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文化艺术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精选

乡村文化艺术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伴随我国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民间艺术的关注群体变得越来越广泛。民间艺术从对农民的情感表达向产业化的方向进行了转变。民间艺术带动了农村文化内容的革新,更显出了它所代表的独特地域特点。并且,在当今信息化发达的条件下,民间艺术的传播途径更加的便利和迅速。例如陕西的“面花之乡”——合阳。在当地民间艺术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下。将面花原料改为用泥烧制为陶器。这样一来,把本来食用的面花变成了工艺产品,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也是一个民间艺术产业化的例子。当地的农民充分利用民间的文化资源,把农村的曲艺、剪纸、绘画等作品变为了当地的文化艺术产品,提高了农民的艺术审美情趣,带动了农村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例子都是民间艺术在产业化发展中的表现。通过产业化的运作,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先进性。受到这种影响,各地的民间艺术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被广大的消费群体所接受。农民开始充分借助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间艺术在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表达

民间艺术作品的特点是:以农民大众的视角进行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所以在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下,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作品。传统的农村文化传承中,民间艺术的观众是主导生产和生活的农民,这个时候的民间艺术主要承担的作用是供农民进行艺术欣赏和进行审美需求。因此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一部分也用于装饰作用,因此具有实用价值。这个时期的民间艺术带着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它注重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的表达,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和风景特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对民间艺术进行弘扬的意义所在

1.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弘扬,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的建设内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在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基础,作为传统文化的媒介,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具有当地文化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吸取民间艺术的文化精华,丰富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进农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2.对民间艺术进行继承和发展,具有建设和谐农村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具有对人们进行道德和文化宣传教育的目的。建设新型的农村文化,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支持。大力的推广民间艺术,既可以展示农民的艺术才能,又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作用。

3.对民间艺术进行推广,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创造力农民群众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可以使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更加快速的进行。由于民间艺术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优势,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要保留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这些内容符合农民的生活,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因此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具有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使农民更加充分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对民间艺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制定了许多的政策,如非物质的保护政策,这就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传承并弘扬民间艺术,是我国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继续推广。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民间艺术由于处在农村生产生活和艺术欣赏的边缘部分,所以许多技艺在传承过程中渐渐消失了。这种情况要认真的对待,要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的带动和引领,提高民间艺术的地位,积极鼓励人们进行学习传承,加大政府的投入,保证民间艺术持续的发展下去。

结语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舞蹈艺术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舞蹈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农村生活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让艺术生活化、平民化,在高埗镇我们组建村妇女舞蹈队,让群众拥有自己的娱乐生活,让舞蹈艺术进入社会基层,让舞蹈艺术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舞蹈艺术在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为满足村民活动和休闲的需要建立了村妇女舞蹈队,让居民走出家门,融入到群体活动中。镇舞蹈队为乡村舞蹈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目前的各村购置了音响等设备、请来了舞蹈老师现场教学,乡村舞蹈因此在高埗镇日渐盛行。在舞蹈队组建之后,随着参加舞蹈人数的增多,各村都充满了活力。秧歌、交谊舞、广场舞、扇子舞、快乐腰鼓,晚上的文艺汇演,极大地激起村民的参与热情。对参加舞蹈的妇女来说,改变了她们的仪表、气质。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身心陶醉在舞蹈的韵律之中,使人调整身心,逐步消除情绪障碍,取得心态平衡,性格也开朗起来。舞蹈队的队员们互相教授舞蹈动作,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村里的人际关系也融洽、和谐起来。然而在舞蹈队组建之前,农村的文化活动却相对单调。除了看电视,就剩下打牌、打麻将、聊天了,单调的娱乐活动,使得农村失去了活力。一些不良的风俗习惯,如、迷信不断地兴起,人际关系也日益冷漠。镇上文化建设比较落后,文化档次不高,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文化建设严重滞后。

三、舞蹈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记忆中,乡村妇女往往是压抑保守的象征。如今,目睹了农村妇女的新风新貌,短暂极具冲击力的舞蹈是乡村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崛起的一个象征。不仅能够提高乡村妇女的修养,还具有调节人际关系,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1、提高自我修养作用

经常参加舞蹈,进行形体训练,在体形塑造方面也是有益的。舞蹈可以改善体型体态,使得动作日渐轻巧灵敏,使体态丰满、和谐、匀称,使形体符合一定的健美标准。在心理调节方面,跳舞能使人调整身心,逐步消除情绪障碍,以取得心态平衡,保持乐观的心情,以饱满的情绪再度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随着乡村舞蹈的不断发展,它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欣赏水平、艺术修养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调节人际关系作用

舞蹈有个体舞蹈,也有集体舞蹈。舞蹈艺术不仅是自我娱乐,同时还能将散乱的群众组织起来,村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对村民生活中交流感情、促进团结、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都有相应的作用。它具有独特的动员作用,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调动人们的参与情绪,鼓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内部的文娱活动建设中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村民对集体文化的归宿感,有利于塑造和谐健康的乡村精神风貌。针对在十八支舞蹈队的人际关系做了一些调查,发现:舞蹈艺术能够缓和人际矛盾,联络情感,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3、推进社会进步作用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衡水;民间舞蹈;民间文化;氛围;融合

自古以来,衡水地区民间舞蹈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衡水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事实上,衡水地区的民间舞蹈在广大乡村得以传播与发展,并借助乡村群众的集体力量得以世代传承。追根溯源,衡水地区的每一种民间舞蹈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乡村文化的显著参与和积极渗透,而且很多民间舞蹈形式都是在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的。所以,不管是衡水民间舞蹈最初的艺术形成,还是现在的艺术传承,都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衡水民间舞蹈也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中最受群众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为魅力乡村的打造增色添彩。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以及衡水地区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衡水民间舞蹈的价值和作用被进一步凸显出来,因而打造衡水民间舞蹈文化氛围,增添衡水乡村文化魅力,也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此,课题组多次前往衡水地区的不同村落,就衡水民间舞蹈在乡村的传承现状进行了深度的田野调查,进一步探究了民间舞蹈文化氛围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也进一步肯定了衡水民间舞蹈对于乡村文化特色构建以及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一、民间舞蹈文化氛围打造与民间舞蹈传承的关联探究

衡水民间舞蹈是衡水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集中体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舞蹈类型,展现了衡水民间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审美追求。衡水民间舞蹈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民间土壤,就衡水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而言,其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外在表现,融入了群众思想、精神、审美等方面的丰富的认知和体会,汇集成了衡水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衡水民间舞蹈在民间的文化活动中,以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了生动的乡村文化生活气息,为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创造了机会和平台。衡水民间舞蹈是魅力乡村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最能体现衡水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衡水乡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舞蹈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使乡村的艺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以及新乡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和拓展,民间舞蹈对于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更加突出,对于魅力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也更加显而易见,其不仅进一步激发了衡水地区乡村群众对民间舞蹈的参与兴趣,同时也使乡村群众成为衡水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衡水民间舞蹈文化氛围的营造,使乡村群众加深了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中,民间舞蹈得到了普及和实践,借助乡村文化建设的“顺风车”,激活了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动力。此外,就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来说,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不仅是大部分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土壤,同时也蓄积了大量的观众群体和传承人才。因而,通过乡村民间舞蹈氛围的营造来打造特色化的乡村文化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尤其是近些年来,衡水地区乡村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富有特色,群众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等都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上都有了新的转变,在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中进行民间舞蹈的艺术实践,也成为了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在国家、地方的大力引导下,乡村群众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意识也越来越强,尽力保留民间舞蹈的原生性,将民间舞蹈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民族文化形态,借助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契机,为衡水民间舞蹈的文化氛围营造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打造浓厚的舞蹈文化氛围与保护传承民间舞蹈的互促意义

(一)特色乡村文化建设为民间舞蹈保护传承创造机遇。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衡水地区的乡村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物质水平的提升,也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民间舞蹈作为乡村群众最熟悉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特色乡村文化的建设中,民间舞蹈以最贴近群众情感和最契合群众审美的方式,为乡村文化魅力的彰显增添色彩。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保护工作的深入,乡村群众对衡水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理念有了新的转变,在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带领下,乡村民俗活动和节庆演出中的民间舞蹈表演内容越来越丰富,群众的参与兴趣得到了激发。在衡水地区特色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凝聚力,丰富了乡村文化内容,营造了精彩的文化氛围,为乡村民众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平台。在持续的乡村文化建设中,衡水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越来越大,形成了专业性的传承人才队伍,为衡水民间舞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些年,与民间舞蹈相关的文化节、展演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乡村以团体参赛的方式展现了民间舞蹈的魅力,在这些红火热闹的文化活动中,民间舞蹈以浓厚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彰显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使观看者对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提升了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效果。

(二)民间舞蹈文化氛围营造丰富了民间文化建设的内涵。新乡村文化建设现今已经成为国家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因而怎样改变乡村文化发展格局,更多地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将能够激发乡村文化动力的内容融入到乡村文化的建设当中去,这也成为了一个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倡导之下,乡村文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都更加的丰富多彩。在此背景下,通过多元的民间舞蹈活动的开展,使乡村群众都有机会参与到民间舞蹈的表演中来,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民间舞蹈文化氛围,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更加有内涵和特色。现今,乡村的民间舞蹈活动,不仅在文化熏陶、艺术修养等方面对群众进行了渗透,同时也成为乡村群众强身健体的重要方式。在衡水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也亲身体会到了现在乡村群众民间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很多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新的魅力和风采。乡村群众的艺术智慧得到了深度的挖掘和展现,很多地方都将民间舞蹈和现代舞蹈进行了深度融合,创作出了一个个深受百姓喜爱的舞蹈节目,将现代乡村的文化特色、群众的幸福生活进行了全新的呈现。这也充分说明了衡水地区的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了展现新乡村文化的优秀载体,成为了群众传递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凸显了传统文化艺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衡水民间舞蹈产生于民、发展于民,而群众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所以民间舞蹈氛围的营造,能使魅力乡村建设更具特色。

三、结论

总而言之,打造衡水民间舞蹈文化氛围、提升衡水特色乡村魅力不仅是一件对于衡水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积极作用的事情,也是一件对于衡水地区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有深远意义的事情。所以,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只有进一步加强衡水民间舞蹈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和融合,才能提升衡水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魅力。虽然民间舞蹈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民间舞蹈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衡水民间舞蹈也在积极地探寻发展之路,创新实践途径,开辟保护和传承的新阵地。新乡村建设为乡村百姓的生活、生产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使乡村文化建设走向了新的时代。营造浓厚的民间舞蹈文化氛围,不仅活跃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塑造了新时代乡村群众的新形象,也使民间舞蹈在民间沃土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此背景下,打造衡水民间舞蹈文化氛围、提升衡水特色乡村魅力不仅仅只是号召,而是能落到实处,加强二者的融合,在互相促进中使衡水民间舞蹈文化、衡水特色乡村文化魅力得到共同的彰显。

参考文献:

[1]刘杰,孔祥羽.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乡村文化艺术建设[J].艺术教育,2016,(04):227-228.

[2]张鸽娟.陕南新乡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艺术设计;空间提升;乡村特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等目标,需真善美的有机统一[1]。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2]。这意味着,要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人才及组织的全面振兴,需将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标杆及中国的底色,能在全球化大格局中形成中国乡村的独有画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乡村艺术化的系统思考,所以,研究乡村公共艺术,必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为了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中国乡村,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高品质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是关键。通过公共艺术设计对乡村空间环境规划建设,可以最直观、最快速、最有效体现乡村振兴的实施进度,也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命题[3]。

1乡村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1.1缺乏乡村公共交流的场所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和生产,也是乡村传播信息的载体,但却被规划和建设严重忽视,使得原本薄弱的乡村公共建设雪上加霜,出现乡村规划建设不合理,乡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不完善,乡村传统文化风俗、地方特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淹没。同时,真正意义上为村民日常活动提供的公共空间场所少之又少,极度缺乏乡村公共交流活动的场所。

1.2采用跟随趋势或“盲目”创造的建设模式

在乡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乡村建设盲目跟风,照搬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建设出现城市化问题,忽略了本土乡村文化与村民诉求,忽视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些乡村虽然开始有了活动交流场所,但在公共艺术建设项目中仅仅改变了时间、语境等环境,却忽略了乡村危机的历史环境及现实环境等问题,盲目地将国外乡村艺术活动及场地布置直接植入于中国乡村,导致乡村公共艺术定位不准确,出现迷失发展方向等现实问题,使得盲目性更加严重。目前,大多数设计者只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去思考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较少对乡村规划、景观、建筑、生态保护、雕塑、文创及导图等大背景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造成了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与设置的混乱无序,甚至均质化、同质化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乡村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4]。

2公共艺术发展趋势分析

2.1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乡村艺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艺术必然会作为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结合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入乡村整体形象的营造,利用系统性设计,使公共艺术融入乡村环境与空间中,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空间,这是新时代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需求。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里的拓展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提升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品质,有助于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和乡村空间的建设,尝试通过总体面貌和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关系,加快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实践,它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乡村形象的“展示平台”,帮助并指引着乡村文化建设[5]。

2.2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中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公共艺术的存在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山体、植被、水体、建筑及周围环境色彩的关系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考虑公共艺术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需要参与者及设计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当代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学科建设越来越细,造成公共空间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协调与合作。需利用公共艺术改造乡村空间环境,通过公共艺术装饰,美化乡村建设,丰富乡村公共生活,提升中国村民现代化的思想及文化气息,促使村民与时俱进[6]。

2.3机遇与挑战

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中国前进和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推动我国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乡村的保护与重建,更是针对如何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如何发展的考量。将公共艺术在乡村空间里的拓展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可提升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更有助于体现出公共艺术的价值和乡村空间的建设,从出发点、方式、目的及影响都是中国在乡村建设探索中的良性尝试[7]。

3优秀乡村公共艺术设计案例应用分析

3.1整体系统规划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要全面了解乡村现状与发展,抓住乡村文化精神的内核,对乡村建设和发展有一个整体性规划设计,以艺术的氛围和基调,让艺术更好地融入乡村建设和发展中。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宰湾村,位于豫北地区,是典型的平原村,村庄空间结构呈板正的鱼骨形,没有历史建筑。村庄缺乏风景,也没有了耕地,属于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的“三无”村庄。近年来,修武县大力倡导美学引领的乡村振兴路径,运用美学构成设计的点、线、面结构提升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节点,通过叙事性表达方式加以串联、放大和诠释,将路面、墙面、装置、街边家具等元素融入到公共艺术、景观、建筑当中,形成乡村环境整体性的空间提升,成效显著。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保留了村庄的建筑基本面,整体提升环境卫生、村庄道路、照明及房屋裸露的墙面等,运用一条精品线路的“时间轴线”将宰湾村串联起来,并改造村庄的公共基础设施,将道路水泥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增加了景观绿化带,由光伏路灯替换了原有的景观路灯,加强改造治理了裸露的建筑墙面。除了整体性艺术化处理路面和墙面等位置,还增添了街边家具及公共游戏装置,运用蓝、绿、黄三色的下水管线与路面相承接,建构了主街路面的艺术叙事,成为儿童的嬉戏场地,也成为村民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活动场地。宰湾村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在有限条件内摆脱了简单涂抹的俗套,又给村庄增添了公共空间新的面貌与个性。

3.2全新打造文化IP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因乡村对本土文化IP形象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做好对外宣传自我形象,需深挖乡村特色,强化艺术赋能,借助公共艺术形态来表达及展现当地乡村文化IP,并唤醒和培养村民的文化艺术意识及文化自信。江西省石城县珠坑乡处于千里赣江的发源地石城县,素有“天然氧吧”“生态绿肺”美称,是“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也有“江西水塔”和“中国最美莲乡”的美誉,盛产水稻、油菜、白莲等农作物。它的“花田彩绘计划”邀请了艺术家参与在地创作,将公共艺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主题式墙绘、微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景观化处理等手段,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元素,对村落环境进行艺术改造,将传统审美观念与当代乡村建设相结合,艺术家将当地盛产的油菜花田及美丽的荷花园,映入乡村景观环境中,提升了当地乡村公共艺术空间,将红色丝带绑入百年老树之中,在微寒的冷冬让整个村庄富有红色文化韵味及喜庆,达到村庄旧貌换新颜的风貌,既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也争取给外来观赏游玩的游客留下难忘的旅游体验[8]。珠坑乡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以深挖当地地域IP文化,梳理独特文化亮点,为村庄增添了艺术性和故事性,加强了文化艺术的融入以及地方感的营造,重建人、自然、文化艺术的关联。图1为珠坑乡以主题式墙绘方式在公共环境中的应用。

3.3多媒体艺术与乡村公共艺术的碰撞融合

多媒体艺术是以光学媒体和电子媒体为基础的一门新兴艺术学科。新媒体艺术以视、听、感等综合方面进行艺术表达,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各种感官体验,让参与者直接与艺术互动参与体验。随着大数据、5G、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数字科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互动和数字信号,融合了信息时代的高科技、趣味性和艺术性[9]。在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多媒体艺术与乡村进行了碰撞与融合,建立了人性化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空间环境。视频摄影、音响、装置、灯光的运用,实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的现代化、时尚化发展。贵州隆里古城自201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以古城墙、祠堂、稻田、溪流、夜空为载体,呈现创意新媒体的无限可能。以“摩登山水、再造乡村”为焦点,打造“新媒体+文化+旅游”飨宴,苗东风情、杉乡文化、隆里民间花脸龙文化与先锋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盛宴。

3.4创造“艺术+”模式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融入艺术创作,将传统文化符号引入现代艺术语言,进行乡村的美化和改造,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乡村需要衍生出更多类型及高质量的产品,通过民间手工艺人和设计师们的参与,形成品牌特征的产品体系,形成当地乡村健康的产业链[10]。浙江省乌镇镇的横港村,位于乌镇镇的东南部,全村区域面积3.95km2,生态基底优越,借助艺术设计的力量,有序地进行点状式发展,打造出“艺术+亲子、艺术+农业、艺术+田园、艺术+园林、艺术+文化创意”五位一体的产业模式[11],改造构思的内容增添了亲子活动项目,重塑邻里文化,开设了艺术中心场所,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活动场地,打破了村庄原有布局,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风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有内容的公共活动场所,并成为了村庄的聚集地,充分利用乡村公共环境节点在乡村社会中的主导作用[12],应用卡通丑小鸭形象提出环境主题,将丑小鸭的可爱形象融入到村庄公共环境节点之中,让公共环境节点瞬间俏皮活泼起来,并加入大量的主题式花园,举办了充满趣味的植物课程、花园婚礼、花园下午茶等活动。开设了木工坊、手工坊、可食花园等各类趣味项目,使得村庄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让孩子在这里亲近自然,感受乡野生活的快乐与温馨。横港村的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用“艺术+”模式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使得乡村在田园风光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时尚的魅力,对乡村复兴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尝试[13]。

4结语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城市的历史、文化、人物发展等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提到人们众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图》,这不仅仅是一幅书画作品,而是承载了那个特定时间的历史及其文化,从画中也能感觉到人们向往欣欣向荣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景象。这也说明了,书画艺术也可以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可以代表与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久远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民俗的密不可分的,民俗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民俗文化也最具地域特征,具有代表性。一幅经典的画作,一个体现当时民俗风格的摄影或录影资料,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创立,一个书画艺术经纪公司的建立和成长,这些都承载着有关于这座城市发展的伟大使命。一座城市对外宣传时,最有力的名片即是这个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发展借助于书画艺术这个文化载体,带动整座城市的艺术文化和收藏的热潮,有利于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更好地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生活圈的历史和文化。没有文化根源的城市存活不久,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说一个国家一定不能没有文化的基础。那么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家庭无不如此。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他便成为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所以一座城市的发展了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只有将城市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好的发展下去。

2艺术与城市文明

艺术的发展是需要两个层次面相互配合产生的,第一层次面是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层次面是较高的精神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是高端的、具有生命级别的。城市社会恰好为艺术提供了主、客两方面的条件。举例来说,采访人们时问道人们心中最美的城市,很多人都说出了维也纳等等,先说维也纳,他之所以有世界音乐之都之美誉,其一是其拥有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是奥地利人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与高雅的审美水准,每年一次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便是最完美的体现。综上所述,艺术阐释了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城市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它与艺术的关系就越密切。首先,艺术是一种尺度,他能完完全全的区别一个城市与一个乡村。但并不是说相对落后的农村就没有艺术可言,在一些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乡村,也有属于乡村的村间文化艺术,例如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及民间手工等等。但它们本身如果脱离了乡村,大多也就失去了民间艺术文化的色彩,赋予民间艺术现代感,这样慢慢适应了城市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就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其次,艺术作为一种尺度,也能够很好的衡量出大城市与一般城市在文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小城市发展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的物质文明层面,而只有积累了雄厚物力财力的大都市,才有可能去从事各种非生产性、非经营性的艺术活动。大都市文明发展水平越高,随机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几率也越大,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慢慢滴在城市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压抑、紧张、焦虑、痛苦等,人们需要通过艺术与审美获得解脱。这也成为当代大都市不再敌视“艺术与审美”的主要原因。再次,在都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城市空间更加拥挤,利益冲突更加激烈,危机与矛盾更加尖锐与突出,慢慢涌现的城市问题加速的激发出当代都市人强烈的艺术与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与城市文明的传统关系。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贵族与平民的传统边界慢慢消失。在原来社会,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艺术是非实用主义的,两者之间不可逾越。在当代都市空间,这种矛盾关系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生活化”或“生活的艺术化”。二是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都市文明实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主题与发展。以艺术与世界博览会关系为例,世博会最初叫做“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单从这个名称上看,根本没有艺术的位置。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只是在最后到了闭幕式阶段,才安排了些许简单的音乐演出。但到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与第一届有很大的区别,不仅仅是主题添加内容为“农业、工业和艺术”,艺术的内容也变得为之丰富。巴黎世博会专门设立了美术品展览馆,展出了千余件的绘画作品与雕刻作品,与此同时还举办了首届世界摄影展。近些年来,世博会的文化与艺术氛围就越浓厚,随即出现的世博周边文化艺术产品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