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案

声乐教案

声乐教案

声乐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高中 声乐教案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音乐课程不仅是推动我国艺术事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力量,而且对于职业高中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很好的净化和洗涤,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断提高自身审美水平的同时,更加准确地发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基于此,针对现有的职业高中声乐教学方案展开进一步的优化和创新,是笔者乃至所有声乐教育者都应当着重思考的一项课题。

二、职业高中声乐教学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职高院校的教育者如果想让学生的声乐专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就必须对班级学生的声乐基础与学习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标准的教学方案。声乐艺术需要演唱者投入较多的热情和努力,它本身是一种内容复杂、创造性强的思维活动。基于此,教育者应当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积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和基础条件差异,结合当前的教学情况展开分层与分类式教学,让各个层次中的学生都可以充分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的重视。

(二)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如今,国内绝大多数职业高中院校中的声乐课程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的情况,很多教育者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仅严重降低了声乐课程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还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声乐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课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总结不足之处,为日后的发展和进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三、职业高中声乐教学方案的创新方法

(一)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职业高中声乐教学方案中,教育者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经常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向学生硬性灌输声乐理论知识,大大影响了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这一局面,教育者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首先,声乐教育者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质疑与见解;其次,教育者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可以在灵感出现时便付诸实践,不必完全按照教案的内容而一成不变;最后,教育者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为他们营造更自由的课堂氛围与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明确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所给予的期望。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声乐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授课难度。由于每位学生的声音条件与特质都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掌握的声音技巧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主动投身到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与课堂交流,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提高学生与生生之间的合作频率,激发更多的灵感,以此达到磨砺和丰富学生声乐技巧的目的。

(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纵观我国高职声乐教学现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声乐课程都是局限于课堂,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基于此,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实践的机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授课重点锁定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的内容当中。声乐理论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艺术,为自己日后的声乐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声乐实践课程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及时的理解和消化,更加娴熟地将声乐技巧应用到演唱实践中。声乐教育者只有将二者科学联系起来,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好声乐技巧,在一次又一次实践当中不断积累声乐经验,在不间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唱歌的快乐与意义。

四、结语

声乐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长远的任务,教育者只有不断探索与改进,才能够让我国的职业声乐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由于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并且每位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演唱风格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者要做到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和创新,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侯云丽,梁玉红.谈艺术类高职声乐教学中的教材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

声乐教案范文第2篇

(一)确定科学的声乐教学目标

在大学中对于声乐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是决定声乐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育者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主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涉及对学生声乐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且要以声乐素质的教育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确立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应该把大学声乐教学与整体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提高学生声乐欣赏与表演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

(二)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制定声乐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该确保社会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同时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一对一教学、交流课、集体课等,进而创造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进行交流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将多样化的课程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对声乐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记忆等。

(三)强化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其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对声乐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各大高校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院校应该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展声乐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比如:统一院校的声乐教师可以互相听课,就彼此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加强对声乐的实践教学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进行原创,促进其进行积极的声乐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与声乐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大学生去小学进行声乐教学,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以声乐表演的形式探望老人等。

二、结论

声乐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 人才 培养观 教学规律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幼儿教育发散思维培养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在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以及相关实验中发现,人类在幼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智力的增长空间较大,也是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启蒙儿童的音乐知识,效果十分显著。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其中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创造性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才不会被传统所束缚,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因此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创造性思维中又是以发散思维为主要特点,是否具备发散思维是评判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环境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环境。人类在儿童时期是具备极强的想象能力的,并且也具备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此,在对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就需要保证学生自身想象能力不被束缚,应该对儿童自身表现出的想象、创造性方面的见解和行为加以鼓励,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儿童对音乐方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保证学生自身想象力不被束缚,才能保证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路

因为幼儿阶段的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增加开阔幼儿思维的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应该保证教学模式的灵活变化。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一些可以引发幼儿产生疑问的问题,在幼儿提出问题时,不应直接将答案解释出来,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进而让幼儿通过思考和实践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式,这样就能有意识的加强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锻炼,通过不同的解决思路激发儿童发散思维。

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策略

(一)通过声音游戏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在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声音的方式配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使用相应的教学教具来实现,不仅提高幼儿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也能让幼儿在判断声音的时候进行自我思考,从而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案例1: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一些小动物的声音,例如:小狗、小猫、小鸡、小羊等小动物的叫声,先让幼儿了解这些动物的叫声,然后进行初步体验,将这些声音的声源分散在不同的方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蒙住眼睛站在这些声源的中心。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小狗的位置,教师以此播放不同位置的动物叫声,学生根据听觉来判断正确的动物叫声,进而向目标位置移动。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学生因为被蒙住双眼,所以其对声音的感知能力会有所提高,在对不同声音的分析中找出目标声音,再根据声音传递过来的方向,判断声源的位置,这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不同声音的特点,以及让学生掌握辨别声音远近、方向的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这项教学活动的参与方法后,教师可以加强难度,将不同动物的声音以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加以代替,让学生记住后,再次开展游戏。此时,教学活动的难度提高,学生需要将所听到的乐器声音结合记忆,回想起乐器声音代表的动物,然后寻找正确的目标。通过学生对乐器声音的判断,可以进一步的刺激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节奏游戏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培养人节奏方面的相应能力是主要教学内容,因此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展开音乐教学时,可以设计相应的节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同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2: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制作一些图案简单的彩色卡片,将每种图案搭配相应颜色,每一种图案代表一个简单的节奏动作,然后将这些节奏动作对学生进行一一讲解。当保证学生掌握这些简单动作后,将带有图案的彩色卡片随机分配给每个学生,检查学生了解自己所拿卡片代表的节奏并能熟练变现出来后,让学生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学生进行自由搭配后,可以演绎出完整的一段节奏,进而提高学生节奏方面的能力。前期节奏游戏不宜过难,可以将全部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使用同一种图案,通过两组之间的配合,实现完整节奏的表演。随着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提升难度,最终增加节奏游戏的复杂性。在进行节奏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卡片上的图案和颜色区分不同的节奏,这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图案、色彩方面向音乐节奏和动作方面的转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不同节奏的组合,让学生之间增加互动性,提高课堂气氛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节奏感的形成,也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在自由组合创作中养成发散思维。

(三)通过即兴创作演奏的游戏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当学生掌握了对声音的判断能力以及节奏方面的演奏和感知能力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通过发放不同的乐器,让学生自行发挥,让学生在接触不同乐器的过程中,掌握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幼儿结合之前养成的简单节奏表现能力,演奏出相应的音乐。当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时,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相应的鼓励,并且通过引导,不断训练学生明确自身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逐步提高音乐表演中赋予的含义。案例3: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首先准备一首或几首音乐选段,让后对学生提供需要使用的简单乐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后,播放准备好的音乐,教师与学生共同聆听,然后教师在音乐中边听边做出相应的动作,敲击乐器。通过动作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随着学生将乐器敲击节奏与音乐相配合的熟练度增加,教师可以停止动作,学生因为行为惯性,还会继续保持之前和教师的相同动作,但是很快就会对之前的动作和节奏加以遗忘,进而出现不同的即兴动作。这种潜意识的即兴创作开始时还不够熟练,随着教学活动次数的增加,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就会养成即兴创作的习惯,并且提高对乐器敲击的节奏掌控能力,最终逐渐提高对动作的表现水平以及对节奏的创作水平。幼儿阶段的每个学生,其动作思维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对音乐的感受也会存在区别,因此,在进行即兴创作时,每个儿童都会创作出不同的音乐节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保证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效果。

声乐教案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也是高师音乐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能学科。所谓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完成某种特定的声乐教学目标而建构的较稳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长期以来,传统语境下的高师声乐教学,只注重从技能上培养,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改的深入进行,培养师范生能演能唱能教的全面素质已刻不容缓。因此,研究适应培养现代语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二)声乐教学中的语境阐释

高师音乐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合格的初、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传统语境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与预期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而现代语境下的声乐教学与传统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传统语境:单一、缺乏实践平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对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传统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如下弊端:

1、音乐学院模式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生将来面对的是讲台,而不是舞台。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紧缺、学生程度普遍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的声乐教学模式仍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传统的音乐学院模式。在现有师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每个老师都是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进行超师生比的教学。其结果往往是不断压缩课堂的教学和指导时间,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

2、缺乏实践平台

传统的高师声乐教育对学生的实践技能重视不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从而,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获得全方位的展现和锻炼,具体表现为声乐学习表演和演出机会少,声乐教学环境的实习演练少;进行声乐教学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的实践。

3、与中、小学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脱节

传统语境下的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上是沿用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不能摆清自己的位置:有的改行从事非教学工作;有的虽从事中、小学教学,但在高师院校所学的知识过于专一,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胜任中、小学的多元化的音乐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在现代语境下,应当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音乐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全面性的培养和塑造,从而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现代语境:构建具有实践品质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现代语境下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达到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革新

1、突破“一对一”制教学

前面提到,沿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也在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稳定于对基础音乐师资的培养。为此,实施现代语境下的大小课结合,集体授课势在必行。

2、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1)教师的课堂设计

在现代语境下的声乐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加大教法上的比重,如声乐教师可以每周增设一节以声乐作品为内容的教学实践课,先指定几首曲目让同学们任选其一,然后课下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形成教学方案,并自己设计一个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备课,鼓励他们加强讲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教师可以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让他们到讲台上授课。

(2)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应适时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学习的角色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新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及自觉性,同时又满足了年青人特有的表现欲望。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必须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

3、运用好教学媒介

教学媒介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必定依靠媒体对信息的承载和中介作用。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现有可使用的教学媒体种类很多。如何根据具体情境使用不同的媒体或媒体组合来提高教学效率,应予以重视。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扩展

1、声乐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

一般说来,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歌唱器官的构造及歌唱原理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此外,声乐理论课还要培养学生登台演唱与组织演出的能力。现代语境下的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声乐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容登台演唱,表情不至于呆板,姿态不至于紧张,音乐感觉饱满。

2、对声乐作品内容的适当引伸

在课堂上,为学生处理声乐作品时,要抓住关键性内容对相关知识做适当的引申,从而有利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在讲解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一段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引伸到美声唱法的一些艺术特点。19世纪的歌剧大师,如瓦格纳、普契尼等人的歌剧作品中,将宣叙调运用得如鱼得水、挥发自如丰富多彩的抒情风格的咏叹调,是欧洲古典歌剧中流传久远、百听不厌的演唱风格。“晴朗的一天”中将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焦灼思念、幻想幸福的复杂内心活动,刻画得深刻、生动、细腻、感人,与后来纯情幻灭的悲剧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达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3、以集体课代替声乐小课

在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系统地全面地给学生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以集体课代替声乐小课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演唱能力。在正确理论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得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照顾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抓两头带中间。对于学得好的学生要多抽查,给全班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对于学得较差的学生也要多抽查,并要给予鼓励,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演唱能力。

4、开设声乐鉴赏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诗情画意,又要感受旋律美,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分层感知,对作品感知得越深刻、越全面,在表现歌曲时就会越生动,越具有深度。再加上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对作品的反复回味,学生脑海中的审美意象就逐渐形成,使学生的演唱胸有成竹,是演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高师声乐教学的评价方法

高师声乐教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声乐理论学习的评价方法

由于很多声乐理论的学习只能穿插在声乐训练和演唱的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时,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其重要部分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定,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手段。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教师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制定声乐理论知识的试卷时,编制的试题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要能够按照认知的层次来合理安排试题内容的比例,提高试卷的可信性和价值。

2、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方法

对高师声乐学生训练和演唱的评价,不宜采用严格的量化评价方式,可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艺术成长档案。在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过程当中,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是值得重视。在建立档案袋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和选择自己声乐学习进步、发展的相关材料、信息,展现自己在声乐领域多方面的成绩。对这种声乐艺术档案袋的运用,需要把握好它的连续性,既要记录累积结果,又要记录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其反馈功能来改善和促进学习。

观察法。在声乐训练和演唱当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态度、情感体验、想象创造、交流合作的掌握情况,通过较为明确、形象的文字和客观描述进行定性评价;或者依据已确定的某个评价目标进而选择观察范围,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和倾听,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程度、习惯、优缺点、协调和反应能力等评价资料。

四、结语

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又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