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理课中肯定训练的运用

心理课中肯定训练的运用

本文作者:刘磊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医学校

教育部2009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心理健康》列入到中职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强调了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课程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虽然心理健康课已在中职学校得以实施,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中职校心理健康课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中职生心理需求

中职生由于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他们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独特个性。在大多数人眼中,“中职生”一词经常会与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后进生这些贬义词联系起来。就读中职校是多数学生的“无奈选择”。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的中职校所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都显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高中生。他们普遍存在着自我评价消极、缺乏目标和学习兴趣、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这就要求中职校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选取上立足于中职生的实际,将中职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使心理健康课符合中职生这一特定群体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但是,目前中职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对中职生的心理把握不够准确,有些内容基本照搬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材,没有考虑到中职生有别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还有些心理健康教材的案例将中职生的形象描写得比较消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此外,有部分体验活动和案例或陈腐过时,或刻板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存在一定偏差

在有些心理健康课的课堂上,教师过度重视活动设计,有关的知识或技能被淹没在花哨的活动和任务当中,造成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情况。课堂气氛固然热闹,但教师对学生的认知、领悟、情感体验等心理品质缺乏切实的引导措施,导致学生的反省、感悟、行动、自助难以真正展开,偏离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培养目标。而另一种倾向则是,不少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教学时间由教师决定和控制,活动由教师发起,学生只是活动的回应者,只需按照教师的期望回答出教师预期的理想答案。致使大多数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难以真正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对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二、自我肯定训练简介

自我肯定(Assertiveness)是指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表达自己观点与情感的能力。自我肯定行为有着多层次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它包括四种反应内涵:(1)说不的能力———拒绝不合理要求;(2)请求的能力———坚持你的权利;(3)进行谈话、维持交谈和停止谈话的能力;(4)表达正向和负向情感的能力。许多学者将自我肯定行为、非自我肯定行为以及攻击行为一并作比较区分,以便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肯定行为。非自我肯定行为(Non-assertiveBehavio)r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缺乏自信,压抑内心的感受,缺乏主见,羞怯、焦虑、畏缩,常有负面的反应与情绪,即使被人侵犯了权益,也不敢表达出个人需求,只在心里觉得委屈或愤怒。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则是一种凡事“我第一”(mefirs)t,不考虑他人的权益、好支配他人、主观固执、自我防御性强的行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满足个人要求,往往出现侵犯性行为而引起别人不悦。此三种行为放在同一数轴线上,能更直接地阐释出三者的关系。

由此图可见,自我肯定行为位于中间,处于合适的位置。而非自我肯定行为和攻击行为位于两个极端位置,越向右侧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多,越有可能引起他人的不快与敌意,越可能伤害他人;而越向左侧则越被动,越倾向于表现出退缩的行为,容易产生内心的焦虑并让他人反感。而自我肯定训练意在将两端的行为与认知方式向自我肯定的方向发展,形成更健康的交往方式与品格。自我肯定训练(AssertionTraining,简称AT),又译为自我决断训练。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系统的自我肯定训练理论并对其加以发展。自我肯定训练是一种教导个体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自在表达自身权益和意见的训练策略。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参与者做到开放而真诚的沟通。它能够直接对人际互动产生影响,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将自我肯定训练运用于教导青少年表达和自我情绪管理,因为青少年常用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如对他人有身体或口语上的侵犯动作、消极的不言不语、转移目标或责怪他人等。青少年通过训练学习自我肯定的技巧和如何表达情绪,并了解情绪的不当宣泄会如何影响他人及与他人的关系。

三、将自我肯定训练引入中职校心理健康课的优势

(一)自我肯定训练的内容符合中职生心理需求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经常感受到:人际关系困扰是众多中职生烦恼的来源。例如,有些人厌恶同屋室友的万般使唤,可又不好意思拒绝,只能选择生闷气;有些人受不了同学的出言不逊,自尊受到侮辱可又不愿发生冲突,以默默远离为解决方法;有些人则害羞、胆小,怨恨自己没有出息,不敢与异性交往,甚至不敢与教师沟通;还有些人缺乏自控,出言不逊,常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顶撞、辱骂教师。这些现象并非个别,可以说人际关系不良在中职生中是较为普遍的。而诸多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或困扰都与当事人不能自我肯定有关。自我肯定训练可以改善个人的沟通,进而有助于建立自信。同时,自我肯定训练体现着积极正向的人性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向积极的思维观念,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过分关注中职生心理的消极方面的倾向,转而去关注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也非常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精神。

(二)自我肯定训练的形式适合心理健康课特点

自我肯定训练以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为基础,着重于技能训练与认知重构两个方面,是常用的社会交往技巧训练之一,且在学校环境中多以团体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课的本质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针对目前中职校心理健康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做好两个“调整”:从以认知为惟一标准的取向调整到以认知与情感双重协调发展为取向的教育上来;从主体缺失教育调整到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教育上来。自我肯定训练既能帮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又强调了学生自我肯定行为的演练,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非常符合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