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采写课程教学

新闻采写课程教学

一、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研究的局限

(一)虽承认新闻实践是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多半集中在课堂教学实践方法研究的改革上,如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式教学与案例教学,①或采取“对话式练习”、“作坊式教学”、“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新闻现场练习”等,②多受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所限。如李希光教授提到的“大篷车课堂”,带领学生走访楼兰古国、内蒙古大草原,在现场架设课堂进行讲授,很大程度要依靠李希光本人的背景。李希光具有一年哈佛大学教学研究经历,一年华盛顿邮报工作经历,十年新华社采访经历,六年清华大学新闻教学经历,内地高校象这样的“三栖学者”凤毛麟角,所以可资借鉴的意义不大,这种实践方式难免有些“孤单和冷清”。③

(二)提及的课程实践方式过于空泛,如“既要应该扩大与外面媒体的合作机会,也要注重内部实践基地的建设”,④实际上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请媒体人员来讲座等方式,具体实施起来有困难,现实中媒体并没有义务与高校合作。校园内部的电视台、报社以及社团媒体又为设备所限,多半缺乏与社会的“大”关联,不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当然,新闻实习是新闻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但从时间上看,它临近毕业,很多学生面临求职与考研,为了完成任务而马虎为之的不在少数,效果也不能说很好。所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实践问题,一直困扰着普通高校新闻教育的一线教师们。

笔者提出设想:将义工活动与新闻采访写作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二、义工活动融入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的可能性

首先,义工活动的宗旨与公共新闻学的理念有相合之处。“公共新闻学”运动是在美国兴起的一项新闻改革,是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起讨论,以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的愿望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它深受哈氏理论的影响,力图摈弃以往传媒业在利润推动下忽视责任担当的做法,重新塑造传媒的面貌,把新闻业作为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公众利益。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⑤公共新闻学的理念就是告诉记者的报道要以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前提,充分了解社会里的其他人的需求,从而展开合适的报道。义工活动与新闻采写课程提倡的“公共新闻学”理念有相合之处。义工活动的提法来自于志愿者服务理论,义工也可称志工。有关志愿服务的理论,DavidScott认为志愿服务是非政府和志愿性的活动,主要源于民众对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需求日渐增加,“参与越普及,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也越有效能”,“因此机构应提供多元化的渠道,使不同阶层、背景、动机的民众能够依其意愿参与志愿服务工作。”⑥从这段解释可以看出,当从事义工活动时,学生实际上就参与到社区的事务之中,有助于他们养成公共新闻学的理念和为公众谋福利的信念。

其次,义工活动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应该是指新闻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其核心是在新闻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就是事物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一般来说,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越密切,事物所含的社会性越大,反之越小。所以,新闻价值的实质就是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及程度。与此相对,传播中的新闻能够直接满足受众心理的特性,则可以认为是新闻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当然也包括媒体用之来获取传播利益。⑦义工活动的对象就是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因而经常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以《苏州广播电视报》评选2007年候选新闻人物为例,20个候选人中有4个与义工活动有关,他们是《朱恩馀:把钱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义工妈妈:点点滴滴汇成爱的暖流》、《张元全:身患绝症,默默奉献三十六年》、《杭彬:两岸髓缘分享生命的美丽》。新闻涉及到的义工性质的组织或机构有“朱恩馀父亲朱敬文1942年创办的敬文义务小学”、“苏州福利院”、“苏州红十字会”等。义工活动、义工组织与和新闻的联系可见一斑。对从事义工的学生而言,义工活动的环境和内容是个巨大的新闻仓库。

再次,义工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在新闻采写时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交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首先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新闻系的学生不能枯坐书斋,而要主动投身社会,走进别人的生活、事件的现场,使自己成为生活、社会的一部分。要实现这个目标,从事义工是很好的方式。新闻采写课程的核心不仅培养学生的采访与写作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融入社会、热爱社会的理念和方法。“记者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要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⑧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原则是:第一条责任。搜集和传播新闻与意见的最初目的是服务大众利益。这是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子的要求,也是未来记者的必备素质。从事义工就是为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磨练个人意志、提升精神境界、不断进步成长。在这些实践中,志愿者可以培养敬业意识,树立团队精神,增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义工活动还可以帮助新闻学子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与了解社会。“一个让你了解社区当前的生活的途径就是参与”,记者如果只与其他的新闻工作者来往,会“失去与社区中的日常事务的联系,他们写的报道就不能为大多数读者提供判断是非的信息。”⑨谢丽尔撰写的《新闻采写教程》中,有一道思考题:到图书馆中找一本关于社区生活或社区研究的书,并思考如何将书中观点运用到你对社区的了解中。⑩说明新闻采写应该与对社区的了解结合起来。在社会工作中,需要熟稔的技巧,如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社区规划与发展等方法与技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发展和锻炼丰富的采访与沟通技巧。三、义工活动与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的结合策略

1.重组新闻采写课程

新闻采写课程课时有限,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以社区服务为主的义工活动的关注。学生们无法开展需求一定时间量的社工活动。同时,学生上采写课的同时,也要上别的课程,如电视构图、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较少,学生们反映“没有时间与外界接触”,更不要说参加需要时间投入的社工活动。于丹曾建议给小学生每周两个半天的时间做“义工”。看来大学生也需要。这应该在课程改革中予以体现。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在新一轮系科并组中,社会学系与新闻系合并成人文学院,正好给了义工活动与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结合的机会。义工活动正是社工专业学生实践的重要方式。新闻采写课程可以吸纳社会学系的相关课程元素,构建“新闻与社会学”的大视野,既在课程上互相渗透,又在课外实践(如社区调查、社区走访、社区活动)上彼此结合,进而培养新闻系学生对社区的关注意识、服务意识、研究意识,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拓展新闻采写课程的时间,延长到一个学年,把义工活动作为必修作业写入课程,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接触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要求高校“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支教”。国外高校就充分重视假期时间,将大量教学活动安排在假期,即“假期课堂”。其理论依据是美国教育学家提出的整合教育,就是从过去的强调课堂内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内学习和课堂外学习相统一,将学生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相整合,让学生在不同场所,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学习,向不同文化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学生作为探索者一起参与项目或教师的科学研究。11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假期课堂”的意识,利用多种渠道为新闻系学生的义工实践拓展出必要的时间,并采取灵活的考评方式给予“新闻——义工”实践以发展机会。

2.与本土义工组织合作

在利用义工资源时,要注意“就地取材”,校内与校外都有丰富的义工资源可以利用。校内一般都有义工性质的协会,如苏州科技学院就有14个义工性质的协会,统一由团委指导下的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制度比较完备,有严格章程,活动比较积极,象“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常规活动有社工文化节、西环路的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爱心大环保活动、与苏苑街道长期合作,为社区免费服务等。校外有红十字总会、福利院、街道居委会等。还有一些著名的慈善机构驻当地办事处。我们曾有机会与台湾的“慈济”12接触,并推荐学生进入“大爱电视台”实习。那次,他们因为曾经救助过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19岁少年,给他坚持送了半年的药,希望可以把这件事拍摄下来,放在岁末祝福晚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冒着大雪把片子拍摄、编辑完毕,获得了电视台的认同,也锻炼了学生的拍摄技巧。我们与慈济机构合作的目的有二:能有机会获得设备的支持;能在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负责慈济在苏州事务的陈慈雯师姐说,她们主张让学生们先随着慈济从事义工,再来拍摄,这样能够使学生有感同身受的触动。这也符合我们新闻采写课程的理念。

3.在义工活动中“参与”报道

在学生从事义工实践时,我们提出新的理念:“自己报道自己,自己成为新闻”。既然许多新闻都关注“义工活动”,当学生也成为义工、慈善活动的主体时,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成为报道的主角呢?我们鼓励学生在从事义工实践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报道”职能。既在义工过程中了解社会、培养责任感,又能跳出“义工”看“义工”,主动与媒体机构联系,或者自己执笔,进行“参与”报道。从2007年9月开始,我们就推荐学生主动把自己从事义工的事迹报告给当地媒体《姑苏晚报》的新闻专栏:“吴子飙夜新闻”。学生们雨夜指路、雪天送水饺、帮助聋哑女孩找对象等令人感动的义工事迹纷纷登上版面。同时引导他们主动把身边的义工事件写成稿件发表,如《城市商报》、《苏州日报》上发表《几个学生发起军训服捐赠活动私人慈善举动引来众多质疑没按规矩办好事差点弄巧成拙》、《大学生老师呱呱叫》等,就是学生从事义工时的反思结晶。

注释

何村:《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应重在实践与创新》,《教育探索》,2006年第3期。

李希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我是如何讲授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写作〉的》,《新闻战线》,2006年第8期。

李希光:《“新新闻教育”的成功突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熊红燕:《加强新闻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9期。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黄圣佑:《解说志工制度与志工特性之探讨——以台湾阳明山旅游区为例》,旅游科学,2005年第4期。

/JZYL/200502/5453720050225.htm.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谢丽尔·吉布斯:《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第96页。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第88页。

摘要义工活动的宗旨与公共新闻学的理念相合,本身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培养学生新闻采访写作的核心品质,要使二者结合,应该重组新闻采写课程,与本土义工组织的合作,在义工活动中进行“参与性”报道。

关键词新闻采写课程实践义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