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实习报告3

新闻实习报告3

新闻实习报告

一、实习导言:

MetroInternationalS.A.在全球十九个国家,包括亚洲、西欧、北欧、南美和北美洲出版免费报章。

香港版Metro以都市日报命名,于2002年4月15日创刊,逢周一至周五早上于各地铁沿线(机场站除外)及一些繁忙地点免费派发。流动免费派发点均设于商业区,而这些被挑选作派发都市日报的地区,均结集稠密的上班族,他们都不约而同是高收入及高教育程度的人士。根据香港出版销数公证会对会员之核实结果,都市日报每日发行超过32万份,为该会目前发行量第二大报章。

都市日报每天的读者人数达964,000。

64%都市日报读者年龄介乎15-44岁。

男女性读者比例为56%及44%。

32%都市日报读者拥有大学程度(而香港整体人口中拥有大学程度人士则占比例25%)。

76%都市日报读者为上班族(香港的就业人口占整体人口的54%)。

都市日报读者平均家庭收入较香港整体人口比例高15%。

《都市日报》设港闻、财富、简体、中国新闻、娱乐、国际、健康、体育等版面,因其为免费报纸及主要在地铁站派发等特点,其报道及消息一般比较简练,主要为读者提供新闻事件的大概讯息,而很少长篇大论。新闻稿多数采用各大通讯社、网站和报纸的消息,港闻、财经或重大事件等会派记者采访。

在获知可以到香港实习的机会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多关心香港近期的新闻,尽量了解多一点香港最近的社会动态。

有机会就多看香港的报纸或网站,了解在香港写新闻与内地的差异。

多看一些繁体字的书,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因为即将要天天跟这种文字打交道。

参加学院组织的关于香港的一些基本情况的学习。

多看几次02级同学的实习报告,从中了解他们在香港实习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和要注意的事项。多问曾经到香港实习的师兄师姐,他们会给很多的提示。

由于在实习前一天才知道自己的实习单位是《都市日报》,之前只是知道《都市日报》是一份免费报纸,其他就没什么了解,在实习的第一天,就尽可能多地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从他们的口中多了解《都市日报》。

二、实习工作简介:

实习其间,我主要参加三个版面工作,分别是中国新闻(两周)、财经(一周)和港闻(一周)。

在中国新闻版,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改写新闻稿,因免费报纸比其他报纸更注重成本,其新闻来源主要是新华社、中新社、各大网站及报纸,选取国内和台湾的重大新闻及对香港有影响的信息,综合各大消息来源,摘录要点,改写为几百字的简短新闻。每天负责1﹣3条不等,至今累计改写短新闻三十余则,采写新闻5则。

在报社,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编辑会浏览各大网站及各通讯社消息,收集新闻,五点左右报社会开编辑会议,确定所有版面的内容。六点以后我们才开始改写新闻,在此之前,我一般会花一两个小时看看我们前一天的报纸,主要是比较一下出来的稿件跟自己之前写的有甚么差别,一般来说,编辑是没有时间教我应该怎样写,只有自己比较才会慢慢知道应该怎样写,其次是先浏览一下各大网站,对当天的新闻有初步的了解,改写新闻的时候也就心里有数。

因财经是香港人比较关心的话题,所以《都市日报》的财经消息除使用各大媒体消息外,也会到现场采访。作为实习记者,我先后跟随记者采访香港金融管理局「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及工作重点」、长实新楼盘介绍等,增长不少见识。

实习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港闻版,一般晚上九点开始,各个报社之间就会相互checkassignment,确定第二天的采访内容,记者十点半前就会知道自己第二天的采访任务,第二天就会跟其他记者一样去采访。在香港,正式记者跟实习记者没多大区别,在任何场合都受到同等的待遇,做同样的工作。每次采访完需要打电话跟编辑“报料”,以确定这个新闻事件的价值,然后编辑就会安排这个新闻放在第几版,写多少字,回到报社就根据大概的字数去写。

在实习期间,有点特别的是每次写新闻前编辑会问我“这则新闻打算怎样写?”这让我知道动笔之前要先理清思路,抓住新闻点。从第二次采访开始,我就开始利用回来坐地铁的时间去想这个问题,回到报社就可以直接跟编辑说。

三、实习感悟:

工作篇

1、平时要多问。香港人是比较友好的,自己不懂的要多问,人家也乐意告诉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很多以前熟悉的都可能成为陌生,例如计算机,我发现好像是个重新开始,用的是不同系统,不同输入法,但遇到不懂就问,自己用心记下,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2、工作要主动。等,最后只会甚么也没做到,报社的工作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自己主动一点才会有事做,才会学多点,要不就白费这一个月。编辑们都很忙,没什么时间管我们这些实习生,要主动地去问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的,然后用心做好每一个工作,哪怕是小小的一些细节也要留心,慢慢地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实习生是可以帮得上忙的,有什么事也乐意找你去做。

3、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采访过程要善于和被访者及同行打好关系,特别在地产财经等行业,因为彼此打交道不只一次,和被访者及同行打好关系,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消息,这可能是香港与大陆的不同,在香港,记者采访完,同行之间还会对稿,补充和核对一下。采访时跟被访者及同行交换一张名片是非常重要的,回到报社写稿有什么需要确认的时候还有最后一招——“亡羊补牢”,在香港每天的记者招待会多不胜数,有时要同一时间赶几场招待会,难免会忽略一些信息,事后打个电话请教一下同行这是常见的事情。

4、做记者真的什么都要懂。在实习过程中以改写和采写新闻为主,深感以前所学的《新闻采写》、《新闻修辞》、《媒介英语翻译》等课程可以派上用场,但同时也注意到记者真的要是个杂家,医疗卫生、财经政治、社会民生什么都要懂一点,采访过程中很多方面内容都有可能涉及。

5、最可靠的还是自己手和口。在香港,传媒是很发达的,每个记者招待会前,都有专门的新闻公关把新闻稿发到你手上,但真的要了解多点,发现更有深度的新闻点往往要自己去问、去记,如果太依赖新闻稿就会失去一个报道的实质内容。

“培训”篇

在实习期间,我们有两次“培训”,第一个是到长实中心关于tablemanner的培训,由专门负责李嘉诚先生起居饮食的PhilipChan为我们讲解,让我们知道作为记者到一些高级餐厅酒店及舞会,礼仪和衣着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也有幸到《亚洲周刊》,参与“亚洲学堂”,与《亚洲周刊》的编辑记者一齐讨论香港与大陆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亚洲讲堂是《亚洲周刊》一个系列的“讲座”,邀请资深编辑记者或其他嘉宾围绕某一主题去共同探讨。

生活篇

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的香港比起以前间接感受的有很多不同。在工作时间方面,第一次感受下午三点半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是忙碌的,又是充实的,懂得休息的,早上不用上班,一周放两天假。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包含中西文化的地方,首先是建筑包含的中西方特色很吸引人,每天上下班匆匆经过却流连忘返。

走在香港的街头,看到的多是匆匆的脚步,第一次跟记者出去采访的时候,发现“走得快”在香港是必备的技能。

到了香港,更加意识到学好英文的重要性,在路上,公交车上,采访中,英文都不可或缺。掌握多一种语言,就可能掌握多很多的机遇。

走在香港的书店,会发现很多从未看过的书,虽然大多是英文,但真的眼界大开。有空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街头,会不禁感慨:各种肤色、各种文化的人走在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然后慢慢变得熟悉和亲切。在街头上,一个白皮肤的小女孩、一个黑皮肤和一个黄皮肤的小男孩在一起玩,顿时为我解析香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城市,血液里包含着中国文化,也能包容各种外来文化。

总的来说,一个月的时间虽然不能学到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检验自己之前所学的东西,以及体验一下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在香港实习最重要的不是让我们来学怎样写新闻,而是让我们看到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家是怎样做新闻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好一个记者。香港的现在也许就是内地的明天,作为一个新闻学子,所要学的不仅是课本上的东西,不应该只是学会怎样去写新闻,还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保持自己的良心,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不仅想到怎样去写这则事件,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做一个会思考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