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艺术的核式结构分析

艺术的核式结构分析

一、艺术之核:EssentiaEthica①

对于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核式结构,大至天体,小至原子,其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于核心,以此论之,艺术的质量亦取决于它的核。什么是艺术的核呢?笔者认为,是面向思的EssentiaEthica,在某些方面,它从拉康的GrandAutre(大他者)出发,经由萨特的6tre—pour—au—trui(为他的存在),最后接近但不等同于列维纳斯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本体——Autrui(绝对他者)②。下面谈谈何谓EssentiaEthica。首先,EssentiaEthica是面向思的,或者说是精神的。这就是说,它将“比物体更容易认识”③,而且人类的物质生活绝不会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它的因,正如原子核外的电子云团的运动不会对原子核的构成和变化有什么决定性作用一样。其次,EssentiaEthica是类第一哲学的,或者说是类本体的。这就是说,它具有本体的许多特性,譬如客观性、普遍性、抽象性和规范性,可又不像本体那样只关注自身的存在,因其存在是足以自我论证却永远无法以有限语句确切言明的,正如原子核内的结构一样。再次,EssentiaEthica是内向伦理的,或者说其作用的指向是自身。这就是说,它首先是“为我(pour—MOI)”的,然后才是“为他(pour—AU—TRUI)”的,最后才是“为你(pour—TOI)”的@。这个看法与列维纳斯有联系亦有根本的区别。最后,EssentiaEthica并非静止不变的,或者说是绝对运动的。这就是说,它对外呈现的稳态是相对的,在内部量变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因的激励下,它的内容会发生类似核裂变或核聚变的质的变化,反映到人类社会运动上往往会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为了便于理解,接下来说说EssentiaEthica的由来。

西方哲学的渊源上,艺术从来都与伦理相关,但其关联的方式各异。亚里士多德倾向于把艺术看作是伦理的经验物。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在深入思考了以“至善”(即幸福)为最终目的属于任何存在物的既非“生产”亦非纯思辨的“活动”之后,把他的伦理学与人的实践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认为伦理学是讨论最高科学——政治学最自然的出发点口]。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不同于认知真理的逻辑论证,其本性不过是“摹仿”人的活动,是创作者运用自身的美感天性在实践中不带实用或功利的目的去再现生活,并由此表述了真理_2]。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把“善”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区别开来,从而在伦理学与政治学之间既划清了边界,又明确了两者间最重要的联系就是城邦的公民教育,而艺术是对公民进行伦理灌输的最适宜的方式I3]。斯宾诺莎则认为,无知是恶之根,艺术的伦理性在于它必须符合“上帝”(即作为物质与精神统一体的自然界,斯宾诺莎偷换并改造了该宗教语词的所指)的意志(即自然的规律),所以他说:“人的身体的结构本身,就艺术性而言,实远超过人类的技巧所能创造的任何东西,姑且不提我所已经证明过的,无限多的事物,无论我们从哪一属性去观察,都是出于自然的”l4j。休谟把他的伦理学建筑在功利主义之上,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决定论地决定了道德不可能来源于辨别真伪的知性,而是体验刺激的知觉的对象,“痛苦和快乐既是恶和德的原始原因,也就必然是它们一切结果的原因-[53。艺术家在运用大量推理、论证和反思后所创作的带上了人类智性的艺术品,展现的依然是以满足人类情感需求为目的的道德的美。

与休谟相反,康德把伦理学分为:经验的实践人类学和理性的道德学,并把后者提升到形而上的地位,认为自在、自为、自律的善意志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余东西的条件,甚至是对幸福要求的条件”_6]。因此,在他看来,艺术的伦理在于将优美升华为崇高,将至善的定言命令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嵌入艺术品。康德哲学的五位后继者: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分别用既包含自身又包含自身之否定(即“非我”)的“绝对自我”作为精神与自然同一体的“绝对”的启示,独立存在且化身无限的自由意志,出于同情的“动机”以及作为“已死”“上帝”填充物的“权力意志”各自建立起了不同的伦理学,对艺术与伦理的关系自然也看法各异,但都没有脱离康德哲学企图以先验存在物调和经验与理性矛盾的大框架。笔者认为,这与2O世纪以前科学相对缓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科学革命的撞击不足以动摇乃至终结哲学与神学时,对伦理与艺术的观察和诠释理所当然地会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连续性。2O世纪伊始,现象学诞生。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直接教导下,法籍立陶宛裔犹太哲学家列维纳斯受现象学与犹太教启蒙,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把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并将其建构在将对象性解构后呈现出来的超越了理性的自我意识之上。笔者认为,列维纳斯较彻底地反思和批判了数千年来西方哲学的主题——存在本体论,在这条道路上,他比乃师——一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海德格尔走得更远。因此,Autrui及其经验化身Autre是重要的。由于本文在某些根本观点上扬弃了Autrui,对列维纳斯的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EssentiaEthica。

对于Autrui,列维纳斯有两个根本观点:一是关于空间,他认为在异域中隐身着Autrui@,“我”认识“你”乃至认识世界不能无视它的作用,主、客二分法因而显得不准确;二是关于时间,他认为时间⑥与Autrui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都具有同样的不可经验性和无始无终的永恒性。这样~来,Autrui与主体之间在一系列连绵的时间断片⑦上彰显的伦理关系就必然上升为第一哲学。这种说法虽然带有现象学色彩,但显然有别于胡塞尔将时间纳入主体范畴,也有别于海德格尔将时间域与存在场等同的看法,表现了列维纳斯为将犹太教义融入西方欧陆哲学体系的同时对双方的继承与反叛。笔者认为,艺术虽然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历史的、黑格尔式的意识形态,但却不能无视这种独立性本质上来源于无意识④,唯此,我们才能通过艺术的理性揭示艺术品具有恒久价值的原因。这样,海德格尔时间式的Da—sein,拉康拓扑式的GrandAutre,萨特主奴冲突式的fBtre—pour—autrui就经由这无意识的通道到达了列维纳斯时空一体化的Autrui,并就此衍生出了本文的EssentiaEthica。必须指出,与列维纳斯认为整体性意味着Autre之死是一个历史的终结点不同⑨,死亡不属于EssentiaEthica,因为EssentiaEthica本身就是历史的Trieb。因此,在EssentiaEthica中如同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先哲那样谈论伦理的责任已经没有必要。

二、艺术之核外云团:VitaActiva

如同原子的质量主要地取决于稳固的核,电子绕原子进行着带有自旋的公转,概率论地呈现为核外云团。如果没有核外的电子云团,那么众多的原子也就没法结合生成世界万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艺术的外化运动比拟为EssentiaEthica的核外云团,它在核处于稳态时提供了艺术能量的表达。这一核外云团到底是什么?抑或,应该是什么呢?对前一个问题,不同的艺术本体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对第二个问题,在艺术的核式体系之下,艺术的核外云团应该也必须是VitaActiva。首先,VitaActiva是面向行的,即面向人的活动的。阿伦特用自己最具特色的三分法将vitaactiva解剖为仅用于维持生存和繁衍的劳动(1a—bor),有意识地应用智力和知识去改善生存与劳动方式的工作(work),以及不可预知亦不可逆——可用许诺和宽恕去部分地抵消这两种影响——的行动(action)。笔者所引入的VitaAc—tiva亦由此三者组成,但并不认为如阿伦特所言,这三种生活方式间的关系是一种排列顺序固定的简单链式结构,而应是一种零同伦的无限循环群的立体结构。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恰是对核式拓扑结构唯一正确的群论解读。

其次,VitaActiva是拥有无限维度的无限时空中一个属人的、一般是连续统的有限区域,而艺术正是该区域在某维度真子集上的投影,直观地看,也就是凝固了的、人的面向行的生活片断。历史借助艺术来凝固受到EssentiaEthica吸引和约束的VitaActiva以便被知识化,而这一过程就是艺术借助艺术品物质实例化的过程。再次,VitaActiva以生活价值为根基,以对生活价值的反动为最终目的,换言之,以功利性为此岸,以EssentiaEthica为彼岸。当人类沉醉于此岸的狂欢而忘却彼岸的存在时,艺术将成为预示VitaActiva解体和EssentiaEthica重构的第一声惊雷。这一过程,笔者把它理解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在艺术域必然存在的改写形式,而这一改写形式很好地揭示了艺术与生俱来的政治性。最后,VitaActiva是绝对运动的,这种运动是它围绕EssentiaEthica的公转与自身内部粒子自转的统一。VitaActiva的绝对运动性来源于EssentiaEthica的绝对无意识,因此它的绝对运动不仅决定了它的多样化的实体性,也决定了它的多样化的矛盾性。这样,以往对艺术本体无休止的争论就被它的自然核式体系终结了。

三、结语

哲学史与科学史比较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哲学在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的同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必然也会受益于科学的新发现。因此,在哲学研究中完全可以借鉴科学研究的思路,正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和维特根斯坦所做的那样。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虽然没有终结哲学,但哲学却再也不能无视科学的进步;对于艺术而言,则更是如此。在现代性的冲击下,艺术之核EssentiaEthica正悄然酝酿着一场剧变,正如杜尚的现成品替代塞尚的色彩和造型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所预示的那样。是故,本文从拓扑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艺术的核式结构,希望这一模型能更好地揭示艺术的本质。最后,本文从伦理出发建构艺术的结构,不便言出的另一个考虑是基于本国的历史现实:众所周知,儒教在我国思想史上的统治延绵2000余年,至今基本没有断续,因为“儒教同佛教一样,仅仅是伦理。但是,与佛教截然不同的是,儒教仅仅是人间的俗人伦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