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动画对传统艺术的吸收融合

动画对传统艺术的吸收融合

经过动画制作者的不懈探索,我国动画创作在60年代迎来了其发展繁荣的高峰,动画片片种也丰富了起来[1]。曾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动画产品。

一、剪纸、皮影艺术与动画片的相关融合

(一)剪纸与皮影艺术

剪纸艺术是传统艺术的活化石,其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多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为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一方面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另一方面,它的造型原理、细节处理也无不渗透着人类的智慧。由于剪纸艺术是在纸上裁剪或雕刻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必须遵循“阳纹的剪纸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线线相断”的原则。如果把一部分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剪纸艺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在构图上,剪纸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以及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剪纸艺术的构图因素来自于民众对事物特殊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自于传统乡土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学思想。另外,还有一种艺术属于完整的戏剧,这就是中国独有的皮影戏。它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其所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的影人历来以雕镂精细、形象俊美、色彩鲜艳、结构严谨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2]

概括说来,皮影人物的造型有四大特征:第一,人物造型平面化。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第二,人物造型艺术化。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第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牙、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牙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第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未、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

(二)以剪纸、皮影艺术为主要创新手段的动画片

1.代表作品

1958年,万古蟾率领年轻的创作人员共同研讨了剪纸和皮影艺术,运用动画原理和电影手段,试制成功首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该片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间剪纸风格,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还为中国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片种。1963年,万古蟾再次导演的《金色的海螺》,在艺术和技巧上又一次创下了新的高度(图1)。该片获得印度尼西亚1964年第3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70年代以后,由著名画家韩美林担任美术设计的《狐狸打猎人》《狐狸送葡萄》等,都是风格鲜明,画面喜人的优秀剪纸动画片。其中《狐狸打猎人》于1979年获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电影节最佳美术奖。

2.艺术特征

剪纸、皮影片的造型设计以侧面像为主。根据剧情需要可能会制作几套不同大小的造型以适应不同景别的拍摄。造型完成后,根据剪纸人物造型画稿、动态画稿,按人物特点进行关节解剖,再使用人物各部位所需的彩色纸张进行绘制、镂刻、剪形,最后用关节钉或关节胶按解剖图装配连接,成为活动自如的纸偶。剪纸、皮影片的背景是用画纸通过绘画、剪形、雕镂、刻划等方式制作的,也可以使用细纤维纸张制作纸偶以及背景,拉出绒毛状边缘,用以模仿水墨画的效果。完成背景的刻划工作后,在将其贴在玻璃板上就可以使用了。由于剪纸片中所有角色和道具、场景均为片状,以平面的方式制作,所以剪纸片中的动作少有转体或以透视的视角运动。剪纸片的画面主要采用中国绘画的方式,即散点透视,讲究构图的完整性,不苛求细节,镜头内的主客观变化几乎没有,具有舞台化的视觉效果。

在《金色的海螺》这部根据同名长诗改编的优美爱情故事片中,万古蟾就深入研究了皮影、窗花、剪纸等的表现技巧,在此基础上,他采用“雕镂刻剪”的工艺,使静止的剪刻形象变得栩栩如生[2]。动作设计上,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动作操纵中,尽量发挥动画、皮影、木偶戏的长处,创造出独特的剪纸表演技巧,完美地展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通过剪刻艺术,该片呈现出浓烈的民族特色,同时塑造出了生动丰满的动画形象,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水墨画与水墨动画片

(一)水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之一,是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原料仅有水与墨,色彩限于黑与白两种,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

(二)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中国水墨动画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1960年1月31日,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试验小组,经过三个月的时间,使《水墨动画片断》试验获得成功。这项革新并非易事。它要突破动画片历来以单线平涂描绘形体结构的旧框框,必须创造出水墨形体的鲜明质感,使深浅、明暗的墨容,在动起来以后达到均衡统一而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就引起了绘画、摄影到特技等制作工序上的一系列的全新改革。

经过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反复实践,于1961年7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图2),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3]。水墨动画片的产生将中国的水墨画艺术与动画电影艺术相结合,将中国特有的古老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呈现于银幕之上,它的出现震惊了世界影坛,昭示着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的确立,作为中国动画业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傲然屹立于动画之林。

水墨画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出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蕴含着博大的传统人文精神,肩负着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由于水墨和动画的嫁接关系,使得这种责任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水墨语言在动画载体内的发展创新;二是动画凭借水墨语言的特点树立风格、焕发光彩。此二者虽然立足点不同,但是都以水墨语言的思想和形式为内核,以动画为传播方式。如仅仅3分15秒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夏》,就使用了三维建模、水墨画画法贴图来制作,因此,从视觉上看,俨然就是一幅会动的水墨画,蜻蜓落在荷花上的一刻,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三维空间。《夏》是一部动画短片,但动画设计上,却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说动画设计和传统艺术水墨动画相结合,还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那么,当“水墨”这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手法披上了数字技术的外衣时,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对传统艺术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由于动画设计提出的“艺术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传统艺术质朴、纯真的风格如出一辙,因此,动画设计要再创辉煌,回归传统艺术也就成了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