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基础

临床医学基础范文精选

临床医学基础

临床医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教学;问题;西医

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在学习中医学基础内容时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掌握。与中医专业学员相比,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中医学基础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知识背景与中医专业学员迥异。因此,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学基础教学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设定,不能简单照搬中医专业学员的教学模式。现就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一、缺乏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教材

目前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多数采用的是中医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内容上仍然未脱离中医教材的模式,过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却没有匹配足够的课时,有碍于学员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西医临床医学生的中医教材不应该是中医专业教材的简写本,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辩证分析全部囊括,在形式上虽然面面俱到,但每项内容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学生无法理解,更别提将来能够应用。好的教材应该根据其专业背景、将来从业过程中面临的有关中医的问题设定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使学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内容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补充中医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例如随着生活水平改变,疾病谱随之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如何认识以及治疗?中医在哪些领域有独特之处,哪些领域有不足之处,哪些领域可以和西医治疗相辅相成?通过教材让学生对中医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其次,教材形式需要灵活多变,传统的医学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现代的元素使其更加鲜活。插画、漫画、视频等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模式,丰富灵活的载体模式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展现中医内容。

二、学员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

为什么学习中医?对于大多数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来说只是完成既定的课程安排,并未挖掘出学习中医的内在动机。有的学员认为将来自己是西医从业人员,并不了解中医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结合临床实际,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许多理论基础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不孕不育等是中医的优势治疗领域,因此在常见病选择上可以从这些优势领域中选择,并重点介绍目前西医治疗措施难以解决而中医能很好补充的问题。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既与其专业紧密相关,又能反应中医特点的内容,例如承气汤类方剂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补气中药在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固定等等。这些是学生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很常见的临床问题,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将中医的理论、方法融汇其中,会得到学员的认同,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少量的实践课也仅局限于针灸推拿。实践是激发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最佳途径。但在中医课时相对较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有更好的实践体验呢?“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值得探索的模式。SP自创立以来,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学习内容,设定标准化病人的剧本,可以让学员分别扮演病人及医生的角色,例如在辨证内容中的常见证型肝气郁结证,可以设定情境由学员将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表演出来,也可以由学员自由发挥,有位学员在参与该证候的模拟患者时就陈述了如下症状“因为最近考试压力较大,心气不好,还跟宿舍同学吵架,感觉肝区部位胀痛,口苦”等,这一系列描述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却是“肝气郁结”的生动案例,比书本上描述的“由于情志刺激,导致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或窜痛,或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易于理解。再由“医生”扮演者进行问诊及分析,教员补充给出模拟病人无法展示的特定舌苔、脉象信息,其余学员可参与讨论,最后教员进行点评及总结,这个模式在课堂运用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病人的就诊过程不仅将所学辨证内容巩固加强,并丰富了课堂授课形式,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及参与。除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还应注重课堂外的时间。目前的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在中医教学中也可以加以运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2],建立中医网络教学平台,设立学员互动区域,趣味知识竞赛,我心目中的中医经典等模块,给学员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中医学习中去,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总之,目前的西医临床专业学员的中医教学应从教材设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建春,等.临床情景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前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8):1162-1164.

临床医学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金字塔;长征;基础攀登;思维方法

老百姓有句口头禅:姜是老的辣。病人就医,也喜欢找老医生,因为老医生见多识广,医术好。年轻医生进入医院工作之初,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当有了一定的年资和业绩后成长为主治医师,再后来成长为医学专家,一步一个脚印,都知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几年、十年,而是几十年的“万里长征”,需要连续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如马遂教授所言,这是一个“终生吃苦奉献的过程”[1]。那么,年轻医生们是否了解这一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呢?这一过程是否可以缩短一些,更快捷一些呢?

这里先说一个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报刊正在传颂的普通人士的故事。王顺友是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一位苗族乡邮员,一位马班邮路上的小人物。他牵着一匹马,一年330天行走在海拔5000米至1000米的险峻高山河谷之中,为边远乡村的农牧民送去报刊和邮件。一趟邮班来回要走28天,20年来行程己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6圈,走了21趟“长征”,成为中国邮政史上的绝唱。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给予我们医生们的最大启示是:他每趟走着同样的路,但每趟邮包里的邮件都是新的。他知道“人在邮包在”的责任,执著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我们医生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门诊、查房、手术,但是,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新病人或病情的新变化。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不同,责任不同,苦和累也不同,也是为了一种事业。只有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达到事业的目标,这就是成功,但决没有捷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有一些医学专家的“自述”类文章,或是记者专访见诸报刊(最先始自《中华内科杂志》)或专著(如《名医手记》),记述了他们几十年从医道路上艰辛、丰富而多彩的人生世界,他们的从医之道、治学之道、成长之道,他们的仁爱之心、精神境界与思维方法。特别是吴英恺院士生前主编的《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2]一书,封面那巍峨壮观的巨大金字塔图案,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它昭示我们,全国两百多万医生从踏入医院之门起就开始在这个金字塔上攀登,只是每个人所处的层面位置不同而己。事实上,只有一部份医学专家们攀登到了金字塔高端的医学圣殿。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起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法。从他们几十年医学人生耕耘、奉献、奋斗和创造的过程来看,可以将这种思维称之为金字塔思维。这是教科书上、辞典上、百科全书上所没有的宝贵财富。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理念,是老专家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他们也曾经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却将人生中最不平凡的历史印迹镌刻在金字塔上。

这是在金字塔上完成的医学人生长征。它不同于王顺友式的长征,也不同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长征。同样需要有真诚的心灵、需要人的全部生命才能完成。这样的长征从何开始?显然,从基础开始。

有人说,金字塔的顶端因它的基础而存在。

建高楼、修路、架桥,都需要事先打好坚实的基础。临床医生在医学金字塔上攀登,或者是构建自己的医学人生金字塔,也必须从基础作起,打好坚实的基础。事实上“,打好基础”常常是上级医生、医院对年轻医生们告诫的一个重要话题。

对每一位临床医生来说,临床医学的基础有两个概念。首先“,基础”是一个有形无形的大平台,是一个过程,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应用自己从学校中带来的有限“材料”即理性知识,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去构筑。“材料”的质量、品种、数量不同,采取的方法、途径不同,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则每个人打下的基础也就不同,未来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其二,这里的基础指的是从医的知识、技能、医德、素质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在老专家们常常告诫医师们的“三基三严”里。她是黄家驷院士于1961年总结协和40年的办学经验时提出的24字方针,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3]。这一方针在国内医学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思想精髓,临床医学工作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行为准则。

很显然,医学基础是我们临床医生赖以立足、生存的空间和根本,从事医学活动的舞台。打好基础的意义,一是基础质量不高,则难以攀登,难以实践和完成临床服务、学习进取、发展医学的重任,难以成为一个好医生。二是基础坚实,将成为前进的后方基地,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医学知识“战略储备”。三是基础厚广,既有利于以后的攀登,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成才,甚或出奇才。四是有了牢靠的基础,也就有了前进的信心、动力、激情和活力,事业的成功就有了目标和希望,医学人生也将受益良多。那么,这样的基础或基础攀登是怎样一回事呢?年轻医生们应该怎样作,才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前面说过,打基础是一个过程。老医学专家们认为,临床医生们的这一过程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完成,这10年间主要是作好住院医师,如能作好住院医师的锻炼,则将获得很大收获(包括晋升为主治医生),奠定的医学基础质量最高,含金量最大。吴阶平院士认为,这10年是医生们的自然成长阶段,主要是感性认识,逐步取得经验积累和业务进步[4]。曾昭耆教授说,10年的关键“又在于第一年的起步要迈好”。照此看来,这10年还可细分为多个阶段(阶梯),好比是金字塔上的最初几个台阶。每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但又互为基础,联系紧密,一边打基础,一边在攀登,不断获得提高和进步。

现实中可以看到,年轻的医生们无论是对第—年,还是对5~10年这个过程缺乏认识,缺乏思想准备。工作多年,收获与进步不大,有不少人就停顿了、后退了,很难攀上第二个或第三个10年的高层阶梯。相反,第一个10年的基础打好了,就很容易攀上吴阶平院士所说的医学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即自觉成长阶段。这里介绍几位老医学专家们的故事,他们年轻时也是普通的人,很平凡,只是他们的基础攀登很有特色,可以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吴阶平院士讲自己做实习医生、住院医生时的经历,核心是“为做好医生学本领”[4]。他自述21岁时还未“开窍”,成绩平平,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勤奋。还因病休学了半年。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始接触病人,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同学差。父亲希望自己做一名好医生。这时认识到要学本领[5],做好医生,解决实际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这就成了自觉要求、自觉努力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陡增,三年级结束时被评为全班两名优秀生之一。

当时,不论在病房见习、听课、读书,吴老都怀着“学本领”的目的去进行。临床中的所见所闻,教师和上级医生的言谈举止,分析问题的方法,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教师的学术讨论,受到科学讨论的熏陶),都进行观察和思考,努力从中学到本领。他举例说,诊治了几例阑尾炎后,感到临床表现、病理表现、手术难度有不少差异。遂给自己提出要求,术前尽量分析炎症的程度,腹膜腔内的反应,阑尾内有无粪石,阑尾的位置等,先在病历中记录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根据。为达目的,在病史采集、体检、临床分析中更加细致周到。同一个病例,有意识地对待后,所取得的经验远多于一个简单的诊断。因此“,学本领”成为他成长的开始,也是人生转折的开始。其他学本领也是有意识地学,学的意识强;勤奋学,苦练基本功。如:

•写病历:像写论文一样对待,锻炼了写作能力。

•换药:观察研究怎样揭除敷料、清理创面、如何包扎,使病人不痛。

•拆线不痛:反复研究,改进拆线方法。

•手术铺巾消毒:深思熟虑,碘酒酒精不乱流,铺巾次序不乱、位置准确得当。

•当助手聚精会神:观察手术步骤、细节,术者的一切操作和精髓,下来后闭目思“过”(另有一位心胸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早年的学医生涯中,也是对每一例手术病人术后回家“过电影”,回想每一个手术细节,做手术笔记)。

•观察:总结出两类医生手术的优缺点,走向自我,轻车熟路,从容不迫。

吴英恺院士做实习医生、研究生、住院医生时的作法和体会是,不着急、细心看、多思考、当好助手,从多帮达到多会。他常常在鞋盒和抽屉中练习深部打结的基本功。重视学会和掌握好“床旁艺术”这一基本功,即细心地听取病史,系统地进行体检,反复进行临床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分析,做出临床判断。他要求自己每前进一步都要在学术上有所进步,克难苦研,自强不息,勇于攀登[6]。

裘法祖院士和赵玉沛教授指出,青年医生要像敲钉子一样给自己施压,不要“眼高手低”。他们还总结出打基础的以下做法[3,7]:

•三多:多听:听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会,听老一辈讲述;多看:看病历、看手术操作、看学术文献、注意国外的新技术新进展、观察病人的病情经过和变化;多做:多做各种操作、手术,不抢做大手术,尤其是不要单打一。

•三会:会做手术操作,特别是常规手术,更要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处理;会讲自己的意见、论点,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会写病历、科研文章、调查报告、临床病案分析,写临床的点滴体会。

•三不:不要急于进入某一专科,不要急于在住院医师期间做上大手术,不要急于成为某—专科的权威。初入医门,第一个5~10年打基础,就是扎根临床,根深叶茂;就是学本领,学的是临床专业技术的基本功,为病人做好诊治的基本功,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成自己的经验。同时,还要兼顾其它多个方面的基础学习和训练(如科学思维能力、与同事和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临床科研能力等),又不断地从理论上提高认识。经验和认识发生质变,就会使自己的临床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客观地说,在5~10年的临床过程中,每位成功的医生都会有几次或多次这样的质变,每次都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基础攀登的过程,就是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在岁月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逐步走完了它的历程,医生们也逐步地走向成熟,医学人生在金字塔上的长征迎来了转折,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超级秘书网

赵玉沛教授曾谈到美国医学生、医师的培养须经过“严酷的‘金字塔’式的淘汰制”。显然,这是一种不进则退、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在当今世界,医生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巨变和历史性的创建,医学正经受着越来越多新信息、新技术、新观念的冲击,医生的从医行为,正从过去传统的理论知识+个人经验与技能模式,向最佳医学证据+高素质临床医生的现代模式转变,倡导医学人文精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医院的发展正在从设备、物质、信息、人才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作为这个时代的医务人员,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存、成长理念,路应该怎样走,何处是归程?令人深思。

金字塔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在金字塔上。“科技越多地引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想寻求高思维的平衡,寻求人性的稳定”。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说[8]。因此,用金字塔思维来指导我们每位医生在金字塔上的“长征”吧,医学是一项惠济苍生、功德无量的事业,梦想之根就在脚下,金字塔上可以演绎人生的精彩篇章、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1]马遂.尊重科学规律,培养新一代优秀临床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11.

[2]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3]赵玉沛.为青年医师成才把脉[N].健康报,2003-01-28(2).

[4]吴阶平.对成长的体会[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40-153.

[5]王澍寰.我所走过的路[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3-43.

[6]吴英恺.谈医道[A].吴英恺.老专家谈医学成才之道[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54-163.

临床医学基础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校推行的是专业医学教育,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着重于传授绝对的专业知识,因而往往忽略对临床医学生人文素养特别是法律素质的培养。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当前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法律素质培养模式落后

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是各临床医学院校开展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大的法条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以课堂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为基本模式。医学院校法律基础课堂作为对医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质量。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医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本应当涉及到医学、人文、伦理、道德等多门学科,然而单纯讲述法条式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求的兴趣。大部分医学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但对宪法、刑法、民法等法条却缺乏学习兴趣。在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340名同学的问卷调查中,关于“你认为当前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35.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滞后,对实际学习生活没有指导性;27.8%的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20.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繁多不够精简;16.3%的学生认为与授课老师存在代沟,无法产生良好共鸣。总体上看,目前医学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形式单调,教学手段陈旧,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问题,导致临床医学生对本就抽象的法律基础课程越发的不感兴趣,使得目前法律素质教育处于虚幻说教、软弱无力的状态。

(二)法律素质教育本身受重视程度不够

临床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纵观国内医学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本身受重视程度不够,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堪忧。

1.医学院校对法律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应当贯穿临床医学生大学生活始终。而绝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只在大一年级学生中开设,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当中几乎不开设,没有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即便是已经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时安排都远远低于专业医学教育课程。加之,教育部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程,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需要。

2.作为医学院校开展法律素质教育中流砥柱的人文学院本身也陷于边缘化的位置

目前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均设立有人文学院,承担着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然而这支主要力量在医学院校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在医学院校中,与临床医学相关的专业才是主流专业,培养高等临床医学人才才是主要目的,人文学院无论从师资力量、科研经费来说都被边缘化。从目前医学院校各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来看,对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方面的专项研究尚不深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这必然弱化医学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力量。尽管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尝试开设了旨在提高医学生法律人文素养的医学法学课程,但相比传统法律基础课程而言,这些课程仅限于浅尝辄止的选修课方式,没有可操作的教学大纲,存在教学形式随意、教学内容粗糙等问题,远未得到医学院校的应有重视,也远未达到系统培育医学生法律素质的目标。

二、探究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不仅是医学专业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更是依法治国理念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普法教育。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题中之义,必须不断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着力推进高水平法律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一)规范临床医学生基础法律素质教育

独特性这里讲的基础法律素质教育,即医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教育。重视临床医学院校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规范医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教学体系,体现医学生普法教育的独特性。一方面要制定适用于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复杂医患关系的应对者,应当有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从管理者的角度讲,国家在制度层面应当出台专业的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培养计划。另一方面要尝试探索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法律知识教育教材的编订。法律基础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无论综合性院校还是临床医学院校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教材,这体现了国家普法教育的统一性。然而,医学专业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领域,其复杂性更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为医疗事业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因此,在医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教育方面,应当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尝试编订和采用具有医学特色的法律教育教材。例如,在教材的编订上不仅要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法条,也应当将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医学专业法律法规纳入,在基础性法律知识的教育上提高医学生普法的专业性。

(二)转变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模式

全程性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开设基础性法律课程就能达到目标,必须坚持培养模式的全程性,将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纳入到医学生在校生涯的始终。一方面,临床医学院校应当继续加强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增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加课时安排,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使得医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掌握基础性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法兴趣。另一方面,必须将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贯穿医学生在校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进行普法教育,即法律素质教育的全程性。例如,大一、大二年级时,侧重对医学生基础法律知识的培养,学习如我国的宪法基本制度,经济法、刑法、民商法等实体法律制度,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守法懂法的基本法律素质。大三、大四年级时,针对医学生已经进入临床知识学习阶段的特点,侧重医学专业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具有医学特色的法律常识。大五年级,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开始接触复杂的医患关系,既要保护自身利益,更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此时则应当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知识进行学习,使得临床医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依法处理医患矛盾和冲突,培养临床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三)推进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文化建设

多样性临床医学生学业压力偏重,仅加强法律素质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坚持多样性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临床医学生法律素质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增强法律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开展丰富的医学院校法治文化建设。通过专题活动、校园广播、展板海报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和民族复兴的关系、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关系、依法治国和医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医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探索有效提高法律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总结

临床医学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招生规模教师培训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评估

医学生在经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就需要进入到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在临床医院进行生产实习和专业课学习。通过临床医学教学,可以向学生传输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临床理论,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临床思维,是医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关键阶段。为此,要针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和要求,及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一、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减轻临床教学和实习的实践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部分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大学生的在校人数也逐年递增。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有重要意义,也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临床医学教学具有较长的培养周期,并且实践性较强,这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结合我国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条件,我国的医学教育不能快速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洪流之中,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因此,必须适当控制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根据我国现有的教学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招生数量,还要防止以行政手段增加招生数量,充分缓解就业压力,这样才能确保临床教学质量不下降。

二、正确处理医疗、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形成临床教学意识

鉴于我国现有医疗工作教学条件和管理机制,同时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我国很多高校缺乏临床教学意识,这限制了临床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也无法顺利完成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任务。有些临床医学教师的任务过重,并且费时费力,不可出现一点疏忽,于是很多教师躲避临床带教的现象,或者采取敷衍和应付的态度。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在确保临床医学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让教师正确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形成强烈的临床医学教学意识。医院方面应当正确认识医疗、教学、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应增强临床教学的责任感,将临床教学看作医院的应尽职责和份内工作,充分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临床医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提高临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的临床教学意识,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具体来讲,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当加强临床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在提高教师临床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应当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严格要求教师按照操作规范开展临床医学教学,并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明确操作规范和要领,提高中青年临床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带教能力。

四、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突破临床医学教学的瓶颈性难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加快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准备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瓶颈性问题。一方面,应当巩固与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采用部分集中见习和模拟见习等多种临床教学模式,还需要加大对教学基地的建设,引进更多的教学设备和条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医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扩展与发展新的临床教学基地。可以发展具有临床教学潜力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但一定要确保医院的设施、规模和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要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

五、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不断提升临床教学管理水平

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临床教学过程,要从岗前教育、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小讲课等多方面对临床教学过程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是临床教学结果,要建立并完善针对临床教学结果的评估体系,从授课教师的临床带教、医德医风、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实习评估体系也至关重要。要从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实习评估体系的建设。只有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学生实习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建立健全见习实习法规体系,积极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机会

我国现有的规章制度有《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应当不断增强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处理好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并与患者家属展开积极沟通;另外,还要尽快完善见习实习法规,不断补充现有规章制度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法律基础。

七、结语

本文对当前临床医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主要从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思想认识、办学主体、实习场所、工作管理和法律保障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确保当前临床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传林.当前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应当解决的六大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06,(06).

临床医学基础范文第5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总则中指出:“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增设专业。”《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指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提出,“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些文件明确了拓宽专业服务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现实必要性和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