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对策

0.引言

黑龙江省作为建国初期重点建设的省份,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比较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近年来,我省的社会经济缓慢发展,在城乡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差距仍然很明显,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党的会议不断强调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但实施起来远比预想要困难得多,彻底破除二元结构体制,促进城乡和谐、共建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1.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政策扶持下,黑龙江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产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1.1.1城乡建设规模同步发展

全省各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各乡镇经济不断兴起,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09年全省12个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135.6平方公里增加到1779.7平方公里,增加了644.1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镇镇通”。2000年全省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之比为51.9:48.1,2008年进一步升至53.0:42.6。

1.1.2城乡经济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在城市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全省城乡经济比较均衡发展的良好趋势。2009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8288.0亿元,比2004年5303亿元增加2985亿元,年均增长14.07%。

1.1.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6元,比2004年的7471元增加了5095元,年均递增17.05%;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7元,比2004年的3005元增加了2202元,年均递增 18.32%;乡村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2004年的40.9%下降到2009年的37.4%。

1.2 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黑龙江城乡统筹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之间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协调、不和谐的地方:

1.2.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多年来黑龙江城乡经济保持了相对协调的发展态势,但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也还存在着不平衡性,有的还较严重。如以城市比较,2009年哈尔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3351元,而最低的绥化市仅有5983元,只是哈尔滨市的13.8%;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2009年12个城市以48.5%的总人口创造了占全省58.03%的生产总值(GDP),人均GDP达32103元。

1.2.2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差异较大

据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1990年为1: 1.59,2000年1: 2.29,2008年仍达1:2.58 。

2009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差500.4元,占总收入的97.2%;城乡居民生活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相应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居民在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用于居住、食品、衣着和娱乐教育上面的支出城乡仍相差悬殊,分别相差11.6%、4%、6.4%和1.8%,农村居民将收入消费在改善居住条件和文化教育上面,占总消费的34%,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教育问题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1.2.3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不协调

我省城乡居民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别很大,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少3年,农村居民子女中辍学现象仍然很严重,有的仅能勉强读完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事业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城镇居民享受退休养老和公费医疗保障,而农村居民只有极低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近年来,在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事业的试点,但就其筹资水平而言,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每年30元/人,还远不及城镇职工医保的筹资水平,由此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对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很难谈得上是真正的医疗保障制度,只是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障的一个方向。2009年县域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7.6名,不及全省平均水平41.3名的66.82%,与城市的水平差距很大。

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但城乡差距过大,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针对我省城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深化城乡分割制度改革,排除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

首先,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新突破。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和农村教师待遇,吸纳有志于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加人农村师资队伍,合理分配城乡的教育资源,使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条件的教育;其次,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流动的户籍制度;三是推动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新进展。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无歧视的就业竞争模式,完善劳动法律保障制度;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保障事业。

2.2制订和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对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指导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利用功能,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为将来发展留下空间,并大力打造新型小城镇建设,形成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镇;城镇与乡村同步规划建设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3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

依城乡不同资源技术优势,建立合理科学的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构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发展载体,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成本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城镇着力建设优势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而农业中要体现高效生态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

2.4提高社会生活水平,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乡村加工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或深加工乡村工业,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区域内转移就业,以增加其收入水平;其次,整合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务输出转移,力争使农村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再次,鼓励发展乡镇民营企业。以政策为导向,健全法律机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吸纳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多途径就业收入,降低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邢艳霞,张德红.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现实的悖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5,(11).

[2]吴大付等.新乡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90-92.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村镇规划;作用;对策

新农村即乡村(村镇),它包括建制镇、乡以及村庄。早在20世纪中期,我国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再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议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虽然提法一样,但内涵更为丰富与全面,同时,提出了新农村的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行。显然,新农村的建设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质方面的建设,而是建设与管理、政治与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全方位的建设。而村镇规划体系作为指导新农村规划的依据,不仅包含了法规标准、相关政策,同样还包含了规划编制与技术方法等内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村镇体系趋于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不仅使村镇规划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同样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的到来,促使我们用区域整体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新农村的规划,改变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模式。

一、我国村镇规划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体系为镇总体规划的内容,是村镇体系的一部分。然而,专门针对镇域镇村体系研究较少,其中对于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与规模的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研究了影响我国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与规模的要素,提出了我国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与规模规划标准建议的原则、体系规模的分级,在人口方面的建议标准规模规划的相关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的分级标准和村庄规模的合理化指标,并论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区域村镇体系性质的界定和村镇体系组织结构的主流模式。我国村镇规划工作整体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规划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

在规划过程中,一些村镇规划没有标准的编制规划,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适应。

1.2编制的规划质量相对较差

编制规划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编制乡、镇域总体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时,在空间上,缺乏区域的、整体的观点,存在就村镇论村镇的现象;在时间上,对规划的动态连续性把握不够,规划缺少应有的弹性;规划文本和图纸较简单,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村镇规划在与上一层次的规划衔接方面存在不协调,或缺少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

二、新农村规划与村镇体系矛盾的分析

2.1与镇域、村镇体系划分

依据矛盾的产生,分析指出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只要有:一是乡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空间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镇域内既存在一个中心也存在多个中心,这就使只存在一个乡镇村体系的,不能适应因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行政级别方面出现明显的不合理性,难以适应新农村规划实践的需要;二是对新农村规划实践与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的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诸多问题,特别是与城镇化目标相违背,不能引导农村城镇化,而建设新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它需要规划先行,这就导致了新农村规划与镇域镇村体系层次结构的矛盾。

2.2村镇规划中村镇矛盾的解决思路

首先,针对镇域镇村体系空间呈现多中心的情况,对具有支持乡村腹地作用的村镇进行明确定位,建议将其规划标准提升到镇区的高度,促进城镇化,并对这类村镇的选取提出可行性的评定标准;其次,针对中心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对镇域镇村体系的层次结构进行优化,提出层次结构由镇区及村庄组成的构想,并建议选择一批具有乡村腹地作用的村庄与集镇作为副中心,进行重点建设,从均衡发展走向重点建设;再次,在总结上述两个矛盾的基础上,对新农村规划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最后,上诉两个矛盾看似独立,却存在内在的联系,镇域镇村体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自身处于不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其划分依据还是层次结构的组成,均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我国现有国情,选择适用于各区域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矛盾,和谐发展。

2.3我国乡村建设的经典范例

在我国,存在节地效果不明显、物业管理观念淡薄、农民市民化进展缓慢等问题,农村居民对居住地选择的优先次序大致为本村―城镇―农村集中居民点,农民对于迁村并点的认同度很低。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在现有政策下,农民居民点归并到新的居民点在实际推行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如农民即使搬到中心村,也不愿意放弃老宅,土地集约化难以实现,宅基地复垦困难等诸多问题。从上述的实践经验来看,人们己经开始对中心村建设进行反思,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最早开始进行中心村建设实践的区域,但对大都市边缘山区的中心村建设情况缺乏研究。

三、构建新型村镇体系的必要性

3.1构建新型村镇体系,目的在于避免犯西方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错误。

西方国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再城乡一体化的三部曲,为此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为城市中心的复兴付出巨大代价。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完全可以避免先集中、后疏散的曲折发展过程,应当建立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基础的城镇化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城、镇、村,构建高效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3.2我国面临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有选择的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村庄、传统集市所在地,实现一部分农民就地或就近转移。总之,村镇体系应当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基础,构建强有力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各个节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村镇规划体系作为城镇体系的延伸,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由于村镇体系不仅对新农村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投放。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构建合理的镇域镇村体系,不仅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更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年庆,吴国玺.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521-524.

[2]申建勤,王利娅. 关于我国村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12.

[3]陈永林,陈晓强. 新农村建设对赣南乡村聚落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J]. 农业考古,2007,06:227-229.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第3篇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突出表现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着“三农”建设工作开展,也严重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由于宏观政策的影响,部分水利设施和道路建设等工程资金无法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仍然不够大,整体发展受影响。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72元,占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3%,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2.8%,只有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乡镇不到3500元、最少的只有2000元,全县81%以上是农业人口。

二是农技人才队伍较少,农业生产没有保障。

全县科技型人才队伍缺乏,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紧缺。全县乡镇农技人员编制不足200人,在职人员也不过100余人,具有畜牧、兽医、农学等农业方面专业岗位人才还不到20人。有80%的土地存在农作物缺乏水保障,动植物病虫害防御保障的能力不强,良种推广试验示范缺乏技术保障,耕作技术及其方式比较落后,农机具严重缺乏,在一些村还缺乏基层党组织应有的保障作用。

三是农民个人基础环境较差,农村教育资源利用不够。

大部分农民存在自有资金少,底子薄,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等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一部分学生外出就学,主要表现为小学生出村进城镇、初高中生到县及以外学校求学。个别农民由于外出务工,存在农活没人做,孩子没人管等误农误学问题,导致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脱节。农村贫困户、残疾户子女就学难。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履职没有到位。

全县西部乡镇以农业生产为主,没有二产作为财政支撑,三产发展缓慢,乡镇财力不强,农业投入难;中部乡镇失地农民数量大,潜在问题多,小城镇建设带动力弱;东部乡镇远离市县中心,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慢,还没有形成规模。相关部门调控力度不够,服务履职还没有完全到位。如部分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煤炭价格等涨价,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与转移针对性不强,输送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做到稳得住、富得起,劳动技能不强,收入不高。

二、对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加大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按照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的物质条件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消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修通硬化乡、村、组联网公路,打通连接郊县水陆交通运输网,充分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市县域经济互补型快速发展。对全县缺水的村、组进行彻底调查摸底,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对全县严重缺水的地方加大建设力度,最大限度保证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需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邀请专家对全县地质、气候、土壤和水源水质等进行专项调查,获取详尽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论证。结构调整要做到合理规划布局,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帮助农民群众选准致富路子,把种植、养殖、加工统一协调起来,办出样板。形成各种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挥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在缺乏支柱产业的乡镇,要让群众看到增收的希望,在原来烟区种植烤烟是一条短平快的路子,农民原来就具有这方面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只要引导得力,既可富民,也可富乡富县。结合各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民生产风险系数。对各级各部门的支农资金要捆绑使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率。

三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针对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在积极配合省、市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工作的同时,建议政府各部门(人事劳动、农业、农办)要通力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市场竞争的意识。要在培训实效上下功夫,让每一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学到实用技术,真正具有一技之长,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较高的报酬,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在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学到技术的同时让农民知道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和合理流动。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建议相关部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使党组织发挥核心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借助远程教育载体,加大对党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继续推进“双带致富”工程,让农村党支部在带领农民奔小康的道路上真正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为民意识。让机关干部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人民群众具体存在的困难,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帮助农民寻找增加收入的致富门路。

五是加大农业投入,全力推进乡镇上下共同发展。

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就没有农民的小康,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81%的县,建议更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除了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外,要在每年的县、乡财政中尽可能安排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解决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因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农用物资涨价,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财政给予农民适当补贴,对哄抬物价、坑农害农的工商户给予严厉打击。在政策上,应区别对待,制定向西部乡镇倾斜的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县级财政的综合调节作用,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乡镇扶持,推进全县各乡镇的整体向前发展。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议相关部门对全县各级各部门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弄清底数。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对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的乡镇给予补充,保证乡镇基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对全县都缺乏的人才,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引进,以保证全县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领导,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认真探索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留住县内外出借读生,减轻学生家长的支出。加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农村贫因户、残疾户子女就学难问题。切实解决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治文化市场。要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郭渐翔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因果关系;长期均衡关系;政策建议

前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学者们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领域。因此,真实全面理清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利用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做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二)城镇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各具特色城镇的协调发展;(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对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城乡土地置换的“农转非”模式。这一模式提供了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的可行路线图:在农地确权的基础上,以土地指标交易带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

(二)就业导向的就地型城镇化模式。在逐步引导农民流转耕地、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安置,之后再考虑新型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和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新型城镇建设可以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1)新型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城镇为农民提供市场及多功能的服务。(2)新型城镇是区域商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金融的中心,可以驱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科技向农村、农业的渗透,把城市和农村形成一个整体。

3、新型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城镇所昭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对农民群众有直接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城乡二元分割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造成了城乡分离,限制了劳动力、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等各种要素的顺畅流动,城市文明也不能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大大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1、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的不完全城镇化。

农民失地却难以在城镇就业、或即便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的同时却难以实现身份转变的名义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差异。

2、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的被动城镇化。

在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时,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性拆村并居的农民被上楼,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四、 以新型城镇化来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一)基于户籍制度问题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必须做到:

1、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逐步地在城镇就业、落户,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实现社会身份的真正转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权益。

2、尽快把进城农民纳入所落户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进城农民与所在城市户籍居民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把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到所落户城市的就业、失业统计范围,共享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基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建议

进城农民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就业技能偏低等原因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工资拖欠等问题,其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

1、要加强城乡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性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积极为进城农民中的困难家庭、特殊家庭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这些家庭能够有人就业,有基本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做到应保尽保。3、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城乡敬老院、学校,扩建城乡医院,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同等化奠定基础。4、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病救助水平。

(三)基于公共服务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乡之间存在教育、医疗服务、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均等问题,拉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 2、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好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基本条件。3、创新居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要重点抓好规范提升,充实服务内容,推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建设集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

(四)基于生态文明问题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生态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将生态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1、规划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建设示范村,推动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全力打造生态之市、宜居之城、养生之地。

2、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城乡区域文化,把历史、园林、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中。(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段应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5-21

[2]王 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47-56

[3]朱宝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综合改革[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9(3):34-45

[4]赖 明.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J]建设科技.2012(12):29-44

[5]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方略[J].财经杂志.2008(5):7-23.

[6]毛丹,秦学.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对乐山的启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3):55-67

[7]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8-22.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41-01

当前,虽然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措施,也取得了不少效果,但在现实运作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试对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1.队伍建设不适应管理要求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顺。虽然村级财务实行了会计委托制,但会计由乡镇农经干部担任,与农经岗位职责相冲突。(2)乡镇农经干部兼职过多,严重影响农经工作的开展。绝大多数乡镇农经干部兼有多职,然而,乡镇农经干部的年终考核权主要掌握在乡镇街道,乡镇农经干部不敢违命于乡镇街道领导的安排,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兼职工作和驻村工作上,而本职农经业务工作却很少顾及,严重影响了农经工作的开展。(3)部分村报账员形同虚设。部分村主要干部保管现金和统一收据,还有部分村在设有报账员的同时,另外还设立出纳,致使报账员被基本架空,形同虚设。

2.具体财务管理问题突出

在具体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则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1)货币现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现金管理不规范,库存现金较大。(2)村级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没有实行招投标、没有签订施工合同、更没有预决算清单等。(3)经费开支监管不严,非生产经营性开支较大。(4)个别村收支票据管理不规范。(5)原始单据的取得很随便,购买物品时不去索要发票,到要报销时写张票或是用领款单填写。(6)结账、报账不及时,未按季度结报帐,个别村甚至一年结报一次。(7)联审联签制度未落实到位。

3.财务公开制度未有效落实

财务公开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村民了解村级财务收支的一个窗口,也是村两委会的一项义务。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但是个别村集体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而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少数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影响了财务公开的质量。

4.监督不到位

由于法律规定存在缺陷,查处机关认识问题、乡镇监管的力度问题,加上村级财务问题自身复杂化,导致查处难度大,扶正纠偏难。法律规定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而没有明确乡镇组织的管理监督权。由于乡镇有限的权限,一旦村干部在财务上出问题,除非触犯刑律或者触犯党纪,否则也难以具体处理。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笔者认为,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建议如下: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乡镇村级《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农村报账员考核办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村书记、主任财务联审联签工作职责。其次,要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制度,严格账户管理,严格会计的核算制度。第三,要规范一事一议项目的管理,村级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项目一定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形成决议。第四,要完善固定资产登记保管制度。建立村级固定资产台帐,明确保管责任人,完善登记、使用、保管制度。最后,要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凡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有关的会计凭证、合同等会计资料都要按《会计法》规定的保管期限给予妥善保存。

2.实行村级财务“双”制

村级财务可以实行“双”制度。即村级财务会计、出纳由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统一,同时建立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各乡镇建立相应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三资办”与乡镇经管办合署办公,人员由乡镇在在编人员中调剂,“三资办”主任由乡镇经管办负责人兼任。

3.构建“三资”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

建立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络平台。同时,结合三资监管网构建,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网上管理平台,推行审计文书网上送接、审计要素网上审核、审计资料网上备案、审计问题网上督改。设立农民负担监管单独模块,将向村级组织收费审核制、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申报制二项创新机制引入到三资监管网络。

4.加强“三资”民主监督

结合三资监管网建设,设立三资公开模块,将公开内容通过网络和触摸屏公开,并拓展四方面民主监督内容,即实行各级法规制度网上公开、民主监督活动网上备案、民主监督建议网上办理、民主监督问题网上督办。同时,推行村级财务账目数据公开、资产资源实物取证公开、民主决策全程公开、民主监管透明公开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三资”公开模式。

5.加强“三资”日常管理

结合三资监管网建设,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强化常态管理。将村级出纳掌握的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账、库存现金盘查表、银行对账核对、票据购领纳入网络管理,推行电子化操作。二是强化动态管理。将经济合同兑现到期、工程项目实施结算、债权债务催收结付等关键关口设置网上实时警示,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强化长效管理。把村级经济合同、工程管理、票据登记、支票登记等日常管理台账引入三资网监管内容,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黄玉.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会计师,2011(1).

[2]刘艳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选择[J].现代农业.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