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趋势分析

发展趋势分析范文精选

发展趋势分析

发展趋势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路营销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网络营销主要是指借助网络信息科技,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和媒介而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的总称,其中包括网络服务、网络分销、网络促销、网络新产品开发以及网络调研等。网络营销依据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其中,狭义的网络营销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络营销;广义的网络营销则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网络营销的繁荣,而网络营销也反过来作用于物流行业,带动物流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一、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及优缺点分析

(一)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分析。

网络营销有很多方面的特点:第一,虚拟性。由于企业都是借助网络的方式将产品展示出来,而不是让消费者直接面对产品进行选择,因而其具有虚拟性的特征,这也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于消费存在担忧。第二,公平性。所有的企业都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参与市场竞争,但这仅仅是代表着平等分配机会,而并不能说明财务平等分配。第三,模糊性。在互联网的影响与作用下,人们早已形成习惯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其中包括服务与产品的模糊、消费者与生产者界限模糊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界限模糊。第四,对称性。在当前网络营销的大环境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感兴趣的各类产品信息,并且还能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性购买。第五,全球性。在互联网的作用与影响下,全球范围内的营销界限逐渐在消失,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这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第六,快捷性。在网络营销的环境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与产品相关的各方面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产品的各方面资料,并且能及时将各类信息反馈给市场。

(二)网络营销的优缺点分析。

网络营销的主要优势在于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冲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并且反馈及时,无店面租金等。不仅如此,通过网络营销而制成的产品广告的成本较为低廉,且内容具有针对性,十分新颖,并且能够将动画、文字以及声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冲破了传统广告的被动性与单一重复性的缺陷,大大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最终的网络营销目的。网络营销的主要缺点在于买方与卖方之间缺乏一定的信任感,由于商品质量稂莠不齐,但多数的商家都会将自己的产品缺陷掩盖掉,甚至过多夸耀自己产品的优点,从而造成部分消费者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大大降低了网络消费的信心,并且网络消费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就是消费群体多数集中在“80后”、“90后”等中青年群体,这就使得消费市场难以充分拓展开来。

二、网络营销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影响

网络营销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一方面,很少有物流企业具备全国物流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其物流效率较低,且物流能力较弱,未能及时和网络用户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且其固有的传统营销模式阻碍了物流网络营销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另一方面,现阶段的网络营销配送需求并未能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加上网络信息技术本身的无边性特征,造成网络营销过程中客户群体不稳定,过度分散的配送网络及不足的供给使得当前的物流企业难以承担高额的成本费用,从而其本身的服务价格难以降低。但是,网络营销同样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物流行业和其他传统的行业一样,它同样能够借助网络营销的优势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现如今,几乎任何一家物流企业都具备自己的电子网站,并且都通过网站的作用来进行宣传并提供相关服务。而通过网络查询功能,则能够随时关注产品所在地及相关服务情况,物流企业还能通过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让客户消除消费方面的负面心态,进一步获取客户的忠诚及青睐。尽管现阶段的网络营销模式尚未有实现向消费者进行主动宣传的功能,但其对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营销环境下物流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共同化趋势更加明显。

所谓的物流企业共同化就是共同配送。同一物流行业在同一区域中,为了有效规避运输效率低以及交通堵塞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牺牲企业一部分利益,从而将其中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物流企业的开支,还可以有效控制物流企业营销的成本。利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实现物流企业的集约化运作与规模化运作,大大减少了其中的供应链环节,使得原本多个层次的营销渠道得到充分的整合与完善,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营销效果,促进了运行效率的提升。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是网络营销与物流行业共同化趋势的直观体现。第三方物流主要指的是生产与经营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业务量,拓展业务范围,从而将原本应当由自己处理的有关物流活动,通过合同等方式向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委托办理,并且借助有关信息系统保持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实现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因此,第三方物流的本质就是合同制物流。当前,较为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囊括了运费谈判、运费支付、咨询、信息管理、贷代人、货物集运以及报表管理等诸多方面。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主要就是办理一些客户不能自我提供的物流服务。不仅如此,第三方物流还借助外包业务等形式,从而实现物流企业中管理专业技能的共享,例如运作协调信息化、订单信息化等。而依据物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网路运营模式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使得物流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规避市场风险。

(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网络营销的关键基础就是信息技术,其也是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物流企业的发展核心就是要具备一个完善的物流系统,而物流行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就是管理。当前,物流行业中各种信息技术的渗透已经变得十分普遍,并且信息技术对于现代化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果没有建立信息化的物流系统,则整个物流企业的运行模式就很难实现协调与统一。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基础体现就是整个物流的体系结构,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信息系统与作业系统两个部分。作业系统主要指的是场地、设备、机械、工具等企业运作的基础的物流作业系统,例如数字化仓库、GPS定位设备以及分拣系统等。其中,电子仓库使得物流企业存取货物的效率及准确性大大提升,而自动化分拣设备则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极大减轻工作的强度及压力。而信息系统则是构成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控制与管理中心,物流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运作数据和控制指令都来自信息系统,其对于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生产运行以及网络营销等多方面平台的有机整合,从而使物流企业的发展能始终走在改革与创新的前沿。在我国国内的一些物流企业,其已经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物流系统,并且在运营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海尔公司早在2000年就开始和SAP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直至今日,海尔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已经十分完善。首先,在达成合作之初需要对企业进行ERP改造,并且构建出BBP采购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联合CRM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最终实现具有特色的“一流三网”营销模式。具体说来,其中“一流”主要指的是将订单信息流作为运营网络的中心,“三网”则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以及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直至今日,海尔公司已经完全实现了网络下达采购订单,将原本的采购周期缩短了3倍以上。除此之外,该公司的物流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支付费用占据总金额的将近22%。由此构建出来的大型供应链网络,海尔公司充分实现了采购及时、配送及时和分拨物流及时的同步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海尔公司的物流管理效率。借BBP采购平台可以直接从供应商处下达订单,同时还能实现库存货物量的实时查询,进而进行货源的及时补充;而通过ERP物流部门则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配料,依据看板管理切实做好配送工作,而企业的生产部门则能够依据用户的个性特征及具体的需求制造出相应的产品,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在第一时间内运输及送达至用户的手中。当前,海尔公司在很多大城市中已经实现了8小时配送制度,即使是整个区域中的配送也最多只要一天就能送达。配送效率的提升使得物流企业的物资库存率相比较于以往都有了极大的降低,并且库存的总面积也得到了不断地缩减。

(三)“四流合一”目标的实现。

第二代电子商务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物流行业的有机融合在一起,注重利润与赢利,从而实现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目标,进而为客户与全球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资金支付、更加轻松的交付方式、更快的交货速度以及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现阶段网络营销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现代物流行业的技术也逐渐成熟,物流企业能够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市场反应速度。通过协同化技术与信息手段,能够将整个物流个环节作业情况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充分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真实有效的物流信息,借助网络科技实现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应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实现各方面物流信息的传输及管理。物流企业能够对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统筹考虑,从而实现协同运作,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及物流运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就当前的物流网络营销现状而言,淘宝和阿里巴巴都将业务的侧重点偏向于商流服务平台,而支付宝则比较注重在资金流服务方面的发展,中国雅虎和阿里软件则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信息流服务平台的构建方面,并且其在物流方面也更加重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而这一点正是阿里巴巴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相比较而言,京东商城则在物流环节做得更加出色,但在其他方面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实现“四流合一”的目标则是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综上,在整个网络营销体系中的卖方、买方以及银行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其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促进了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从而顺利完成了各项交易。目前,我国网络营销体系的完善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而要想实现其健康稳定的发展,依然要在很多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整个网络营销体系中,物流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其中网络营销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所以必须构建出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并且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控制,强化服务意识,将营销市场充分拓展开来,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对各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营造出更加优质、安全、稳定的物流网络营销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五四,张伟亮.构建反映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网络营销物流组合优化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3(5)

[2]赵华丽.试论体育用品网络营销及其物流管理策略[J].物流技术,2013(15)

[3]叶晟皓,张瑜,刘剑.网络营销环境下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京东商城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7)

[4]梁亮亮,张瑜,刘剑.基于网络营销下的物流信息集成化方案设计[J].江苏科技信息,2014(7)

[5]李家华.农产品营销物流网络及能力配置模型的建构研究[J].物流技术,2014(13)

[6]张祺,刘剑,张瑜.基于网络营销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TCL集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8)

[7]蔡俊.湖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4(9)

[8]王吉斌.企业营销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9)

[9]王兰,钱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6)

发展趋势分析范文第2篇

我们所处的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种因素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第二种因素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第三种因素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对外发展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种因素: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

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二、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第二种因素: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

第三种因素: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

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唯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发展趋势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发展现状趋势展望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转型的潮流,建筑行业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态势,建筑工程不管从数量还是规模上而言都十分可观。同时,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对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工程机械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行业发展高标准、严要求的背景下,工程机械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等指标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当前,我国工程机械主要是以资讯技术作为先导,在实现机械功能多样化、人性化、智能化以及绿色环保等方面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具有一定成效。然而,由于我国的工程机械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对整个行业有一个整体清晰客观的认识,加强自身技术的提升及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1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工程机械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市场的繁荣。然而,我国在工程机械领域内取得一定成果与经验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机遇与挑战。下面就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概况以及在发展道路上的优势和机遇进行简要分析。

1.1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概况

我国工程机械的起步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较晚。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工程机械的投资与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促使工程机械的生产量及出口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是机械生产大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离机械生产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的工程机械还存在产品档次低、技术核心不达标、相关技术匮乏、产品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不达标等问题,造成了工程机械的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高。加之,我国就业市场重视文凭而忽视技术,因此导致从事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基本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工程机械领域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新产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进而为建筑行业发展起到推动力量。

1.2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优势与机遇

当前,我国工程机械发展已经进入到中长期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着诸多优势,如地理优势和成本优势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工程建筑将会大量增加。对于工程机械而言,市场容量增加将会带给工程机械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配套零件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整个产业链大规模的生产会很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工程机械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机遇。首先,据资料显示,中国的城市率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是非常低的,因此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必须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从而带动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加工能力强,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很明显的人工优势;再次,工程机械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稳定性高,国家对于工程机械的投入大、资金充足,受到市场冲击的影响较小。

2现代工程机械发展趋势与展望

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成绩斐然,发展十分迅速,生产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企业不断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得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全球市场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技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核心技术还达不到先进行列。而这些问题决定了国内工程机械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2.1系列化以及特大型化

系列化和特大型化是工程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一些工程机械大公司已经逐步实现了产品系列化进程,开发出了从微型到特大型不同规格的产品,这样做不仅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小,还节约了成本,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商业价值。而国际市场中能够生产工程机械特大型产品的公司屈指可数,因此我国应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争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2功能多样化

工程机械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其发展趋势正朝着多功能化的属性发展。功能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将机械设备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而且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保证工程快速便捷地完成。总之,功能多样化在工程机械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多用途、小、微型化

多用途、小、微型化的工程机械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还可以达到各种作业条件下的目标。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工程机械的通用性能,还能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能力,完成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各项工作任务,大大提高效率。因此,多用途、小、微型化工程机械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2.4节能与环保

工程机械所产生的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为了保证产品的节能效果,企业应该主动从降低发动机排放、降低噪音的产生等方面进行改进。

2.5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

工程机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保持单一模式,而是要跟其他领域进行交叉发展。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国内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工程机械的设计者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去多涉猎新技术,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工程机械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6制造和管理智能化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企业管理模式应该从低效、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向更加科学的模式改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构建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并会逐步代替人工劳动。对此,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提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人性化和环保性,提高机械设备的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机械设备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亚杰.论我国机械工程发展趋势[J].改革与开放,2009.

发展趋势分析范文第4篇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①;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

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作者系国家档案局教育中心副主任??

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发展趋势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经济必然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是为了能更好地提出对策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