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简析古代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发展

简析古代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发展

天文历法

纪年法《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课本注:“十年,鲁庄公十年。”《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课本注:“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立为皇帝,称为二世。”此两例用的是王公纪年法。王公纪年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国君即位年次来纪年的,一般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至旧君出位为止。《桃花源记》:“晋太元中。”课本注:“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课本注:“元丰,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课本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桢的年号。”《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课本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此四例用的都是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皇帝年号加序数的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与王公纪年法不同,一个君王可以只用一个年号,也可以有若干个年号,例如武则天就用了十七个年号,使用最长的也只有四年。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课本注:“丙辰,熙宁九年(1076)。”此例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因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古代某年是什么干支。

纪时法《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课本注:“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牌,古代用铜壶滴水的方法计时,报时用‘时牌’,所以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说时间。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此文还好几次提到“辰牌”“申牌”等表时间的词。此例用的是地支纪时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本注:“日中,正午。”《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课本注:“日中,正午时分。”《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课本注:“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课本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此几例隐含着我国古代计时的知识。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晨暮并举、晨昏并举等。太阳正中时叫作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作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又,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开始是子时,凌晨一点开始是丑时,三点开始是寅时,五点开始是卯时,其余以此类推。

北斗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平南斗斜。”课本注:“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课本没有对“北斗”进行注释,有点遗憾。北斗是由天柜、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了解了北斗的知识,对于“斗转星移”一类成语的意思便明白易晓了。

社日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课本注:“新社,指春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在秋分前后。

清明晏殊《破阵子》:“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寒食节与清明本是毫不相干的,前者是有着远古生活遗迹的冷食与改火的节日,后者本是节气名称。唐宋时,清明节代替了寒食节,成为以祭祖扫墓和郊野踏青为中心的全国性节日。无论是寒食改火,还是清明扫墓,都是对生命力复苏的渴望。

花朝《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课本注:“花朝节,旧时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端午节晏殊《破阵子》:“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课本注:“斗草,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唐五代语言词典》第99页有更为详细的解释:“斗草:民俗,端午节有踏青比赛识百草之戏。唐人称斗百草,也称‘斗草’。”斗草为我国古代儿童及青年妇女的一种游戏。大约在春夏之时,同伴三数人寻取草色中吉祥而又罕见者多种,各道名目,进行比赛,赌为胜负。咱1暂斗草之戏,大约兴起于南朝,至唐宋而极盛。崔颢《少妇》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又《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也有斗草故事,说明斗草之戏到了清代还在流行。

七夕节《说屏》一文引用了杜牧《七夕》中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七月七日。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乞巧习俗以及伴随着它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节日的基本内容。魏晋以后,乞巧习俗日益普及。《荆楚岁时记》载:“是夕(七月七日),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唐宋时的乞巧习俗基本未变。

中秋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团圆平安,是老百姓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

重阳节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孟浩然《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传说登高的目的是为了避害。据《续齐谐记》汉末道士费长房劝告桓景在重阳时带茱萸囊,携家人登山避难。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气的常绿小乔木,有着避除恶气、抵御初寒的功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苵萸少一人。”

度量衡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度量衡”是关于长短、多少、轻重的量。我国关于计数与计量的历史悠久而深厚。在古诗文中,也有一些关于古代度量衡的只言片语记录。

寻、仞、尺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即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仞”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而此句中的“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明确提到尺。战国时期一尺长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邹忌长八尺多就是高达1.84米多,这比当时七尺之躯(1.61米)的普通人无疑要高出一大截,这也难怪邹忌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在镜子前照来照去了。

石、斗、角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两句都提到“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三百石”指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这里的“角”是古代量器,用作酒的计算单位。李白《将进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斗”也是古代量器,十升为一斗。《说文》:“斗,十升也。”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课本注:“万钟,高官厚禄。”

乐律

五音杜牧《夜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课本注:“商女,歌女。”未详其所以。“商女”之“商”,是“宫商”之“商”,古以配秋,其音悽怆,故歌妓、女伶别称“秋娘”“秋女”。咱2暂18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果以四季为纲排起表来,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是:【四季】春夏季夏秋冬【五声】角徵宫商羽【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行】木火土金水这种配合关系,可由两条旧注来说明。《礼记•月令》郑玄注:“春气和,则角声调。”所以角配春。《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角,木也;位在东方。”所以角配木、配东。其余由此类推。

八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王维《竹里馆》:“弹琴复长啸。”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诗经两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几例涉及古代的八音。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依《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金指钟镈,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鼗,丝指琴瑟,木指柷敔,匏指笙,竹指管箫。

乐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课本注:“玉笛,精美的笛。”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课本注:“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琴琵琶与羌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王盤《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此几例涉及笛、琴、琵琶、喇叭、唢呐等乐器。须指出的是,琵琶这类乐器源出西亚一带,大约在东汉时传入。明代流行的吹管乐器唢呐,也源出于西亚一带,是从波斯经由新疆传入内地的。由乐器名称,可以看出中外音乐文化的频繁交流现象。

《诗经》九年级《语文》下册选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关睢》与《蒹葭》。课本注:“《关睢》,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此注还需补充说明。实际上,《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为贵族乐歌,后者多半为贵族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是祭祀祖先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乐府七年级下册《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八年级上册《长歌行》也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朝廷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秦朝设置太乐令、太乐丞及乐府令、乐府丞。汉承秦制,朝廷也设立“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前者掌管雅乐,后者掌管世俗音乐“。乐府”对搜集整理和传播民间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乐府本为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这个机构搜集、整理(有时也创作)歌曲中的歌词,诗歌分类中叫乐府或乐府诗,后来文人模仿乐府旧题创作的诗篇亦称乐府诗。到了唐代,白居易等人不再模仿乐府而是“即事名篇”进行创作,最后使乐府脱离了朝廷机构,也与音乐无涉了。

曲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本文作者:叶益耿作者单位:瑞安市鲍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