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战略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精选

农村发展战略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边际消费倾向标杆管理零售业饱和度

面对中外零售商在我国居民消费品市场上日渐激烈的角逐,基于外资零售集团的强大和国内零售商的相对弱小,理论界和实业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中外零售商的角逐将集中在同业态之间相同市场定位的竞争与不同业态之间交叉市场定位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以城市零售市场为重点的针锋相对的“阵地战”。国内零售商应该重点集中在城市零售市场与外资零售商进行直接竞争,同时,积极向农村零售市场延伸,构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零售组织体系,即依然走“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城乡联动的零售产业组织体系。

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较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与家庭农村居民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可知,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198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5倍,1985年该比例下降为1.86,但之后基本保持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到2003年该比例扩大到3.23倍,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1993年的水平,收入水平落后直接影响到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增速,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城乡市场增幅差距较大,以当年价格计算,1990年-2003年,城市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9%,县城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1%,县以下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2%,县城和农村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低5.8个和6.7个百分点(,2005年2月,经济日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实购买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从以上两个侧面反映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及西部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水平的差距,对指导国内零售商把发展和竞争重点放在城市市场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在居民消费结构研究中,恩格尔函数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LinearExpenditrureSystem,ELES)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同时二者在形式与内涵上的联系都很密切。本文用这两种方法对1999-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现代化零售业态商品组合策略相吻合的实证依据。

恩格尔函数是反映各类消费需求与收入或总消费支出之间的数量联系的函数形式,而ELES是经济学家卢奇(Luch)在R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该模型假定某一时期居民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或总消费性支出)和各种商品的价格。居民对各种商品的消费分为基本消费需求和非基本消费需求两部分,基本消费需求是维持基本自下而上需要的消费支出,它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满足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其函数形式为:

Vi=PiXiBi(Y-∑PiXi)

=1,2,3……n(1)

式中Vi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Pi为第i种商品的价格,Xi为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量,Y为消费者对各类消费品的总消费支出,Bi表示第i类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且0对于截面数据资料,模型(1)式中的PiXi和Bi∑PiXi均为常数,令:

Ai=PiXi-Bi∑(PiXi)(2)

则模型(1)变为:Vi=AiBiY(3)

(3)式就是恩格尔函数的线性形式。将(2)式两边同时求和,得到居民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

∑PiXi=∑Ai/(1-∑Bi)(4)

代回(2)式,得到:

PiXi=AiBi∑Ai/(1-∑Bi)(5)

在实证分析的模型拟合中,为获得足够的样本空间,我们采用1999-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作为截面资料(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0-6、《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0-6、《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0-7)。利用截面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可由(3)式求得参数Ai、Bi的估计值,由(5)式求得各类消费品的基本需求支出。

按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Bi排序,表3各项消费支出的顺序依次为食品、家庭设备、娱乐文教、衣着、交通通讯、居住、杂项和医疗保健。其中食品和家庭设备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分别为0.240、0.156,即在总消费支出中有24%、15.6%分别用于食品和家庭设备的消费。因此食品和家庭设备的消费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其次是娱乐文教、衣着、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137、0.117、0.111。显然,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这部分消费将在城镇居民总消费支出占有日见扩大的比例。从ELES分析中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边际消费倾向符合现代零售诸多业态的商品组合,国内零售商可根据自身商品组合的特点以及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调整经营策略,弥补现有商品组合中的空白点并确立竞争优势。从近年来我国各种零售业态发展速度和既有外资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市场所采用的业态来看,未来主要经营食品、家庭设备、娱乐文教、衣着、交通通讯、居住类等商品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家电、家居、儿童玩具、服装等)将成为零售业态发展与中外零售商展开竞争的重点。

城市零售业态饱和度分析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企业联络部(即全国连锁店超市信息网)在历时一年多对我国30万以上人口中180个城市超市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对我国城市超市饱和度得出如下重要的结论:超市的发育程度或饱和程度与该城市现有的超市数量成正比,与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成反比。饱和点的确定是依据上海(1294.15)、北京(1408.51)、广州(1330.63)的平均值,即饱和点是1334.43。理由是上述三市超市发展最早,在发育程度很高的城市中,其超市已接近或达到饱和的程度。以1334.43为基准,饱和度指数高于此点可以认为那里的超市已经过剩,向这些城市投资建立超市,并不增加该城市的总体规模,而只能是经过竞争去代替或直接收购当地已有的超市。相反,饱和度指数低于此点则被认为那里有一定的超市发展空间,投资这些城市可以使其超市总规模增加,并将获得相应的回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很多城市超市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重庆(654.79)、天津(973.90)、乌鲁木齐(321.50)、贵阳(795.72)、鞍山(539.59)、包头(546.31)等。

城市包围农村——国内零售商的发展与竞争战略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中外零售商展开的竞争是以城镇居民消费品市场为重点角逐对象的同业态之间相同市场定位的竞争与不同业态之间交叉市场定位的竞争;国内零售商不能从填补市场空隙和开拓农村市场的回避中找到出路。为此,国内零售商应尽快做好以下战略转变:依然决然走“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道路。具体战略调整如下:

实行兼并和重组战略,扩大规模,提高零售业组织化程度。与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相比,我国国有大型零售企业无论是在整体规模,还是在单店规模上都处于绝对劣势。面对规模约束,国内的零售业只有做大规模,走规模扩张道路,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如果仅仅依赖自身的资本积累来扩大规模,无疑是蚂蚁搬家。我国的零售业必须走“快鱼”战略,通过兼并和重组,对国有商业资源实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

走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零售行业普遍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经营成本过高,这已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对我国传统的零售贸易形式实行全面更新,实现零售业的信息化、网络化。

实施标杆管理。所谓标杆管理又称标杆瞄准或基准比较,是企业将自己的商品、服务、技术、流程等与竞争对手或其他行业的市场领先企业进行比较,通过学习他们的优点来改善本企业的商品、服务、技术乃至经营绩效,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国内零售商在选择“对标”企业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选择本业态(或其他业态)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拾遗补缺者等作为对标对象。当然,选择哪家企业“对标”,要根据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来决定,同时企业也不要一味地“向上看”,只注重与比自己强大的公司比较,或只注重与行业第一名进行比较。因为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竞争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美国凯玛特倒闭就是一个典型),因此不要忽视了自己“身后”的企业。“标杆”管理对零售商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寻找并发现差异、不断以高标准高要求运作企业、向同行或其他行业最佳者学习和营造经营管理的合力等方面。

以小城镇为依托构建农村现代零售产业组织。“城市包围农村”的零售业发展与竞争战略的重点是守住城市零售业阵地,开辟壮大农村零售业根据地,实现城乡联动,提高我国零售商的规模经济性和竞争力。本文认为以小城镇为依托构建农村现代零售产业组织是提高我国零售业竞争能力,完善零售产业组织区域结构,加快我国零售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参考资料:

1.陈阿兴.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势在必行[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5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阶段 农村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发展战略

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有效的改善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农村的发展需求,提升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是必然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指明的方向,农村信用社需要参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模式对具体运行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使城乡统筹发展得以实现。金融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并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从而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长效、稳定的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研究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定位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的创建主要是为“三农”提供服务,需要根据”三农“的具体发展情况,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准确的业务定位。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转化而来,虽然其经营和运行模式有所改变,但是其服务的核心是不变的,所以农村商业银行仍然要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基础,通过对传统业务的优化来更加有效的为“三农”服务,对中小客户的优势进行强化,丰富中间业务项目,同时还要对投资银行以及业务等新的业务进行创新和研发。贷款营销管理能够使银行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在借贷业务的开展中需要注重经济利益。需要有效的利用借贷的资金,来提升这些资金在放贷业务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农村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贷款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和审核工作,从而减少信贷风险,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进而使信用社的利益得到保障,有效减少信用社的损失。在个人业务中,需要加大推广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加专业的理财服务,从而提高个人贷款和按揭贷款的营销,建立起完善的理财平台。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而且其逐渐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客户主要面对的是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客户,并将服务圈内的大客户作为服务的重点。其服务客户中以中性优质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力求能够获得大企业客户的信赖,同时也兼顾一些小型企业。此外,国家政策扶持的新型建设产业也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个人业务主要以收入比较稳定的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对高端客户的信息机构也有一定的业务往来,力求能够争取与大客户的合作,在合作中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模式,以期能够达成长期合作的意向,进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商业银行的知名度不足。

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成立的时间尚短,在金融体系中属于新生事物,而且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上的知名度明显不足。主要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设立初衷是服务于“三农”,但是农业、农民在金融行业发展的潜力较小,在还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农村合作社的兴起使得农业大户以及私营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数量有限,而且还有一部分企业会选择其它的商业银行,从而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难以实现规模化。而且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知名度不高,所以一些企业以及个人对其信任度不强,不会轻易选择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存款对象,因此造成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缺乏。

2.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没有意识到传统的经营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式,资产负债结构单一,经营品种不够丰富。一些贷款业务员面对贷款失信问题过于谨慎,由于惧怕承担风险,所以在放款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同时,信用环境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资金的运营安全性。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其信用环境堪忧,极容易出现一些钉子户,而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信贷人员的积极性降低。此外社会诚信的体系不健全,面对逃避债务的信用行为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积极应对。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意识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

为了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保证贷款业务的制度化管理和透明化运营,从而使客户能够了解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进而建立起客户的信任度。同时在贷款的营销过程中要以安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的原则,转变对小额农户贷款不重视的理念,提高小额信贷业务量,将贷款发放的权利导向转化为盈利导向,主动赢取该地区的重点企业以及农业大户的青睐,增设代收费等业务。为了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采用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根据考核结果撤销考核不合格的客户经理,同时在客户经理晋升的制度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从而有效实现绩、效关系。

2.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发展战略。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信贷需求不同,所以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方式也要体现出多样化。可以通过开展支农服务,来扩大对贷款业务的宣传,使客户能够了解农村农业银行的贷款活动,进而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基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其在经营上需要立足于小额的农户贷款,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扩大业务面,增加业务量,并延伸金融服务功能。对贷款的对象进行延伸,使广大农民都能够在小额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效益,同时还要对授信的额度进行扩充,使客户由小额农贷逐渐扩展到一些农业大户以及加工、养殖业大户中[3]。此外,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需要进入基层去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放宽视野,挖掘一些具有潜力并对金融有极大需求的客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新的贷款项目,以丰富的业务和优质的服务来获取市场的份额。

3.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第一,要完善人才储备,利用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平台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招聘以及推荐来引进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人才,并根据银行的业务情况以及人才的能力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第二,加强员工的培训。农村商业银行需要设立专业的培训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培训人员,从而能够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定期提供培训,强化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其服务意识。第三,拓展员工的晋升渠道,农商银行需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使员工能够看到自己未来发展前景,使表现好的员工能够具有良好的晋升渠道和发展平台。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使员工意识到其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防止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得到长效、稳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定位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做支撑。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下,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通过学习成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来不断的发展优势,弥补弱势,从而使其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鸿龙.探析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J].时代金融(中旬),2013(1):84,88.

[2]郭金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J].中外企业家,2014(17):55-55,57.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按照区委部署,我办从1月10号开展了“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崛起”大讨论活动,组织全办职工认真学习区委印发的“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崛起”大讨论活动学习资料汇编,每个同志写出了一篇心得体会。结合工作,深入开展了讨论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讨论,现就我区发展畜牧蔬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报如下:

一、2006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大力发展畜牧业

一是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养殖小区,提高集约化饲养程度。采取技术人员联系规模场(园区)的方式,派技术骨干入驻园区,指导园区进行规范和改造。在何庄村建成了以富顺源养猪厂为龙头的何庄养猪园区,发展养猪大户30余户,年出栏生猪1.5万头,2006年7月成立了何庄养猪协会,由协会统一供料、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在建设路西段原平煤集团劳动服务公司养殖场旧址重新组建了七星蛋鸡养殖小区,发展养殖户6户,存栏蛋鸡25000羽,日产鲜蛋2000公斤。现全区形成了以李庄养奶牛,何庄、张庄养猪,姬庄养鸡等一批养殖园区。2006年全区牛存栏0.92万头,出栏1.05万头;羊存栏1.3万只,出栏2.35万只;猪存栏4.2万头,出栏6.5万头;禽存栏51.33万羽,出栏70.76万羽。实现奶产量4600吨,肉产量7246吨,禽蛋产量3600吨。二是加大动物防疫工作力度。在春秋两季对全区存栏畜禽进行集中免疫,订购发放口蹄疫疫苗20万ml、禽流感疫苗98.2万羽份,免疫畜禽牛0.9万头,羊2.1万只,猪6.5万头,禽98万羽,使全区口蹄疫、禽流感的应免免疫密度达到100%。三是加强动物检疫监督。严格检疫程序,对检出的病害肉进行无害化处理,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等不法行为,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可。先后指导宏大肉种鸡场、富顺源养猪厂、滍阳水产养殖所、金土地农业开发服务中心、北滍果蔬园、杨官营蔬菜基地、藤森瓜果示范园等7家企业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二是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重点对疫病防治、投入品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严禁使用国家限用禁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三是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有关知识,提高市民的无公害农产品消费意识。

(三)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意识

一是在何庄、高庄等村举办了8期养殖种植培训班,培训2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份。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150人次,解决群众生产难题380个。二是积极开展送药下乡。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给重点养殖场(户)送去疫苗20万ml、消毒药品600公斤,受到了养殖户的热烈欢迎。三是开通了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免费为菜农办理绿色通行证60份,方便了广大菜农。

二、深入开展“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崛起”大讨论活动

认真学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市七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精神实质,心系群众,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继续深入开展“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崛起”大讨论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制定发展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八次党代会、市七次党代会精神,明确发展新思路、树立发展新理念、制定发展新举措、开创发展新局面。按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畜牧蔬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蔬菜业

1、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瓜果、蔬菜的品质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继续开通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为菜农免费办理绿色通行证。

(二)畜牧业

1、发展健康养殖业。制订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继续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养殖小区,引导散养户向小区相对集中,提高集约化饲养程度。派技术骨干入驻园区,指导园区进行规范和改造。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豫政办3号)要求,加大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抓好补免补防、疫情监测、强化消毒等工作,使应免免疫率达到100%,杜绝动物疫情发生。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3、加强动物检疫监督。一是强化产地检疫。强力推进防检结合,力争使外调牲畜免疫标识查验率、检疫率达100%,规模场产地检疫率达100%。二是规范屠宰检疫。对辖区内生猪定点屠宰实行同步检疫,严格检疫程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89号)精神,加大禽类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活禽交易市场秩序,逐步推行禽类标识制度和活禽定点屠宰制度。对检出的病害肉进行无害化处理,使检疫率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三是加大动物检疫监督力度,加强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联合,严厉打击生产经营染疫或疑似染疫、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产品、逃避或抗拒检疫等不法行为。

4、建立基层防疫队伍。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意见》(平政64号)要求,设立镇、村两级动物防疫专业队。每个镇选择3—4人组建镇级动物防疫专业队,负责规模养殖场(户)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普查、测报、法规宣传等工作。每4—6个村录用1个动物防疫员,组建村级动物防疫专业队,负责本工作片区散养畜禽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上报等工作。镇、村两级防疫专业人员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5、完善疫情应急反应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新华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新华区突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预案》,认真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足额储备疫苗、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疫情应急物资。加强应急预备队的管理、培训和演练,确保快速反应。强化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报告岗位责任制。

6、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15号)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加快我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原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畜牧兽医站,整合原有的动物防疫、监督职能,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成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提高全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养殖业稳定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加强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重点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等投入品进行监管,严禁使用国家限用禁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从源头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有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无公害农产品消费意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可,提升我区农产品的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四)健全服务网络,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通过举办养殖种植技术培训班、科技“三下乡”等活动,推广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等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效益。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惠农政策,继续开通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免费为菜农办理绿色通行证。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在养殖种植小区或专业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农村的社会环境,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律,农民的生活图景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村的发展应该基于其自身的土壤,需要新思维。如何制定一个契合农村实际的发展战略,是本文探索的重点,也是笔者最感困惑的地方。农村的发展之路为什么那么艰难?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内部活不了,外部不愿来。内部缺乏应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灵活思维和开放机制,很难催生出适合现代商业贸易的经济实体;外部资本看不到农业投资的价值,农产品的开发空间和潜力没有得到足够的显现。所以,农村的发展战略必须在这两方面下工夫,坚持“内生”和“外引”相结合。具体来说有以下五大方面:

一、民富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同样,以农村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条件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路线,这是与农村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薄弱的物质基础相适应的。“民富战略”就是着眼于如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是营造“内生”“外引”理想环境的关键。

<1>.制定开放、稳定、公平的政策。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培育企业创生发展的理想土壤,政策的开放性、稳定性、公平性特别重要,缺一不可;农村要吸引投资,鼓励创业,政策环境也是第一要素。

<2>.政府职能的适时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发挥一直是国内政界、学界、经济界探索、争论的课题,虽然有分歧,但也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由“家长型”逐步向“红娘型”转变,政府要充分掌握好“宏观调控”的维度,遵循经济自身的市场规律。因此,地方政府要对本地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有充分了解,适时转变自身的职能观念,尽心培育良好的市场条件。

<3>.执法及时,执法严格,执法公正。

政策环境、政府的职能观念、官员的执法能力是企业选择投资环境时对政府方面的三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企业要获得发展,市场的运行必须健康正常,企业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护,所以政府的作用就特别重要;农村经济在发展前期,基本上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保护。因此,政府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本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农业的市场开发。这三个方面,执法尤为重要。只有及时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才能规范市场秩序,给经济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农业市场化是解决农业问题、激活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农业是许多农村传统的经济形态,甚至是唯一的经济形态,因此,作好“农”字文章,探索一条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在许多农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农业在农村历史长久,非常重要,但也特别薄弱。表现在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相对封闭传统,农产品的单一等,所以在现代经济中最易受到冲击,处在政策保护之下挣扎,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相似性。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使农业走出政策的怀抱,积极走入市场。农业的市场化才是解决农业问题,激活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首先,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的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鼓励市场的积极参与,使农产品真正成为市场的产品,如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的销售、运输、加工等等都直接面向市场。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使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供给效应(和纳税效应),成为农民应对市场的基础资源和工具,成为农民致富的创生点。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中国已有先例,如“公司+农户”模式,它可以降低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性。

其次,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这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多元的农业产业结构,如食粮产业、经济种植产业、畜牧产业等等,都一无例外地会提高农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把握主动权。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的工作特别重要:一要对本地土壤、气候、人力、市场等等因素作细致的科学调查,引导农民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作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二要扩大农业开发的投资,包括资本、科技、教育和政策。农业要实现大的市场化发展,实现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没有政府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

(三).农贸市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农贸市场是农村购买力的集中之地,也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场所。一个发达的农贸市场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还可以为本地商业的开发带来契机。事实上,许多农业乡镇的商品经济,基本上就依靠于这些农贸市场的支撑。农贸市场是研究当地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和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来源。我们应该在它身上得到更多的启示。(比如说农贸市场主要是低端产品和农业生活生产用品的集散地。这与农村可怜的购买力和农村生活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我们可以加快对低端产品和农产品的开发。但也有个现象一直被忽视,农贸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以至于有观点说中国的农村市场是假货中心。)严整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设商业诚信,这不仅是维护人民的必然措施,也是管理、开发市场的必由之路。同时,要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农民、农产品入市的门槛,优化农民创业的环境,这对带动商贸繁荣,引导农业市场化有很大的作用。

(四).整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探索、发展特色经济。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各地农村在规划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对当地各种资源有充分的了解,比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工业基础、水利分布、交通能力、信息发展能力等,这样一张“资源结构图”,为我们规划资源、探索有优势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建议:成立一个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对市场、劳务、技术、法规等各种信息都能及时提供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信息业本身是一种产业,它也可能为其他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帮助。)

二、民力战略

“民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无法作出准确的界定。大致可以这样定义:民众在社会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政治力,道德力,经济力。在经济力上大体等同于劳动力,但不完全等同。政治力和道德力后文将会涉及,这里主要指作为“经济力”的“民力”。在企业管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人力”,其实质是把人物化为一个可供量化分析、配置的作用单位,以此为基础,为开发人的潜力、合理安排人的职业位置提供了条件。民力就是人力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延伸。“民力战略”就是指民力在社会经济中的开发与利用的战略构想。

(一)民力的调查和规范。民力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是振兴经济的第一重要力量,建议建立一个“民力档案”,内容包括劳动力、非劳动力和闲置劳动力的情况;各种职业的就业情况;本地民众学历和技能水平的情况;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情况;人口结构等。民力档案的好处在于,它对本地的民力资源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参考形式,我们可以对它做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等的分析,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思路。比如;技能水平可以告诉我们民众的开发潜力、创业潜力,增进企业投资的信心。外出务工者可能成为我们吸引外资和技术的纽带等等。民力资源的重要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二)民力的开发与创业。高素质的人力是企业实现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条件,同样,高素质的民力将会带动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府应该积极对民力进行开发,为经济的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比如:组织技能水平低的人进行培训,加大科技教育的力度,实现企业与劳动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建议:现代社会将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意识到这一趋势,正在加紧与企业的合作。如果政府与企业合作,开辟专门的场所供企业培训专门人才,那么这种民力开发的成本是低廉的,但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一方面,它使民众开拓了知识,提高了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储备了人才,为企业优化岗位,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为以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这绝对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民力开发的第二个要求是鼓励创业,使民力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仅增进了就业率,还使人民增强了对市场经济的把握能力。

(三)民力的引进与使用。这是我的人才战略。

民力是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力量,人才又是最重要的民力。如何吸纳和使用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西部省份纷纷出台人才战略,广纳各类人才,这对于东中部的一些落后农村同样有借鉴作用。我认为一个完善的人才战略构想,必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完善人才交流市场。人才交流市场是人才流通的重要平台和技术往来的重要渠道。政府要搭好这个平台,使本地人才能走出去,外地人才能走进来;要建好这个渠道,扩大与外界的技术联系和人才交流。二、规范人才流动机制。应该尽量打破人才流动石可能受到的限制,取消有碍人才使用的一切壁垒,保证人才流动的顺畅自由。这也是以人才为本的现代社会对人才使用的要求。比如:城乡户口的限制、性别歧视等现象,就不利于人才的流动,最终损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倡导开放,公正,放心的用人观念。虚位纳贤、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用人观念,何愁人才不蜂拥而至,何愁经济不兴旺发达。

三、民团战略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多都只行进到乡镇一级就停止了,实际上庞大的基层组织同样成为农民的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不仅如此,狭小的村落划分,使资源人为地划分为细小的利益单位,增加了各种合作的难度,不利于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同时我认为这之间还有一个公平问题,即居住地和历史不能成为一些人永远只配享有贫瘠资源的确切理由。有学者已经对基层组织的改革和农村的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在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某些探索性的实践,比如湘粤村的海选,村支两委一肩挑,这个经验年底可能会在全省推广。这种模式的意义就在于降低基层治理的政治成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缓和了政治体制改革所可能遭受到的阻力,是符合中国底层社会政治的发展规律的。但是,这仅仅局限在政治机构之内,它的行政手段和目的都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因而只能作为一种过渡形态,我认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改革是一个涉及发展的问题,因而它不仅仅强调政治改革,更突出为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民团战略”就是对农村各种资源的重组战略。基于资源整合上的农村改革到底如何进行,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里有三个方案(经验)可供参考:

(一)取消基层村委,实行大片的联合村社。这种方案能够打破村村交流的障碍,实现各种资源,比如政治、教育、农业等的有效、合理的整合,为区域规划和开发提供有利条件。跨村域的整合,在地方教育界已经盛行。学校的合并,不仅使师资得到增强,而且使教育成本进一步降低。因而可供使用的教育资金也增多,这对教育的发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为其他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启示。但这种方案因为变革的力度特大,实施起来也特别有难度,需要有成熟的条件和方式。

(二)鼓励跨乡镇的村村联姻。跨乡镇的村村联姻还是着眼在资源上:两个村(通常是发展好的和欠发展的或者是强强联合)通过某中协议实现联合,可以充分取长补短,为发展带来契机。这在中国也有了先例。比如大邱庄,它与外村的联姻早已不是跨乡,还跨了省。在她的带动下,许多落后的村庄都走上了发展之路。

(三)鼓励和引导民间团体的建立,尤其是经济生产性质的团体。在农村,民间团体因为某中经济利益而成立,它是农村各种资源的整合方式,是体现农村经济活力的重要形式,它提升了农民参与市场经济运作的竞争能力,也促进了民间团结和交流。为农业市场化的实现,为农民入市做了积极探索。更重要的是它是农民自主经营的、农业实现市场化发展的标志。因而必须大力鼓励和扶持。

四.民意战略

“民意战略”试图建立民主、透明的民意表达机制。化解政府与民众的冲突。“民意”是民力在政治上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现实的必须严重对待的力量。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政治上实际就是民意的开化进程,然而在中国农村,民意开发程度特别低下,民意表达机制特别落后。究其原因有两个:①农村封建传统政治观念的残存最多,封建愚民政策的影响最深,农民无法意识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②农民的教育水准低下,地方行政治理手段单一,往往只注重对农民的义务的提醒,而忽略了对农民权利意识的引导,因此民意受到压抑却无法表达。近年来,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反映的就是民意的困境:随着法制建设的推进,民意被唤醒。但传统政治机制没有及时容纳和对待,因而产生困境。可以说,民意困境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桎梏。如何消解这个桎梏,将关系到政权的长久,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

(一)人大代表的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深入民情。干群关系的紧张,政府和民众的冲突,反映了人大代表无法将民意真正表达,这是因为人大代表自身需要加强外界的监督。人大代表的工作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是建立监督人大代表的民意机制的要求。同时,人代应该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担负起如实传递民众心声的责任,为政府和民间的和解与和谐作出贡献。

(二)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对于一项事关全体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广泛地调查,征集意见和宣传,让民意成为决定者,也接受民意的监督。中国现代许多法律文件的出台,之前总有个全民议论的过程,这是对民意在政策制定上的作用的重视。

(三)设立法规咨询和服务机构。民意的开化必须使法律法规深入民心,使农民明白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心里有了“谱”,明白政府行为的正当性,农民也就对政府放心,政府也就对农民省心。报传,有地方政府惧怕中央文献下乡,连这点“勇气”和坦诚的态度都没有,如何让群众理解政府的工作。依法行政不仅需要官员的自觉,也需要民间的认同。行政治理的法律基础将是沟通政府与民间的重要渠道,法规被遮蔽的任何做法都将损害人民的利益。

五、民风战略

“民风”就是民间风气,它是“民力”在道德上的体现。因为农村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积淀,传统民风在中国农村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提高民间凝聚力,整民间秩序,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必须重视民风建设,重视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要研究和利用族群意识,加强族群之间的理解与通融,。

族群意识和宗派观念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族群意识指区域内的居民因为共同的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积淀,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生活观念、处世态度、行为方式和道德意识等等,从而构成了共同遵守的生活秩序。维系这个秩序的不是政治和制度,而是道德和习惯。族群意识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心理。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社会,就因为农村社会存在着这样一个社会心理结构。而宗派观念是一个政治概念,它追求利益,是固执的封闭的宗族团体。在农村既要防止宗派观念的滋生,又要重视对族群关系的研究,依循当地的社会心理,这叫“顺乎民心”。同时积极引导族群之间的理解和通融,使农村的生活秩序更加牢固和谐。

第二、民风的规整和教育。

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哲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实践中就更具有复杂性,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但同时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椐某些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对农村社会的治理,往往以行政手段为主,忽略了对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因而造成了某些时期内干群关系的紧张对立。凭良心讲,农民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在民众心理上受到冷落,处在道德的底层,这种单一的行政治理手段是主要原因。因为农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意识被压抑了,作人的尊严被政治吞噬了,他们只看到义务,却没有享受到应该有的权利。现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新民本主义,这种理论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强调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而不是以行政治理为主要手段。所以我断言:对民风的规整和引导,在农村实行道德教育是符合时代“人”的发展趋势的,也必能为农村的社会治理找到新的出路。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

得民心者得天下。农村社会要实现经济富裕、社会安定、生活和谐,走上全面发展之路,需要更多的良知发现和艰辛开拓。我深信,所有为了人民幸福而努力过的灵魂和名字,都将名垂史册。农村政策面临十大问题作者: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春伊始,党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出了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真正把“三农”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那么,当前农村政策面临哪些重要问题?

当前要注意研究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继续推进县乡机构等综合配套改革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对农民利好的政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农村政策仍面临十大问题。

一、依法保障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近几年,一些地方征用农村土地补偿标准低、部分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和违法占地问题突出。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当前要加强调查研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征地制度改革方案,探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探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防范和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

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取消不应当由农民承担的税费,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当前要注意研究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如何继续推进县乡机构等综合配套改革的问题。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乡村债务问题,探索防范和化解乡村债务的途径和措施。

三、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办法

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统筹考虑对农业和农民补贴方式的改革问题,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当前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探讨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四、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要加强调查研究,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五、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

为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职能和手段,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和创新。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促进龙头企业更好地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带动能力创造条件。

七、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消除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抓紧研究和制订促进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八、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

九、深化小城镇改革和开发试点,进一步繁荣小城镇经济

当前要解决好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抓紧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集中力量建设好。要研究和制订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益

新年伊始,一组数字正在报端:截止2000年12月31日止,全国县级行政区域2073个(港、澳、台和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不含),人口9.4多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其中,竞争力最强的A级东部160个,占80%,中部30个,占15%,西部1O个,占5%;竞争力最弱的J级东部6个,占2.2%,中部30个,占11%,西部237个,占86%。又及:2073个县域中,未达温饱线的22.8%,温饱到小康的63.2%,小康到较富的13.7%,较富的0.3%,即86%的县域至今未达“三步走”的“小康线”。(见经济日报2002年1月4日第五版)这就逼着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会议的这个基本精神巳成为我国农村和国民经济其他各行各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总原则。笔者就如何调整战略结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等问题,作-‘简要阐述,以求教于同仁和专家。

一、痛下决心,实践几个有效经济理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布局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布局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要求新的良好生产布局乃是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但必须痛下决心实践理论;抓紧时间,逐步优化。只有及时动手,方有成就。这里简述几个比较成熟的理论:

1、不平衡增长。投资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其它部门则通过外部而使其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任何地区,总存在各种资源的差异和获得资源的不平等性,以及资源配置效应的较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要求这一地区的全部资源的配置是一样的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有战略效应,可以牵带许多子、孙产业和部门先行开发,这种开发实际是走了一条效应优先的捷径。当然,总体上讲,不发达地区开发,一般可以搞些收敛性投资,但更应多搞发散性投资。比如,青海的一些县盛产青稞,可以放手开发青稞系列产品,这将带来许多产业,解决许多劳力就业等效应。

2、输出基础原理。一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一种扩大的“出口”需求理论,也是目前东西部合作中从事产品、服务开发的重要手段。央视告诉我们:浙江义乌有一位二十多岁男士,与姐弟三人,在新疆做葡萄干生意,一年收购一万吨,在当地加工后,直送义乌,包了华东六省的销售,很受新疆和华东地区欢迎。

3、发展增长极。经济增长首先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性产业部门,而这些行业和部门通常在大城市中心。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选准增长极,集中投资,不但可以直接使它迅速发展,而且可以间接地推动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原因在于:增长极具有对可辐射地区的行业和部门的支配效应、地域更广的函数效应和不断深入的极化效应及不断扩张的扩张效应。时至今日,世上许许多多地区经济和经济中心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通常,如果开发新疆,很可能选择乌鲁木齐的优质商品棉、牧畜、奶、羊毛、山羊绒等,吐鲁番的葡萄等。对当地来说,这些行业就是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品牌,他们具有别的产品、服务所不可能具备的推动力,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梯度推移..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一般情况下,梯度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技术、新管理和新组织方法等为标志的。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这些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论持有异议,认为反梯度推移也可。有的则直接谓之优区位开发思路、改革开放■卜多年来,西部省区以及东部省市的某些区域的开发,都带有这个痕迹。

5、亚罗素竞租函数..各种活动的区位决定于各种活动昕能支付的地租..如商业,其使用地一般都靠近市中心,在西部的一些地、州、县区域,目前还有不少可以投入的空问,这为东部投资者准备了很好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区域,虽然目前未成币场,但按市场发展趋势和走向看,应该是投入产出最佳区间,有识之士万万不可忽略。

6、廖什的市场区位..找出能产生最大利润的地方。这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受人重视的思路之一。产生利润的因素很多,就影响利润的因素而言,就有营销格局、市场细分、各种费用、各种管理、各种零配件,还有人气指数、周边环境等等。认定这一理论的投资者、经营者,会把创造力和智慧留给那些与企业共生命者。深圳等特区曾经无形中走了这条路西部农村开发中必须重视这个原则。

7、韦伯的工业区位取决于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其中起决定使用的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聚集作用。一般情况下,在廖什的理论被应用之后,韦伯的理论往往缺少更多的说服力。但是,在中西部开发中,韦伯的理论在许多区域还足很适用的。

以上数种理论,在企业家、经营者、厂长、经理的培训班里讲了不知多少遍_r,数十上百的专著传了好几代,有的著者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一些地方也在不自觉地推行一些与这些著作相仿的措施,并获得成功。西部开发,是个大区域开发,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来一个十分认真逐步到位的根本调整。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重点推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大体形成富有特色的农村产品结构

农村经济向来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推出了许多新的做法、新的思路。报刊上已有不少刊载。今年1月7日的经济El报,登了原上海市委副书记、现江西省委书记盂建柱的一篇文章,题为“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文章不长,要点明晰,建议诸位认真研读。笔者认为,在实践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后,应花力气开发非农产业。愚以为,能否抓住|二个要点:

1、大抓非农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从类型上讲,应是开发和发展各类的非农产品和服务;从空间上讲,应开发和发展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间等多维存在的非农产品和服务;从地域上讲,应开发和发展国内及国外各种有市场前景的非农产品和服务;从经营角度讲,应开发和发展独立与合资合作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从资本投入上讲,应开发和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皆有的非农产品和服务,等等。所有产品和服务均须合法。

2、大抓大项目的开发和发展大项目是形成产业的基础,一旦大项目建成,产品』市,市场繁荣,区域活跃,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抓建设离不开大项目。建国初期,我们就抓了数以百计的大项目计划经济时期,各省到中央开计划会议,也争着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不管行情怎么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大项目,一直是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领导关注的焦点。当然,今大“争”项目,和当初“配”项目有许多不同。但是,·个地区要发展,没有大项目的开发和发展,是极困难的。

3、大抓龙头企业的开发和发展在中、西部省区,除了少数大项目外,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中小项}j及承担其各种任务的中小企业开发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就要在开发计划立项之时就考虑如何优选龙头企业,如何扶持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办起来,办活、办好、办出实效。政府应该与企业的行为分开,但他必须关注它的方向和走势,提出必要的信号和警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一方面是自由地竞争在开发的市场上,另一方面它的背后有一双政府的手在非常巧妙、非常有效地调节所有企业的竞争行为,政府永远做着市场所无法做的工作。而这些除了政府之外,世界上是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担当的。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重视:应该在一定区域建立一个市场。这是搞活企业,同时搞活地方经济的重要办法,也是促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必要措施。

三、改造和优化就业结构大力拓宽农民增加收

入的渠道。初步形成中国农村的基本职业队伍农民就业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是相互影响、互起作用的一对矛盾。调整农民和农村经济结构,必须从就业结构上做文章。总体上说,就是减少农民在农村居住者总数中的比例,拓宽农民离农而去生产经营非农产业,提高投入产出边际效益。具体讲:一是部分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当地区域日益下降的边际效益。在一段时间以后,其中部分人可以继续在外工作,将所赚利润送回家乡,或消费或投资。另一些人则可携带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回家办非农产业,形成家乡经济的一个新生长点。二是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农村尚有许多非农产业开发之地,比如有一些地方可以发展秆,种草养畜;有些矿山己近暮年,地上可种经济林木;还有些地方有水有草,可开展休闲旅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其附加值。同时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寻求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城镇化道路。

增加农民收入是个必须高度认真解决的大问题。城市中设了几根“线”,为的是保障最困难者充满信心生活下去。农村呢,更应如此。从目前情况看,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不少:(1)运用提高边际效益的道理,减少整体农民人数。在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农民收入提高;(2)提高全部农业投入产出率;(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防害之力,从而提高丰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4)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增强务农实际面积,提高整体农民总收益,增加农民收入;(5)改善社区全体住户的消费,刺激生产和投资;(6)提高社区住户的投资水平,促成不间断的后续消费的增长;(7)区域外对区域的投资和消费的有效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势;(8)大区域(指省和中央部委)和世界上科技及管理的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行为,必须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展开。针对上述改革目标,这些政策可以有如下考虑:

1、提出新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新产业的政策

在积极开拓农村可利用资源过程中。一些本来未能应用和一些已在应用资源,可以被开发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吸引新劳力。如矸石、尾矿的开发和利用,职工回乡后可以组织专业队伍承包本地和外地乃至国外的一些隧道、桥涵开挖等项目,剩余土地则可以置换、拍卖,山边坡崖可种经济林木,栽苗种果种草,等等,政府都应给予政策支持,明文规定。

在农民离土离乡自由择业的过程中,政策也要始终相伴。如自由择业,户口迁移,税收和租赁管理费的计量以及办理新业执照等,政府都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规定。

2、提出激励农民积极消费的政策

有的专家提出,目前我国出现了“双过剩”(即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的情况,发展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办法是用政策激励农民积极花钱,购买消费品和消费服务,购买投资项目。我赞成这个意见。我认为,在消费投资当中,政府有必要适时为农民顾客提出新产品、新服务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个限期内实行试验性消费的资本保护,并且,要把这种对顾客的利益保护,看作政府为营建理想市场,伸出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一起,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必要措施。在投资消费中,政府更应该运作可以运作的工具,如价格、税率、汇率、利率、期股等,为农民顾客提供尽可能齐全的市场信息,以便顾客及时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顾客多一次正确的选择,就是对政府多一次正确的认定。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政府不同于资本主义政府的独到之处,人民政府是与人民一条心的。

3、提出对农民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费的政策

中国的改革成果举世公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无人不晓。但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中国的农民是税费负担最重的。朱镕基总理曾经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过,一个税,一个费,实在太重,压得农民很苦,要想方设法改变。随后,全国就有了较系统的减税、费改税和减费的一些探索。经济日报在:今年1月14日10版头条登了一篇赵登华先生的文章,题为“减税政策是否可行”,罗列了理论界形成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减税当行和减税慎行各六个理由。以愚所见,慎行之中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过低,减税空间不大,在现阶段经济和税收环境下不宜实行减税这两条似应更多考虑,其它都是可以说明白的。而当行的六条看来都较有理。特别是近年来税收超常增长,减税并非意味着减收,可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主要税种如增值税率太高,减税已是当今国际潮流,目前又是减税的最好时机,而农民收入基础本身低下,税负过重,应该认真、严肃考虑减税。

征收各种费用,也是农民头上的一座山。报载,河南新乡市面向乡镇企业的税外收费多达600余种,2001年向乡镇企业收费高达3亿元,与其入库税金相当,占乡镇企业总利润的17.7%。有的地方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安阳市,对个体经济进行管理的部门有23个,仅就商业饮食业言,开业前需办理的证明17种,涉及13个职能部门,除交税、证照费外,还交l3项费用。(经济日报2002年1月9日)山东高唐县政府,奉行“少干预,多服务;少设卡,多铺路”,“企业内部的事厂长、经理管,企业外部的事书记、县长管”。以时风为例,1993年以来,新建的1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涉及征地、供水、供电、通路、通讯等问题,均是由县组织协调,一路绿灯,禁绝职能部门“吃拿卡要”,老总说“时风速度”借的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东风。(经济日报2002年1月4日)高唐县九年如一日,力克收费风,办事出效率,应该多说说,多学学。

4、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

收入分配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农村的分配制度更是如此。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多予、少取、放活”,让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休养生息,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让农民乐于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分配政策。要让非农产业成为致富之路。(2)让农民乐于投资,形成有活力的个体经济,同样也要有相应的政策。(3)发展有农民入股入伙的民营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这也要制定分配政策。(4)开发与外资合资合作经济,这是一条特别值得重视的致富之路。这也要有政策规定。(5)农民的一切有市场需求的合法的生产、服务活动都应该作为重要的收入之源。(6)农民从事智能贡献、创造性劳动和技术管理付出,都要被看作致富之路,作明文规定。在总的分配制度中,农民所有的经营和管理性贡献,都应该由政策确保其应得利益。浙江省是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的榜样。2000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5,财政收入的2/3和农民纯收入的一半来自乡镇企业。浙江省的乡镇企业整体上己转为产权明晰的民营经济。(经济日报2002年1月4日),正是由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在自由竞争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所以,浙江省的经济才日甚一日地在国内外引起震动,不仅农民,几乎全国各地各阶层的职工,包括经济学家、教授、学者都纷纷前往,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想一想,受一些教育,多一些思考,想一些办法,出一点思路,为各地的经济再腾飞再做贡献。

5、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政策

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探索城镇化道路’。“探索城镇化道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简单他说,城镇化是农民致富之路,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是农民成为社会人之路,是农民成为市场经济人之路,也是中国农民现阶段贡献积极性、创造性和个人智慧之路。这五路之说可以写出一篇大文章来,这里不去谈了。作为政策,应该保证城镇化的逐步落实,但其要点仍是确保农民收入增加,活得愉快。在城镇化的探索之中,“农转非”是一个理应敏感的问题,但河南省的调查却令人吃惊。报刊透露:1999年这个省取消了“农转非”许可证制度,在全省15个市县开展了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又全面推开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允许转户人员保留宅基地和责任田等优惠政策,但实践效果不好。1999年15个市县试点镇中,申请“农转非”的只占国家计划指标的1/3。另外一些省市的试点也反映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据此,吾以为有几点必须意向分明,言之凿凿:

一是明确规定各地区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优势推进城镇化。要敢于调查研究,把有用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一并总结提出,以引起政府、市场中介和专家的重视。各地区要由政府组织专门的机构,召开专门的会议,布置、研究和落实。

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城镇赚不到钱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不发达。至今一些地区的城镇依然是“沿路一条街,沿河一条边”的落后景象。河南的农民说:我们进城就是要挣钱)挣不到钱,城镇户口又该咋着?又不顶吃不顶喝!必须改变这个状况,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在信贷提供和减少对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税费负担上再作些文章。

三是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使小城镇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基础、经济建设、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协调发展。这既是城镇化的基础工作,又是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当前必须系统地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要营造一种公平气氛,让农民真正感到他在城镇能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四是城镇化户籍改革宣传要到位。贯彻要彻底,不要让农民前怕狼后怕虎。要让农民觉得前进了生机盎然,即使失败仍然还有许多机会等你去闯。

五是要以县域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这是浙江省的重要经验。在较大区域中,一般的平面铺开效果不好,必须选择重点,大力推行。一旦成功,经过总结即可推广。这一点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中西部的许多区域必须反复思考、认真决策并付诸实践的。

6、提出若干重要的非农产业的进入、生存和发展的政策

这是面向全社会的服务,但作为农民,可以在政策上获得一些一一定时限的特殊优惠。粗略梳理,大致有旅游业、服务业、出国工程业务承包、特色工艺、山区手艺、传统技艺、绿色工业、城镇工业和花卉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并非今Et始。但作为农民改行进入,则应获得更多的支持,如知识宣传、一般技术的操作、国内信息来源、市场竞争阅览、伎术、管理的独创等,都应由政府作出明文的政策规定,提出准确的信息。规定农民在若干年内享受一些进入成本优惠

7、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和农民的信贷支持的政策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国际上有大致几十种的划分,从最简单的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部门、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一直到较为复杂的几种分类。但不管何种分类,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改观、农民的变富至今仍是最为困难的。“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三农”恰洽又是解放以来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三农”有许多困难要解决,有许多本来并不太高的目标需要考虑,但这一切都在定政策、下措施时打了折扣,因此,“三农”至今仍是大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改革开放放手发展之后突然被人们发现了:农村基层设施太差,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信贷支持太少,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界和区域经济发展范围内,怕是老问题,不必多说,这里只谈三点,希望给出政策:

(1)对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担保。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就未能获得信用担保基金足够的支持。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和农民发展的根本,必须得到真正的支持。浙江经济就是由民营经济撑起来的,值得再去学学。

(2)对农民的个人投资和自然人资金运作给予信贷担保。农民中敢于组织企业的人越来越多,但从人数上二讲总还是少数,必须对农民的自然人行为给予足够支持。做法上可以参考对农民的经济组织的政策,应该让农民通过各种方法真正富足起来。“藏富于民”,力量就在民间,人民政府要做的是调查、归类、出策、引导、指点、总结和表彰,而不要人云亦云。

(3)鼓励农民实施金融消费。国内外经济学家分析预测,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将在世界缓慢的推移中一支独秀,大约可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上海的趋势大约仍是两位数的增速。当然,在这一年经济发展中仍有不少问题,其中“又过剩”仍将是个压力,出口也将收到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无论是人口还是地域面积,在中国都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区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出台,其中,金融方面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促使金融体制、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创新。戴相龙行长1月15日在京指出:今年央行将做好七件事。其中三件我以为特别有益于“三农”。一是货币信贷预期目标:M,增长13%左右,M增长13%左右,现金Mo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万亿元以上。这与2001年的运作相比是得当的。二是提高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控制货币供应量。三是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此外,增强信贷资金营销观念,提出增强营销观念,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积极开拓信贷市场。超级秘书网:

从农村调查看,新一年需要的金融支持很多,最突出的是两条: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适当增加金融工具手段,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新的政策走势是对的。希望政府及时总结各地区的一些有益尝试和成功经验,然后上升为政策和规范,以指导全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8、建立一个专项资金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