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路径浅析

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路径浅析

摘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才缺乏问题日渐突出。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农村生源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问卷对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442名农村生源本科生返乡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缺乏丰富的政策宣传、完备的教育培养、精准的指导服务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加强“三农”政策宣传、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开展精准指导服务等建议,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供参考。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本质上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在进一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正逐步凸显[1]。农科大学生与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村同龄人相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水平,是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更能适应乡村发展需要[2]。农科大学生的返乡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学生本人以及农业高校的发展,也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籍农科大学生在情感方面更易接受返乡为农村发展奉献力量,是高校引导学生到乡村就业的重点人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引导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持续深化就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方向[3]。基于此,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农村生源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返乡就业意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高校推动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1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现状

农村生源学生在农业高校学生中占比约60%,是高校教育引导返乡就业的重点人群。本研究采取问卷的方式,对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农村生源本科生进行返乡就业意向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42份,其中男生199人,女生243人。

1.1基层就业意向强烈,影响因素复杂

在被调查的442名学生中,有361人(81.67%)愿意返乡就业;235人(65.1%)选择政策性就业(基层选调、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126人(34.9%)选择返乡创业(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等)。在问及“以下哪些因素会使你不愿意返乡就业(多选)”时,“工资和福利待遇差”“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较差”选择最多,比例均在50%以上。这说明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较强烈,较多的同学会选择政策性就业。影响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城乡之间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学生本身所学专业与地方工作的关系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1.2就业形势认识客观,前景认识不足

调查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有284人(64.25%)认为有些压力,79人(17.87%)并不了解,其他同学都对就业形势较乐观。在对返乡就业前景调查中,有301人(68.1%)选择不太了解,72人(16.29%)选择不了解,选择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总计69人(15.61%)。在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中,86名(19.46%)学生认为很好,认为比较好的有246人,占比55.66%,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同学共有110人,占比24.89%。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都有较客观的了解,但是对返乡就业前景及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不足,普遍较悲观。

1.3信息来源依赖网络,政策了解不够

在了解返乡就业信息主要来源时,59.73%学生选择网络媒体,通过学校了解的占比30.32%,通过亲戚朋友等其他途径的占比9.95%。在问及对返乡就业政策是否了解时,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分别占比68.1%、16.29%,很了解和了解分别占比4.3%、11.31%。在问及家人是否同意学生回到家乡就业时,31名(7.01%)学生家长不同意,剩余同学的家长同意或部分同意。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目前国家、地方鼓励大学生返乡工作的政策都有所了解。就业信息来源主要依赖网络平台,家长大多数呈支持态度,欢迎孩子学有所成,建设家乡。

1.4就业教育认可度高,专业结合度低

在问及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评价时,14.93%认为非常有用,47.06%学生认为比较有用,32.35%学生认为一般,仅5.66%的学生认为没什么用。这说明学生对学校就业教育认可度较高。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时,有78.51%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在影响返乡就业的因素中,有很多同学选择专业不对口,这说明就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度低,很大程度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2农业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丰富的政策宣传

农业高校鼓励引导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将就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地方先后出台了大量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例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4]。这需要丰富的宣传体系让更多的农科大学生了解政策并积极响应。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政策宣传面临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导致一些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意返乡就业,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教育缺乏“三农”情怀引导,对“三农”知识的宣讲及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返乡就业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平台,高校的政策宣讲手段相对单一,内容与涉农专业关联度较低。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学生积极返乡就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2缺乏完备的教育培养

就业指导课是引导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就业教育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就业指导课在教育资源、资金与手段等方面都有所缺失,学科定位相对模糊、课程类目设置不一且内容缺乏创新性,教材选择上也受到局限,没有形成较全面、完善的课程体系。有些任课教师较年轻,大多数为辅导员或创新创业学院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就业教育培养重点侧重于理论学习层面,没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融合,暂未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农科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涉农专业知识,更能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而农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对涉农专业的就业现状以及就业前景指导不够,导致很多农科大学生毕业后想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也愿意积极返乡就业,但由于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从而影响其就业选择。

2.3缺乏精准的指导服务

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服务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但当前的就业指导服务整体还处于普适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个人经历等,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个体优势。职业价值引导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学农不爱农”;就业前景指导不足,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发展前景,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理念传统,导致学生就业与市场大环境需求相脱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指导服务力量单薄,没有形成学校—企业—政府长效互动机制,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切实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指导服务人员不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所欠缺,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指导服务制度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大多采取“一刀切”的指导服务方式,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与价值。

3促进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引导农村籍农科大学生积极返乡就业,农业高校要在政策宣传、教育培养、精准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强完善,以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3.1加强“三农”政策宣传

农业高校要持续加大“三农”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科大学生客观看待城乡发展差距,了解返乡就业的优惠政策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厚植“三农”情怀,激发农村籍农科大学生的返乡热情,引导其将“三农情”与“中国梦”相结合,树立奉献“三农”的人生理想,争作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者和实践者,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作出新贡献[5]。宣传教育路径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将政策宣传融入思政课程理论教学,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结合当前国家政策以及“三农”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三农”情怀教育,让学生了解“三农”政策新进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树立奉献“三农”的理想。二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以及就业课程实践,帮助农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服务乡村技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发展同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三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将“三农”情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选树服务“三农”典型事迹,讲好农业高校“三农”故事,将“三农”情怀贯穿在教育培养各个环节,进一步激发广大农科大学生奉献“三农”的热情。四是积极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QQ群等宣传方式,精心组织策划,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实现立体化宣传,保证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政策信息,实现实时互动,厚植“三农”情怀。

3.2完善教育培养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学生处、教务部、宣传部、创新创业学院、各基层党委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形成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针对就业指导课程而言,要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课的定位,将其作为主流学科进行教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在原有就业课程基础上扩充内容,重视实践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学生服务“三农”本领。一是积极组建新型多元化教学团队,聘请有乡村建设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高校兼职就业导师。通过专题讲座、创新创业比赛指导、一对一帮助等形式教学,不断扩充教师团队。在此基础上,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扩充“三农”实践基地,提升本校教师指导“三农”就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6]。二是农业高校应结合所设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加强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专业内容经过就业教育途径实现就业引导,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一批服务乡村发展的人才。三是基于自身创业就业教育实际和学科方向,制订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且独具农科特色的评价体系,建立联合评价主体,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评价内容,突出价值导向。根据评价形成反馈结果和意见,及时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培养体系和创新农科大学生培养方式提供多角度的有效指导,从而促进农科大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3.3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水平,农业高校应充分考虑农村籍农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据学历、年级、专业、兴趣等因素,对农科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分层,摸清其就业意向,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就业指导帮扶台账,做到底数清、方向明。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比如针对低年级同学以兴趣引导为主,将园林专业同学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设计方面引导等。通过体验式就业服务,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亲身体验,进一步坚定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明确服务“三农”目标。学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公益基金等加强合作,建立多维度服务体系,促进就业教育服务的精细化、精准化。在技术支持、法律援助、媒体支持等多方面为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将学生就业需求与乡村发展精准对接,构建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就业教育生态体系[7]。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应积极与学工部、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就业联动机制,共同商讨解决学生返乡就业的重难点,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更加精细化。不断扩充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专业本领,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教师将“三农”情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返乡就业提供指导服务[8]。

4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农业农村的发展更需要大量青年人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农业高校推动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涉农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扛好“强农兴农”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农业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主阵地,积极探索涉农高校推进农村籍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路径,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一线,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作者:李媛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