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免疫学综述

临床免疫学综述

临床免疫学综述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第1篇

通过统计儿科常见疾病检查中的相关诊断情况和治疗情况,认识到儿科中具有原发性问题的病症为60%左右,重复性发作疾病的准确率为90%左右。通过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编码控制认识,完成综合性的数字编码管理控制,保证合理的相关数据的有效话过程分析,加深不同的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各类发热、疼痛、呼吸道障碍、肺炎、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有效病情认识和管理,提高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治疗过程分析和临床观察,从而逐步的完善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过程分析,实现临床医学的诊断过程管理,加深综合性的编码准确率控制,降低编码过程的认识程度,保证合理意义的有效话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种类分析和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准确率编码过程控制,完善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检查过程控制和治疗,从而完成较高精准度、较好系统编码过程控制下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

2提高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免疫系统培养

采用有计划的临床方式完善儿科常见疾病的自动化免疫预防控制管理,完成小儿的接种预防,加深综合性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改善儿童在面对传染源上的特异性的抵抗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加强综合性免疫过程控制情况,保证合理的主动免疫过程控制。注射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疫苗等等较为常见的儿科临床免疫抵抗能力的培养疫苗。通过这些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完善综合性的疾病过程控制管理,提高儿童的机体整体免疫能力,保证合理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管理,实现合理化的主动免疫。在实际的免疫过程管理中需要加强被动免疫的同时,提高主动免疫过程。当儿童接触感染后,需要及时注射全血血浆、球蛋白逐步增加抗体,加深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的有效诊断和治疗过程控制,完善有效化的准确性治疗过程,完成高交流、较深思考、高积累的相关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诊断和数据分析,完善多方面的经验的有效化的过程积累,实现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话诊断,增加其综合性的准确性表达过程认识,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儿科常见病临床上医学上的治疗技术,从而确保医学工作者对于儿科临床医学病情诊断过程的合理控制,保证相关病情管理情况的准确性,保证合理的效果控制管理[3]。

3结语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免疫检验质量;因素;控制要点

临床免疫检验是医师判断疾病种类的重要依据[1],是选择治疗方式的关键参考依据,其准确性影响着治疗措施。本次研究即对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控制要点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8月实施免疫学检验资料,检验项目为:乙肝五项、HAV-AB、TP-Ab、HIV-Ab、HCV-Ab,共收集12400份样本。

1.2 实验内容

实验标本:采集、储存、处理等;实验仪器:校准、维护、管理、应用、操作;实验室环境:湿温度、卫生、消毒;实验人员:素质、学历、专业水平、操作技术等;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率、管理操作制度等。

2 结果

2.1 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差错发生率

12400份检验样本,84份样本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占0.68%。

2.2 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

2.21 实验人员因素 37份样本检验结果受到实验人员自身因素导致,如实验人员缺乏整体素质、操作技术有待提高等。

2.22 实验室温湿度控制 20份样本检验结果质量受到实验室湿温度影响,比如室内温度不符合样本检验方式,当空气温度低于40%,会出现静电,导致样品污染。

2.23 试剂平衡时间 10份样本检验结果受到了试剂平衡时间的影响,试剂平衡时间过短导致试剂与室温不相同,影响了试验结果。

2.24 标本质量 9份标本质量不合格影响了免疫检验质量。比如标本污染、保存时间过长、冻融次数过多等,降低了标本质量,影响了检验结果。

2.25 检测方法选择错误或者不可靠 5份检测方法不安全,成本过高、时间长,未选择合理针对性的检测方法,导致免疫检验结果的不准确。

2.26 试剂盒因素。3份免疫检验由于试剂盒敏感性低,化学行为不稳定、可重复性差,检测范围狭窄等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精确性。

3 讨论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关系到每位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而保证免疫检验质量的准确性,为治疗措施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临床免疫检验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通过对我院免疫检验结果的分析,在12400份检验样本,84份样本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经分析,实验人员的自身因素、标本因素、环境因素、检测方法及试剂因素均会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结果,在临床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控制。

3.1 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检验水平。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检验水平密切关系着免疫检验质量的高低,注重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操作技术的培训工作,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管理培训工作,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检验人员职业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检验人员的检验水平,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检验水平[2]。

3.2 加强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在实验室免疫检验时,需明确实验室的无菌区、污染区及清洁区,绝对分开不同区域的清扫器具,检验物品、设施应定期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一次实验室,确保空气培养细菌数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实验室内温度需控制在18-25℃,空气湿度在40%-60%最佳,以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3 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的准确性。在免疫检验前,需控制送检标本的质量,准确储存送检标本,合理运输,不可反复融冻[3],及时检测送检标本,避免样品分解变质。在送检标本时,要准确处理标本,避免破坏样本组成,减少样本损失,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正确处理标本的溶解、稀释及加样。定期校正检验仪器,规范使用仪器。

3.4 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在免疫检验中,需要保证检测方法的可用性和实用性,尽量选择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检测方法,同时确保检测方法的经济性、安全性及省时性。在免疫检测时,应保证检验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检验操作流程,避免重复检测。

3.5 选择高敏感性的试剂盒。在采用试剂盒进行免疫检验时,确保试剂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保证化学性质稳定,检出下限低,检测范围宽,特异性好。

3.6 延长试剂平衡时间。在试剂检验时,应延长试剂平衡时间,最好是超过30min,保证试剂时间平衡到室温。

综上所述,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有较多因素,因此,需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必要控制措施,加强检验措施,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辉.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07):145-146.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免疫球蛋白;激素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112-02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类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对称性麻木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降低或消失,部分患者由于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如烧灼、麻木和刺痛感等,脑神经受累造成延髓支配的肌肉无力等[1]。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2]有血浆替换法、激素疗法、免疫球蛋白法等。为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该研究选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采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该院收治的7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4~56岁,平均(37.4±5.9)岁,四肢肌力Ⅰ级7例,Ⅱ级16例,Ⅲ级9例,Ⅳ级4例。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5~54岁,平均(32.1±3.9)岁,四肢肌力Ⅰ级8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3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注射抗生素,补充维生素及能量合剂,给予供氧,保证呼吸通畅等。对照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d),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甲基氢化泼尼松14~20 mg/(kg・d),5 d为1个疗程,1疗程后口服泼尼松1.0~1.5 mg/d,1~2周之后降低用药剂量直至停用。

1.3 效果评价

①显效:治疗1~12 h,肌无力、呼吸肌麻痹、腱反射降低等症状得以改善。②有效:12~24 h后患者的上述症状开始得到部分缓解。③迟效:治疗1~3 d后患者的上述症状开始得到部分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格林巴利综合征年发病率为0.5~2.5/10万,病因尚未查明,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血浆替换法、激素疗法、免疫球蛋白法等。血浆替换法[3]的疗效在相关文献中已被报道,但该疗法治疗风险大、医疗费用高,不易在临床上广泛普及。激素是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临床药物,激素能够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促进神经传导,加强四肢肌力以及腱反射能力。甲基氢化泼尼松抗炎作用较强,对钠潴留作用微弱。静脉注射甲基氢化泼尼松后,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止免疫细胞内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损伤。免疫球蛋白法是临床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其作用机制为[4]:①中和机体内特异性抗体,促进免疫球蛋白抗体的分解代谢过程。②抑制补体结合,防止在细胞膜上形成膜溶解性复合物。③降低免疫系统对机体本身的攻击,抑制多种炎症的产生。

激素的使用剂量要合适,治疗过程中及早使用,激素用药疗程一般为2周,可减少用量直至停药,严格监测患者是否产生不良反应[5]。该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用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免疫球蛋白和激素的联合治疗比单一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邓晖.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分型及治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2):251-254.

[2] 高永英,袁红梅,郭英君.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39(4):103-104.

[3] 孙顺成,郑建新,李兰霞.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7):709-710.

[4] 张彦.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3):275-276.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全过程;分析与研究

随着近年检验技术的提高,及检验项目的广泛开展,免疫检验结果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师诊疗患者病情时的主要参考依据。而免疫检验质量高低,往往影响到医师的临床诊断结果,甚至于后期的治疗效果。由于免疫检验质量涉及内容复杂,从标本采集、运送与保存,到仪器设备检测及试剂选择、人员操作等,其程序繁琐,检验质量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应对免疫检验临床工作进行必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对检验质量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下面将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给予综述。1 影响免疫检验质量全过程的综合因素

1.1 标本的采集、运送与储存 在通常情况下,对临床免疫检查所采用的检验标本,标准的采集是血浆,有时也因特定的检验项目,会采集到如:尿液、唾液、脑脊液等。其中,标本的采集过程,是影响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有:采集时间,采血姿势,使用止血带时间,稳定剂、抗凝剂的选择等因素是否标准,直接影响着检验标本的质量,造成后期的检验结果受到关联影响。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的检测与选择 任何免疫检验工作,都离不开仪器设备使用及试剂的选择。对于在检验过程中,试验仪器设备的性能是否精确,试剂的质量是否合格,都将直接影响到免疫检验结果的精确度与可靠性。2 分析与研究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2.1 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 对于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如:对于在日常临床的血清(浆)标本中,如含有类风湿因子、高浓度非特异免疫球蛋白、补体、异嗜性抗体、交叉反应物质等干扰物质,可导致测定结果为假阳性。因此,为避免对ELISA测定干扰,在进行检验时,须稀释其含有的干扰成分浓度,将其降到最低,使标本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少干扰或者不产生干扰。对于那些激素类及治疗药物测定的血清标本,须特别注意收集的时间与收集时患者的,可错过早四点到六点,黄体激素、生长激素、促卵泡激素的峰值出现。如实在需采集,可在相连时间,每间隔内取几份样本,然后取中间值为测定值。同时,采集时,杜绝不良习惯和劣质采血器具造成的标本溶血及储存时间过长,避免被细菌污染和凝固不全等,确保临床应用价值。

2.2 影响检验结果的仪器设备使用及试剂选择因素 检验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因此,要定期对所使用的如:检验所需的水浴箱与恒温箱、酶标仪、温度计与分光度计、比浊仪等精密仪器进行校正和核定,符合检验要求,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注重检验器皿的大小,及生产批次间的差异,确保检验标准的稳定性。对于其他如:吸量管、稀释棒等量器及反应板等,也要定期检查,避免造成试验误差。同时,试剂质量对免疫检验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因此,要慎重选择生产厂家,做些必要的性能检定,避免频繁的更换不同厂家的试剂,重视其有效期与保存条件。如须更换要进行必要的对比试验,核定及试剂的选择。对于实验室自行配置的试剂,要按试验要求严格选购和配制,认真检定。

2.3 影响检验结果的人员因素 对免疫检验临床质量控制,每一位从事免疫检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应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起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服务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好检验工作的每一环节。同时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明确流程,督促培养在常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杜绝人为操作的失误,保证免疫检验质量。

2.4 影响检验结果的统计学因素 为确保免疫检验结果不出现失真性,在开展质控前,首先要实施变异的基线测定工作,即确定变异(OCV)在最佳条件下,及变异(RCV)在常规条件下的实验。同时,选用试剂盒时,稀释成不同浓度的较弱阳性质控血清,以判断每次测定时试剂盒下限的有效性。3 小 结

总之,免疫检验是医院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诊断结果及治疗效果。因此,加强对从检验标本采集到进行分析前的整个免疫检验质量实施全面控制,确保免疫检验的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临床免疫学综述范文第5篇

猪瘟(Hog cholera,HC)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虽然我们进行了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猪瘟的发展与流行,但近年来,在猪瘟免疫上主要存在着非典型、温和型猪瘟及猪瘟疫苗过敏现象,给猪瘟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应引起养猪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1非典型猪瘟发生原因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猪饲养管理状况、免疫程序、免疫水平有较大差异,所以,非典型猪瘟和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发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注苗范围不广,免疫密度不高

多年来,我国猪瘟防制贯彻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猪瘟的传播和流行。但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防疫组织不够健全,设备陈旧,经费紧张,致使猪瘟疫苗的接种密度不高,范围不广,一些猪只漏注疫苗,或个别村屯不注射疫苗,猪群的免疫水平低下。

1.2免疫程序不合理

我国依据猪瘟的流行状态,猪群体水平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采用20日龄首免,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一年内不再免疫的免疫程序。但在养猪生产中,特别是农村散养猪,认真执行好上述的免疫程序是有困难的,常常是首免和二免时间安排不当,或两次免疫变成只注射一次,从而影响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1.3疫苗免疫剂量不足

猪瘟疫苗的剂量与疫苗的保护性密切相关,当接种疫苗剂量少时,给注苗猪攻击猪瘟强毒,强毒能在猪体内繁殖和带毒,呈现亚临床感染,当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 PD50(约320~400RID)时,攻毒后能抑制亚临床感染;所有耐过猪均不带毒。在生产中,注射大剂量的疫苗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剂量为100 PD50(400RID)。我国猪瘟疫苗出厂检验以5万倍稀释能致兔体热反应为合格,即每毫升原液含5万RID。规定剂量为150RID(37 PD50),这一剂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因此,在HC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能切断HC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增加疫苗免疫剂量对控制非典型猪瘟是十分必要的。

1.4疫苗质量不佳和疫苗接种操作不当

生产中应用的猪瘟冻干疫苗是经过效检合格后出厂的,但一些因素如运输和保存温度过高,疫苗失真空,疫苗超过有效期,稀释液不合乎要求及疫苗稀释后不能尽快用完,常常影响疫苗的质量。实验证明,在夏季早晨稀释完全符合标准的疫苗,即每头份含150个兔体反应量(RID),傍晚检验,每头份只剩15个兔体反应量,一天中效价损失90%。因此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立即用完,必须放冰瓶内保存。另外,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格,注射剂量不准确,接种部位和方法不当,都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

1.5未及时淘汰繁殖障碍的母猪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以后,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经胎盘感染仔猪,这些仔猪成为持续感染的带毒猪,能形成免疫耐受性,对接种的猪瘟疫苗免疫应答能力很低,往往出现免疫失败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猪场经常出现免疫失败、非典型猪瘟和繁殖障碍,与母猪持续感染猪瘟病毒有极大的关系。另外,有人把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看作是急性感染后机体不能清除病毒的一种感染方式,是猪群中暴发“自发性猪瘟”的主要疫源。因此,及时淘汰持续感染母猪和带毒综合征母猪特别重要。

2对策

为了搞好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防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控制和扑灭该病。

(1)实施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制度;防止引入病猪,经常进行猪舍、用具、车辆、衣服的消毒,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注意观察猪群的动态和猪只的健康状况,有条件的猪场应实行猪瘟免疫监测,及时掌握猪瘟的免疫水平,适时地接种猪瘟疫苗。发现病猪应尽快诊断,立即扑杀病猪,并做无害化处理;根除传染源。

(2)制定科学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各地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猪瘟免疫程序。特别应注意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合理地安排首免时间。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免疫程序:①20日龄首免;55~60日龄第二次免疫,年内不再重复接种疫苗。②0时超前免疫,即初生仔猪生后立即接种猪瘟疫苗,注苗后间隔2h后哺以初乳,60日龄左右加强免疫一次。最好依据免疫监测的结果制定免疫程序。广大农村在实施上述免疫程序时,注重“月月补针”,避免出现漏注,这样才能保证90%以上的注苗密度,使猪群有较为正常的抗体水平。另外,应该确实保证疫苗质量,避免在保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加大免疫剂量。目前欧洲为了消灭猪瘟的亚临床感染,采用加大疫苗剂量方法。提高疫苗剂量后,可良好地预防猪瘟的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尤其在非典型猪瘟和猪瘟持续感染的疫区,应在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前提下,加大疫苗接种剂量,一般可按猪瘟冻干疫苗制造规程的要求,一次接种4头份剂量的疫苗。

(4)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对经常发生猪瘟的猪场和规模化养猪场达到净化十分关键。有的猪场经常发生猪瘟,曾变换不同的免疫程序,仍不能控制猪瘟的发生,应采取检出和淘汰亚临床感染猪,特别是感染的母猪,这样很快制止住猪瘟的流行。为了检出亚临床感染猪,可采用猪瘟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了达到检验目的,可向有关检疫部门送检采取的母猪血清样品,也可对有繁殖障碍的母猪所生仔猪有死亡时,进行猪瘟诊断,确认猪瘟时,该母猪应予淘汰。在猪群中开展免疫监测时,如发现确实经过免疫或多次免疫,而抗体水平仍然低下的母猪,应予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