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开发对策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旅游局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展趋势正浓的乡村旅游业,因具有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正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助推剂和旅游扶贫的“试金石”。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通常认为,乡村旅游可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前者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当时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区别与传统乡村旅游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者在旅游时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发展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即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俗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从目前情况分析,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正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近年来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接待进入的门槛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应显著,在市场的催生下,农村居民积极响应,使得乡村旅游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规模急剧扩大,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各地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并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现在起步较快、发展比较好的一是以成都“农家乐”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的代表,类似的还有北京的民俗村;二是贵州的“村寨游”模式,依托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文化的特性非常突出,此外还有山西晋中的“社火节”等。在一些边疆地区,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一些感受极微弱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一些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辐射下的郊区,如东南沿海地带,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除此,还出现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和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从现阶段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的特点,但由于我国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对外宣传力度偏弱,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尚难纳入计划,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旅游开发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本位利益恶性竞争,整体开发呈现重复建设等现象。此外,还存在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当,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和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在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及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突破口,发展中可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精密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足不出户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还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须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乡村旅游可以看作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石,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依托的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田园风光,这些资源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和管理。农民作为经营者和劳动者二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是创造财富后的直接受益者,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就是最好的事例;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当地旅游业中受益,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地区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一,可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可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第三,可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第四,可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单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取向,成为山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推进建农村竞争力新突破的必需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毫无疑问,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在行业法规和市场运作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思想观念转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因此,政府在法律法规和市场规范上的引导,宏观上的调控,将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对策及程序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外来投资掠夺经营利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一是要坚持“产业链本地化”,二是要坚持“经营者共生化”,利用本地资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开发对策

(1)政府部门的主导力度还需加大。发展乡村旅游任务艰巨,需要改造、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当前,有条件的地方应把发展幸存旅游纳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全新的增长点和扶持对象。

(2)在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基础性配制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开发中应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避免开发上的重复,应注重提升区域竞争力。

(3)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多元化投资,注重吸收企业单位、农民个体合伙经营,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集团介入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

2.开发程序

(1)提高对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认识,加强对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社区利益拟议旅游开发项目,抢占制高点,确定乡村旅游的类型。

(2)由开发机构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确认影响项目因子的因素,进行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修订。

(3)强化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旅游的兴趣,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和农村居民在旅游产品方面的创造力。

(4)项目实施,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农家乡村风景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突出“行、游、购”三要素,形成一批适应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5)做好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服务,不仅要热情回答他们关于旅游方面问题,介绍相关旅游知识,而且还要设身处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五、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各个方面并不成熟、完善,但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在日趋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必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对此有理性的认识,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万佰:旅游业拉动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旅游报,2005-11-16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基本任务和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并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中国乡村社会改革、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指导,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导。作为与“三农”密不可分的一项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在涉农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现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把农村建设成为政治民主、文化丰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项措施也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建设资金缺乏、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问题。此外,新农村的建设和布局缺乏长远的规划方案引导支撑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创新支持,原始乡村景观遭受人为破坏现象的日益严重造成农村“乡村性”吸引力缺失。以上问题造成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带动力不足,乃至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亟需加强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与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旨在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市民为客源,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局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政策、经济、技术、历史等一系列原因,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造成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河南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性”之间存在矛盾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笔直的“村村通”公路、整齐划一的楼房,给农村带来崭新的面貌,但这种千村一面的建设致使原来乡村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乡村社会文化,使得乡村文化被城市所同化;农村生活节奏加快,商业气息浓厚……例如河南赊店镇等古镇已逐渐失其古韵,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因此受到影响。综上,河南省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性”造成巨大冲击,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性”之间存在的矛盾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二)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从空间分布上看,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区:景区边缘地区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从距离分布上看,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分布,在100公里范围之内,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河南省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全省可谓遍地开花,部分地区忽视本地实际情况,在缺乏相应的客源市场调查和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即投入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且发展模式和旅游活动内容趋同。模糊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竞争,造成了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旅游产品开发潜力不足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意识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较低,缺乏创新。目前,河南省共有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规模以上休闲农庄672家、农家乐12784家,51.4万农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河南省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意到要通过丰富发展内涵和活动形式来优化乡村旅游的创新模式,但仍存在旅游产品缺乏乡土内涵和相关旅游产品互补性欠缺的问题。河南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乡土文化十分丰富,但缺乏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同时,河南省乡村旅游未能与山水之旅、古镇之旅、寻根之旅等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很好的结合,反而造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河南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加强,但受历史和其他因素制约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河南省基础设施状况仍不能满足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其中以下问题最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力、物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平均数量少、质量差;只注重建设缺乏管理和维护,基础设施损坏情况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地区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但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使城市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五)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农民主体意识淡薄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既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又应该是乡村旅游的实施者。然而,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自身的思想和素质局限性,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含初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另一方面,因为部分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未考虑农民的需要,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中去。

(六)政府调控和指导作用较弱

河南省为了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的建设水平,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对乡村游经营者的基本要求与星级评定等地方标准,但具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仍不完善,政府对投资乡村旅游的优惠和资助政策尚不够明确,因此这些标准也未得到较好执行。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展形式整体是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等,且大多是独立经营。因此,缺乏政府的调控和指导。同时,各乡村旅游地之间是竞争关关系,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缺乏互动和互助。

三、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

河南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坚持两者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发展。保持乡村性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城市游客的核心吸引力。新农村建设在引入现代社会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农村地区的乡村性,保持农村的乡村性并非是完全保持农村现状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城市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但要防止过度城市化。同时,要因地制宜,对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厚重的乡土文化等地区要尽量保持其原貌,并适当开发乡村旅游,做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二)统一科学规划,实施整体布局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要实现协调发展,首先要从最初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着手。在制定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 全盘考虑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新民居时要体现当地民居特色,做到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景观相协调,保护农村的乡村性不受破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杨振之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提出原乡规划,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居民和乡土为本,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游客提供本色的自然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规划来保护好乡村,保护好乡村意象。河南省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要借鉴原乡规划,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创新发展模式,挖掘产品内涵

创新发展模式和进一步深入挖掘产品内涵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应匹配于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河南省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上,而应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创新发展模式,借鉴成功经验,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河南省是文化大省,厚重的文化根植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将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寻根文化等原乡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

河南省乡村旅游应加强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举办各种特色的乡村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树立河南省旅游形象;三是借助旅行社整合本省地质地貌类、历史古迹、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等突出的旅游资源,设计出有本省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扩大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构建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发展之路。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是省内的一些大中城市,总体客源市场较小,应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境外客源市场的招徕工作,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五)深化社区参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化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农、富农,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要深化社区参与还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科学文化水平,逐步让其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中。只有让农民体会到他们是在做自己的事,建设自己家园,才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广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上来。

(六)加大政策扶持,发挥政府作用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5]陈永驰.河南省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