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声乐教学艺术探讨(3篇)

声乐教学艺术探讨(3篇)

第一篇:朗诵艺术在声乐学习中的实践

摘要:歌唱的发声就是将语言艺术化表达,将说话中的呼吸、咬字、共鸣等艺术化的、夸张的运用在歌唱中,而语言的另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朗诵,在这些方面与歌唱表现的极为一致。科学的运用发声器官、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良好的气息控制是朗诵和歌唱过程中共同追求的需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诵读;腔体;情感

一、朗诵与歌唱气息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情感,即便是大声诵读时,也不会感到身体僵硬、声音吃力。但对于一些声乐学习者而言,却常常会出现气不够用、漏气等问题。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一吸、一呼的过程,在声乐演唱中却变得如此复杂,又该如何更好地将朗读时的气息感觉带入演唱中,这是我们每一位声乐学习者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从呼吸方法的要求上来看,朗诵与歌唱是一致的,都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从对气息的要求看,朗诵对气息的要求可用:“稳劲、节省、持久、自如、协调”十个字概括。相比较歌唱对气息的控制要求,朗诵在这一方面更加具体、精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对气息“自如”控制的要求。许多声乐初学者十分机械地吸气呼气,不能很好地运用气息,从而致使气息无法自然流动。其实歌唱的呼吸也是建立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要比日常说话要夸张些、呼吸时要吸的深一些而已。此外,朗诵中“以情运气,以气托声”、“声高气低,声低气提,声强气沉,声弱气稳”的要求也都可以很好地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的声乐学习演唱中来帮助解决气息控制的问题。

二、朗诵与歌唱共鸣

如果说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底座,那么共鸣则是歌唱的骨架,对共鸣腔体运用的掌控能力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在共鸣方面,朗诵与歌唱的要求大致上是相同的。歌唱时,根据音的高低,需要有所侧重的控制不同共鸣腔体,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和胸腔为辅;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和头腔共鸣为辅,三个部分腔体的运用比例侧重需要根据音高来调整。朗诵则更加偏重于中音,以口腔与咽腔共鸣为主,下面以胸腔做底座支撑。在有呼吸支持的基础上,使三腔贯通,自如的调节上、中、下三个共鸣区,得到圆润、饱满、洪亮的声音。歌唱时,我们常要求打开喉头,即“半打哈欠”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当腔体的共鸣在旋律变化时无法顺利、自然过渡时,便会造成真假声打架、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朗诵时的状态是自然说话状态的放大,共鸣器官的协调运动与歌唱中的声音位置相同的。将朗诵的感觉带入歌唱中,保持气息,从低声区开始“念字”并慢慢将音调升高,有助于声音的放松、通畅,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更好地找到上下统一的演唱通道,做好歌唱的准备。

三、朗诵与歌唱语言

明朝戏曲革新家魏良辅说过:“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咬字吐字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不少声乐学习者在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时更容易找到打开腔体咬字的感觉,而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却十分困难。与意大利语相比,在汉语更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自然过渡,即归韵。一般而言,在歌唱时要求归韵要快、准、干净利落,不能把字要死,归韵的过程又要自然、圆润。此外,除了正确的咬字腔体外,统一的咬字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歌曲中,常常随着歌词的变化导致咬字吐字过于明亮、过于暗淡的变动,僵硬且机械的咬字,不仅听起来不悦耳,更是破坏了歌曲的完美意境。与唱歌时的咬字相比较,朗诵时就显得自然的多,因为朗诵更加接近日常说话,没有强迫使用嗓音。大声夸张的、有感情的诵读歌词,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在腔体打开状态下正确发音感觉,放慢速度朗读,体会口腔的变化,将这种感觉带入旋律中演唱,不“撑”、不“挤”,恰到好处。

四、朗诵与歌唱情感声乐表演

艺术是一门将声音与情感完美融合的艺术,而朗诵艺术则是靠语言情感、语气语调的处理,来传情达意。虽然缺少了音乐旋律部分,但是似乎朗诵艺术,更具有浸入人心的力量。如: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部分:“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在这里,观众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段简短的文字,更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对白。这种浸入人心的力量正是许多声乐演唱者所欠缺的。在日常练习中,通过反复朗诵歌词,斟酌字里行间的情感、情绪、意境,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现作品内涵,更为准确地表现作品风格。

五、结语

鉴于朗诵与声乐之间种种的共通性,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将朗诵技巧合理的运用到歌唱中,充分灵活的运用各个发声器官,调整声乐学习中的技巧问题,在自然正确的条件下受到锻炼,帮助体会“字、声、情”三者的高度统一,对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世民.字正随腔[J].音乐周报,2003-10-24(005).

[4]李欣.论朗诵艺术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3,09.

[5]李娟霞.谈朗诵艺术的审美意蕴[J].大众文艺,2011,18.

作者:崔英姿单位: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第二篇:声乐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思考

摘要: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不断深层次发展,与此同时,过多地强调演唱技巧而使得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不足,使得声乐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声乐训练,而且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注重演唱技巧与情感的充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因此,针对声乐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相关问题展开思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表现力

一、声乐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必要性

1.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声乐演唱浮于形式而缺乏深度

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声乐表演不仅仅是舞台表演,而是舞台上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如果没有恰当的艺术表现,就很难将声乐艺术推向审美的高度。一部声乐作品是否成功,在于能够实现物质与精神的有效融合,即声乐作品的演唱要注重操作技巧,而当进入到表演状态后,就要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的活性,艺术表现力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多数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声乐技巧的教学,并不断加快声乐教学的进度,而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加以培养,使得学生即便是在演唱,却因没有正确把握声乐作品的更深层次含义,使得演唱浮于形式而缺乏深度,严重妨碍了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2.声乐演唱是技术与表演的结合体

声乐演唱是高雅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要注重声乐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对音准和吐字发音很好地运用,还要注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即学生需要具备音乐文化素养以在演唱中进行丰富的情感表达。声乐演唱不仅要注重技术性,还要注重表演性,在刻画音乐形象的同时,要懂得运用特定的音乐语言表达情感。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要达到艺术审美的高度,艺术表现力是灵魂所在,对演唱是否成功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中国的声乐教学中,注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运用声乐技巧进行表演的同时,还要在演唱中充满情感,使声乐演唱更富于魅力。从目前的声乐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对声乐技巧掌握好,但是演唱的时候往往表情木讷,使得声乐作品的主题很难通过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由于缺乏艺术表现力而使得声乐表演中无法创造性地将鲜活的音乐形象塑造出来。这就需要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在声乐表演中能够将作品的情感内涵表达到位,以突出声乐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有效策略

1.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调节力的培养

声乐演唱会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通过声音的传递,形成一种听觉上的美感。这种美是旋律的美,即声音在空间中传递的过程中,经过技术处理而使得声音更有韵律,或高或低、或强或弱。但是声音的美还不仅在于形式,其中还渗透着精神内容,使得直观的音乐感受中更富于情感。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仅仅是理论教学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情感调节力的培养,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很难表达心理情感,就会使演唱空洞而不够充实。因此,对学生的声乐教育要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对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充分体会,以在演唱中运用情感将这些内容表达到位。基于对作品的理解的演唱,就必然会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演唱更具有综合表现力。例如,帕瓦罗蒂在演唱《我的太阳》的时候,不仅将主旋律定位于最高音b2,而且还在演唱中充满了激情,使得歌曲给人以振奋之感。歌曲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使得演唱极具审美感受力。

2.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思想进行培养

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演唱彰显声乐的艺术性,就要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思想进行培养。一部声乐作品要透过思想而表达艺术性,需要注重演唱中的情感引导。要使学生在演唱中将音乐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就要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力,实现演唱技巧与情感的融合。那么,在声乐教学中,就要尽量选择音乐背景能够被学生所掌握且具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例如,在声乐教学中选择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个民族的音乐,然后选择一个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声乐作品开展教学。学生可以一边学习音乐,一边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声乐作品民族背景的了解,从音乐文化的角度体会音乐、感受音乐,随着音乐情感被建立起来,学生就会在表演中运用熟练的声乐演唱技巧,将音乐情感融入其中,使得声乐表演更为完美。例如,《可可西里》是难度相对较高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演唱技巧进行指导,以使学生的演唱到位。但是,《可可西里》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声乐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突出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元素,让学生在演唱训练中体会民族含义,以表现出民族特色。通过调动学生对可可西里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富于激情,使得学生在演唱中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声乐属于综合性的艺术,不仅要注重演唱技巧,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鉴于目前的声乐教育中,注重技巧而疏于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使得声乐演唱空洞而缺乏情感,因此,要在声乐教育中注重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以使声乐演唱更富于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2]李瑶.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功能价值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创新,2013

[3]张巧凤.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技能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4]陈晨.浅谈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作用[J].音乐大观,2013

作者:高晶 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声乐教学方法及其歌唱处理艺术

摘要: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方式也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就目前来讲,现有的声乐教学方法依然不能够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声乐实践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注意发挥其歌唱处理艺术。

关键词:声乐教学;处理艺术;歌唱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音乐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作为歌唱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歌唱情感和技巧等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对其歌唱处理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特点

(一)针对性

在进行声乐学习之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声乐学习者自身的思维状态、生理条件、心理素质、歌唱水平和文化素养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1]。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所组织的声乐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就是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主观性

客观来讲,声乐学习者由于受声音客观传播路径的影响而无法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判断[2]。作为客观的声乐受众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声乐学习指导,并对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因此,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三)合作性

对于任何学科教学来讲,为实现声乐艺术双边性的特质,需要主体和客体的共同参与与合作。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扮演者学习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作为教学活动的传授者和指导者,教师扮演者客观判断者的角色。从这一方面讲,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团结协作。因此,声乐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合作性。(四)实践性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还需要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及时的检查自身的学习情况。因此,声乐教学活动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歌唱处理艺术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首完美的音乐作品若要真正地打动人们,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歌词和其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式。而学生个体的文化素养影响着其所能够理解歌词中的文化内涵能力、真挚情感的流露以及其真挚情感的感染性。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对歌唱的完美演绎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教授《杜十娘》这一声乐作品时,教师可通过讲述与之有关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否则,若对这首歌的歌词了解不够或歪曲,就容易改变这首歌曲的悲伤基调。因此,学生若要唱出作品的真正含义,不仅要掌握相对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作为学生得到启蒙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师无论是在声音和技巧的处理方面,还是在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方面都对学生声乐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3]。若要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有关声乐学习的抽象理论,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专业示范作用,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理论变得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清楚、直观的了解声音与歌唱技巧的使用方法,从而流露出真挚的感情。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音乐名家的影像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对音乐名家歌唱中所含有的艺术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从而为其专业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析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每一首经典歌曲都代表着其相应时代的整个社会风气和某个年龄阶段的人群[4]。因此,一首经典歌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其身后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比如《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曲,就是表达了在其当时西藏农奴解放的时代背景下,藏族同胞对北京和所持有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蕴含中中国各族间水乳交融的深刻情感。

(四)科学处理歌词与旋律的配合

若要将一首优秀的歌曲真正的演绎出来,学生不但要正确理解歌词及其含义,还要有效配合歌词与旋律。比如,在《鲁冰花》这首经典歌曲中,高潮部分的歌词在后半段重复了三次。若只看歌词的话,这三次重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其所演唱的情感是不同的,这三次重复是按照情感的递进进行演唱的。因此,声乐教师在教授这首歌曲时,要在学生对歌词充分的理解基础上,注重教授歌词与旋律的配合技巧,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这首歌所包含的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并使受众者能够回味无穷。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注重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今天,必须注重声乐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声乐教师要充分把握其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分析歌曲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和科学处理歌词与旋律的配合等措施来对歌唱进行处理,以实现学生声乐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邢金.用“心”歌唱——歌曲处理的策略与方法[J].音乐时空,2016,07:106-107.

[2]关庆珍.浅析声乐艺术美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11:147.

[3]吴迪.声乐教学及歌曲的艺术处理研究——评《声乐艺术的探索与创新》[J].当代教育科学,2015,14:71-72.

[4]党建慧.论中专声乐的歌唱处理艺术[J].黄河之声,2014,01:70.

作者:李真真 单位:平顶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