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科技创新供求问题及对策探究

乡村科技创新供求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我国乡村科技创新亟待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过程中,存在供求不平衡、生产与需求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等供求问题。为优化乡村科技创新机制,要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消除供求矛盾;推进科研创新与产品的整合;加强农户培训教育,激发创新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乡村科技创新;供求机制;多元利益主体

一、引言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已经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乡村科技创新发展越来越迅速。众所周知,要研发农业科学技术,满足乡村科技成果受众,就要依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提供必要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等。在多元利益协同的目标下,提供各类先进技术的科研部门要通过最低的成本来换取高额的利润,而先进技术的需求者则希望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故而也就出现了乡村农业科技创新供求不平衡、科研与资源关联度不高、科研创新偏离市场需求等困境,影响着我国乡村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根据相关困境进行研究与讨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乡村科技创新供求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供求不平衡

当前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实行激励机制,缺乏将客户成果推广的专业人才,再加上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尚未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高。另外,目前农业科技创新的供需关系不匹配,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等是农业科技研究的主体,是农业科技的供给方,但是他们一般远离市场,对需求了解不够,最终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不一定是市场所需求的,而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的需求方,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供给方提供的科技成果,这样就导致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适配。

(二)农村科研与生产资源的关联度不够

目前农业科技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农业科技研发机构诞生之初,就存在着规模偏小、性质不稳定、功能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严重限制了农业科研向着集团式、多功能、复合型项目方向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科研项目远离生产实际,农业科研未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这些都限制了农业供给关系改革的推进力度。农业科研创新项目一般都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研发阶段的农业产品有着不同的产业化特点。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农业的生产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农业科技项目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科技研发、新品种试验、农业科技成果广泛推广、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等过程,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各有特色,分属不同的主体来实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组织,如果其内部不能有效协作的话,就会对农业客户创新成果的顺利推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使农业科研

偏离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创新进程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诸多农业科研机构为了让政府为其提供更多的研发资金和支持,就偏重构建和推进与政府的沟通。政府主导模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便利之处,当科研项目成立以后,政府可以稳定地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可以让科研人才心无旁骛地进行科技研发。然而政府主导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会导致大多设立的科研项目都倾向于符合国家政策,满足政府需求。即使知道科研项目并不适合市场需求,最终也不一定能被农业市场接纳和投入实施,但是因为国家会投入资金支持,所以不影响项目的设立和研究。尚不完善的农业科研市场体制,无法合理调配农业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不能建立以农业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农业科研新体制,此外,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也不能切实与市场需求相符,也缺乏必要的制度引导科研机构加大对市场的调查和认识。

(四)信息不对称性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行成本

由于农业科研活动存在信息内闭的特点,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农业科研机构方面因其自身的优势,掌握着绝对的科技项目信息,远比农业科技需求方掌握的要多得多。农业科研机构凭借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与科研成果需求方进行博弈时处于上风,不断缩紧需求方的利益范围。这些都在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成果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和适配度,从而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瘫痪,制约了乡村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外乡村科技创新供求机制的特征

(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业科技供求有效对接

通过对国外农业领域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推广宣传,均注重以需求作为基本导向,致力于采取更多的创新手段,促进各方主体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科研层面来看,以美国为例,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工作中,研究组织以及选题等方面均是以基本需求作为导向。在美国相关部门出台的《2018年美国农业法案》中,结合当前所存在的各类问题成立与之相匹配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在2020年,为了促进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则发表了《美国农业部科学蓝图—从2020至2025年科研方向》,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作为研究的指导方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在科技推广领域,例如在日本以及荷兰等国家,则采用构建推广体系的组织机制,将所存在的农业科技需求反馈与知识技术输出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科技供求关系的融洽度。就像荷兰建立超20个相应的联络办事处,作为科研、教育与推广各环节有效转化的桥梁;而日本的重点工作是在农业科研的供求方和需求方之间普遍设立专门的指导员,通过采取适应性试验的方式,对实用新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及应用。

(二)调动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能动作用

对于不同国家来说,企业的战略地位也会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例,在相关领域中企业位于附属地位,而法国却对私人企业研究机构予以了高度重视,其地位甚至可以与政府科研机构相持平。然而针对农业发达国家而言,更加倾向于刺激企业产生更多的积极性,加大创新力度,对此所采取的政策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例如补贴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比如美国,不断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优化,鼓励私人企业投资育种产业和基因工程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荷兰政府为了促进跨区域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推行了可持续动物产品技术创新的补贴计划,旨在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扩大小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收入途径。法国则制定了法律制度,同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采取多种方法措施为乡村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优化乡村科技创新供求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来减少供求关系的矛盾

有效增强供求双方要素资源的培植,鼓励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重点转化优质的科技成果,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性。着重调整结构,不断推行农业机械装备、种业、生物肥料等现代化产业科技的转化,推动农业转型的进程,完善供给体制。着重品质的提升,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科技、清洁生产科技等技术整合和转化步伐。着重效益提升,不断发展健康养殖、高效生产和疫病防控重要科技项目,还有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的农业项目等科技的整合和转化进程,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休闲游乐农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创新产业的推进工作。

(二)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产品的资源整合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是进行农业科技研发的产研一体化组织。目前农业供求方和需求方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发展农业科技的产业化。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有效将涉农科技行业的创新成果成功注入到农业产业中,促使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保障其健康长久发展的动力。诸多的农业科技人才统一加入到部分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科研人才与农业科研体系有效结合,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和产业机构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科研和生产的合理配置,充分集合各方资源进行科研,实现科研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成果生态体制。

(三)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供给模式

遵循以政府主导为主,多元化供给、供需关系平衡,职能具体化的建设,主要对策如下,第一是要构建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同时,还要不断设立各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增大科研服务覆盖面积,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等;第二是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营利性,创新农户私有的服务产品,比如某些企业能够提供部分盈利性质的技术服务供有需要的农户进行选择,确保农户农产品可以产生收益,全流程遵循市场机制进行,发展前景可观;第三是自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可以充分激发农户的主动性去进行农业生产。

(四)培训农户文化进步缩小信息的不对称性

某些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供求不平衡的原因,是未进行合理的组织管理,所以必须强化农户的组织管理工作,如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协会,专门为农户准备专业的科技服务产品,有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减少损失,提高收益,协助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落实。此外,还要推广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对农户进行有关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培训,加深农户对科研创新产品的接纳力和主动性,激发农户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度,不断推进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作者:金福子 王丛 孙立达 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