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事管理学

人事管理学范文精选

人事管理学

人事管理学范文第1篇

一、立场鲜明讲政治

人们说,人事也是一个实权位置,当然他大概是指其他行业吧,我想我的工作体会是我从事的是政策性比较强的工作,面对的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的问题,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回答,针对具体问题,一旦形成决定,不是面对这一类人可以这样,面对那一类人可以“不是这样”,更不可以带着私心杂念,感情用事,所以人事部门工作应该是一种原则性较强,有着党性作保证的很严肃的工作。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也确实做到了这样,也具备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的负责精神。

二、摆正位置顾大局

学校人事所处的工作位置是联系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较多,与本校教师联系的反而比较少,许多事情是向上级主管部门拿出我校的各项管理数据,包括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工作管理及学校发展管理等等,所以大量的时间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而不会被人发现,更不会被人理解我从事的工作的辛苦,也无法了解我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

1、为了查阅资料方便,今年暑假我化了大力气将本校教师的所有有关人事资料整理成一本材料,作为我的工作资料,今后许多项目需要查阅时,我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当中为学校领导提供资料。许多老师想了解自己的某些情况,我一查就知道了,老师们看了我的这本资料,感慨的说:要整理出这本东西,那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吧?是啊,我为了整理出这本东西,不知道设计了多少方案,做了废,废了再做,最终化了将近20天时间才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2、加工资今年共进行了三次,二次是工资调整,一次是在暑期里、一次是在元旦。酷暑严寒,别人在空调中与亲人团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之时,我冒着烈日,冒着寒风,到学校为教师们的工资待遇的提高工作着,暑期里我烧到38.8度,由于时间紧迫,不能停下来,只能边吃药,边干活,元旦之时,天冷的要命,为了及时完成工作,我感冒咳嗽到晚上经常坐起来胸口受不了,但我不能停下来,因为时间紧迫。马上就要放寒假了,老师们都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辛勤工作等待着一个美好假日、盛大节日之时,我却在为老师们的第三次加工资,两年一次晋升工资档次和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即所谓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努力着,加工资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喜事,对我来说是喜事,更是苦不堪言之事。当然这是我的工作,不管多么辛苦我都会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工作,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我不可能是最好的,但我会为每一的“更好”而努力。

三、文明团结修养好,以身作则树榜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人类的灵魂,首先要有一台能塑人类灵魂的好机器,怎样才算是一台好机器呢?我认为这台机器应该具有无论外界条件多么的恶劣,无论别人想怎样的损坏你,你都能够抱着一种宽广的胸怀接纳,同时感化他,我想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是一名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我又是一位中层干部还应该是普通教师的榜样。为此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课绝不迟到早退,不备课不进教室,不带胸卡不站在学生面前。穿着打扮朴实大方,既不华众取宠,也不怪模怪样。让学生服我而不威我,敬我而不远我。让同事和我相处,既随和又放心。

关心同事的生活,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事,敞开胸怀,容纳同事的误解、容忍同事的不讲道理的言行,减少与同事产生的误解,有时静不下心来之时,我也会感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可以误解我,我要怕伤害别人呢?但仔细一想我毕竟是一位中层干部,为了学校的稳定为了管理者的方便我应该配合学校领导尽可能的减少与同事,尤其是对中层干部有着“心理嫉恨感”的老师们的矛盾。有道是“正义终久会战胜邪恶”

四、工作勤奋肯实干,钻研业务能力强,职责到位出成绩

本学期的工作从大的方面讲,我完成了八、九月份:1)人才引进工作2)学校统计法执法大检查3)非在编人员用工制度4)部分合同工的合同签订工作5)出缺勤统计扣款统计工作6)协保人员鉴合同7)农民工的用工处理8)工资标准统计调整工作9)调整工资一人一表的填写、盖章、审核工作10)2000学年度考核三类表格填写工作11)学年度考核统计工作12)学年度考核一人一表填报工作十月份:1)教师及职工编制的核编工作2)教工花名册的编册工作3)教师人事信息的修正工作包括a、人员基本情况表b、学历和学位表c、专业技术资格情况表d工资表等信息4)调进调出人员的手续办理工作5)中高级教师比例预测工作6)就引进人员的签约工作7)医保补贴性工资统计及计算工作8)医补一人一表填写、审核、盖章、编号工作9)社保卡的登记填表工作

十一月份:1)献血工作2)退休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的申办工作3)初级职称申报审批工作4)初级职称人员晋升工资工作5)初级职称人员职岗调整工作6)教职工基本情况汇总表二十五套表格7)出勤统计扣款统计工作超级秘书网

十二月份:1)人才引进招聘工作2)年终报表共三十套表格个统计工作3)劳动福利统计工作4)劳动情况104表的统计工作5)第二次工资标准调整工作6)工资调整一人一表填写、审核、盖章、档案调整号填写工作7)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工作8)保险福利构成情况统计工作11)出勤统计扣款统计工作12)年度考核汇总表、个人表审核、盖章工作13)社保卡的发放工作

1月:1)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办理工作2)第三次工资即二年一次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工作3)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办理工作4)人才引进办理工作5)叶铭玉退休手续办理工作6)出勤统计扣款统计工作发7)教师资格证书办理中补充条件办理工作8)人事资料的存档工作

五、勇于科研求创新

人事管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做数学,活动、兴趣、猜测、探索、发现

人类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的、挑战的、竞争的数字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现代数学渗透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技术,在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创造、保存、传递、交流、发展人类文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数学教学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不再仅是教学内容,而是如何掌握和操作这些内容,重点应放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上,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积极的活动,使学生不再把数学作为一堆死板、封闭的事实、步骤来记忆,而应当作为动态的探索性的发展的学科来学习。“寻求解法,不单是记忆步骤;探索模式,不单是记忆公式;形成猜测,不单是做些习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懂”数学就意味着会“做”数学,“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一、数学知识的理解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加深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通过“日历中的数学”的探讨,在游戏猜测中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因为“数怎么不够用了”?学习了小于0的数——负数;通过“有趣的七巧板”,了解了平行线和垂直线;想了解“月球上有水吗”?学会了制作扇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学习,就是从探讨“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的根数的?”的问题开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表述、交流、比较,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有成效地学到了“去括号”的知识。又如:丰富的图形世界,可爱的小猫,从不同方向看,教育储蓄,打折销售,你今年几岁?我变胖了,……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注入了生动的生活气息,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给人惊喜、给人办法、使人聪敏,可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习惯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周围的事,可利用生活的素材加强数学概念的认识,数学方法的领悟,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活动过程中,要提取、分析、整理相关信息,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知识的概括来自个人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由于融入了个体特定数学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数学学习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而不再是呆板、惰性或很难迁移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情境中。”这种接近生活的真实情境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励学生有序、明确、互动、互助、充满好奇地进行操作过程,完成一个又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在做数学过程中既学会了新知识、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为学生理解、记忆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数学猜想的兴趣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提高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作出的似真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又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能够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待探究的问题,提出大胆猜想,在经历真正“做数学”与“用数学”的过程中,提高了从“做”中“学”数学的兴趣。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波利亚说过:“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一席之地。”数学的创造始于猜想,新课伊始,注重唤起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竟争意识,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一摞很厚的试卷用纸,如何很快地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张?又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为多少mm?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有多少层楼高?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在数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如:在〈可能性〉一章中,当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学生的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9.8KM时,也可以不下落。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总怨时间过得太快,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愈来愈隆。

三、数学规律的探索有赖于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发现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创造的欲望,自我主动学习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数量关系、探索规律的问题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创设环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欲得”的境地,引起学生的好奇,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寻疑,从概念的理解中、从定理的分析中、从数学公式的剖析中、从解题的方法中去寻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与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概念、意识、规律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和巩固。如:日历中有很多规律,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观察日历中的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经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的过程,通过“做一做”分析计算,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调动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从“想一想”、“猜一猜”中培养了学生探究与思维的能力、发现规律、大胆设想、敢于质疑的精神;由“议一议”营造交流合作的气氛、发展了情商,丰富了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不仅发现了日历中数的许多规律,而且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培养了学生发展了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方法,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

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力探索的活动中,得出连续对折26次的结论。又如:两学生在踢足球休息之余,发现足球是由白色六边形和黑色五边形的皮相间缝合而成,一学生数得黑五边形共12块,另一学生却总也数不清白色六边形到底有多少块,谁有办法能帮他算出来?在探索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你能用方程解答这个问题吗?通过设置问题串,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建立猜想、交流讨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并给出计算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身边熟知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四、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在做数学中的“再创造”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课,学生在6人一组先个人再小组的动手摆放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三视图,而且总结出:“俯视图定位置,主视图、左视图定高度”的发现。如:《图案设计》一节中,学生在熟悉了尺规技能后,兴趣盎然地创新了许多有个性的美丽图案。

又如:“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8人分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而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再内限乘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这8人能赶上火车吗?”没做任何点拨,学生课后三三俩俩地自发交流,提供了多个符合实际的方案。

人事管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脚步的加快,国家不仅要求高校要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质量,还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管理中要实施人性化管理。高校想要切实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实效性,大学生管理工作是核心问题之一。当下,高校必须树立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科学的生活方式得以快速发展。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基本内涵

人性化管理是指高校在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遵从学生的个人意愿,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及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来说,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性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情感要素

情感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通过各种方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非正式师生沟通途径,让大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愉悦的心情。第二,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规模及培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2],所以大学生在面临各种竞争时肯定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在各种压力面前,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解决,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学生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民主要素

人性化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实施的核心内容是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感,让他们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所以高校在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培养每一位大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个人责任感,以此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及科学性。此外,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基于高校发展的基础之上,制定与此一致的计划及实施细节,逐渐将参与管理视为自觉管理的过程。

(三)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内化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认可。相应的,优良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可以科学地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待人接物,如何更好地发展健康的身心。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管理水平较落后

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结合所有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整体性、层次性地开展,这就要求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要有更加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与管理实战经验。虽然很多高校对于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有很多切实的奖励机制,但是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还是不高。而且,许多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与教学人员有重叠现象,即工作人员有兼职的形式存在,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细致的沟通,导致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二)规章制度过于传统

高校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所以高校中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都习惯研习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下,大部分高校中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都将大学生定为监管对象,导致其个人特性往往无法充分发挥;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模式比较片面。而且,由于中国具有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大学生都有惯性思维,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实,对大学生具有实效性的管理应该以服务为主,但较多高校都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此情况之下,大学生很难发展成创造性思维强、具有较高主观能动性的优秀人才。

(三)管理重形式轻成效

在高校中倡导人性化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已有一段时日,但是在大部分高校中开展人性化管理的工作还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切地领会人性化管理的实质。由于高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日常工作比较繁琐,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又比较容易出现各种状况,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现象,一个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面对几百个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就变成了学生的后勤工作者,忙于处理各种琐碎的事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谈不上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分析与研究。

三、人性化管理在大学生管理中实施的对策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当下,社会经济、文化都发展较快,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已经被全球各地的教育学理论所广泛接受。高校管理工作中到底如何将对学生的管理转变为对学生的服务,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当下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人性化管理实施要求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精神。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服务性质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高校在组织与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时,其宗旨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办法,始终将学生的切实利益置于管理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中。当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管理工作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使学生的困难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于自己的关心,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二)人性化理念和大学生管理制度充分融合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快速发展成熟的阶段,高校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约束。但是,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与人性化理念充分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人情感、个人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本着越严厉越好的原则。由于大学生处于“准社会人”的特殊阶段,高校中的制度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有所约束,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制度对于他们个人人格的尊重。高校平时还应该在学生群体中做好调研工作,不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断根据调研结果修改与完善制度,这样才能修订出真正科学、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三)将民主参与和法制融入管理中

高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实施需要将民主参与和法制管理融入其中。虽然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已经出现了较多时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将民主参与和法制融入其中,所以实施过程并不顺利,甚至没有任何成效。高校在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还要坚持“依法治校”“依德治校”。若偏重于“依德治校”,就会使管理过于民主化而没有纪律可言;若偏重于“依法治校”,就会使管理工作缺少人性化的理念。由于人的特性使然,人们都喜欢追求有利于个人利益的事务,但是这种追求也需要有个“度”,即通过“依法治校”可以量化这个“度”,可以在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中开展人性化的管理工作[3]。

(四)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团队

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涉及面比较广,需要高校按照自下而上原则分层次地开展工作。从高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所以,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队伍是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高校领导不仅要有宽阔的胸怀,还要有为人师表的风度。高校领导不仅要坚持服务理念,还要培养教师的服务促进发展理念,让教师能够虚心为学生服务并愿意接受学生的意见及建议;第二,高校中的规章制度、组织建设等内容的确定需要高校各个层次人员的共同商榷,其中包括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在综合参与人员所有意见之后再确定最终的方案;第三,高校要积极考虑教师的利益及发展,使教师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当下社会发展较快,高校的教学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对教师的要求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高校给教师带来的发展机遇;不仅要培养教师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还要为教师创造提升其实践能力的机会。基于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较落后、规章制度过于传统、管理重形式轻成效的现状,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人性化理念和大学生管理制度充分融合,将民主参与和法制融入管理中,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团队,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薇,王征兵,姜羽.农村籍女大学生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实证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2]卢黎歌,王福益,周辉.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人事管理学范文第4篇

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正在加快

科学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是优化中小学人力资源配置、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工作基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在今年年底前将编制核定到县。目前,各地都在加快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核定工作。

据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介绍,目前,该省的编制核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在全省102个县市区中,已经有95个完成了编制核定任务。在核编过程中,该省还明确,市(州)政府对本市(州)中小学编制工作负有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的责任,并建立了核编工作进展每月报告、季度通报的制度,以督促各地尽快落实。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省高度重视中小学编制核定工作,今年9月,由省政府批准下发了各地县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数额及相关配套政策。为确保全省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的制定及核编工作顺利进行,省教育厅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与省编办、财政部门加强联系,及时沟通,为教职工定编工作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分城市、县镇、农村三个层次对全省87个县(市、区)中小学多次进行了测算分析,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财政承受能力以及中小学校的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定编方案;三是要求全省各地区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核定编制,不搞“一刀切”;四是坚持对各地区上报的编制建议方案严格审核,对超范围、虚数字等现象予以坚决纠正,确保核编工作的顺利完成。

各省在核定编制时,还注意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保证这些地区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如福建省针对全省农村小学办学点分散情况,专项增加了8200名教职工编制。湖南省充分考虑了农村地区、库区和湖区人口居住分散,中小学校布点多的实际情况,全省按新定教职工编制总量的3%增加附加编制,用于解决一些特殊情况,尤其是边远山区师资缺乏问题;对农村教学点实行单独核编,规定在校生不足23人的教学点可配备1名教师。

记者还从教育部人事司了解到,遵照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建立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的要求,近日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将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编制报告制度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编制总量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定期调整,实行动态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提出编制调整建议,并商编制、财政部门按照编制标准予以调整。从2003年11月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工作的进展情况逐月分别报告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

2到2003年7月,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均已完成了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上海、广东、重庆等地首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亦已完成。这标志着:

教师职业准入机制和来源多元化制度正在形成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制度创新,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自2001年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以来,已基本完成了在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面向社会认定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各地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已经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重庆市教委从2001年至今,已经先后完成了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目前认定工作已进入常规化轨道。通过教师资格认定,推动了当地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便于从更广阔的空间遴选优秀人才从教,使教师队伍得到源源不断的充实和加强。同时,一旦社会上具备相应条件的人员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就具备了与在职教师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条件,对于加快学校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促进在职教师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要求,在教师资格认定下一步的工作中,各地要继续严格掌握认定条件,进一步规范认定程序和认定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按规定进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考试,要由省或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要认真组织面试、试讲,切实提高对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察质量,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的考察。要加快推进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吸引优秀人员到中小学任教。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师职业准入机制,严禁聘任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坚持择优录用,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

记者了解到,随着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逐步推进,对教师资格的融通性、时效性、学历标准、分类分级,对教师资格考核考试与再认证制度,对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衔接等,都是需要进一步重点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3教师聘任制把优秀的教师聘“香”了,把业绩一般的教师聘“慌”了,把不合格的教师聘“跑”了。

引入竞争新机制激发教师新活力

记者在一些中小学看到,如今的教师队伍竞争明显加剧,教师的压力变大了,积极性提高了,活力增强了,随之带来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靠的是竞争机制的引入,靠的是教师聘任制的全面推行。

教师聘任工作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地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教师聘任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完善聘任形式、激励教师不断进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河南省到2003年9月底,全省158个县(市、区)中,全部推行聘用制的有101个,占到64%,计划今年年底要达到覆盖80%的县(市、区)的目标。在聘用中,教育厅坚持作到方案公开、岗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李卓明向记者介绍说,四川省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长期以来的教师职务终身制、人员单位所有制,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今年下发了《贯彻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计划在今年每个市、州试点一个县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基础上,明年全省县城以上的中小学原则上全部实施聘任制,农村中小学实施聘任制的力度力争不低于40%。

教育部近日提出,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和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在工作中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别要在规范中小学教师聘任行为,建立中小学校及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平等协商、合同管理的聘任关系方面有所突破。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在二三年内建立起比较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

4如何做好中小学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是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

转岗分流:改革坚决操作有情

在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有不少困难,其中对现有教职工的定岗定员和转岗分流成为“难中之难”。

如何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在推动改革进程的同时又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呢?各地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记者从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惠民那里了解到,山西省参照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制定下发了《山西省中小学教职工人员定岗分流安置意见》,提出了5条分流措施:一是考核合格的落聘人员,可通过自主择校、双向选择的办法,以县统筹到缺编空岗的学校应聘,仍未应聘的予以分流,对这些人员要与原学校脱离关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二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教师,参与职员岗位竞争,代课人员坚决予以辞退。三是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女工满45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教职工,可根据工作需要,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办理提前离岗,享受离岗待遇。四是鼓励未聘教职工辞去公职,自谋职业,可享受一次性经济补助。鼓励未聘人员到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或承包、租赁校办企业及学校后勤实体,并享受工商税收优惠。五是鼓励未聘任人员自费参加学历教育及出国学习,对取得较高学历的教师优先聘用。同时,要求全省各地成立教育人才市场,建立政策咨询室、信访接待站及改革仲裁机构,为分流人员竞聘上岗提供机会及政策咨询,帮助他们调解各种纠纷。截至目前,山西全省已精简教职工22363人,其中,清退临时代课教师20218人,辞退不合格教师2145人,从城镇分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有3701人,从农村学校分流到山区学校的有5056人。

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辞退一批人,以减轻财政负担,而是在于建立一种新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中小学人事管理之中。湖南省教育厅在定岗分流工作中,坚持人性化,妥善安置未聘教职工。如永州市所辖的11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定岗分流工作,分流比例为9.46%,其中保留两年的待聘任人员仅占现有教职工的0.35%。

只有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才能疏通教师的出口。对此,湖北省宜城市进行了大胆尝试,实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的“六保合一”,全市5169名在职教师、1265名退休教师全部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于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聘任改革中落聘的217名教师平稳地离开了教育岗位。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定岗定员和分流工作是一项必须抓紧完成的紧迫任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出发,积极提出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地要高度重视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要按照“中小学人员分流参照当地行政机关人员分流政策执行”的要求,完善分流安置的政策,制订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意见,疏通分流渠道,做到改革坚决,操作有情。

记者了解到,为及时了解各省推进教师聘任制和现有教师定岗定员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教育部要求今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半年向教育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

5这是一场从任命到聘任的革命,这是一项扩大民主、激活全局的重要举措,这是一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必经途径。

校长聘任:扩大民主激活全局

到各地的中小学去走一走,我们可以发现,如今中小学校的“一把手”有不少都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具有高学历的青年人,这些“新生代校长”的出现,正是校长聘任制改革的成果。

校长聘任制改革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龙头。由于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素质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急切呼唤着建立促使优秀人才加入到校长队伍中来的新机制。

近年来,在校长聘任制改革的探索中,不少地区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新经验。如江苏省徐州市在推行中小学校长的聘任制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公开操作过程,扩大教职工参与权、监督权。该市的27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实行了校长选聘制,4000多名学校中层干部和普通教师通过竞聘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原来的校级领导中,有860多人落聘,其中校长200多名,副校长660名。

各地还大胆进行尝试,推动校长聘任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上海市在2000年、2001年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今年10月正式开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工作。湖北省制定了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的目标,目前,全省17个市、州中已经有15个出台了取消中小学校校长行政级别的文件,规定今后选聘的校长一般不再对应行政级别。这一举措改变了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办法管理中小学校长的模式,促进了管理体制的调整。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首先要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严把校长队伍入口关。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应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一般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其次要改革选拔任用方式,切实扩大民主。今后凡是出现中小学校长职位空缺,要把实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主要选拔任用方式。要充分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切实提高社区组织和家长代表的民主参与程度。

6全员聘任,就是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在实行全员聘任的过程中,合同管理和考核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严格合同管理科学实施考核

头些年,只有一些企业的工人才签合同,如今中小学教师也要开始实行合同管理了;过去对教师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现在可要动“真格”的了。

聘任合同是实行聘任制的一个载体,要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确立聘任双方之间的聘任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将公开、公平、公正的聘任新机制落到实处。记者了解到,2000年9月,北京市城八区中小学校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总计1490人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在北京清一色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队伍里,头一回有了合同制教师。到2003年,8个近郊区和2个远郊区县对新录用的毕业生也全部采用了聘用合同制的管理方式。

记者从教育部人事司了解到,目前各地中小学教师聘任合同在种类、期限、内容上有所区别。聘任合同一般分为3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固定期限合同,即在合同期满,重新聘任时需要再次签订合同。从合同期的具体执行情况看,期限过短,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和教师都忙于应付,不利于教师安心从事教学工作;期限过长,又会削弱激励制约作用。第二种是没有固定期限的合同,主要用于稳定骨干教师。这种合同一般不能轻易解除,教师年度考核合格且学校岗位需要的,可以在学校工作至退休。这种合同虽然没有定期终止的问题,但也要有合同终止的条件,并不是打不破的“铁饭碗”。第三种合同是临时性的合同,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适用于聘任校外兼职教师,或者因教师病假、产假、脱产进修等原因聘任的临时代课教师。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实施聘用合同制改革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为不断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机制。吉林省四平市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以“一评三考”为载体的考核新机制,即全面评价教师的师德状况;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行考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师德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着重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考”主要着眼于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创新的需要。“一评三考”是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有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对教师考核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年度考核和聘期的履职考核,要把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考核重点。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制订规范的岗位聘任条件和标准,完善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共同参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应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的依据,也是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7当前,全国不少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些地方队伍庞大、超编严重,而另一些地方又用了许多代课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教师有序流动盘活人力资源

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晋中市介绍了该市中小学教师流动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流动到农村山区工作的教职工有1600多人,其中县城超编学校教师流动到农村山区缺编学校的有358人;平川农村超编学校教师流动到山区缺编学校的有825人。有418所过去从来没有公办教师的农村山区学校有了公办教师。这无疑对缓解当地山区师资力量不足,改变山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事管理学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都在探索学生管理更加有效的模式。学生管理人员走进教研室,是一项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工作。本文从学生管理、专业教学、学生的反映等三方面阐述此项工作模式的利与弊。

【关键词】学生管理;教研室;高职院校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相应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应用性,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学校教导合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全校率先推行学生管理人员走进教研室,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迈出了具有探索意义的一步。推行此项制度一年来,经过研究和总结,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结合专业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明显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而陆续走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学生管理人员普遍与所在院系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脱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自我院率先推行学生管理人员编入教研室的模式后,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明显。

1.1学生管理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管理人员进入教研室后,通过参加教研活动和日常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可以清楚地了解所在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这有利于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使得教学与教育相互融合。例如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通过指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特征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等,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

1.2学生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和实训室,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教育管理更具说服力:

学生管理工作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工作模式推行以来,学生管理人员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空闲时间辅导员主动通过走进课堂及实训室向专业教师学习。学生管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扩充了知识范围提高了自身素质和修养而且能与学生的专业融合,使日常的学生教育过程增加了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解答基本专业常识的部分,从而找到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与联络。

1.3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方面更具指导性:

学生管理人员在教研室的工作过程中随之接触到更多就业、实习方面的信息,对就业形势的把握更加准确。这样就可以结合自己掌握的信息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和顺利就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今后在社会竞争中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等问题,以此激发、加强学生努力学习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思想,从而抓好学风班风建设。

1.4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减轻了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高校普遍扩大规模,但学生管理队伍一直处于缺员缺编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的管理事务日益增加,力不从心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管理方式、方法等都必须与现行教育发展的形势相适应。我们的这种工作模式正是适应现阶段高校管理实际情况的需要,学生管理人员在教研室的工作对专业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教师逐渐参加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导合一,全员育人。

2对专业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教师只管上课,辅导员只管学生思想教育和各项活动,基本是互不相交的两条线,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虽然互不违背和冲突,却很少相互促进和加强,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融合,教风、学风两头抓,却都不彻底,致使管理工作上存在着片面性、盲目性,甚至漏洞、盲区和空白点。学生管理人员走进教研室正是对症下药所采取的一项尝试。

2.1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开展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任课教师通常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很少,因此有时候由于沟通不及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管理走进教研室首先起到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辅导员把学生的意见传达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以此来调整授课方式讲课进度、授课内容等;辅导员把任课教师的要求转达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2.2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通过与辅导员的日常交流,随时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此外,由于学生管理人员每日要与部分学生打交道,学生有事找辅导员同时也就进了教研室,近了与任课教师的距离,教师可以方便的了解教学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根据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的肯定激励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导合一的工作模式

把学生管理人员纳入教研室的工作模式推行一年来,为深入了解新的工作模式在学生中起到的效果,我们对经历过这次变化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0份,其中有80%的学生对新的工作模式表示支持,5.5%的学生表示反对,另外14.5%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感觉。

学生普遍反映新的工作模式以来与辅导员增加了共同语言,辅导员接近了专业更接近了学生。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思想动态辅导员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此外,任课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生与任课教师在逐渐改变以往相对疏远的师生关系,教师和辅导员的双管齐下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更加自觉的遵守校纪校规,自律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就相应的增强了,从而学生班风都有了明显的好转。

4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