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政策执行力及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力及影响因素

摘要:公共政策就是当局者,即国家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而公共政策执行就是在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手段,将政策方案内容变为实际的过程。换言之,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依照公共政策文中的指令实施相应变革,不断调整公共行为模式,直到其逐渐趋于符合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本文以公共政策执行力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展开探讨,分析了国内公共政策的执行现状,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 执行力 评价体系

执政部门要想履行政府职责,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所以,保障执行力是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行为和战略方向的重要基石,也是管理者践行职权,落实服务的根本体现。倘若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即便政策内容和决策目标再详细、再完善,也只是一纸空谈。

一、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理论基础

1.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

执行能力是基础,执行方向才是灵魂,是影响政策执行力的最本质因素。从本质上讲,公共政策执行力既包括执行能力,也包括执行方向,其整体是一个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而并非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若执行者只是片面理解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本质,或是简单将其与政策执行能力划上等号的话,必然会走入误区,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2.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标准。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评价标准必须遵循全方位、多角度的原则,从整体全局而论,要统筹政策执行的刚度、力度、高度、速度和有效度;从落实的执行效果和运用执行资源的角度去看;从公共政策的政府控制力角度去看。目前我国政府内部有时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难统一,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加以规范和约束,因此,加强公共政策执行力评价标准的建设,能够切实保障公共政策在实际执行中能够按照要求贯彻实施。

二、国内公共政策的影响要素与执行现状

1.公共政策的执行要素。

公共政策执行力是一种政策落实的综合体现力,其依靠执政者发挥自身的潜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公共政策的具体化,并结合转化和整合执行过程,达到符合预期政策实施目标的目的。通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可以看出,其构成主要受到以下几项要素影响:一是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的主体主要包括政策执行部门和相关人员,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我国政府机关的构成是由传统的官僚基本架构组成,通过明确的责权分配,形成庞大且稳定的“政府——部门——官员”三级行政系统。由上至下逐层延伸,不同的机构部门和不同的层级政府组成了纷繁交错的体系。而这种复杂和繁琐的架构必然致使政策执行的过程复杂且漫长。二是执行客体。执行客体主要针对政策的实施目标和执行政策所需处理的矛盾和问题。执行政策的目的绝非是为了让政策目标群体被动地、无选择权地接受政策的执行结果,而这就必然要求执行主体采取不同的形式去表现目标对政策的客观态度。由此也看出,政策问题的实施目标和政府的主体结构,在客观上都存在着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三是执行制度。执行制度就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约束执行主体行为的规则体系。从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要素间关系来看,执行制度就是执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规则。当社会处于集权体制中时,部门和官员的自由决定权和决策权很小,公共政策执行力大多数体现在上层机构的政策控制力;而当社会处于分权体制中时,下级政府和官员的自由决定权较大,这时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更多地由下级政府的创造力所体现。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上层政府过于集权,或下级政府权力过大的状况时,都将对公共政策执行力产生较大的干扰作用。

2.公共政策的执行现状。

公共政策反映了人民政府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因此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通常具极强的时效性,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部门行动迅速,争取在最短的时限内完成政策内容的落实工作。但是,现实中部分地方政府往往有意识地对公共政策采取“选择性”对待,如,上级领导催得紧、抓得严的政策会尽快解决和落实,而对其他“无关痛痒”的政策执行,则仅限于向下级传达通知,不了了之;还有的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时,凭空创设大量繁杂而又不必要的执行环节,如某县制定了修建水电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从制定首份报告算起,历经近三年的时间才敲定最终方案,期间加签盖公章多达1500个,相关文件和设计图纸重达350斤。如此臃肿的执行流程势必造成政策执行阻塞,政策目标实现缓慢。除此之外,还存在控制能力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当前,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内部腐败案件接连浮出水面,据社科学院近年最新调查研究表明,惩治腐败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首要社会性问题。由此,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严重缺乏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政策执行力的自控能力不足,缺乏规范权力的法律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政策的执行忽略了自律意识和民主作风建设,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策执行初衷。

三、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优化措施

1.强化执行理论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会涉及多学科领域专业,包括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初期过于注重政策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而对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的理论研究方面都是欠缺的,如果对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准备不够,知识资料储备不充分,都会使政策制定的初衷大打折扣。而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理论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执行效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但现在的理论知识大多仅限于单纯的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知识,而现实中的每个政策执行方向、执行内容和执行环境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公共政策研究部门必须依照我国特有国情,参考实际执行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加强。

2.保障执行过程质量。

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政策的执行,才能检验执行者执行力的好坏和强弱。因此,执行部门和执行者需要从多角度保障执行过程质量,首先,政府和部门要加强政策信息传播,保证信息传播力度;其次,要对政策规定认真分析,选取最佳执行方案;再者,要在执行过程中实现资源优化分配,强化各方人员协调沟通;最后,要正确把握执行的方向和力度,采取实时监管,确保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严控执行过程,使执行目的落实到位,净化执行流程,确保执行力的有效提升。

3.提高执行主体素质。

加强政策执行人员的政治素养,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的主体素质,是提高政策执行力、确保政策执行方向不偏离的有力保证,也是政策执行力本质要求的切实体现。因此,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应当不断加强知识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主体素质,逐渐加强政策执行的实践水平;相关政策执行人员也要以科学的执政思维规范自身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和大局意识,加强执行队伍的思想和行为建设,端正职业道德观念,不断完善公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结语

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进行政策绩效的初步探索,因此对执行力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在对政府执行力研究的过程中,对执行者的内在理论研究是不可忽视的,而加强执行理论研究,构建政策执行力理论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学者的钻研奉献。

参考文献:

[1]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05).

[2]申喜连.论公共政策的执行力: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

[3]姜佳英.新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张利周.“禁猪令”事件中的公共政策制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7).

[5]高迪.论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60).

作者:肖芷萱 单位: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