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科教育视野下信息素养改革研究

学科教育视野下信息素养改革研究

[摘要]大数据环境下,学科教育多元化呈现出学科无边界的形态,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旨在研究开放网络学习环境下,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创新化的数据信息手段,以适应多元化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学科教育多元化数字信息素养

图书馆服务“双一流”的绩效评价要适应学科教育多元化的现实,我国大学学科教育的瓶颈主要反映在缺乏学科知识的创新与无法突显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传统的授课方式受教师脑力、经验、水平的局限,教学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主要精力消耗在教学大纲圈定的固化知识方面。多元化、高阶层思维的人才稀缺,是我国教育滞后于世界一流教育水平的主要诱因。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力、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指导教育改革的价值观又必然受到全球的社会观念、理论思潮的影响。[1]多元是教育的常态,教育要尊重差异,承认多元。[1]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思维和不同创造能力的独立自主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容器,不能强行罐装同样固定的知识,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差异。数字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具备对标准化的知识进行理解、执行、创新的能力,以应对非线性的随机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借此探索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目前的困境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对多媒体手段应用认知落后,教师缺乏先进学科知识的积累,惯性思维解决学科问题。如今,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数据库检索、网络参考咨询等文献信息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数字环境下多元化、个性化学科教育的需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必经之路。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不足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实质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全球信息化。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作为美国信息化产业协会的主席推出“信息素养”这一理念。美国图书馆学会于1989年定义这一概念,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及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此定义可以推断出何时需要信息,了解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判断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图书馆素养(LibraryLiteracy)与文献检索,主要是图书馆员以图书馆资源利用为目的,为用户讲解图书馆资源概况、所购数据库使用、专业文献查找、信息分析软件操作等内容,提供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阅读素养、科技查新和用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图书馆、资源、网络与数字化是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2]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局限于馆藏资源、馆员的学科知识及检索能力,停留在文献阅读层面。嵌入式教学的展开,需要图书馆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科研信息,将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信息伦理等渗透到课堂、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大数据环境下,馆员及学科馆员掌握的信息技术不足以支撑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素养,难以辅助、满足教师和学生所需。仅仅维持在信息搜集、检索、查找,不再适用于多元化学科教育,难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要素构成与优势

数字时代,学科教育走向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再独立于教与学、学与用,仅仅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部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要素构成包括传统的数据、工具、平台、阅读写作、科研创新、教育等,其优势是利用文献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打破与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与课堂教学、日常学习与生活、科研创新等融合,让用户体验进阶式的教育,由浅入深,由“青涩”走向“成熟”。[2]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不再是割裂的脱节状态,而是将信息素养教育真正的嵌入到学科教育当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合作,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对学科教育的作用

多元化学科教育,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旨在要求课堂内容更丰富、更个性化,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近年来,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自助能力提升明显,不满足于简单文献的查阅、数据库检索,想要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检索与使用技巧。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产生,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台、课程培训、科研服务,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科教育中,让受教育者从被动使用文献资源,到运用专业的逻辑思维,解决专业的问题。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科教育转型的作用

学科教育从传统灌输式、统一式课堂,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数据时代,信息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提出更多的需求。教师要不断突破多年的惯性经验教学,多方面汲取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运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是孤立的,可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超越学科边界,真正做到学科教育多元化,实现“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

(二)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由于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不同,数字信息素养教程要符合用户需求,学科教育中主要涉及的受教育者是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对信息有不同的诉求,作用也不同。在学习、科研工作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的运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信息,是明确的教育目的。掌握信息工具技能,检索文献、获取资源,正确的甄别数据信息、具备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升数字素养、数据素养,能够对专业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的评价,挖掘该学科领域中的重大问题、项目,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专业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

三、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的转型与重构

由于云计算基础及社会分工裂变效应,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满足这种变革,各学科知识量、学科细密分化衍生及知识节点内在联系复杂度呈爆炸式增长[3],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急需转型与重构,以适应各学科情境的改变与学科知识的暴增。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缺乏互动性、创新性,与学科教育脱节,新教育功能要改变学习方式、学习重点,不局限于人脑的记忆力,利用信息工具、信息数据等,适应海量学科知识的快速迭代。

(一)平台的转型

优质的线上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受众面广泛,大大提高自主与自助学习。可与“MOOC”结合,制作通俗易懂的网课,比如“平台使用导航与规则”“信息搜索的技巧”“网络安全与隐私”“数据库使用”“如何搜索关键词”等,平台上的内容可以随时使用、查看,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与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结合,制作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堂”,推送素养小知识文章,潜移默化地渗透,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平台上可设置“交流论坛”“留言区”,可以通过用户对平台内容的评价更新平台的内容,统计课程的观看频次,了解用户的需求,制作课程时多与教师与学生沟通,查漏补缺,与计算机学院达成联合,获取技术上的支持。

(二)线下课程的转型

线下数字信息素养课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面授课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互动,最直观地了解、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承办者,传统课程“如何查找纸质文献”“如何使用检索数字资源”,只是简单地介绍查找、检索功能,完全不能满足学科教育的改革,不能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也没有看到应有的教育成效。线下课程要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如“信息检索与利用使用技巧”“数据统计分析”“学科知识与信息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投稿”“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从最基础的信息工具使用、信息的甄别与判断,到专业的信息挖掘、评价。同时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健康使用数据信息,合法维护个人隐私、科研成果。课程内容要参考学科教师的建议,将信息素养能力转化为学科能力,支撑多元化学科发展,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学科馆员的转型

从信息咨询员到学科信息教育伙伴,学科馆员一直刷新着学科服务的深度,肩负着与教师、学生沟通的任务,在数字信息知识的范畴上,拓展学科教育内容。学科馆员要融入学科教育课堂中,花大量时间进行调查访问、研究探讨、开设讲座等,明确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提升自身的数字信息素养核心能力、数据库和数据格式向导能力、发掘和获取数据的能力、数据管理和组织能力、数据转换和互用能力、数据质量保证能力、元数据能力、数据策展和再利用能力、数据环境分析能力、数据保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伦理能力和数据引用能力。[4]学科馆员的转型要适应学科教育的转型,最终目的是将数字信息素养内化为受教者的能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科研服务的转型

科研成果是学科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在科研服务方面,不应仅仅提供科研需要的文献就结束服务内容,对于学术论文从定题到发表进行培训指导,从科研立项开始,到科研成果产出,参与并跟踪。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方向不同、目的不同,对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就不同,要具备各学科知识的文献数据信息及适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科研服务是考验数字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能力,整合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评估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手段,既要熟悉各学科知识,又对学科前沿热点有高度的敏感性,做到专业领域的咨询服务。科研服务的转型成功,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进阶的高手段位。

四、结语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定位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创新化的目标。大数据环境下形成学科交叉知识网络,对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评价、数据运用等提出更高要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文献查询、馆藏咨询、科技查新等单向服务功能,应与学科教师、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参与到教学当中,做到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数字素养、数据素养渗透到学科知识教学中。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课程、学科馆员、科研服务的转型,是数字信息素养教育逐级优化重构的过程,是进军一流学科的奠基工作。转型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阻碍,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整个学科团队的配合、提升数据技术能力、软件设备的俱时更新、学科馆员知识能力的储备等。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是适应多元化学科教育应运而生,也是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林伟庆.“多元适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2):25-33.

[2]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李玲.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3-9.

[3]徐战平.学科教育效能视域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8,(3):3-6,12.

[4]金潞.E-research环境下面向科研服务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3):70-74.

作者:娜丽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