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1篇

一、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市场化、差异化、规范化的要求,科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努力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真正成为我市旅游产品的新卖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100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55%;实现旅游收入6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0%。

二、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统一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要与推进*旅游国际化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弘扬徽派建筑风貌相结合、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做到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连点成线,重点抓好环*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和徽文化乡村旅游片的规划建设。各区县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地编制好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严肃规划的指导性,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对一时还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和乡村旅游资源,要切实保护好,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三、精心打造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重点打造四大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接待服务型。以环*风景区和城市周边乡村为重点,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发展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乡村饭店旅馆。二是农事参与型。以100个示范村为载体,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农家乐”体验项目。三是文化体验型。以*、宏村和*古城为龙头,整合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着力开发徽州民俗游、徽商寻踪游、新安医学养生保健游、徽派建筑科考游、徽州名人故里游等系列产品。四是休闲度假型。以农村腹地优美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兴建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设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休闲、游乐、科考、探险等服务,满足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费需求。在具体品牌打造中,各地要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按照巩固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规划推动一批的要求,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循序渐进,防止一哄而起。

四、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快速推进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对外大交通建设的同时,结合实施农村“通达”、“畅通”工程,“*”期间重点加快*风景区至*、*至*,市中心城区至*、*、*,*城至*,**至*———*———*———*———*,*县城至*———*———*,*县城至*降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道路改造和建设,逐步开通市和区县通往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直通车或旅游公交,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和农村“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工作。(下转第四版)

弘扬徽派建筑特色,着力推进景区景点及公路沿线建筑的保徽、改徽、建徽,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品牌效应。

五、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重点围绕“农家乐”及餐饮卫生、住宿接待、服务安全等内容,统一制订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市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实施农村“阳光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抓好区县分管领导和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管理经营企业(包括农民家庭旅馆饭店)和从业人员的等级考试、资格认定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开展景区(点)创A、导游(讲解员)创佳、管理创优活动。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制订《诚信经营公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

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力度,增强乡(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发展意识、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创建和星级乡村旅游户评比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加强乡村旅游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搞好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推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化新*”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乡风进一步文明。加强景区(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七、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全市旅游整体宣传促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制订全市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徽标,借助市内外重点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和重要赛事、重要节庆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研究分析,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旅游景区景点、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促销主体作用,大力开拓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以及日韩、欧美等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进一步发挥“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跨区域联合协作。

八、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市、区县财政投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市场宣传促销和考核表彰奖励。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优先扶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化改革力度,放开乡村旅游经营权,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导市内外各类企业、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采取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或合作社,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各级金融部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主动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发改委、规划、建设、国土、交通等部门,要在规划指导、项目审批、开发用地等方面,提供最佳优质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文化、电力、通讯等部门,要在证照发放、税费征收等方面,参照城镇下岗再就业和全民创业有关政策,给予最大优惠扶持。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2篇

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开拓生态旅游市场,以把建成“三带十区”中*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和丽水绿谷风情区为发展的总目标,构建“一心一带一区”的旅游空间格局。并加快景区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做好本文来自*湖度假大酒店项目工程建设及协调服务工作,同时做好该项目二期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和土地挂牌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区合作招商、协助业主做好项目融资,做好项目审批完善工作,加快景区建设,争取景区接待和游乐部分先行建成营业。三是加快四星级大酒店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协调工作;四是做好霞晓桥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二)加大投入,加快对观光型小景区的开发

在目前大景区建设尚需时日的情况下,组合做好*等景区保护与开发工作。一是加快梅源*景区建设,在打造原有摄影基地品牌的基础上,开发自驾游线路,形成以*摄影为核心辐射*、*乡村旅游发展的以点带面、区域联动的新局面;二是建设叮当岩-佛儿岩游步道和旅游基础小配套,丰富*文化村的旅游内容,着力将其打造成AAA级景区;三是启动石浦船帮古镇项目;四是全力扶持童话*—木玩游乐园项目建设。

(三)继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业

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在巩固*、*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沿库景区周边局村、龙门、赤石等地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行业行为

切实加强旅行社导游员,宾馆、饭店服务员,旅游定点生产企业员工,景区(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树立*旅游人新形象。同时,狠抓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监督,特别要加强旅行社车辆、公务接待游船、宾馆饭店特种设备的管理监督,从而不断提高行业形象和经济效益。

(五)完善旅游产品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提升现有旅游产品。以创A本文来自为抓手,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推进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分类制定景区(点)、农家乐和生态旅游景区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2、要建设一些功能性的项目。*现有旅游资源单体景点较多,但资源分布较散,尽管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形成特色比较明显的旅游区块,但各资源点之间的连接性不强。应该考虑加强功能性的项目建设,以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有利于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市场的旅游产品

(六)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加快培养各类旅游人才

加强宾馆饭店服务人员、景区景点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提高服务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导游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培训等为基本抓手,推动导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推进导游等级考评工作,扩大级导游队伍。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3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旧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造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

(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

(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造,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详细体现;

(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造村镇、改善环境方面,详细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详细体现;

(5)治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造,培养民主治理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造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造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详细体现。

二、新农村建造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治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造。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展的实践业已证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造社会主义新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造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3)加强精神文明建造的新形式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造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造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造、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4)推进基础设施建造的新载体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造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5)树立民主治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造与运营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治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造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新农村建造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造,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造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造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造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造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造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但是,新农村建造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新农村建造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造涉及不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造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调解、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峻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造互动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应对新农村建造和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造、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调解、产业结构调动等关系新农村建造的重大问题,编制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造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造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造本地产品供给链,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3]。

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土化机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胜利的模式。

3、政府引导

在新农村建造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动、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造、旅游规划的编制、农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4]。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动,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动种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治理制度,实施行业治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导,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造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造和乡村旅游建造中,村民既应是建造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造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重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治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造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要害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治理、环境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仿、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5]。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造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饭+麻将(或棋牌)”,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造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造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6]。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造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造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造深入发展。

6、生态保护优美、调解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造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峻的项目和企业。[7]

四、结束语

广阔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背景、区位状况等,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客源市场,可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走一条以旅兴农的和谐发展之路。解决三农问题、建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和目的,必须保持地方控制、协同规划、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等战略来实现新农村的建造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9-07-23第5版.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12:12-18.

[3]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造的经验、机制与政府对策[EB/OL]./lyyj/ly06.htm.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4篇

*年,是我县旅游工作打牢发展基础、继续巩固提高的一年,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全县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住规划编制这个龙头,着力发挥自我优势

打造“特色旅游胜地”是我县“*”规划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在机构、人员、资金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亲自牵头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经常深入到基层督查督办工作进展情况。*年,我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4个景区总体规划和7个风景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完成了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规划,通过修改完善和编制各种规划,为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住乡村旅游这个亮点,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年,我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四在农家”北线示范带的要求,在崇遵高速公路沿线全面开展以黔北民居建设为重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建黔北民居1500多户,做到“四在农家”创建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解决了产业富民的问题,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年,全县集中打造乡村旅游点12个,其中娄山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县乡村旅馆发展到203家,床位数达到6526张,同比增长56%,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7.4万人次,乡村旅游直接收入4283.3万元,解决农民就业3500多人。乡村旅馆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400万元。

(三)抓住资金投入这个瓶颈,着力健全投资机制

为解决好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资金问题,我县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投入、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的投资机制。其中政府引导投入部分达到5000万元以上,用于规划编制、民居改造补助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仅崇遵高速公路沿线的乡村旅游发展,县财政就投入1000多万元。在企业投入方面,*年我县联系落实的意向性投资旅游重点项目有10多个,规划总投资30.7亿元,其中规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营运。在农民投入方面,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预计投入1亿多元。

(四)抓住宣传推介这个关键,着力扩大对外影响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的影响力,我县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安排经费编印宣传画册和书刊,制作视频资料、高速公路大型广告牌,并主动邀请国内近百家媒体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有效提升了*旅游的对外形象,特别是在重庆市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五)抓住规范管理这个基础,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收费标准,抓好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年全县申报3家二星级酒店,县级评定“乡村旅游接待点”50家,省级评定星级“乡村旅舍”22家,建立了1家旅行社和5个游客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乡村旅游专项保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2009年工作打算

(一)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做强乡村旅游品牌

2009年我县旅游工作的目标是:新增乡村旅馆100家以上,新增床位2000张以上,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以上,创建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申报成立旅游社1家,组建县级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创建星级乡村旅舍20家,申报评定2A景区一个。

要继续突出乡村旅游这个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乡村旅游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这块品牌的含金量。

(二)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对有投资意向的重点旅游项目,特别是遵义恒通公司旅游开发项目、水银河生态旅游、钓鱼台景区、楠木生态景区、夜郎水寨和古耕农业旅游等项目,要加强联系和争取,全力搞好协调服务,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三)在融资机制上下功夫,开辟多元融资渠道

坚持企业重点投入、农民主体投入、财政引导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中央、省、市扩大内需的涉及“三农”和乡村旅游的项目特别多,加上县级增加了预算投入,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机遇。

(四)在宣传促销上下功夫,树立良好对外形象

继续围绕乡村旅游这个主题,开展第四届娄山艺术节、第三届乡村旅游节、黄莲方竹采笋节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在县政府驻重庆办事处成立乡村旅游营销中心,进一步扩大*旅游的影响范围。

(五)在行业管理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这种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2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06-5107.

[2]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

[3]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06(1).236-237.

[4]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

[5]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6]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

[7]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