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应急医学护理实现与分析

应急医学护理实现与分析

一、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瞬间山河破碎,部分群众生命在刹那间消失;同时,因灾造成的受伤人员极多,分布极广。尤其是以映秀镇为代表的极重灾区阿坝州,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毁损严重,县与县、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互隔互断,整体沦为“孤岛”,灾后第一时间外界进入度几乎为零。面对如此惨烈的生命伤害,阿坝州的各级医疗机构不等不靠,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就地开展医疗救护,震中映秀镇中心医院所有医护工作者及其滞留在此地的其他医护工作者,在无任何器械和药品短缺的条件下,进危房,掏瓦砾,用双手抢救生命;汶川县人民医院在断电、断水等极端条件下,露天完成了新生儿剖腹手术,宣告了与地震同步的生命降临;小金县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内救治与(医)院外救治、城镇救治与乡村救治同步展开;其他各县的生命抢救亦全方位开展,与时间和死神抢生命成为医疗工作者在应急状态下的全部追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受伤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护,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生命保全。

2010年8月14日,以映秀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8500余人被困,部分群众生命消亡,部分群众受伤。各级医疗机构在抢险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第一时间就地开展生命救助,小金县医护工作者翻越巴郎山,深入卧龙、耿达等乡镇开展应急救援,确保了第一时间医疗救护的快速跟进,受伤人员无一例因救助不及时而死亡。

二、几点体会

(一)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应急救护的根本动力。无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在“8·14”特大山洪和泥石流的生命救护过程中,各级医护人员不分级别、职务、职称高低,顾不上家人和亲朋好友,第一时间就地主动介入,全力抢救受伤人员,保证了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或得了医疗救助,最大限度实现了生命保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这既是医学界一座无字的丰碑,更是广大医护人员奉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人道主义宗旨的最好诠释,他们用行动和业绩,回答了什么是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崇高使命。

(二)医护技能的综合应用是做好应急状态救护的前提。在常规的医学工作中,医护人员是有严格的分界线,其直观体现是:护理人员没有处方权,只能按照医嘱开展护理工作,严禁超越医嘱范围。在应急状态下,由于病员极度分散,有限的医护人员不可能完全按照一医一护或者其他医护力量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开展工作,只能就地就近开展应急救护,无论医生或者护士,第一要务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程度地抢救和保护生命的存在,无论是医生或者护士,从接触病员开始,诊断、给药、护理等救助程序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站式”服务,而且以此循环往复,全力抢救生命。

(三)优秀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是做好应急护理的基础。应急状态时所能为护理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仅有的是病员对生命的渴望,与其(医)院内的程序化护理相比较,护理条件之恶劣、基础之差,是未经历过应急护理人员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这是对护理工作者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应急状态下的基本护理条件极差,院内的基本护理程序完全被打乱,但生命救护的紧迫性,要求护理工作必须在第一时间跟进;二是护理需求和护理力量不足矛盾突出;三是能够为护理工作提供切入点的病员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参数不够,经验护理成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四是突发事件造成多病种并发,院内的单一护理转化为野外的复合型护理,院外向院内转送时限不确定,对护理技能、方式提出了“更快、更强、更高、更精、更细”的要求;五是极大的工作量挤占了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身体)和护理技能状态矛盾突出;六是面对惨烈的场面,护理人员的亲朋好友的生命亦可能在事件中丧失或受到伤害,护理人员的心理创伤极大,但因职责使然,又不可能离开工作岗位,其心理抚慰需求和生命救助的现实需要,致使护理工作者进退两难,且两者只能二选其一,即:坚守工作岗位,这对护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也是一种极限挑战。

(四)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的同步推进,是做好应急状态下护理工作的有效手段。“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废墟中一受伤人员生命体征完全正常,但肢体受伤极为严重,同时,在地震的瞬间,亲眼目睹了自己心爱的孩子被废墟掩埋,心理创伤十分严重。一方面表现出对生命继续的渴望;一方面表现出对失去亲人的极度悲观,两种极端心理交错,导致受伤人员情绪失控,自虐自尽倾向明显。护理人员见此情况,在抢险人员的协同配合下,在保证抢险救援速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对裸露在外的创口进行医学处理,并一直守候在病员身旁近十二小时,陪伴病员拉家常,鼓励病员面对现实,保存生命,战胜灾害,护理人员告诉病员,他的妻子受了一点轻伤,目前正在处理,待会将前来陪伴,你们都还正当壮年,孩子没有了,可以再要,房子没有了,可以再建,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灾区群众的安慰和伤员救助,全国都在支援灾区,尽最大努力抢险救灾,恢复灾区的生活生产秩序,现在对你施救的就是海南消防抢险队。通过护理人员的身体护理和心理疏导,病员情绪渐趋稳定,配合救援和现场医疗救助工作,实现了生命保全,并在后来的生活中,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说:当时如果没有现场护士的劝导和鼓励,也许他的生命也就消失在废墟中。

三、应对应急状态的医学护理探讨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和暴露,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不断增大,尤其是高山峡谷、高山平原及高海拔、高温差等地区,幅员广阔,群众居住分散,基层医疗建设滞后,农村牧区医疗覆盖率低,群众享有的医疗保障能力弱。如何保证应急状态下,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医疗诊治与护理,既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护理工作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将应急护理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之中,提高应急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将日常护理与应急护理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应急状态下的生命救护和保全。一是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各级医疗机构应有意识地将医生和护士相对配对固定,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主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医生熟悉护理程序,护士学到基本诊治知识,以此解决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没有严格界限区分的问题。二是无论是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等科室如何分工,在以所在科室护理技能提高的同时,医院应有意识地实行轮岗制度,提高护士全方位护理意识和技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医)院外护理演练与实践,尤其是乡镇中心卫生院,要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使每一个护士都能成为一个独立工作的单元,全方位开展护理工作。四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对流等方式,拓宽视野,创造性开展护理工作。

(二)强化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促进特定条件下护士的主动作为。护士,在具备单学科护理技能优势的同时,要懂得全方位护理程序和基本技能,在应急状态下,只是看敢不敢担当的问题,这是责任意识的直观体现。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切实加强责任意识和使命要求的教育,使护士在思想上树立“我是生命守护者”的观念,促使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参与应急生命救护,以精细、精准和真心、真诚护理,做到生命抢救时间不在我这里耽误,病员不在我手中受到怠慢,病情不因我工作不力而恶化,使受伤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医疗救护,实现护理者与被护理者的无缝互融,促进护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三)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护理心理学培训,提高应急状态下的适应性。积极开展护士心理强化性训练,提高护士在特定条件下,以坚强的毅力、平稳的心态、娴熟的护理技能、复杂条件的良好适应性和独立完成护理工作的责任心,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既是应急状态下生命抢救和保全的需要,更是促进护理工作适应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须选择,也是护理工作精细化、全面化、人性化、社会化的要求。

在应急状态下,如何实现护理人员和被护理人员的心理无缝对接,是开展应急护理工作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护理者因工作量、心理承受能力的诸多因素纠结在一起,其心理的变化,病员难以理解;病员在承受身体痛苦、心里痛苦、生与死之间徘徊选择时,需要的是护士的理解、支持,甚至是支撑。这是一对现实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又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有时甚至犹豫一刹那,一个生命就会消失,这就需要护士具有生理护理优异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方式方法,在极短时间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稳定病员情绪,为病员激发起在思想上、意识上、毅力上战胜身体病痛和心理障碍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护人员的生命救助与保全。而作为常规护理的护士,虽然有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对于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不是每个护士都具备的。因此,要完成应急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实现生命救助和生命保全效率,加强护士护理心理学的培训,是护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必须补上的一课,使每一个护士,都能在特定条件下,拉得出,顶得上,保全得了生命。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护理装备建设,提高应急状态下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我国应急医学的不断实践和总结提升,应急状态下的护理装备研发、配备、使用等项工作亦在快速跟进,但在实际工作需要中,仍然暴露出特定条件下的装备笨重、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应结合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以轻便、适用为主线,加强应急护理装备的研究开发,并及时装备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予以应用,让护士熟悉各种装备的基本性能,熟练应用于护理工作之中,全面提高特定条件下的护理工作快速反应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护理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开展应急护理工作的物资需要。护理器械和必备的药品是开展应急护理工作的必须前提,尤其是在“孤岛”状态下的护理工作者的独立救护和无任何国家正规医护人员时的群众自我救护,对医疗物资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否则,将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延误生命救助时间,降低生命救助和生命保全效率。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医疗物资的应急储备,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和更换制度,重点要加强乡镇医院、农村医疗点的止血药、止痛药、药用纱布、绷带、医用输液品等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状态出现时,就地护士能以此开展工作,群众自救互救能找得到,用得上。

(六)进一步加强护理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提高群众自救互救和保护能力。护理学不是高端学科,其基本知识和技能,普通群众都能够掌握和应用,关键在于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普及率和群众参与率。在现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现代媒体,加强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公益性宣传,抓住项目培训班、安全生产工作会、科技下乡、新农村建设等时机,开展短期护理知识培训,使护理知识和技能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形成人人都会基本护理操作的格局,以便在应急状态下,动用医护力量和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实现生命救助和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