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究高校班级管理下的德育工作

探究高校班级管理下的德育工作

1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能成为可用之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校也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前提下,更新高校德育观念,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创新高校德育方法、完善高校德育评价机制。但是,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不断增强,加之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班级是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一个基本单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有团结同学、教育学生等职能。班级管理的模式和内容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将德育渗入班级管理的全方面全过程,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2高校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德育定位偏差

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同时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进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一个过程。不难发现,以班级为主体的德育实践工作较少,一般都是响应国家或者学校文件,班级拼凑一些活动来应付,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班级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偏低使得班级很多德育工作落于空泛。班级管理者不是德育科班出身,没有客观的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大部分德育工作都是由“两课”教师在承担,班主任没有真正承担起这个责任。

2.2德育实效性不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作为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作为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应该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因此,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源头。当前,面对复杂的高校德育环境和背景,大学生在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时会不同程度的感到迷惑和茫然。班级管理工作者无法深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去认识、分析、思考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在处理问题时,就难以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贴近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去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行为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薄弱,目标过于统一于社会价值,脱离了具体的个人,最终导致学生厌倦“假、大、空”的德育目标和形式,使德育工作的无法得以很好地实施。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方法和途径的几点思考

3.1更新德育教育理念

班级管理工作者应该正确的理解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时代性,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强化服务意识,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的智慧,坚持并鼓励学生站在道德的角度上自主解决和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拓宽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渠道,强调个性化教育,重视个体,发展个性,注重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或者网络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德育理念,重视个性,发挥个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不同的渠道和途径与学生取得沟通,来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3.2更新德育教育内容

在多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并存的状况下,高校的德育工作内容的创新势在必行。除了对大学生强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使学生可以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外,还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践,根据新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看教育,使学生能以大局意识和世界性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内国际形势。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提出新问题,并积极探索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3.3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应当符合现代德育的宗旨,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精神。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育方式,德育应当渗透式的进入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自主性转变。其次,在班级管理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改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说教,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对话,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互信。同时,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走出校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磨砺坚强的道德意志,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作者:马喜梅单位: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