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探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探析

1分析方法和步骤

1.1指标选取

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标,是定量分析研究的前提。根据代表性、综合性、可获得性及区域性原则,从影响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出发,选取了农民人均纯收入X1、农村劳动力X2、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X3、有效灌溉率X4(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X5(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X6、单位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X7、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实物量X8、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X9共九项指标作为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变量。

1.2数据收集

在确定指标的基础上,收集了1982-2004年与各指标相关的数据,计算生成系列指标值。由于兰州市在行政区划上的变更(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兰州市的白银区和皋兰县的强湾、武川、水川3个乡划归白银市),同时考虑到所选指标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可比性,将兰州市1982-1985年的相关数据扣除白银区的部分,由于资料收集的困难,强湾、武川、水川3个乡的数据仍包含其中,但认为这并不影响整体的分析结果。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首先,为了删除动态数据中价格变化的影响以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变动情况,将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的名义价值按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78年100)转换成实际价值。同时,为了保持指标的同趋势化,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将分析中的逆指标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转换为正指标。其次,为了克服由于指标间的量纲不同对统计分析结果带来的影响,对原始数据按指标(即变量)用以下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2]。xij=xij--xjsj(i=1,2,3,…,m;j=1,2,3,…,n)sj=1N-1∑Ni=1(xij--xj)2(N:指数个数)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的数据在农业综合生产力指标(农业总产值)与9个影响变量之间进行皮尔森相关(PearsonCorrelation)分析,分析结果(表1)。同时,为了使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能相互验证以增强数量分析的科学性以及为进一步显示各因素综合影响力的动态变化,又对9个影响变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法),分析结果(表2),影响因子综合得分(图1)。影响因子综合得分的表达式为:F=(55.392*fac1+23.328*fac2+12.6*fac3)/91.319,F为影响因子综合得分,fac1、fac2和fac3分别为三个因子的得分,55.392、23.328、12.6分别为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91.319为三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

2结果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中(表1),X4、X6、X8和X1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34、0.978、0.893;X2和X3次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0.845;X5在5%的水平下也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18;X7和X9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和0.37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表2),在所选影响变量中除了X5(共同度为0.681)外,其他的8个变量都很好地被三个因子所解释(其共同度均在0.9以上);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去方差的91.319%,说明所选的三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在因子1中,X1、X4、X6和X8最重要,载荷分别为0.964、0.904、0.965、0.935,X2和X3次之,载荷分别为0.776、-0.773,所以认为因子1主要概括反映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社会经济影响,且因子1的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55.393%,说明社会经济条件是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子2中,X5和X7最重要,载荷分别为0.664和0.922,所以认为因子2主要概括反映兰州市农业在农村用电和复耕方面的条件,因子2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23.328%,小于因子1。因子3中,X9最重要,载荷为0.925,认为因子3主要概括反映自然灾害对兰州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3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较小,为12.6%。从图1可以看出,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条件虽在不同的年份有上下波动的现象,但在1982-2004年间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当然不可否认其提高的速度比较缓慢且幅度不大,特别是在1987-2000年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的农业政策的影响。两种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说明所选取的分析方法是科学合理的。综合两种方法所得的分析结果,各因素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农业灌溉、机械条件及化肥施用量是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效灌溉率X4、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X6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X8与农业总产值具有最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34、0.978),载荷量也很大(在因子1中的载荷量分别为0.904、0.965、0.935),说明农业灌溉、机械化条件及化肥施用量是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004年,兰州市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实物量)平均为632.86kg/hm2,相当于1982年平均施用水平148.21kg/hm2的4.27倍,化肥的普遍使用推动了兰州市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这与尹希果等[3]和吴玉鸣[4]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影响因素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与全国化肥施用量的平均水平(2004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为356.55kg/hm2)相比,兰州市农业生产化肥平均施用水平较低(2004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为181.08kg/hm2);而且在我国还普遍存在农用化肥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兰州市同样如此,说明通过增加化肥施用量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来提升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根据兰州市不同地域的实际条件,在继续适度增加化肥施用量和扩大化肥使用面积、提高化肥利用率,从而增强其对农业产出贡献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有机结合使用,防止污染,发展绿色农业,是兰州市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兰州市属于温带内陆半干旱气候,降雨量少,水资源贫乏,再加上多山的地形(耕地面积中条田面积仅占17%,水平梯田和条田面积共占46%),致使灌溉条件成了影响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因素。80年代以来,兰州市农业灌溉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效灌溉面积由1982年的5.36×104hm2增加到了2004年的7.73×104hm2,有效灌溉率在此期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但兰州市农业灌溉条件总体上仍处于低水平,2004年的有效灌溉率为36.54%,小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41.89%。因此,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是兰州市农业综合力持续提高的重要保障。20多年来,兰州市农业机械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82年的60.67×104kw增加到了2004年的125.38×104kw,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82年的2.54kw/hm2增加到了2004年的5.93kw/hm2,超过甘肃省和全国2004年的平均水平(甘肃省和全国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3.89kw/hm2、4.92kw/hm2)。表面上看,定量分析结果(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兰州市农业总产值之间较高的相关系数及其较大的载荷量)似乎与兰州市多山的地形和较低的农业机械化程度(2004年兰州市机耕地占总耕地面积44.43%,机播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69%,机收面积占农作物总收获面积7.9%)的事实不符,但认为,作为一个人口超过300万省会城市的郊区农业,农业机械总动力在兰州市农业灌溉、运输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认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兰州市农业综合力提高的重要条件。

(2)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劳动力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X1和农村劳动力X2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855),在因子1中的载荷量分别为0.964、0.776,表明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劳动力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但其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贡献却不及农业灌溉、机械条件及化肥施用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业生产者来说是最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驱动力,只有保证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纵向来看,兰州市农民收入水平确实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86元提高到1990年的509元和2004年的2550元,按可比价格(78年为100)计算,2004年比1982年增长了6倍,可见兰州市农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意义重大。但横向对比不难看出,兰州市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低下,比全国2004年的平均水平2936元低15.14%;且增长速度缓慢(1982年到2004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6.14%)。因此,通过各种方式以及政策手段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兰州市农业综合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农村劳动力对保证兰州市的农业综合产出仍然不可忽视。兰州市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多山的地形结构以及特大城市郊区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决定了兰州市农业产出的增长必须要依靠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近年来,随着兰州市总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日益增多,由1982年的53.27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70.31万人,增加了40%,为兰州市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但兰州市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3hm2),加之资本、技术投入少和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效率按78年不变价格1982年为462元/农业劳动力,2004年为1727元/农业劳动力)。劳动力只有与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兰州市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限制了他们获得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能,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3)土地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X3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5,在因子1中的载荷量为-0.773;耕地复种指数X5与农业总产值在5%的水平下也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418),表明土地仍然是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但随着兰州市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以及其他不同形式占用耕地致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由1982年的23.93×104hm2减少到2004年的21.22×104hm2,年均减少0.12×104hm2)。由于受制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单纯依靠维持土地投入量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已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要增强土地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贡献,只有通过改变粗放式的土地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生产程度,从而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率来实现[3]。而兰州市相对较低的耕地复种指数(1982-2004年年均为0.94,2004年为0.93,低于甘肃和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7和1.18)及其与农业总产值较低的相关系数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兰州市农业生产上科技投入的低水平和依然没有摆脱粗放式经营的现状。

(4)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分析中只选取了农村用电量来表示兰州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单位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X7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7,居于倒数第一位),其在因子2中的载荷量为0.922,表明农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贡献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位于最后列。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资金等外部投人的增强和科技含量的提高。长期以来,由于整体经济的落后使用于农业的投资增长有限,集体和个人以及其他渠道对农业的投人在不断减少,致使兰州市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农村电力使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影响了农业产出的提高。从图2不难看出,兰州市农村用电量在20世纪80年末上升幅度较大,1992年达到最高,此后不断下降。1999-2004年兰州市农村用电量每年平均为36706×104kwh,只相当于1988年的水平;2004年兰州市单位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1688.19kwh/hm2,虽高于甘肃省同期的水平953.12kwh/hm2,但远远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3024.47kwh/hm2。而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入一直很低,兰州市在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用于第一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分别为3776万元、80474万元和155172万元,占当年兰州市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0.38%、3.57%和4.19%。因此,在不断提高农业投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提高水利电力化程度,不断扩大灌溉面积,增强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保证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持续增长打造一个坚实基础。

(5)自然灾害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明显。由于自然灾害的偶发性特点,使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X9与农业总产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71,居于倒数第二位,在因子3中的载荷量为0.956),但自然灾害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制约作用仍然比较明显。农业是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产业部门,而兰州市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资金投人少、农田水电设施薄弱,造成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影响大。在1982-2004年间,兰州市平均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为40.81%和33.27%;自然灾害中最为主要的是旱灾,2004年,由于旱灾造成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总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78.65%和84.33%。为此,必须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灾害抵抗力,要保证每年投人一定数量资金,加强气象预报服务功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

(6)科技、教育及相关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教育及相关制度政策等对区域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都会产生一定影响[1,5,6]。由于获得历史数据和统计上的困难,未对其作定量计算分析。农业是一个受社会生产力和自然双重作用和制约的基础产业,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要加大农业中科技含量,增加农业中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减轻农业遭受自然风险成本,促使农业生产形成一种长效的增长机制[7]。吴玉鸣[4]在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中得出:农业科研与开发以及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素质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作用大。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不乏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但由于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制约以及广大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低下,整体社会经济水平低、对农业投人资金不足,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相对脱节等原因,致使其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发展缓慢,农技推广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兰州市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相关制度政策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很大[1,6]。兰州市的农业生产既受到诸如税收、补贴、投资等的国家宏观农业政策的影响,也与兰州市的地方性政策如为鲜活农产品运输而设的"绿色通道"等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还会受到农村金融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等制度因素的影响。兰州市相应的制度政策实施起步较晚,力度较小,这也是阻碍其农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一个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化,农产品流通市场与农业信息资源市场建设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年来,兰州市政府在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建设和农产品物流及农业信息资源市场建设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为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保障。但由于许多农业经营者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意识,农户经营的小规模和分散化,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改良率低,致使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市场风险高。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和服务的不健全和不到位,许多农民仍缺乏"种什么、怎么种,去哪买,哪里卖"等能准确反映市场供需要求的信息,生产经营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和"卖难"等的问题还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制约着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