共关系学与社会工作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关系;在并行实习中,大部分同学愿意接受公共关系训练;在学习公共关系学对大三的并行实习是否有帮助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帮助或有潜在帮助。很多同学表示支持和喜欢课堂情景模拟教学及课堂案例教学,对课堂角色扮演及课后学生分组活动表示支持;还有同学希望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在了解并行实习中实习单位对学生有什么公关能力的要求时,同学普遍认可的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及谈判的能力、公关交际能力、善于公关调查策划和能够组织大型公共关系活动。在我院并行实习中,学生们认为公共关系可以帮助他们在实习单位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可以帮助他们更流畅地与服务对象沟通;可以帮助他们组织协调大型公共关系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也有同学认为同步实习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征求对公共关系学教学方式意见中,有学生希望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有学生希望考核方式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开放式教学中,学生们写下对公共关系学教学方式的喜欢之处在于:课堂氛围比传统课堂更加轻松、快乐、平等,让人更加有安全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与同学的沟通,收获实际操作的能力;体验式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感悟道理、学习知识和专业技巧。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注重课堂的实践和反馈,也使学生获益良多。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改进的建议:有学生提到课堂教学应当教学相长,要能够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对每一位同学给予关注;教师要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总结与提升;教学活动设计上,从学生与专业结合的特点出发,注重社会实践性。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中教师思考

这次公共关系学在同步实习中实践性教学的尝试,不论是追踪观察还是后期调查,学生反映出来的不同感受和收获很多,需要我们在今后公共关系学教学中思考:

1.此次教改的有利之处是教师督导一个小组,在同步实习过程中给予关注、指导。由于教师对各方面情况都比较了解,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教师面对的成员是一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可以对每个学生关注到位,如果换成大课后是否还能像这样小规模教学效果一样好值得思考。

2.无论是从本组学生收获的反应,还是从其他组学生需求的反应,我们认为公共关系学可以给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带来收益。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公共关系的学习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更有效的经验,能够让他们比较从容地与同事配合、与机构相处、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经过公共关系教育的学生,能够比较独立地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尤其在遇到突发问题时,学生能够冷静地思考选择最佳解决方案。

3.实践性的教学比较适合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从评估效果看,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实践性的教学,不仅能够让他们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要点,还能激发他们对公共关系学学习的热情。单纯的理论式教学不仅让学生难以理解,而且让学生感觉课堂学习乏味枯燥。在此次同步实习督导中加入的情景模拟等实践性教学方案,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被动听课变成了主动吸取。

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公共关系活动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活动,首要任务就是公共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只有对于双方的具体职责和需求进行全面深入了解,才能保证服务水平和效果的提高。针对这一功能,我国社会工作组织及地方机构也应该对所服务范围的需求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只有在准确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够为受助者提供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确保资源的准确预算与有效利用。其次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广了社会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老百姓对社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二“咨询建议、参与决策”。

公共服务部门不只是信息的采集者,更要为其他社会团体和公众及时提供信息,同样还需要参与到公共决策当中,这不只是体现了民主决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我国需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本土化理论的研究,培养有关人才和学者,对于具体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出可靠的参考意见和具体的、科学的、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服务计划。好比产品推广,只有产品质量好,市场销量才会高;也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才会增加社会工作的“品牌知名度”,打破人们对社会功工作的传统的质疑态度,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专家学者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适应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三协调关系、联络感情。

首先,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协调社会组织内部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公共关系不只是针对公众或社会而言,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更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团结和各方面工作的展开,畅通组织内部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公共关系有助于协调组织外部的公众关系。协调好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公众的关系,能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社会工作组织来说同样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就外部关系而言,社会工作组织需要协调与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更多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此外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努力疏通受助者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逐渐的从内心接受社会功能工作;同时对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组织要做好反馈工作,对于经验和不足要及时总结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沟通引导、凝聚力量。

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信息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阻碍了我国人民的思想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的建设阶段,社会发展节奏快,人们的内心世界十分容易被忽略。再加上国内形势的复杂,各种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等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念和积极性受到了制约,阻碍了国家使命的实现。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传统政治优势,理所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理论贡献。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能够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的人性色彩,顺应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们诉求的满足程度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准。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实现人民诉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为人民服务的特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对象是人,所以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充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根据人类发展情况和思想变化,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上都具有单一性,不能有效的激发人们的思想积极性,工作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选择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的内容或是时事热点,使对方产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并在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端正思想,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性的会议,由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人在台上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宣传讲解,台下的人员极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应创新工作方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可以将思想工作者划分为小组的形式,并划分工作区域,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解决人们思想上的问题,使政治思想教育更加人性化。

2拓展服务性功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思想政治工作是这一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物质诱惑的出现,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欲望也越来越强大,经常会发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等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则致力于解决这些矛盾,以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切实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宗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了解人们的真正需求,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将理论教育转变为实际行动,围绕人民需求,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对于群众的合理需求不能刻意忽略,不断为群众争取合法权益,将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重点。在工作中,要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详细解释国家的大政方针,使人们真正了解、明确党的政策,提升思想高度,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3拓展实用性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面对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也应拓展其实用性功能,避免单一的理论教育,充分了解现阶段人民的思想动态,为人们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并将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明确人民真正需要的、想要的,保证群众利益能够与集体利益相协调,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4拓展思想政治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凝聚力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内容,将不同个体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力量。对思想政治凝聚力功能进行拓展,需要根据现今的时代特征和群众意志,遵照社会主义发展核心价值取向,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重点关注民生问题,并利用相关案例、思想指导等方式,将群众思想进行统一,有效拓展思想政治凝聚力功能,促进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5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

和谐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提升公信力,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代在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新思想,与时俱进,保证思想的活跃度,积极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结论

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一、深刻理解和谐的基本内涵,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既符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顺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各级群众文化单位和部门以及广大的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循和谐社会的内涵及要求,竭尽所能地完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建立健全群众文化的相关制度,合理实施群众文化的各项举措。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各部门的群众文化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专业人员应深刻理解并牢牢掌握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群众文化工作相适应的工作理念。笔者认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常识。一是了解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最早的“和谐”概念应该是《左传•襄》中记载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此后,从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礼记》到近代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大同书》都没有停止过对和谐的追求。西方的发展史当中,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都明确提出过和谐社会,这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深刻理解和谐社会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该论述既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和谐,也是一种集基础性、普遍性、可持续性于一体的社会和谐。具体来讲,就是营造宽松民主、畅所欲言的政治局面,化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们在公平诚信、安定有序的环境中自由、全面地发展。三是了解和谐社会的根本追求。和谐社会实质性的内涵及根本追求最终归于“以人为本”。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真正体现人的价值,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地位,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进取、团结互助、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中,群众文化工作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实现和谐发展的行为。了解和掌握了以上三点对“和谐”及和谐社会的基本常识,对于开展和谐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创和谐的群众文化事业大有帮助。

二、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谐社会

群众文化工作除了和谐理论的支撑外,相应的管理机制、工作流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群众文化需要社区企业、校园都市、军旅家庭等各个文化范畴的配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社区资源、群众活动、基层文化、文化品位等,促进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让互联网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争取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与双赢,以便增强国民的凝聚力,进而促进和谐文化的构建。在开展群众活动时,要根据主体要求,多举办一些大中型的活动。例如:定期开展一些展览性的活动、各种文艺汇演、舞蹈表演等活动,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八一、十一等归为节日类活动;将港澳回归、抗战纪念日等归为庆典活动;将在露天广场上开展的各种大型表演节目归为广场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还有助于团结合作,营造和谐的氛围。这类活动必须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带来的差异,因地制宜,让多样的艺术形式并存,然后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投其所好,打造属于本土的文化品牌,突出作品特色,健全品牌活动,提升品牌效应,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一大特色。创建优秀的和谐体系,不仅要在健全和谐文化的内容上下功夫,还要从创建文化事业的角度出发,各级部门要在争取相关部门及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行业管理及优惠政策,使得艺术馆、文化站、影院、青少年宫等公益性的文化单位之间形成合理的配套体系,建立健全优质和谐的服务机制。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群众文化是对历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推崇的。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优越的当下,群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变得浮躁,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人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自我,价值观、人生观开始扭曲。此时,健康和谐的群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洗涤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提醒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忘初衷。主题积极的群众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还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消极的社会行为。公益表演和活动对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时期,负责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要积极进行实践调查,注重探索与钻研,明确目标,不断发展,让和谐社会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馆肩负着文化事业与文化结构的双重任务,在公共服务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因此,要注重文化馆的建设工作,从根本上促进解决问题,摆脱困境。另外,队伍建设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也很重要。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不仅能为群众奉献喜闻乐见的作品,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积极和谐的氛围。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用人机制,打造一支构造合理、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以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创造新的局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