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改革及选择

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改革及选择

加大高校改革力度,增强合作运行后劲高等农业院校要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科技支撑;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使其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实习场所,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孵化器、产出地、辐射源,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样板和整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平台。增加合作的积极性,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农业产业具有地域性强的特点,要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性,

不断探索与构建农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通过采用“行政搭台、科技唱戏”的运行方式,带动农业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区域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场”和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探索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开拓成果转化直通道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明显,高等农业院校应发挥其“科研领地”的重要作用,为区域产学研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科技与农村、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接,开拓一条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直通道。高等农业院校要以自身科教优势和科研成果为依托,将学科发展与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通过项目经费支撑,直接进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示范基地,努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等一系列服务路径,缩短成果转化时间,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与应用力度。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倡导平等互利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稳定和持续的动力。其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即政府通过组织、计划、政策、法规等来推动的外力;其次来自产学研合作三者自身发展目标、任务和利益需求产生的内力。产学研合作各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此构成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在合作中认真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则能大大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如果合作中某一方出现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益损悬殊,就会失去合作的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要素重组和技术成果转让的运作过程,因此在利益分配时,各方要以平等身份进行协商定价、参照定价或评论定价。同时,不论采取何种定价方式,都要特别注意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承认知识对生产劳动的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利益,并逐步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施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创办科技园区已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加速产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主要创新源泉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要积极构建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见图1)[3]。该模式的内涵是:高等农业院校要在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依托大学的科技优势,整合学校的科技力量,坚持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通过共建各方的优势和共同努力,积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加速发展。其中,地方政府是科技园的“强大后盾”,主要为开拓科技园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启动入园项目、提供综合服务等;高等农业院校是科技园的“学术发动机”,以其较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实力为科技园提供众多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由政府推动、以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构成与实施,主要包括“三区”和“四结合”:“三区”即科技园中心区、科技园示范区、科技园辐射区。“四结合”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提高科技园的创新能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科技人员、企业与农户相结合,强化“公司+科教人员+基地+农户”的创新型经营模式;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与大规模产业示范相结合,增强科技园的辐射带动功能;学校与地方政府相结合,共同为科技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

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农业大学、企业、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4]。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农业大学、企业、农业生产部门和科研机构等围绕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突破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农业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农业技术平台,实现创新农业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农林创新人才,加强农业人员的交流互动,促进农村发展,促进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产学研联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产、学、研三个主体,而且还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构建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模式时有必要把这些相关要素考虑进来,形成多层次的产学研联盟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联盟模式的主体部分主要指产学研联盟的主体组织,其中包括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生产部门与农林企业等,各方本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形成多角度、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模式。政府和社会为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辅助部分,在农业产学研联盟模式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引导工作尤为重要。“金融组织和中介机构为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服务部分,主要为产学研联盟主体部分提供资源支持。此外,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构造中还包含着政治、经济、资源、技术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为主体层提供资源保障和市场渠道。在这一模型中,各层次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产学研联盟目标的实现。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只能从各个层面入手,探寻开展产学研联盟在各相关层面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实施科教兴农示范县(市)模式建设科技兴农示范县,主要是运用农业高校拥有的雄厚科教资源,支持一个或多个县(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使示范县(市)的农业发展得到稳定的技术依托,旨在通过农业新技术的科技推广与转化,在实施地点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也要使示范县(市)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和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出地、孵化器与辐射源[5]。在科教兴农示范县(市)的具体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整合学校内部和校际资源,结合示范县(市)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有利条件,针对示范县(市)经济发展,通过对接项目、交流人才、共建实体等不同方式,加强与示范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联系,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合作互赢。具体讲,应做好“五抓”(见图3)。第一,抓典型引路。首先,抓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项目。各种示范项目不但要在典型镇村内形成较大的规模、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同时要为全县(市)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二,抓科技培训。高等农业院校要与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和科协组织紧密合作,加大师资培训、科技管理培训和现代远程培训力度;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市场经营知识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等,努力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其掌握科学技术的本领。第三,抓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民寻找新的致富门路,使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在农民的田间得以迅速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第四,抓成果转化。要利用科教兴农的有利时机,将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成长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首先应用推广,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培育一批新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五,抓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使科教兴农示范县(市)运作规范化、科学化。

实施以农业院校专家为核心以技术传播为纽带的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农民和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农村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到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的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群众需求,是农村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农村科技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举措。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有力地加快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机制体制创新。高等农业院校就要根据自己特点,积极构建以农业院校专家为核心、以技术传播为纽带的科技特派员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公益型无偿模式和创业型有偿模式(见图4)。公益型无偿模式指科技特派员把新品种、新技术无偿提供给农民,以提高种植和养殖业产量,帮助农民致富。这其中包括典型的三种服务形式:一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责综合服务。工作站将市、县两级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整合到各服务组,纳入工作站统一管理,有效地整合乡镇各类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二是点对点个人服务。采取“贴身短打”式的服务,通过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推动广大农村形成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热潮。三是以点带面服务。科技特派员以示范基地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平台,辐射指导带动周边农村、农户创业。创业型有偿模式是指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取得合理合法报酬。其中包括四种典型的服务形式:一是技术入股。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其他科技人员或特派员之间联合投资兴建实体,按股分红,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服务的价值。二是技术承包。科技人员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以及经营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一定数量的资金,对原来经营不善的企业或生产设施进行承包经营。三是组建公司。科技特派员以独立法人身份出资建立农资经销、良种繁育经济实体,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组织农民统一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四是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

实施以网络技术远程教育为载体的产学研虚拟教育模式农业产学研虚拟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农业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以远程交流为主要特征的、以国家意志保证的合作教育模式。实现“虚拟合作教育”的技术依托是教育网络。“产学研虚拟教育”模式就是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向农民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6]。以网络技术、远程教育为载体的产学研虚拟教育模式,就是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达成一种比较松散和平等的合作方式。因此,一般是以产学研合作信息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电子阅览室、企业的信息网络为依托进行资源共享(见图5)。该模式主体为高校、农民、涉农企业及内部的信息化组织,如图5中产学研合作信息网是专业从事先进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合作信息交流的网站,是产、研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其宗旨是为涉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各大农业高校提供技术合作、信息交流的服务平台。高校电子阅览室可以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局域或广域的网络环境,使其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还可以采用电子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企业信息站全面收录当地或全国多家企事业单位的详细信息并实时更新,向广大农民免费提供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企业行业动态等信息。各主体通过信息化组合,形成一种没有固定组织实体的虚拟网络关系。

作者:李国杰张彩虹杨思尧刘广林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计量测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