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论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在加强对殷墟地下遗址科学保护的同时,为增强遗址的可视性,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展示方法,有效展示了殷墟文化丰富的内涵。地下遗址、遗迹的保护展示殷墟是我国第一个作为大型土质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结合殷墟遗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安阳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与展示并重,科学研究与服务公众并行”的理念,采用地下封存,地上原址复原展示、原址加固展示、原址揭露展示、原址地表夯土展示、原址地表植被或砂石标识等方法,在殷墟遗址先后实施了54号基址、乙二十基址等的复原展示、YH127甲骨窖穴的加固保护展示、M260大墓的加固保护展示(传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识、400多座祭祀坑的原址地表砂石标识展示等项目,将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土木遗迹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实现了科学保护与有效展示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土质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途径,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07年,“安阳殷墟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项目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奖”。

出土文物的保护展示殷墟出土文物大部分采用库房保存,虽一直妥善保存却无缘与公众见面,难以发挥有效价值。2005年,安阳市采取了安阳市政府投资建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展品的模式联合建设了殷墟博物馆,实施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被国家文物局称为“安阳模式”。殷墟博物馆的建成,整合了地方和中央单位的文物资源,使大批出土文物回归原生环境,较有效地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殷墟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殷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5年9月,从国家博物馆借展的司母戊鼎、妇好三连甗回乡省亲,成为轰动海内外的文化盛事。殷墟博物馆的“殷墟珍宝展”在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荣获“最佳创意奖”。

殷墟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蓬勃发展,殷墟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方法已经不能正确体现考古科研的新成果,不能完全适应遗址保护展示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游客的新需求。殷墟遗址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保护遗址与改善民生需协调发展殷墟遗址面积广阔,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30平方千米,大部分位于农村和城乡结合处。遗址区主要涉及到15个自然村,约2.7万人。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现有小企业20余家,大型企业2家。遗址区内的产业构成主要有以安阳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的重工业产业、豫北纱厂为代表的轻工业产业及大面积的农业产业区。殷墟保护规划已经纳入安阳市总体发展规划体系之中,未来针对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遗址保护的产业要进行调控,严格控制遗址区内产业发展,实施疏导区内产业向区外转移,调整重工业企业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方式转变,轻工业产业向文化服务产业转变,农业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远期,搬迁遗址区内全部企业。殷墟遗址区域内的产业调整、村庄搬迁、人口安置可谓任重道远。

(二)遗址保护、展示的观念和技术需要更新进步殷墟的保护与展示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表现在:现有展示手段相对单一,解说系统过于简单,无法充分展示遗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难以完整体现遗址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无法让普通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全面解读殷商文化内涵。展示面积狭小,排除绿化用地,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实际展示面积不足0.5平方千米;后冈遗址区由于发掘较早,遗址受现代建筑物占压,保存环境较差,展示条件不利,尚未进行展示;洹北商城遗址区,是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新发现,尚未进行展示。

(三)遗址公园基础设施急需改善宫殿宗庙遗址区和王陵遗址区隔洹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过2.5千米,两区之间虽有道路连接,但需绕行并经过若干村落,全长达到5.5千米,且道路通行能力有限、沿线景观与遗址区环境不协调。遗址公园内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产业发展缓慢,对三产带动小,尚不能完全满足殷墟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多重需求。

建设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的思路举措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指导意见之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殷墟大遗址保护必须跳出“就保护而保护”的狭义理念,将文物事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把握、去谋划、去实践,追求“文物保护、弘扬文化、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目标,切实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倾力打造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圣地。

(一)科学谋划,探索殷墟大遗址和谐可持续保护模式《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审批,2012年7月15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1]。我们要将殷墟规划与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契合,将城市的建设发展重点逐步向东、向南拓展,为殷墟遗址的保护让路,同时为安阳经济社会发展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区划、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转移和疏散殷墟遗址区大量人口和企事业单位,减轻殷墟遗址保护压力。设立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有效解决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等能够与遗址保护和谐共存的产业,最终实现殷墟遗址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研究,完整、真实地展现晚商都城格局与面貌殷墟被誉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摇篮”,经过80多年的考古发掘,现今可以明确殷墟遗址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构成,并对宫殿宗庙遗址区及王陵遗址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完全弄清遗址的整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考古发掘及科学研究工作。殷墟遗址已经有3300年的历史,地面上的建筑早已毁坏殆尽,也没有保存下来的文字描述和确切图像。因此,只能够依据甲骨文字、青铜器、商代建筑考古遗迹等资料进行推测复原。以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例,其现有的保护、展示方式和内容对殷墟宫殿的严整性、宏伟性、庄严性、复杂性表现不够,没有抓住商代宫殿制度的根本原则,没有体现商代宫殿制度的精神实质,割裂了殷墟宫殿建筑的完整性,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性遗存。仿建的宫殿与考古研究新成果存在差距。如乙二十组基址,目前将其复原成一座四周有回廊、房顶为双檐、四坡的单体殿堂。据2004—2005年最新的勘探资料和专家研究成果表明,乙二十基址东、西、南各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与乙二十基址组成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2]。因此,需要我们集合多学科专家的力量,将“殷墟布局探索与研究”列入重大科研课题,以宫殿宗庙区和洹北商城为重点,对其具体范围、布局和内涵、年代和变迁、建筑性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立足遗址,创新思维,研究制定殷墟宫殿宗庙基址、洹北商城宫殿基址、王陵大墓、甲骨窖穴、手工作坊等遗迹的复原、展示方案,利用光电技术、轻型材料等新技术,显示商代建筑和遗迹的三维模拟复原影像和结构,以求更科学、更完整、更准确地展现殷墟作为晚商都城的原真风貌,充分展示遗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创新理念,提升殷墟遗址保护、展示水平规划期内将在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内建设商代社会生活形态展示博物馆。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维,不搞传统的大体量场馆建设,在遗址公园内结合环境改造,根据考古研究成果,还原殷商时期粟作农耕、蚕桑纺织、家畜饲养、渔猎等景观以及手工制作、宗教祭祀、征伐战争等场景,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设计演绎,以实验考古学的形式引导游客参观、体验,打造一个开放式的露天商代社会生活形态博物馆。此举不但可以节约大笔建设资金,激发遗址地民众主动保护遗址的热情,同时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商代社会的风貌,全面提升殷墟的保护、展示水平。

(四)加大投入,完善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基础设施在保护文物安全和遗址整体格局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宫殿宗庙遗址区、王陵遗址区、后冈遗址区和洹北商城遗址区的道路系统,将四大遗址区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整治道路沿线景观,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需要。同时,为使游客得到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不断完善遗址公园内的管理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使游客可以在遗址公园内享受全面、温馨的人性化服务。2009年,为改善殷墟核心区环境风貌,安阳市政府筹措资金4.5亿元,对殷墟宫殿宗庙区西侧的花园庄村实施整体搬迁、绿化,规划建设大型殷商文化广场、“商颂”雕塑等具有殷商时代气息的设施。结合花园庄搬迁改造工程,可以将小屯、花园庄改造区建设成一处集文物保护、考古体验、生态观光、文化产业发展的考古遗址公园免费开放区。作为公园核心区的过渡区,让游客在进入公园核心区之前先有殷商文化的欣赏与体验,也可让游客在参观完核心景区之后继续品味、游憩。

(五)搞好创意,做足殷商文化产业升级大文章目前,我市依托殷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精品节目,制作了大型3D动漫《梦回殷商》;与台湾合作,创作了大型室内剧《汉字霓裳》;拍摄了以殷墟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家在洹上》、《第四片甲骨》等,取得了较大影响。下一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其他遗址公园的成功做法,如金沙遗址的祭祀大典、金沙太阳节,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作的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等,力邀国内外一流文化大师、影视导演,深入挖掘殷墟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世界遗产的知名度,制作一批高品质、高水准、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品牌,并将此品牌扩展到其他产业中,延长文化资源的产业链条,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六)扩大宣传,实施“殷墟珍宝走出去”战略2005年建成的殷墟博物馆,是殷墟遗址保护与展示中的最大亮点。由于属于遗址类博物馆,建筑规模较小,展览设计单一,且建成后展品更新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前,又一种成功的模式———殷墟珍宝全国巡回展正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2012年1月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殷墟宝藏———商王都珍宝展》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6月18日,又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到之处,掀起了一轮殷墟珍宝热潮。2012年10月18日,“商王武丁与后妇好———殷商盛世文化艺术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拉开大幕。该展览从商王武丁、商后妇好、武丁与妇好的生活、武丁与妇好的事功和武丁与妇好为殷商在文化艺术上的建树等五个方面,以280件(组)文物结合相关图文,展现了商王武丁与商后妇好以及他们所处的商代后期的社会生活画卷。这也提示我们,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大合作,以殷墟出土文物为媒介,实施“走出去”战略,让世界了解殷墟,让殷墟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结语

目前,对殷墟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尚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殷墟保护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通过科学、有效、系统地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重要遗迹,整治遗址环境,使殷墟成为遗迹景点众多、环境优美宜人的考古遗址公园;努力把殷墟建设成为安阳市乃至河南省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争取为遗产地带来良好的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殷墟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申文喜郭慧丽单位:安阳市殷墟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