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性学习报告

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读书明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读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2-0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是静止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到生活过渡,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倡导阅读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进行“读书明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

(1)阅读好书,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选择阅读经典,探究书中故事包含的社会现实和形象寄寓的事理意义等知识。

(2)学会阅读、鉴赏、评价和抒写读书体会,能够对文本内容、思想价值连同某种特色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判断。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

(1)一本好书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艺术再现。学生通过感受书本刻画的社会画面或描写的艺术境界,辩驳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砥砺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形成符合文本要求的价值判断,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3.美育教育点

品味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知和鉴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各种美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实施步骤

1.组织与计划

高二(1)、(2)两个班共119名学生,大体按6人一组分为20个读书小组。公布书单,小组自选书目(每小组选读一本文学经典或传记类、励志类等书籍),按总体目标制订可行性计划,允许小组有一些变通。

2.形式与结果

6人小组同读一本好书,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一批心中得意之人”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事”,完成由“学生现实生活――书本生活现实――学生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写出个体的阅读心得或小组的阅读报告,编辑修改并打印文本,以便共享交流。

3.探究与互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及时解答,并选择代表性问题做全面指导;二是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具有社会代表和典型生活的内容,写好体会或感言;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稿要及时审阅、修改或润色,个别不尽如人意的文稿还可进行二次或三次写作。

4.交流与共享

小组之间或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共享读书成果,力求达到由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共享向校内或周边学生辐射的效果。

5.时间安排

大约两个月时间。个人读好一本书(一周);小组内部按各自计划阅读、互动、探究和写作(两周);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二次写作(两周);文稿编辑修改,打印成集(一周);共享和评价(两周)。

三、活动成果简析

经过两个月紧张愉悦的活动,20个小组按计划分工或协作,完成了关于文本原著介绍―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名言名句集锦(分角度归纳)、 链接思考(一批心中得意之事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人)、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言(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等主要形式的探究),并根据各自小M书目的题材和内容,有所创造性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探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读书报告。所有报告经组内交流和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审阅及修改,然后经组内成员再次修正后打印成册。每个小组打印5份,总共100份,作为全体学生共享交流乃至全校共享交流的活动成果。

此次阅读探究活动所选书籍,主要是文学类、传记类等方面的书目,包含特定的现实世相、情感事理,都是一定历史或现实背景下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事情和道理的感受或接纳。因为阅读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些潜在的东西就要靠阅读者的感悟来吸收和思考。

各读书小组针对本组所读书籍而做的各具特点的探究性阅读,也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包含着与作品(文本)故事情节或事理意义、人物性格发展或形象意义相关的问题,达到了由人物之“象” 到形象之“义”,由书本之“事”到事件意义之“理”的“读书明理”目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借助20个组的20本读书报告,活动成员乃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了解20本书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达到成员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吧。

四、活动评价

1.选书和探究

读书小组所选书籍,大体是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之列,每本书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内部商量选定的。20个组的20本书,体现了书籍内容的多样化和交流效果的最大化,很多书都是经典类书籍。但由于部分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书籍是外国作品,写作背景和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如果不借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料,阅读探究就存在困难。当然,有些探究停留在较浅层面,富有个性或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

如果将为时两个月的读书过程和20个小组的读书报告作一纵横比较,显然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层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探究效果不等的诸多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许是部分小组或小组部分成员缺乏广泛深入的静读和思考、质疑和辨析,当然,也与对读书探究活动不够重视有关。

同时,部分小组的读书报告有一些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出处,表明学生读书写作不够审慎,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伦理教育的问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对这些问题事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形式及延伸

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报告 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及实验能力、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说的那样:“教物理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上有一个实在的感受,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并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物理的实验教学,形式多样,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从其教学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但不论做哪种类型的实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准备过程,即预习实验或者说是准备实验过程,而我们恰恰可以让学生从动手撰写实验报告开始,巩固学科知识,进行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大多数的实验,教材或资料都已经设计好了实验原理、过程和步骤,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呢?

1.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历届中考的设计性实验题都是考生的薄弱之处,这些题难度不大,而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来叙述实验步骤,更加答不到得分点上。因此,解决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差的最好办法,是平时多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写,以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练习。物理实验比较复杂,有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需细致观察,认真辨别;有的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验进行缓慢,需要耐心操作;有的实验不易成功,需要反复操作掌握技能和关键,因此在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和设计实验,培养一丝不苟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撰写一次实验报告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科学探究过程,而完成实验报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作为依托。要设计好每一次实验,学生势必会主动复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融会贯通。所以,多让学生动手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是巩固学科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而加强物理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也是当前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运用这一原则,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实验的改进、变通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探讨实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去探索,通过动脑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创造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让学生亲手撰写实验报告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长期训练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促使学生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学生开始撰写实验报告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此得到了培养。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中,学生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过程,在相互比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而在改进过程中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此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使身心健康得到蓬勃发展。从该点可以得出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4.可以提高学生书写简答题的能力

近年,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从考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转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向考查学生的思维评价进行转移,特别重视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书写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所以,实验报告的撰写也是一个文字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创造动机

“思”源于“疑”,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有针对性的实验题目这个“大疑”,可以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课外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象在课堂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具有深刻的意义。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可以看出,通过思考、撰写、比较、修改等几个过程学生发现了自己平时忽略的知识点和现象,以及潜伏在自己头脑中深层次的错误。所以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中,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互相吸取对方的经验。长期地训练,会让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怎样撰写实验报告

(1)一类是对物理学规律的验证性探究。这是初中物理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科学探究,比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这些探究过程是前辈物理学家做过的,结论在教材上有些是有的,有一些是没有的,当然教师知道的,但对于学生是全新的、未知的。这类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这类科学探究的探究报告的指导应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要求学生写出所有的探究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指导。

(2)强调实验重点

要求学生围绕以下主要问题思考: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实验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等。要求学生掌握器材使用的顺序:所用器材是否恰当;器材是否齐全;使用顺序是否合理等。

(3)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实验报告的总结

在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的机会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应认真地辅导每一位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先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比较后,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再综合各个方案,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但也要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在课后安排这部分同学单独做实验,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不使实验方法复杂、实验室难以准备。

三、结束语

总之,只要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中我们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都能撰写出科学、合理、周密、安全的物理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报告案例 实验教学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效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性高,好奇心、参与意识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好动爱玩,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容易较长时间集中,实验过程中喜欢动手而懒于动脑等。因为绝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多,使得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热闹而无序,甚至教师难以掌控。这不仅降低了实验教学效率,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如何既能充分调动、鼓励学生勇于实验、大胆操作、积极探讨,又能使课堂教学收放有序,营造良好的实验课堂科学研究的教学氛围?除了加强学生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管理等措施外,笔者进行了“精心编制实验报告、促进有效实验教学”的积极尝试,从以下方面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自编实验报告案例及评析

实验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观察和鉴定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实验、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等。不同实验课,实验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包括如下方面:①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②巩固和深化习得的知识,③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④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⑤学习水平的诊断性测试。因此,不同的实验内容,教师编制的实验报告风格也不尽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系统阐述,只列举如下案例简单说明。

(一)观察鸡卵的结构

【交流与反思】

所有的鸡卵都能孵出雏鸡吗?为什么?

该实验报告对促进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1)实现实验内容和教师授课内容的良好整合,体现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2)以填空、填表题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和实验的重点内容。(3)教师对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思路是:小组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即通过阅读教材、观察、讨论,获取鸡卵的结构和功能知识。教师设计的知识表格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的目的性与实效性,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引导作用。(4)交流与反思的问题,为学生利用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指导个人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报告本身起到了评价和检测的作用。

(二)观察人体的几种组织

【活动目标】(略)

【活动准备】(略)

【程序和方法】

1.制作脂肪细胞的临时装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解剖针或镊子在鸡腿上挑取少量脂肪组织涂抹于生理盐水中。

(3)滴一滴染液后盖上盖玻片。

(4)低倍镜下观察脂肪细胞。

(5)绘制脂肪细胞轮廓图。

【思考与讨论】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组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细胞的分化。

2.尝试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相关概念。

该实验报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即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和讨论,自主构建组织和细胞分化的概念。这份报告的设计体现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色:(1)选择鸡腿作为实验材料独具匠心。有以下好处:①鸡腿作为常见的学生喜爱的食物,能引发兴趣,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②鸡腿中的不同组织,如肌肉、骨、脂肪、皮肤容易区分,能引发学生对宏观上的差异和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兴趣与思考,从而乐于观察。③先让学生选取脂肪组织制作临时切片和观察,也是教师的独具匠心之处,因为脂肪组织本身容易引发兴趣,同时细胞容易挑取制作装片,细胞结构典型,容易观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组织的概念。(2)学生在观察脂肪组织的基础上,会对鸡腿的其他部分,如肌肉、骨、皮肤细胞产生疑惑和兴趣,教师巧妙地安排了学生继续观察其他几种组织永久装片的教学环节,既能解决实物观察时间上的限制和操作上的困难,又能让学生对这些看起来很微观的结构有宏观上整体认识,同时通过报告中点拨性的问题,边观察边思考,理解组织的概念。不同组织归纳设计则体现了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师生共同对四种组织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针对本节课出现的概念名词多、容易混乱的困难,教师最后设置的让学生绘制概念图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归纳课堂上习得的内容。由此可见,该报告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很好的学案,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自编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如何参考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报告手册,编制适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验报告?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编制或改编报告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一)报告内容难度要适宜。

利用实验报告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报告内容在具有实验操作的指导性、学习方法与思维的导向性和实验能力的评价性等作用的同时,难度要适宜。过难会让学生因感觉完成报告的沉重负担而产生抵触情绪。报告内容容量最好能随着实验内容的完成而在课堂上完成,或者课下只用少量的时间完成,不加重学生课后的负担。

(二)报告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验报告往往会有如下栏目: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思考与拓展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但是,在体现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自编的实验报告,在细节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即要符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换句话说,能体现出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应蕴含于实验报告的设计中。比如把某实验活动设计为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原理中的难点怎样体现和突破?实验方案某些环节,如实验结果的纪录方式等是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中哪些环节是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性步骤,怎样引起学生的关注?若是多个探究性问题,彼此之间该有怎样的铺垫?实验报告中怎样体现对实验所获取知识的考察和巩固?实验报告中哪些环节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检测?等等。如果教师在设计实验报告时适当地考虑了上述系列问题,则教师的主导作用蕴于其中。

实验报告是教师编制的一份学案,能够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在报告编制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充分参与实验和研讨的时间与空间;报告各个环节内容的难度上体现递进性和层次性,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三)实验课的课后反思和实验报告的修正。

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课后反思,如教师或学生实验提前准备时间是否影响到实验效果、实验器材是否为最佳匹配、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法、实验课后实验器材的整理和收放是否容易出现问题?可能有哪些安全隐患?学生报告完成情况如何?……根据这些情况,教师要对试用的实验报告进行修正,使其成为日渐完善的教学积累资料。

三、自编合理的实验报告能使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编制合理的实验报告,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利于落实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实验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

1.督促作用和养成教育。因为报告难度适宜,主体内容要求学生尽量课上完成,下课后教师查收、批阅报告。有任务驱动,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迫感,会认真关注老师所强调的实验的关键环节,在实验间隔空隙时间里,认真阅读报告的内容,并积极思考,避免闲暇时间做与课堂无关事情而造成课堂混乱的现象,同时养成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2.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实验多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内容不仅给学生实验以具体指导,而且任务明确,促进小组同学在良好分工基础上的高效协作,同时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往往由浅入深,利于不同层次同学发表意见,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课上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会督促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促进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或“在学科学中做科学”,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生物学单元课题的教学,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然后在实验室里进行有关的观察或验证实验,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上述案例中的实验报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流程,是教案和学案的综合。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结合报告,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积极思维,动手动脑,体验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勤于实验,乐于探究。

(二)提供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的有效方式。

由于报告的编制给了学生充分展示技能和思考的空间,因此,报告本身对学生有很好的评价作用。也因为,在合理的引导下,绝大多数同学的报告完成得很出色,教师通过精心批阅和指点,实验报告的反馈不仅能给学生切实的评价和修正,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总之,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大胆尝试和开发实验内容,摸索出最佳实验教学和实验实施方案,精心编制每一个实验报告,实验教学就有了自己的特色,生物实验课堂就能落地生根,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就能高效有序地开展。

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材 体验 探究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为培养未来国家需要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现今的新课程数学必修教材中,设置了“课题学习”即“研究性学习”。这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作为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认识知识探究与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针对一切活动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农村中学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谈点看法。

1 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研究的课题学习根本无法进行,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探究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必修1(北师大版)《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节教学中,我把这节重点知识作为课堂探究的切入点,不是直接揭示性质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画出以下函数图像 = 2, = 3, = 4……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观察并形成各小组的结论,然后全班进行相互交流总结,得到了指数函数的性质。为了使学生从模仿到独立,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你能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是如何研究函数的吗?”“你知道函数性质有哪些吗?”“你所画的指数函数的底数完全一样吗?”“这些底数与1比较如何划分?”“性质与底数有关吗?”“你能设计一个表格反映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吗?”等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了指数函数性质的得到过程,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这样以教材为切入点,渗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置于探究和研究的气氛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因地制宜,指导学生进行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

新教材中的研究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必修1-5(北师大版)教材中主要有一下一些课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正方体截面的形状》、《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确定线段等分的算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究 = (%r + )( >0,>0)的图像》、《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等,学生通过课本中探究的教学体验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探索学习的能力。在教材的课题中,就可以选取适合农村中学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在学生学习完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知识》,布置了《正方体截面的形状》的课题研究。整个活动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课前争取班主任配合进行动员,鼓励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密切合作,同时做好实验用的器材准备(如:泥巴、土豆、萝卜、橡皮泥、花泥、透明空心正方体等),并强调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2)研究阶段:让学生四人一组,对课题学习中的引导问题逐一研究讨论、得出结论,并帮助指导学生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对于学习困难的小组进行适时的点拨。

(3)交流、评价、论证阶段:一周后将学生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各小组传阅,并对阅览的每份报告进行评价,然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分组报告研究结果,阐述理由,接受师生的质疑并将各组报告汇编成册,以此办一期黑板报展示研究活动中的得出的一些结论。

(4)引申拓展:对质疑的问题或由活动中引申的新问题,特别是特殊情形下的截面是何形状等,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去继续探索研究,待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后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报告结果。

通过这样开展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所学的舞台,而且达到了借助课题的研究对所学知识应用和反思的目的,加深了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适当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研究性探索

探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的状况如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为案例,以案例观察、记录、反思的方法,对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并不在抽象层次上评论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而是根据已有的文件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视角、功能、方式,作为衡量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的“尺”,来评判案例学校的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研究性学习问题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防范陷入科学主义、精英主义,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情趣与现实生活[2],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研究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3],并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完满个性[4]。

基于这些观点,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世界的研究;作为儿童观察周边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自己周边的世界。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另一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者石中英根据《纲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三个特征[5]。学者张华、仲建维也同样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个课程领域内,而是一种突破单科限制,强调知识多样性、综合运用的学习[6]。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特征也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与综合性。

三、某中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者观察记录

2013年10月中下旬,笔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论专家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文科班级开题报告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予以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同时观察并记录如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这两次开题报告会中,每个年级各呈现6个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这些开题报告的研究问题如表1所示。

2.开题中学生的表现

案例中,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组成6~12人的研究团队形式进行,并由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上台以PPT形式予以开题报告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显的“教师选题”倾向

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陈述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被选题”倾向——即学生在陈述研究的目的、选题意义时,讲述通常是照着念一遍开题报告,并且其讲述内容明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出现诸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这样明显的教师口吻。还有些学生在评审委员对某个选题的意义提出询问时,根本无法回答,旁边的教师赶紧予以解释说,“这个题目是老师定的,学生不太了解”。

(2)学习内容影响兴趣

以不同开题报告学生组的陈述表现来看,学生的陈述热情并非很高。仅有几组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陈述中,学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热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文电影配音》、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语校园剧、课本剧创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级语文与英语学科合作的《戏剧表演的生活化》。这些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节目;都需要学生通过表演形式进行成果展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如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观察反思

根据笔者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文科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笔者对本案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见。

1.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从笔者对该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来看,这些研究性学习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选题弱化了与生活的联系

从两个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选择中能够看出,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是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而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兴趣脱离很大。初二年级语文组的三个题目都是与课本课文紧密相关,是课本中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鲁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个途径,深化学生对鲁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级对《诗经》的相关研究也是基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中,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电影欣赏或话剧表演等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在开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政治、历史中的主题是大众阅读的首选,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对这类选题更加地热衷,初二年级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更像一个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学习这种主题学习应该具有的题目。

(2)教师指导缺乏学生视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学习方式,学生难免不适应,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一个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教师学职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不管是柏拉图的“助产士”,还是“爱弥儿”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现代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在说明教师的角色在于去“帮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仍然是传统课堂的延伸,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从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在“告诉”而不是“帮助”。这种指导方式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都显得“一本正经”,没有试图理解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二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与陈述过程中,教师干脆,学生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令人吃惊,学生可能直接陈述“本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语。

此外,在教师对学生开题的评论上,教师毫不隐讳自己希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本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想法,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对学习成绩或学生德育带来积极影响。例如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中的情感与表达》研究,教师在评价时建议学生更多体会“忠、孝、礼、义”等感情,而不是学生最初所提出的亲情、友情、爱情。

事实上,上述这些教师对选题、开题报告撰写及选题方向的指导,都集中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然与传统课程一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相违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教师指导都削弱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学习,应以儿童视角为主

设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应当体现主题学习的方式,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视角出发,自主地探索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还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计划制订者,削弱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事实上,北京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这种情况并非独此一家。笔者在山东省与云南省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题目选择来看也同样存在着儿童视角缺失问题。尽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学科教学,但它的主题学习性质更应该体现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地减少教师干预,还原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儿童自主对身边世界探索的本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话题。当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