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学科;科学;专业;方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ity planning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city planning to develop more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is to strengthen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ity planning special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by the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the practice of city planning must strengthe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scien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Keywords: city planning; present situation; subject; science; professional ;directio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话题的兴趣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践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专业建设的认识与探究也在不断深入,对于推进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密切相关,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相互协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导致该学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发展和一个城市的建设方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城市规划实践则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于城市规划发展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步骤不协调

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向多方向多领域发展趋势渗透,这种综合式的发展往往使得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与之不相应,跟不上当前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探究也引发了规划专业人员对于专业建设定位的思考,并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与专业建设还没有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

2、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有待深入研究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空白是我国城市规划长期以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却不适用的现象,应该要在大力强调城市规划学科拓展的同时,科学地对各个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探究并使其交叉领域知识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向导,如与城市社会学等相互渗透。所不同的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应始终以空间为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探究。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城市规划领域更应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城市规划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平衡,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革新进取,从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略。

3、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的价值观等问题更应受重视

当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和政策领域后,规划工作往往会遭遇价值判断困惑之类的问题。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规划,人们应如何权衡公平与效率?主张公平的人认为规划应该以社会的长期有效运行为依托。但对于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看,这种理念很难充分贯彻。但是若把效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则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将大打折扣,其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那些主张效率的观点的人们希望改革传统的规划理念,将经济学理论等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与专业建设中来,使之更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并被地方政府所接纳。

二、 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对策

1、 注重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并且许多学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都存在许多问题。况且,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体系还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来完成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统一的体制。而专业评估制度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国外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管理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加强对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效率。

2、 明确城市规划专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并呈现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得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有了空前发展并呈现出它的特色。探究国情,我国的城市规划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在城市规划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来自建筑学学科,将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建筑学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相对于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高等院校,有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可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并可以延伸至社区发展的领域,将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呈现不同的办学特色。

三、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具体实践

1、城市规划科学化应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应在规划过程中增强规划意识,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进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应树立整体观念和总体意识,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与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融为一体,树立全方位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意识,把宏观城市规划与微观城市规划,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通讯等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各方面因素,确保城市规划科学化具有具体的实践方向。

2、城市规划科学化应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城市规划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把城市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第一要素。城市规划应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整体大局来开展,而不能只强调理论规划而不顾具体实际。目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政策形势持续变化,城市规划要建立灵活机制,保持调整余地,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才是科学城市规划的认真负责态度。

四、结语

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相应知识的积累之上。城市规划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和新的经验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另外,由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特点,对规划工作者的知识经验要求较高,需要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多学科。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应建立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充实的知识积累之上,为城市建设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除了理论知识的完善,还应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先进的理论模式建立更科学合理地城市,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肖伟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动态规划布局方法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胡娜;论城市规划的价值理念与生态城市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章光日;关于新城开发热的冷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1期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字:旅游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 时空形态格局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管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管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 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关键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①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 ②学科领域根基: 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 ③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关键。

3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 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 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 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 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4 、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 ①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 ②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 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 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 本科专业的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 、环境艺术(文科) 、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 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管理学、游憩行为理论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 年制(或5 年制) 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 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高等工程教育 专业评估与认证 福建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20-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专业评估及认证,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福建工程学院在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以专业评估作为推动教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夯实学校办学的质量基础,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成立了专业评估与认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深入开展对以工程教育专业为主的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育工作

福建工程学院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育工作,是为了进一步转变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观念,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完善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强化内涵建设,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使高等工程教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工程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体系,推进专业评估的有效运作

学校建立了校内专业评估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紧密结合、校内专业评估制度与国家专业评估(认证)制度相互衔接、专项评估与整体评估有效融合的评估模式。在开展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院系评估、教研室评估、课程评估及专业调研等工作的基础上,聘请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学科专业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及咨询评审工作,充分吸收工程界、产业界的反馈信息,逐步形成适应新时期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组织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在评估目标和具体操作程序上力争与国家政府的要求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评估内容力求反映不同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基本要求,紧抓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因素进行评估,鼓励办出专业特色,强调对教育效果的鉴定。建立比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和校外信息反馈系统,强调对毕业生在校工程技术能力训练与就业关联度的调查,掌握有效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及建议。建立学校专业评估与认证办公室,在专业评建工作中负责制订专业评估规划,建立专业评估(认证)专家库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组织协调院系、专业和职能部门及时解决专业评建中存在的问题,培育专业参加校外专业评估与认证,保证完成校内外专业评估与认证任务。学校逐步完善专业评估与认证激励机制,将专业评估与认证结果作为院系年度考核及教学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对评估与认证成绩优秀的专业及其所属的院系在教改立项、教学评奖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专业认证奠定良好基础

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广交行业、企业的合作伙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提高了专业教育的水平,为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与各院系坚持开展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研究和实践,有计划地在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合作;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和高校同行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人才培养方向。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部级、省级、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同时,成立产学研办公室,以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励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促进学科基地建设。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确立了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创新创业特色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加快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学校正逐步完善配套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也包括教师培训提高的措施,探索和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建立人才互聘制度,注重从知名高校、企业、研究所引进、聘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依托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及校办企业,确定一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采取多种实践途径和形式,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并鼓励和支持教师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和申请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三)深入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了对专业认证的建设内容要求。通过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有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学校通过印发学习资料、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培训及专题调研等方式,组织教职工深入了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及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宣传、学习开展专业认证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推进相关院系、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强化产学互动与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以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建设,在建设双师结构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培育专业特色等诸多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以科研与工程实践项目为纽带构建工程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联盟,创新办学模式,培育办学特色。在评估教学质量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考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学生受益面的有效措施,关注学生就业去向、工作性质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度。同时,加强师生的国际交流,扩大国(境)内外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利用国(境)外师资、教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工程人才培养服务。

二、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

福建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是福建省唯一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城市规划专业。学校加强了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形成了培养城市规划综合型人才的学科专业群支撑平台。城市规划专业率先申请参加住建部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5月,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顺利通过住建部评估,学校成为全国第30所通过住建部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的高校,是福建省6所设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中唯一通过该专业评估的高校,也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第一所通过住建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的高校。

(一)紧扣评估标准,夯实办学基础

建筑与规划系发挥评估的导向性、激励性作用,对照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自查、自评、自建,系统总结本单位的办学历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试点改革为抓手,深入分析“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标准,构建了完整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具有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梳理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完善专业办学条件;进一步确立了教学中心地位,了解师生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调查收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专业办学情况的反馈信息,营造了全员关心教学、关心学生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产学研政合作,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在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研究院所建立城市规划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与长乐市规划局、尤溪县规划建设局等一些市县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实现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有利条件,打造产学结合、研用对接的平台。紧扣“海西”建设的文化战略,开展闽台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等专题研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通过加强产学研政合作,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工程设计项目融入教学,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及工程设计能力较强。自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办学起,每届都有学生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竞赛中获奖。

(三)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织专业预评估工作

校系多次邀请住建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莅校指导,了解校系的办学历史、专业教育、师资队伍、学生作业等基本情况;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邀请省教育厅和省住建厅领导莅校指导。每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院长系主任年会,专业教师广泛调研其他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经验。邀请高校与行业的同行专家与教育专家对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严格的校内预评估。专家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检查指导,不仅对专业建设发展的优势、不足提出中肯意见,对专业自评报告及教学档案材料进行审查,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现场考察,还为专业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校系采取了有力措施,开展了整改工作。

(四)全力开展评建,确保顺利通过评估

学校成立了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把专业评估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精心部署,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协调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建筑与规划系检查指导,并与教师座谈;校督导组针对专业评估的佐证材料及教学基本文件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确保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城市规划专业5万字的自评报告、30万字的自评报告附录及1万字的补充说明,30盒佐证材料、30门课程汇编、《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集》和《建筑与规划系系刊-城语》等基本材料,以及一至五年级学生作业展示、“海峡两岸大学生24小时建造邀请赛”作品展示及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办学成果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