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落成形式探究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落成形式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将振兴乡村作为建设重点。党中央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社会各界开始重新思考与探索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乡村建设的途径问题;以艺术为媒介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构建乡村建设的这一途径逐步被认可并走向实践探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落成形式

1公共艺术的概念诠释

“公共艺术不单指某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不仅特指某种流派与风格,公共艺术代表一种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行为与公众产生交互关系的思维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交互、共享的态度与精神”这是孙振华在《公共艺术时代》一文中所指出的。公共艺术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固定的某一种或几种艺术形式上,经过多种方式都可以实现公共艺术的价值。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具有明显艺术特质的,具有开放性、为公众所认可的、能够提供不同感知方式,让市民互动参与其中并体现城市文化或城市精神的各类型的艺术作品;就狭义的概念来讲,城市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影像、灯光、部分建筑物、水体、城市公共设施、大地景观、行为表演、标志物等。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可以用扩大的艺术手段结合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介入公共空间,还可以是动态与互动的展示或演出;又可以是利用网络进行互动艺术的呈现或是以游戏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由人、公共艺术、社会环境以及时间的综合感知,对已有的公共艺术进行欣赏或批判,又或是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2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概述

2.1国外艺术进入乡村建设的概述

在艺术参与到乡村建设的热潮之中,我国可以像国外许多国家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例如,韩国釜山以及由日本北川富郎组织策划的两个乡村艺术节,这三个典型都是通过艺术对乡村的成功介入来达到更新村庄的目的,对艺术进入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且中、日、韩同属亚洲文化圈,日韩成功的艺术乡建模式对中国有直接的借鉴价值。甘川文化村是釜山具有代表性的贫民区,同时也保留着韩国传统的历史肌理。自2009年至今政府邀请艺术家与原住民进行贫民窟改造并为艺术家提供工作机会。韩国文化部不仅仅设立了“乡村艺术”项目,还成立了“甘川洞文化乡村运营协会”。艺术家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并把他们的艺术作品带入乡村,提升乡村整体风貌与村民文化水平[2]。在日本濑户内海地区和越后妻有地区,当地会定期举办大地文化艺术节、当地公共艺术作品展览等方式,对乡村的艺术生产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发,提高当地人生活品质,大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由北川富朗发起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从1996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通过艺术品的体验形成长期效应,吸引游客。濑户内海艺术节由1985年陆续实施,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由于海岛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政府便牵头策划了该艺术节。期间邀请知名建筑师建造美术馆、展览馆以及其他建筑,规划岛内和岛屿之间特色游览路线。邀请知名艺术家入岛创作,销售艺术衍生品,推动岛内经济发展,建立起各个岛屿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宿行业、餐饮企业以及自行车租赁行业的整体发展。

2.2我国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落也在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中逐渐减少,很多村落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由于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严重。即便是经过改造的传统村落也会失去生机活力。因此,乡村的改造在我国的特殊环境下还存在许多缺乏科学规划或开发时丧失地域文化价值的状况,在乡村建设中“千村一面”比比皆是,村落丢失了原本的那一份宁静和特色。在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还面临着“碎片化”的问题,村庄面貌不复往昔。缺乏情感之间的纽带和乡村文化衰败是中国的大部分村庄都存在的问题。许多村庄被迫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被创造的“文化遗产”;当地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认同感和具体参与乡村文化建造的意识,脱离了传统乡村生活的实际,因此,这也就无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农村中“文化富民”的发展。在2004年的湖北五山镇,孙君在创造了“五山模式”。到了2009年,由孙军带领的村庄建设规划小组开始对郝堂村的乡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他们的主要原则就是“让乡村更像乡村”,对乡村开展全面的空间整治和基础设施的修复。2015年时,孙君建造了三瓜公社,这是安徽省第一个农村综合体。2011年的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是由渠岩领导和组织的。该艺术公社坚持以艺术介入村落,重建了传统村落的秩序。《艺术拯救乡村—渠岩的“许村计划”》、《“归去来兮”——艺术推动村落复兴与“许村计划”》等作品都是以许村为例,对许村的规划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梳理,并且尝试用当代艺术方式来激活、促进乡村文化。2012年的“羊蹬艺术合作社”艺术实践项目,是由艺术家焦兴涛带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团队共同发起的,当地开展了“乡村木工项目”,并且建立了美术馆,和当地商户进行合作,一同合作开展“羊蹬十二景”的乡村文化项目。2013年北京通州宋庄镇白庙村的“白庙工程”由陈晓峰、徐宏斌两位艺术家和当地村民张洁兵发起。他们根据艺术资源来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和革新,并且以此吸引了各类艺术家的到来。

3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落成形式归类

本人在阅读和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后,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落成形式进行归类如下:一类为固态的乡村地域建筑与公共环境改造形式;一类为动态的艺术活动与展演形式。

3.1乡村地域建筑与公共环境改造

3.1.1富阳洞桥文村改造。文村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在进行公共环境改造的村落中,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文村是杭州富阳地区为数不多的、仍然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村落之一。根据王澍“新村落离不开旧村落”、“想状态是在旧村落上自然生长”的设计理念,同时,古民居在改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在保留传统艺术的同时使民居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其中,24户家庭参与了翻修。在整体上,文村民居的改造延续了山水格局的趋势,民居主要集中在村落西部靠近河流的部分,在村落的北部整体形成了西新东旧的建筑风格。在老旧地区的主要道路上增加公共设施,如村口的桥廊、雨棚廊、布告栏、休息长凳等公共设施,帮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避风避雨,同时,也改变了村庄结构,有利于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的聚集。王澍将当地民居的特色与现代生活中的建筑结构相互结合,有利于空间的节约。为了保留文村原有的建筑肌理,建筑立面采用当地材料,采用夯土墙、抹泥墙等材料。民居建筑改造采用统一的空间格局和材料类型,保证民居建筑与村落整体风格相一致。王澍的愿景是创造新与旧、历史与现代建筑的共存。3.1.2台南后壁乡土沟村改造。在台南市后壁乡,有一个土沟村。2002年,公共艺术被引入乡村振兴建设时,土沟村也促进了公共艺术在建设中的介入。2012年,土沟村的乡村美术馆正式成立,以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的推进下,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土沟村的乡村建设当中。土沟村文化建设协会成立于2002年,需要改进的空间由协会带领村民从土沟村六个居民点的公共空间中进行选择。在一些公共艺术有了村民尝试参与后,侯加福被石雕艺术家协会邀请创作土沟村的“水牛雕塑”,这个雕塑也充分象征了土沟村村民的水牛精神,在创意艺术家与居民相互启发、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也激发了村民的信心,逐步建立村民的乡村文化,对乡村文化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同,也就为未来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3.1.3黔西南板万村改造。板万村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丫他镇地处从城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而板万村位于丫他镇西南部,地理位置极为偏远。板万村布依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村民已经离开了这个他们世代居住的古老山村,许多老房子已经因为破旧而被遗弃。应2016年的公益改革项目《梦想改造家》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晶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远赴板万村,对乡村公共艺术开展了相关的实践项目。由于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个偏远的布依村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吕品晶的团队为当地建筑做了详细的档案,同时对村民的生活作息和日常活动进行了记录。这里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保存完整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因此,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在艺术介入的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当地建筑及风格进行相关研究后,设计团队开始修复村庄道路,修复排水系统,修复传统吊脚楼,协调村庄整体外观。2016年11月25日,板万梦想小学竣工,标志着板万村改造初步完成。

3.2举办动态的艺术活动与展演形式

3.2.1安徽黟县碧山计划。碧山村位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安徽省黟县。由于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农村建设缺乏经济支持,碧山村也面临着乡村文化流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空间萎缩等问题。2007年,艺术家欧宁、左靖被当地乡村文化吸引。经过四年的调研,他们将碧山村带入公共艺术,并介入乡村的建设。希望通过对碧山地区乡村艺术文化的探索,以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形式融入现代艺术元素。2011年至2016年,欧宁与同事组织策划了“碧山丰年庆”等项目。同时,他们还对当地的老民居进行了翻新,修建了书店以及理农堂等地方。2011年8月,欧宁和左靖在山村规划组织了首届“青山丰收庆典”,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乡村建设及乡村建设座谈会,展示特色青山艺术文化元素,促进乡村的发展。3.2.2山西和顺许村艺术介入乡建。2006年,艺术家渠岩深入和顺乡村,拍摄“乡村三部曲”。2008年应和顺县政府邀请,开展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徐村保存的传统建筑呈现了明清以来的历史脉络。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影响,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徐村逐渐衰落。渠岩提出了“以艺术推动乡村复兴”,同时还启动了许村艺术乡的建设模式。2010年,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正式成立,充分利用了村口大舞台以及周围未使用的公共建筑,并且对公共空间进行重造再利用,改造成现代空间,如图书馆、艺术家工作室、餐厅、便利店、酒吧等。2011年7月,首届艺术节在许村举行。此后,该节日每两年举行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四个节日。渠岩每次邀请20位中外艺术家在许村停留15-20天。艺术家住在村民的农舍里,和他们一起吃饭、生活。每一个艺术节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主题大多围绕着地域脉络展开,发人深省。许村计划呼吁社会保护农村文化遗产,恢复农村的信仰和文明,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村民一种认同感和地区自豪感。3.2.3丹麦奥胡斯TILST艺术介入。“TILST”是丹麦奥胡斯市的一个社区,“TILSTGO!”是本人2015年赴丹麦奥胡斯建筑大学交换期间参与的公共艺术介入的课题,虽然TILST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乡村,但从公共艺术介入来实现社区环境改善,缓解居民矛盾的结果看,这的确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且为本人亲身经历,因此我将其选取进来,望能给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TILST这个社区常住居民都是奥胡斯市较低收入阶层,但这里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足球俱乐部,经常有丹麦知名球星造访,训练或者聚会。当地居民常以其扰民为由与其放生冲突。奥胡斯市政府为此请到奥胡斯建筑学院寻求帮助,因此便有了此次课题。奥胡斯建筑学院J教授带领工作室学生以艺术介入的方式试图提升整体环境,改善局面。J教授将其定义为6周的工作室课题。他将工作室学生分成3组,并将TILST社区居民代表分置在这三组学生之中,每周定期举办聚会并共同策划最终的一次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宗旨是改善TILST环境,加强该地方居民的凝聚力。最终的艺术活动在TILST社区前的一片三角形空地上进行。这片空地由一块三角形绿地与一块三角形停车场构成。通过五周学生带领社区居民的共同策划与设计,为最终的艺术活动衍生出一系列景观小品,包括:小型木屋、临时座凳、秋千、绿毯、木质堤坝。艺术活动当天J教授还请来当地的乐队助唱。学生用草皮结合蓝色地毯设计而成的城市绿毯铺设在舞台的正前方,选用湖蓝色是模拟湖泊的颜色。小型木屋被安放在草坪当中,并将三角图案粉刷在其表面,一来可以聚集人气,吸引人来;二来由于丹麦多阴雨天气,也可以方便居民在其中存放工具与提供临时性避雨。成员们还设计了临时座椅,由三片木板插接而成,并将其挂在木屋的表面,方便参会的居民随时取下一组组合成坐凳就地休息。由于丹麦多湖泊、堤坝以及土丘,因此成员们还用木条做成装置延土丘的走向插在其陡坡上,模拟河堤的形象。孩子们争相爬到上面观景,广受欢迎。同时又用木板与粗绳做成秋千挂在粗大的树上。活动当天居民、学生、艺术家以及政府官员欢聚一堂,共同鉴证并享受着艺术带给大众的愉快的感受,对于提升地域活力,缓解居民矛盾,改善地域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伸向乡村建设的各个层面。通过地域环境改造为主要途径的静态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案例应用较多且较成熟;而动态的,由民众全程参与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还尚需研究,而且需要更多的成熟案例来丰富这一领域理论。

参考文献

[1]孙国徽.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黑龙江省乡村文化问题的对策[J].黑龙江粮食,2021(03):18-20.

[2]邬祯骏.介入与融合——公共艺术进入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流行色,2020(06):131-132.

作者:何褚航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