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科学研究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精选

临床科学研究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方法:临床医学

医学免疫学作为当今医学领域的前沿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各个学科[1]。医学免疫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不仅是本科生的基础医学课程,同时也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2,3]。我校于2014年建立医学院至今,学科基础已逐步完善。学校坚持保证教学,并引进有经验的免疫学教授以及客座教授来共同实施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的课程已开设3年,每年的学生人数为150人左右,于每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课程讲授。由最初的16学时已增加到32学时;由最初的只有理论授课增加到理论授课联合实践操作。与本科生不同,硕士研究生已经在本科阶段打下了一定的免疫学基础,并且即将进入临床科室或者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了解免疫学的先进实验技术是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更为迫切与实际的目标。我们制定了更适合硕士生的教学课程并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教材使用

目前而言,高等医学院校针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定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为过度保守型,仍使用本科生教材对硕士研究生进行教学,其教学大纲与本科生基本类似,即根据传统的教学大纲并依赖教科书进行按部就班的授课。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科阶段的知识,但无法使他们获得严谨的科研思维及扎实的实验技能,不利于研究生的后续科研生涯发展;另一派为过度激进型,表现为脱离教材,只以授课教师的科研方向为主线来进行讲授,该种形式的授课教师一般人数较多,每位教师讲授自己的擅长方向,基本以文献及进展为主。此种授课方式可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学生有限的免疫学基础以及对科研的认识较少,对他们而言可能接受和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再加上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针对硕士生更有效的教材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先决条件。结合学生免疫学基础及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来自科学出版社的周光炎教授主编的第四版《免疫学原理》作为研究生教材,书中的教学重点涵盖三方面: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以及免疫病理[4]。书中的内容保持基础与进展并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新进展和新知识的引入,使这一教材既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兼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了既覆盖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体现出硕士课程紧密联系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的特点,是我们团队经过反复斟酌和遴选后认为较合适的研究生教材用书。

2教学梯队

优秀的教师团队成就优秀的课程。近两年来,随着学院大力引进人才,我们已初步形成较为规范的教学梯队,包括:①经验丰富的高级教授一名:教授对于整个免疫学课程的各种经典理论、免疫学架构的搭建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均具有专业并且全面的认识;②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师数名:整个团队拥有讲师及助理研究员数名,具备较为扎实的免疫学基础以及较为独立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上能将基础与科研进行较好的融合;③研究生助教:由几名高年级的研究生组成,协助进行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操作。为了打造有特色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我们计划在后续引入临床医学教师来进行临床免疫学相关部分的讲解。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传统的免疫学课程以单纯授课为主,辅以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操作。免疫学课程本身具有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的特点,且课程概念多而抽象,对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要求较高[5]。因此作为一名免疫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传统授课型,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免疫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随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另外,我们也准备了生动的视频动画,如黏膜免疫中免疫细胞的作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中涉及的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等,在原理讲述后给学生播放并且加以适当讲解以及提问互动,来加深其印象,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我们在理论课堂讲授之外,还安排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课。流式细胞术作为免疫学的经典实验技术,其发展日新月异,从最初的单激光单色标记、4色标记到现在的5激光18色、29色,其作用是快速定量分析细胞群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根据这些物理化学特征进行精确分析分选[6]。流式细胞术应用广泛,硕士生作为即将展开科学研究的群体,他们对于新技术的学习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们在第二课堂开展了针对硕士生的流式理论以及分组实践操作的培训,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充分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在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并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在教师的评价方面,我们不仅在学期的中间阶段鼓励大家写出对课程/教师的意见及建议,同时还在课程结束后设置问卷星,让所有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针对授课内容、授课技巧、PPT制作、语言表达、现场课堂效果、时间把控及综合印象对授课的各位教师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统计。根据学生的投票结果以及建议开展教学交流会,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从学生的评教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免疫学课程的总体设置较为满意。同时实践操作部分让学生对免疫学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对免疫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学生也建议除了流式细胞术,能增设一些其他的实验课,如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并结合不同的临床专业来讲述研究热点。而在学生的考核方面,我们采用了期中测试(开放性试题)联合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期中测试选择了开放性试题,让学生针对目前的免疫学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临床医学专业,因此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来思考免疫学在不同医疗领域中的应用。此部分占最终成绩的20%。期末考试则采取了闭卷的方式,出题范围主要涵盖了部分经典的免疫学理论与最新的实验技术考核,此部分占比80%,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题以及问答题。从近年硕士研究生免疫学总成绩来看,总成绩80分以上的学生占比在80%以上,说明教学效果较好。而从授课教师的反映来看,认为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对免疫学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5问题与展望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明晰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核心,确定临床中药学的学术内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过程。临床中药学是在大中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学二级学科,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学术特色与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科具备以下三个学术特点:首先,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医药交叉的学科。大中药学科经过分化,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一系列二级学科。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问题的大量涌现,病患呼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促进了药学服务理念逐步深入,要求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面向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这种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同样对实现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医药交叉学科———临床中药学的建立。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中,临床中药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中药基本理论等中药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物警戒等中药临床使用知识;它既为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撑,同时更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第二,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临床中药学继承发扬中药学基本理论,强调医药交叉、基础与临床交叉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目的是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应用理论两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医临床医师和药师,而且还面向药品生产及管理部门。第三,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中药的纽带学科。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交叉,但临床中药学是以指导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具有链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特点,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桥梁。

2界定学科外延,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

随着临床中药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明晰其学术外延,推动学科的次级分化是必然趋势。首先,临床中药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术联系密切。应该明确的是,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换言之,中药性能理论与应用理论是临床中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依靠这些理论辨识中药性效特征;同时中医学病生理观、辨证论证是临床中药学认识人体、指导用药的前提。第二,在学术外延上,临床中药学科与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药学有学术交叉,但又有显著区别。如临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相比,中药药理学侧重于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病原性生物及实验动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但临床中药学立足于发展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旨在阐明中药及其配伍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含义,用以深化传统认识并拓展临床应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药物的全部药理作用和机制。再如临床中药学与现代临床药学从内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之处是都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为核心,均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临床中药学以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现代临床药学则以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第三,根据临床中药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可逐渐次级分化为中药基础理论、中药临床监测与评价、中药临床治疗学、中药临床信息学等三级学科。相关分支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为临床中药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临床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需要是确定临床中药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临床工作对临床中药学的要求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鉴于学术特点与临床需要,确定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对于发展临床中药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根本。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继承挖掘与科学实质研究,阐释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和中药应用特点与实质。第二,中药药物警戒是现代药物警戒理论与传统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体系,是与中药安全相关的科学与活动,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药的保障。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药物警戒具体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药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探讨中药临床安全用药理论与中药安全性实验研究,开展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进行中药安全用药普及宣传等。第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先进手段,阐释某类中药在临床优势领域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进行中药疗效评价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中药防治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研究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第四,中药的经济学评价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医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药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传统的西药经济学评价模式,没有体现中药的特色。中药经济学评价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药特色的经济学评价模式,全面衡量中药的价值,促进中药应用经济性。

4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完善临床中药学科学术思想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全程化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药学观念、理论、策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临床中药学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以“全程化药学服务”为宗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临床中药学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中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好时机,临床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抓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完善与发展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的次级分化,打造学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中药学科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国外临床药师标准化训练模式,并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①设置医学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较好地与患者和医师交流沟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②调整药学相关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如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中药药物警戒等。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④增加法规、信息与沟通交流类课程。使学生熟悉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培养学生评价临床用药的能力和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3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撑。临床中药学科应积极与生物信息学、药物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学科合作开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药学科学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科学研究在多学科交融中绽放新的活力,推动临床中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临床中药学科可以与信息学结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临床决策、处方挖掘、药性探索等领域研究;可以与药物流行病学结合,开展具有中药临床特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以与循证医学结合,开展体现中药特色的循证药学研究,对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

4.4探索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来,包括临床中药学在内的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临床中药学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凸显临床药学特点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促进学科研究发展,完善学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应在服务临床原则的指导下,借鉴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与特色的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鉴药物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等研究方法,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开展中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特色元素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中药流行病学、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新方法。换言之,欲真正形成体现临床中药学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将中医药元素植入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探索形成中药循证药学、中药流行病学等独特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实现和推动临床中药学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4.5促进临床中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一、可视化思维导图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使用可视化思维导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大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思维导图能发掘出大脑更多的潜能,它大量使用色彩、线条、维度、视觉等多种技巧来刺激学习过程中人们的右脑皮层,增强创造性思维和记忆力,更能激发广泛的联想,促使左右大脑协同作用。“可视化”一词,英文单词是“visualization”,意思是“可以清楚看见的”,作为专业术语是指将抽象不具体的事物通过图形图像,能形象地、直观地展示在人的面前。其本质就是将个人零散的、片面的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达出来,更直观地让人的感官全面接收。

二、可视化思维导图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

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传统教学中一直只注重于理论教学的具体知识细节,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一门课程讲授过后,当让学生归纳所学过的内容时,学生往往只能回答一些零散、片面的细节,而不能概括描述一门课的整体框架,更不要说能学有所用,解决临床中实际的病例;实验课教学只限于验证课堂讲授的已知理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利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三、思维导图在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方法

为对思维导图有进一步科学、系统的研究,我们将2012级临床医学的学生中一部分作为实验对象,一部分作为对照组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课程,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培训,并让学生按任务要求画出思维导图作品。

1.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的目的是系统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质量,促进主动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备课方式,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师对各个信息点进行创造性设计,备课笔记具有更直观的可视化特点,更便于修改和记忆,也减少了工作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2.启发式思维导图教学。

启发式思维导图教学适用于复杂的教学内容框架或课程复习过程中使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最新表明,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动机可以增强行为促进学习,而所学习的内容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式教学策略,正是凭借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再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多个互相关联的动态结构,启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之后使用更加合理。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其优点在于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四、结语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对河北某医科大学成人学院成人临床本科2009级101名、2010级224名、2011级248名,共计573名在校学员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68份。将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核对,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接受调查的人员距离学校路途市内(<10km)、10~50km、50~100km、>100km分别占22.25%、20.68%、48.35%、8.8%;来自乡镇卫生院、社区及个体诊所的人员占81.4%,来自县医院的占15.19%;接受调查的人员73.12%为临床医生,18.65%为相关职业,另有8.33%的学生在非医学及相关职业就业;39.46%未取得临床助理执业医师,65.14%的人员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工作年限<2年、2~5年、6~10年、>10年分别为52.14%、24.15%、22.56%、1.15%;未获得技术职称的32.14%,医士占45.25%,医师及以上占22.59%。在影响本科教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学生存在的因素中占前三位的是距离较远、医院调班困难、本身基础差学习无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水平三个因素。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医疗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学历过低,技术落后的现状,这就期待成人教育培养足量合格医用人才,持续满足全民医疗服务“扩容增效”的需要。

3.1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办学方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是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服务。借鉴网络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院校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学员和专业教师联系通畅便捷,不出家门同样可以分享面授辅导式的服务。这种教学方式会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即能弥补学员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3.2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过于求同、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教学设置和内容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完善、课程设置的科学、教学方法的进步,教育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目标。

3.3采取专题讲座式精讲导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必须善于寻找新知识与成人原有经验系统之间的桥梁,选择综合性应用性的课题进行专题讲座,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往往觉得“已经学过了”,因此,教学中要做好内容更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经验分享机制。

3.4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制度成人学员受社会、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心理特征、知识素养、知识结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自主意识强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强记忆力较差;投机心理动机和求知动机并存;自制能力强但思想自由,发挥空间大。针对成人学员的这些特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就要在适应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要效益。主动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严格纪律,使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1“双导师制”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医学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日渐增多,而普通院校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却不多见。潘煜双等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王雪峰等以辽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临床技能考核阶段实施导师制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实施导师制的医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性教学。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析;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施了“双导师制”,并对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导师工作方案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尽管有诸多高校对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供借鉴。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对“双导师制”的探讨或是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或是针对临床七年制或八年制医学生,极少高校针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探索。因此,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导师,即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老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

2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在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步阶段,分别对云南省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部分师生就“双导师制”了解程度、认可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医学本科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普及和进一步推广,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虽然云南省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整体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与云南省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了附属关系,教学资源得到快速的扩增。其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2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综合资源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落实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了条件。

3“双导师制”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3.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是推行并顺利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障。建立高校与医院合作机制下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医学院校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束缚,实现合作创新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负责“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创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项目、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共享,同时构建“双导师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导师与学生提供有效互动平台,实现基础导师与临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全过程指导。

3.2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制度保障。“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出发点在于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明确的导师职责、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保证双师队伍质量,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水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等因素,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因素。其次,要明确解答导师“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入学之后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思想态度变化等,为导师制定明确的任务、职责与培养目标。例如,新生入学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引导,并加强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实践阶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与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是实现“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双重保障。在明确导师职责、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价、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采取激励性措施,在导师层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我国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国平等在研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时曾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实施PCDA循环的方法。王源远等在研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也曾提出采用PCDA戴明循环理论,同时还提出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策划主要包含制定目标和体系规划两个方面,具体为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临床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借鉴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策划的理论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根据PDCA循环理论,按照教学计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和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并对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3.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根据整体师资水平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其次,根据“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双导师制”教学下学生培养目标。

3.3.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导师遴选标准选拔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其次,举行师生见面会,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便于后期汇总考核。

3.3.3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过程进行一个评定与检查,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落到实效,是以实施阶段的指导情况信息汇总为依据,以科学、综合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和决策的过程。在评估考核过程中,首先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期末、平时)、督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奖惩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学生双向考核的模式。每学期末,学生分别对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包括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及交流互动情况等;同时,导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生活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临床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表现、与病人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把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3.3.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即是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质量监管部门通过收集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问题,并为下一步循环打下基础。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