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摘要:选取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发现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缺少就业方面的校企合作、政府缺位、缺少有效撮合机制和监管体系等问题。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校企合作

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产业整体进入平稳增长期。电子商务产业已经带动3700万人就业,但同时,当前的从业人员数量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企业中仅15%的企业表示人员稳定,能够满足运营需求,85%的企业表示由于人员不稳定、业务规模扩大等原因,企业存在明显的人才缺口,仅湖南省一省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便超过40万。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培养出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需求应是其在办学、教学过程中首要关注的问题。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高校达1619所,其中本科院校474所。每年电子商务本科毕业生逾2万人,但专业就业率普遍偏低,许多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定位不够清晰,无法明确区分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因此,改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能力,明确其自身定位成为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办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高校中的电子商务专业存在“行业人才需求大,毕业生专业就业率偏低”的困境,很大程度是由于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即用型人才”的需求导致,校企合作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以科研为导向的高校专业可以实现成果转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可以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1.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现状

众多学者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研究,虽然其研究的对象以就业导向更强的高职院校为主,但结论同样对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很强参考意义。赵浩兴、刘晓明(2005)[1]在分析发达国家中许多成熟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整合-互动”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包含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三方面的整合系统与理念、学习、创新研发三方面的互动系统;何伟强、刘晓明(2008)[2]对“整合-互动”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引入政府和市场要素,指出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市场是中介。张永良、张学琴(2007)[3]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最终在学生毕业时由企业依据协议安排学生就业;于桉、韩大伟(2007)[4]提出了“2+1”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1年的学生顶岗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的社会实践时间,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但该模式仍然存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在矛盾。以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董馨等(2014)[5]从理论支撑、合作模式、实践教学、科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内容,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协同创新和科研创新两大体系架构;张建青(2016)[6]从结构洞理论视角出发,发现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第三方机构存在角色定位偏差,服务指导能力弱、监督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出第三方机构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纽带作用。通过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经历可以发现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研究对象多为就业导向更强的职业教育院校,而以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和创新较为缺乏,不足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其次,以高校特定专业和企业行业为校企合作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较少,各专业和行业均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仅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缺少针对性,不足以为特定专业和行业的校企合作提供具体指导和借鉴;而从实际应用方面来看,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涉及的部门较多,同时缺少利益协调机制导致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效率低下、利益冲突的情景,实践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2.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为深入剖析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本文对我国专业院校、本科院校现有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部分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归纳。

3.地方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主体涉及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内容比较丰富。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本科院校缺少就业方面的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均有探索和实践,但两者在开展的侧重方向上有明显区别,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推动学生就业方向,本科院校的开展方向大多集中于项目研究、协同创新方向。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即为就业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多元化,其核心竞争力既包括学生就业质量,也包括学校的科研水平、创新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调查发现,每年我国本科毕业生与专业毕业生人数相当,截至2016年我国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超过80%,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对高校核心竞争的增强,也是高校“以人为本”的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3.2校企合作机制中缺少有效的撮合机制和监管体系

当前合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校企合作开展和进行过程中的主要动力,政府虽然在政策方面支持,但缺乏具体推动措施,导致部分行业企业和高校虽有合作需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配对机制而难以达成校企合作的现象发生。同时,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以高校和企业的自觉性和相互信任为主要保障机制,缺少政府或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导致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浩兴,刘晓明.构建“整合-互动”(II)型高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05,(06):5-8.

[2]何伟强,刘晓明.“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0):76-77+95.

[3]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51-52.

[4]于桉,韩大伟.“2+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44-45.

[5]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7):59-63.

[6]张建青.结构洞视角下基于第三方机构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181-186.

作者:李昕宸 廖新平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