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

1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难点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循证医学

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EBM的基本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无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它强调最佳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研究生临床实践中遵循EBM的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使临床诊治策略和措施达到一流的前沿水平,同时,又能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学思维、观点与方法,造就高质量的医学人才。EBM重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因此,要鼓励研究生跟上国际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其次,对尚未知晓和未解决的问题,可作为临床研究课题,开展新的临床试验,获得新的研究证据。例如,我国侯凡凡教授带领的团队展开了“贝那普利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安全地降低晚期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风险。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明我国临床医生同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另外,EBM虽然强调遵循证据的临床实践,但并不否认专家的意见,如果专家意见是基于大量科学的临床活动而非主观臆断,那么就值得推崇。EBM并不能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和临床资料,证据的获得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因此,导师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向老专家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EBM除了力求给患者给予最佳治疗外,还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循证的过程不单是一个纯粹的检索过程,而是一段人文关怀的过程,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综合索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导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既往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多围绕制度和研究生本身因素展开讨论,但对有关导师指导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导师对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指导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重科研轻临床、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等原因造成指导质量下降。只有导师把研究生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和提升临床科研水平,注重病案讨论、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的指导,并致力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保证研究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