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管理培训

农业管理培训范文精选

农业管理培训

农业管理培训范文第1篇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建筑业的兴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对此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作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他们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加大力度。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他们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施工作业。因此他们安全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由于以下特点,决定了加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一)文化素质较低,建筑市场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偏远的农村,大部分只是初小文化水平。据调查,有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放下镰刀就拿起灰刀,不具备应有的岗位知识,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二)农民工是工伤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当前,很多工程项目要求二级以上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参加招标,“投标时说普通话,中标后则讲本地腔”,用工基本上是在本地劳务市场招聘。招聘的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少数工地甚至连口头教育也没做),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有的农民工第一天来上班,第二天甚至是当天就发生了伤亡事故。还有些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落实不到施工队伍手上,操作人员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又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所以,他们既是事故的受害者,又是事故的肇事者。从近十年来的伤亡事故统计情况反映,农民工的伤亡人数占建筑业伤亡人数的85%以上,是建筑业伤亡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

(三)农民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头工”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农民工是以劳务形式进入建筑工地,大多数是属于自愿、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团体,每天站在十字街口的劳务市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用人单位则重使用、轻培训,安全教育很难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二、农民工队伍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的方式。目前,对农民工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式。

1.社会力量办学。各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他们一般开设建筑中专班,同时也根据建筑业的需要,开设职业技能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班。由于这些学校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好,教学较为规范,故参训人员获得相应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较好。但近年来由于经费、编制、师资和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濒临倒闭,有的甚至已经解散。

2.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的要求而进行的,每年一般是1~2次,而且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而较少涉及到普工这类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新法律、新规范出台的宣传贯彻。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类培训带有强制性,是建筑安全教育的主要力量。

3.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企业的培训是以三级安全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核心内容是企业及项目部的规章制度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上三种培训模式为安全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下去,但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管理部门培训力量有限,上岗作业人员无法普遍得到培训。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造成无证上岗、混证上岗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部分技能培训考试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培训只发一些资料,没有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考试也不是很严格,有作弊的现象。三是培训体制没有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这么多年来的培训模式,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相对落后,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缺少专门进行技术服务培训的中介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这方面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管理,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民工的特点: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工程建设的认识少,实践经验更少,但他们勤劳、朴实、好学、肯干、能吃苦耐劳。我们应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以技能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知识教育为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抓好落实。

(一)建立劳务培训服务中介机构。劳务培训基地的建立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较为严格,同时国家审批的数量有限,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组建劳务培训公司,一个县成立一家,以建筑业协会牵头,企业联合,招聘骨干教师,依法提取承包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培训可结合工地实践,讲解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程,然后经鉴定站考核合格后发证。

农业管理培训范文第2篇

(一)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的农林院校,主要应当突出农林公共管理特色。然而,各个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差异极大,尤其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可谓五花八门,导致该学科的学科范式无法统一。农林院校是培养农、林业领域人才的摇篮,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林区建设需要一支既了解村情林情,又需在农林业科技、农林管理、城镇规划、环保、医卫、教育等方面拥有专业人才的公共管理建设队伍。因此,必须研究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从而确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高校150余所,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几十所,并且还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另外,开设行政管理专业较早、教学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近20所高校实现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形势是可喜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因素。

(二)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专业特色不明显

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当前,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并不明显,甚至模糊。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和模式也不明确,在行政管理学这个新兴专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各高校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师资构成、资源优势等各不相同,每所高校学生培养定位存在差异,这应该体现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但实际情况却是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专门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各个高校的资源优势得不到体现,难以形成专业办学特色,难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2.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急需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其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教育水平。但是当前,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未能跟上该专业的发展,呈现滞后现象。优秀师资力量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学生的基础,只有建设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是新兴学科,科研教学队伍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让从事哲学、史学的教师给学生上行政管理课程,由于专业差别,存在照本宣科现象,不能满足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需要。必须加强专业教师资源建设,吸收大批行政管理专业的博士、硕士进入高校教师行列,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动学科发展,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3.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社会需求成为隐忧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夸大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有的学校盲目乐观,没有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认真的预测和分析,想当然地盲测社会与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于是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在仅8年时间内,该专业发展非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全国共约有300所院校创办该专业,几乎各地方农林院校也都开设该专业,而且每年的招生规模非常大。然而,从我国的国情看,虽然行政管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二、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林区)、面向农民”的“两个三面向”指示,是办学和改革的总体方向。专业定位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行政管理专业涉及范围广泛,涵盖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区管理及社会保障等领域,如何准确定位,把握好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程度,防止产生同质化问题和失去自己的特色,这已经成为该专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应与本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中,如教育管理、卫生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及农村事务管理等方面,选择其一、二个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力争在这一、二个专业方向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对于农林院校而言,选择教育管理、卫生管理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相比师范类、医药类院校并无优势可言。相反,如以农村事务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个比较优势是其他院校所无法比拟的,其可以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实用人才。因此,可以紧密围绕农村公共管理这一主题,从教学内容、科研方向和学生就业等角度进行专业建设。农林高校与农村实际结合紧密,并在许多农村建立了科研基地,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有效的本科教学研究硬软件。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用人单位不仅仅重视应聘大学生的能力,同时非常注重对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价值观、人生观的考察,其中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之一。敬业精神是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完善,在的教学中注意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诚实守信树立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就业。

(二)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特色

加强师资建设,奠定专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中国教育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要求具有普遍性,但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农林类院校必须要在借鉴其它综合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农林类学科背景培养具有农林学科优势的行政管理人才。农业、林业等学科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也需要管理科学和专业乃至相关人才的支撑,因此发展带有农林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现实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农林管理人才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基础优势,农林业的发展为涉及农林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和课题研究乃至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三)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来提高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必须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懂得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①教师编写行政管理学案例,供学生模拟锻炼,学习讨论。②组织各种讲座和参观考察,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走出校门,深入行政管理现场参观学习、咨询了解、讨论提高。③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实习”、公共机构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农业管理培训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培训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从年开始到2011年,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的目标。具体实施"1225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即:培养1000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2000名农村经济管理(营销)人才,2000名种养能手,5000名能工巧匠。

二、培训对象、内容及方式

培训对象主要以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为主,重点加强对村干部、专业农户、农村经纪人、远程教育接收点管理员、复转军人、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和农村知识青年的培养。

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突出以下重点培训培养。特色种植技术培训,对苗木花卉、女儿茶、中药材、有机蔬菜和优质果品等特色种植业,进行种植技术和管理培训;特色养殖业培训,对奶牛、赤鳞鱼等特色养殖业,进行培训;农产品加工业培训,对以赤灵芝为主的*中药材、女儿茶等农产品加工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培养村干部、种养能手和各类协会骨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对农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农民进行培训;能工巧匠人才培养,对从事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等方面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进行培训;农村党建和村级事务管理培训等。

培训方式主要针对农民比较分散、求知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采取进村办培训班、入户指导、基地示范等多种培训方式。

1、集中办班培训。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对全区4000个示范农户和156名农民科技辅导员重点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现有的各类学校为基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市场营销、计算机、面点、特色种植等八个专业的培训;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聘请专家教授,集中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的推广应用培训;举办农村财务会计培训班,每年对农村财务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实施"村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农村实用法律知识、农业技术的培训。

2、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农业龙头企业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3、建立示范基地。每街道镇建立3—5个种植、养殖及加工方面的示范基地,为培训人才提供示范场所。

4、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组织党员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

5、工作现场培训。在建筑、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等工作现场开展技能培训。

6、组织参观交流。分期分批分产业组织优秀农民外出参观和学习。

7、编印农业实用技术手册。配合技术培训活动,编写相应的技术培训教材和农业信息,发给参训学员。

三、培训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

培训任务分解。按各街道镇农村人口数量,将培训1万人的任务分解到5个街道镇。各街道镇按照任务分解安排参训农民和培训场所。(附任务一览表)

落实责任单位。责任单位按各自职责范围组织实施,没直接责任的单位要协助组织实施。

1、种植技术培训

工作任务:编制教材及信息、安排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培训。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科技局、团区委。

2、养殖技术培训

工作任务:编印教材及信息、安排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养殖技术、管理及加工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

责任单位:区畜牧局、区水务局、区妇联。

3、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工作任务:按照各单位职能,对村干部、种养能手和各类协会骨干,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知识培训。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畜牧局、区农机局。

4、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工作任务:对村会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人才、农村经纪人及种养致富带头人,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农机局、区科协、区教育局。

5、培养能工巧匠人才

工作任务:对建筑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农民进行培训,并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和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区劳动保障局、区人事局。

6、农村党建和村级事务管理培训

工作任务:利用党校、远程教育办培训班等形式,对村组干部进行培训。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由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农机、科协、团委、妇联等部门组成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培训工作的重点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责任。有关部门和街道镇要成立相应机构,有关村确定专人负责,并把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各农业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业务,制定细化方案,对本系统培养开发的农村实用人才建档管理,录入数据库。人事、劳动部门和科协组织负责落实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审、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培训经费;其他部门要按照分工,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完成。各办学单位要加强教学管理,创造条件,保证培训教材、师资、场所、人员等落实到位。

2、经费保障。采取区财政投入一块、业务部门筹集一块、街道镇配套一块、办学单位资助一块、受训个人承担一块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问题。

农业管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农业;对策;现实意义

伴随着科技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缩短科技档案管理的流程,提升管理效能,是当前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课题。为此,必须要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科技档案管理方式创新,夯实科技档案管理基础。

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实效,适应时展趋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不断加深,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趋势。推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采集信息资源,提升归档效率。传统纸质档案保管周期较短、成本较高,且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与此相比,推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延长档案保管期限,打破档案开发利用的时间壁垒和空间壁垒,最大限度保证科技档案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原始性。

(二)有利于提升农业科研效率,实现农业科研目标。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简化档案收集、整理各个流程,打造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查询,为农业科研主体提供信息参考。除此之外,推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改变现有的档案管理、利用格局,及时满足多个主体的查档需求,提升农业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更好地实现农业科研目标。

(三)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档案记载了农业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反映了农业科研活动的规律,具有十分关键的参考、指导和借鉴作用。一方面,加快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搭建相应的档案服务平台,可以为科研主体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某一科研项目,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档案为科研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能够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系统利用与开发,更好地认识科研规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转化率不高。当下,部分单位没有及时对纸质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阻碍了农业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一是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缺乏专人负责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随着农业科技档案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需求。二是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不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转化效率低下。典型表现在高拍仪、大型扫描仪、微缩相机、高存储硬盘缺失,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同时,部分单位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单一,仅能简单存储,无法对格式进行转化,不利于农业科技档案一站式处理。

(二)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缓慢。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利用效率,必须建设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然而,实践中许多单位对数据库建设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一是没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类别进行细分,尚未根据类别来建立数据库,不利于农业科技档案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二是尚未将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算法技术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领域,无法对档案首页的关键字节进行精准识别,不利于自动化录入工作,导致数据库建设缓慢;三是尚未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无法设置精度检索条件,而且无法自动识别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影响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四是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与单位OA办公系统、农业科研系统的关联度不高,大量档案资源无法同步。

(三)农业科技档案安全存在隐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很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效能,但也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容易遭受非法程序、非法病毒的入侵,面临被篡改、窃取、非法加密的风险。一旦发生相应的安全问题,势必会损害单位的利益,侵害单位的科研秘密;二是部分单位缺乏创新意识,仍然习惯于使用防火墙、病毒扫描、病毒查杀等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安全管理,未全面提升安全效能;三是部分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的访问权限不明,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查阅、调阅台账,存在安全管理漏洞。

(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当前,部分单位档案管理人才建设不容乐观,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一是尚未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培训方案,档案管理培训内容单一,难以突出重点。部分单位尚未结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对培训内容进行设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单位与外部档案馆、图书馆等专业部门的沟通不足,档案培训工作过于封闭,不利于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夯实基础,加快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转化进程。信息化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种环境下,不能仅对电子类文件进行管理,也要注重对纸质文件进行转化,确保档案利用的整体性、系统性。为此,一是要结合本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需求以及档案数量,引进具有档案管理学、图书管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安排专人负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实现分工精细化的目标。二是要购置或者更新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一方面,要借助微缩相机、具有ORC技术的扫描仪、高拍仪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将其录入硬盘中;另一方面,要选择功能较多的档案管理软件,为后续的开发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二)精准定位,快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从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以及档案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单位必须将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一是要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细分,以年度、内容为条件,设置相应的分类标准,打造多个档案数据库;二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算法技术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领域,建立自动化处理模型,实现电子文件自动录入、归档与更新,精简档案管理流程,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三是要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结合档案需求来设置精度检索条件,满足不同主体多元化的档案检索需求;四是要将档案数据库与单位OA办公系统、农业科研系统关联起来,打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壁垒,满足农业科技档案一站式利用的要求,节约档案管理成本。

(三)坚持原则,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安全管理。农业科技档案事关单位科研秘密、知识产权,具有极高的价值。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不能一味强调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更要坚持安全管理原则,防范安全风险。为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内外网管理机制,通过内网对科技档案进行管理,有效防止外部的越权访问、非授权访问、恶意入侵、恶意篡改等风险;二是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利用,探索通过区块链技术、云加密技术、文档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对科技档案进行加密。同时,要通过云储存技术对科技档案进行高效备份,防止科技档案丢失;三是要完善科技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内部以及外部的查阅权限、查阅内容、查阅流程,建立相应的台账,为事后追责以及事后调查提供依据。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及时发现风险和管控风险,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四)把握重点,强化档案管理人才培训。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以档案标准化管理为目标,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培育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一是要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重点开展以信息技术利用为核心的档案管理培训工作,制定档案管理人才培训方案,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同时,要侧重于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避免培训工作理论化和形式化;二是要深化与档案馆、图书馆等专业部门的合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借鉴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新经验,全面提升人才建设质量。

四、结语

新时期,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管理内容、管理方式,构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提升档案管理质量、节省档案管理时间的同时,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一是要夯实基础,加快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转化进程;二是要精准定位,快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建设;三是要坚持原则,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安全管理;四是要把握重点,强化档案管理人才培训。相信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努力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桂菊.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之策[J].黑龙江档案,2019(04):60.

[2]王岩.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究[J].农家参谋,2019(01):86.

农业管理培训范文第5篇

(一)目前现状。近年来,我县按照“稳定优化苹果,大力发展优特杂果,突出发展酿酒葡萄”的工作思路,依托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我县现有葡萄面积20000亩,主要分布在北部沿山一带及中部灌区部分乡镇,其中酿造品种(三珠系列: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等)已发展1万亩,鲜食品种(红地球、巨峰、户太8号等)面积10000亩。在葡萄发展中,我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抓好示范园建设推动全县葡萄生产,促进果农增收。我县葡萄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具有葡萄栽培的优良传统,栽培兴趣浓厚,广大果农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同时在葡萄产业发展中群众的市场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部沿山一带海拔高度、气候、土壤条件极其符合优质酿酒葡萄生产标准,年烟台张裕集团在我县投资4000万元,建设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年4月建成投产,该企业投产以来,强化经营管理,经济效益显著,是我县前十名纳税大户之一,每年上交税金600多万元。同时我县发展鲜食葡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葡萄品质优良,技术基础雄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杂果产业之一,经济效益显著,平均亩收入6000元左右。北部旱腰带地区的龙泉、蒋路、口镇、白王、王桥、兴隆等6个乡镇位于北仲山、嵯峨山南麓,海拔550—700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光照时数、无霜期、太阳辐射量等均高于同纬度地区,是发展酿酒葡萄基地的最佳区域,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是我县果业发展重点区域。年以来,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合同。但是目前我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队伍十分迫切。

(二)承担单位情况。县果品产业服务中心是主管全县果业工作的机关单位,现有在职国家公务员14名,下属单位县园艺站有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18名,从外单位抽调的产业促进队人员10人,经过系统培训能够独立指导酿酒葡萄生产。在基地建设中实行技术人员分片包抓、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同时大量吸收葡萄作务能手加入到技术服务队伍当中,为项目建设增加技术力量,高薪聘请知名葡萄专家常年负责解决葡萄栽培管理中的各种技术难题。各乡镇有专职果业干事1—2名,拥有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5个,果业信息联络员200多名。县园艺站常年坚持对果农的培训,年培训果农5000人次以上,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分类培训,同时积极参与省市举办的果业相关业务培训,实现了重点村有远程培训网络,能够及时传递各类信息。

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技先行、创新机制、政策扶持的原则,狠抓科学技术培训与推广,推进酿酒葡萄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节约水资源,做大做强葡萄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使之成为县北部旱腰带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建设内容。

从—年在北部旱腰带地区白王、蒋路、龙泉、王桥、口镇、兴隆六乡镇优质葡萄种植区累计发展2万亩酿酒葡萄,其中白王4000亩、蒋路4000亩、龙泉3000亩、王桥3000亩、口镇3000亩、兴隆3000亩。技术培训从年元月份开始到2020年12月份结束,培训果农20000人次,分两年实施完成。

1、建成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每个基地面积达到500亩以上,总面积达5000亩。坚持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架型、统一管理,重点推广V型架、防雨棚、防鸟网、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主要是在王桥镇建立日新公司千亩示范基地,白王镇建立仲山专业合作社千亩示范基地、蒋路乡建立金田公司千亩示范基地、龙泉乡建立炜龙公司千亩示范基地和口镇药树、瓦窑两个村分别建立500亩示范基地。同时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机井、道路、电力、防护林等设施,确保建成高标准的示范基地。

2、抓好技术推广。

技术指标:一是园地规划。园地生产环境按GB15618—1995标准实施,科学划分定植小区,并作好道路、灌溉、防护林等配套建设。二是良种应用。选用赤霞珠等高档酿酒品种,尽可能应用脱毒苗。三是高标准建园。除深翻改土、重施有机肥等技术外,全面推广“浅栽深埋起垄”的防寒抗旱技术和地膜覆盖等多项促早结果技术。四是整形与修剪。以适于当地旱塬的单杆单臂和双杆双臂树形为主,同时采用单枝更新等简便高效的方法。五是严格按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规定的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进行操作,确保果品的安全质量。六是产量调控。采取结果枝调控、主蔓粗度调控和有效架面调控三种方式,其中以结果枝调控法为主,以确保酿酒葡萄的高质量。七是适时采收。严格按酿酒葡萄成熟期监测方法操作,在含糖量接近各类葡萄酿酒要求的最低限是,准确预报采收时期。八是冻害预防。积极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和农业措施预防冬季特别是晚霜冻对葡萄的危害。

技术推广:一是在示范园建设上:重点示范绿色(A)级综合技术,使它们实现“一年栽、二年果、三年优质丰产”,并以此为基地加强培训和开展试验研究工作,辐射带动40000亩的园地基本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在基地技术推广上: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分三个层次:培训乡村技术骨干、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示范到户和咨询到户,年培训不少于100场次10000人次,力争户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编写各类技术资料。每年编发的专项技术资料、关键技术资料等不少于2万份,年编发通俗易懂的《酿酒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手册》1万册,以尽快提高果农的务果技能;及时进行技术观摩和巡查。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果农参观学习优质高效园地和新技术、及时巡查、发现和解决各类重大技术问题。三是在标准化生产上:通过示范园绿色(A)级综合技术的实践和吸收国内其它葡萄酒产区的栽培技术及科研成果,于年前制定出酿酒葡萄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权威机构认定,进而大面积推广,使酿酒葡萄走上标准化生产之路。

3、抓好集中育苗。建设育苗工厂一座,聘请专业育苗企业繁育优质酿酒葡萄苗木,县园艺站负责制定育苗技术方案,指导育苗,繁育营养钵333万株,扦插苗333万株。

4、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建10个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酿酒葡萄产业全覆盖。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使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酿酒葡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济组织。

5、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指导我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抓好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成立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常年开展技术服务;为乡镇培养配备3—5酿酒葡萄专业技术干部;每个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村至少有10名农民技术骨干,切实加强技术指导。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实行“一定四包”责任制,即定示范点,包任务落实、包建园质量、包技术服务、包成果效益,对葡萄基地建设从规划设计、种植方式、种植密度、品种结构、后续管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跟班服务。

6、抓好示范园和一村一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有机示范园创建活动,创建王桥、蒋路、龙泉三个市级千亩生态有机示范园。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

三、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

(一)基地建设

年和年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计划进度相同,都是从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总体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3月1日—4月1日),主要任务:做好育苗工作,宣传动员群众,完成基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开展技术培训,。

2、基础设施建设阶段(3月1日—10月30日)。主要任务:加强育苗管理工作,落实平整土地10000亩,完成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栽植建园阶段(3月1日—12月31日)。分春季栽植、秋季栽植两个步骤,春季完成3000亩,夏季完成7000亩。主要任务:做好放线打点、开挖定植穴、调运发放苗木、定植苗木和栽后灌水等工作。

4、检查验收阶段(12月10日—12月31日)。对各乡镇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二)技术培训

果树技术短期速成班在富达技校培训,其余春夏秋冬季管理在我县白王、蒋路、兴隆、口镇、龙泉、王桥等重点发展区域的乡镇、村组以集中培训和地头培训两种形式进行。确保以上乡镇每月集中培训至少一次、现场培训至少两次。一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二是果业局派技术人员培训。按照每一百亩选拔的技术骨干和明白人、种植户。每年举办培训班100场,培训人数达10000人次,每半年举办培训班50场,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

1、实施计划

①由县园艺站负责编写栽培管理技术小册子,保证种植户人手一本。根据生长季节分期编写及时的操作指导书籍,种植户人手一份。定期对技术人员和合作社技术骨干等人员进行集中理论培训。

②向种植户发放技术资料,在每个关键技术操作前,先让种植户知道该干什么。

③同县富达技校合作进行果树管理速成班的培训,组织培养技术骨干,以点带面,每年举办一期,每期10天,每期培训100余人。

④每星期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技术培训。

2、实施步骤

年1月—年6月。培训果农5000人,分别举办果园春季管理培训、夏季果园管理培训。年7月—年12月。培训果农5000人,分别举办果园秋季管理培训、冬季果园管理培训。

年1月—6月。培训果农5000人,分别举办果园春季管理培训、夏季果园管理培训。年7月—12月。培训果农5000人,分别举办果园秋季管理培训、冬季果园管理培训。

春季管理具体内容:施肥、浇水、病防、绑蔓等,夏季管理具体内容:施肥、浇水、除草、病防、枝蔓管理、果实病防等,

秋季管理具体内容:采收、保叶、施肥、浇水等,冬季管理具体内容:修剪、浇水、冬防、清园等。

四、预算投资和资金来源

1、5000亩优质高效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基地。每亩计划投资5000元,5000亩投资25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500万元,群众自筹500万元,争取省级干杂果经济林建设资金500万元。

2、15000亩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每亩计划投资4000元,15000亩投资60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000万元,群众自筹2000万元,争取省级干杂果经济林建设资金1000万元。

3、建设育苗工厂。繁育营养钵333万株,每株1元;扦插苗333万株,每株0.8元。投资共60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00万元,争取省级干杂果经济林建设资金400万元。

4、组建10个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每个申请省级补助资金10万元。

5、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成立酿酒葡萄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对种植户进行2-3次系统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00场次20000人次,技术推广与培训需要投资200万元,其中:聘请专家10万元,培训资料20万元,培训设备10万元,培训交通工具20万元,培训场所租赁15万元,建立培训基地30万元,办公费用20万元,技术推广费用75万元。其中自筹90万元,申请省级补助资金100万元,申请科技扶持资金10万元。

6、创建王桥、蒋路、龙泉三个省级千亩生态有机示范园。项目投资1500万元,其中自筹700万元,申请省级建设补助资金800万元。

7、4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每个示范村投资30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00万元,申请省级补助资金100万元。

8、基础设施建设。由县政府协调各相关部门完成18000亩酿酒葡萄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贴息资金500万元,同时县财政为每个乡镇投资10-20万元作为基地建设启动资金,支持酿酒葡萄发展。

综上,基本建设资金(不含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4500万元,自筹资金4290万元,申请省级发展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建设扶持资金3300万元,科技扶持资金10万元。

五、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发展葡萄产业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县规划的要求,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县北部旱腰带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财政收入,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张裕公司与种植户签订常年酿酒葡萄收购合同,葡萄销售十分便利,按每亩1500公斤每公斤均价4元计算,年可实现纯收入1.2亿元。按照每年培训10000人次的目标,我县的果业生产技术水平将会有很大提高,果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含量将进一步提升,果品质量将会有质的飞跃,果品标准化生产、绿色果品基地将会达到4万亩以上,同时也会带动项目区群众收入的大幅增长。经预测,年增收在5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建设也将更加规范,为果农增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带动我县果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社会效益。

4万亩的酿酒葡萄基地将带动周边县区酿酒葡萄产业的发展,为全省酿酒葡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降低水耗、促进农民和政府增收、改善生态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保持水土资源、防风固沙,以治理沙漠化环境,具有明显的效应,可使当地走上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所创造的良好生态条件和绿色葡萄产业可以促生一个大型绿色生态园区,从而促进当地和周边的观光旅游事业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科技局、果业局、县委农工部、团委、计划局、财政局、农林局、交通局、国土局、农发办、扶贫办、水利局、农机局、电力局、信用联社、各有关乡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果业局,全面负责基地建设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组织参与项目建设。

(二)加强组织管理和项目落实。项目建设由县果业局负总责,全面负责规划设计管理,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特别是有关乡镇在项目建设中要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切实加强镇村两级组织协调与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三)加强技术指导。果业局在基地建设中实行技术人员分片包抓,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同时,高新聘请相关专家解决技术难题,各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栽植建园、配合开展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