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摘 要】目前,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实践缺乏和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并针对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特点,提出具有密苏里特色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模式:增加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考核机制,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关键词 密苏里大学 双师型 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的特点

早年,我国高校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型硕士教育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专业人才。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知识体系单薄、创新思维弱等问题特点,不能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务院委员会在2010 年批准开设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无法严格区分

虽然学界已经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严格区分,高校也因此将原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但是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里,某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仍然是由原来的理论课教师授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之前的相差无几。而且,专业选修课的开课也是根据学生的选课人数及老师的上课时间而定,有些对于专业硕士比较重要的课程,却因为选课人数过少或是没有相应的老师授课而不能开课。最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新闻媒体部门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学内容实践性缺乏及考核机制过于宽松

专业型硕士学位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于新闻与传播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内容往往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并不多。各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并且,高校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核机制仍然侧重于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的发表,因此新闻与传播硕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论文写作上,实践活动相应减少。同时,大多数新闻与传播硕士所发表的论文学术性不高,最终导致专业型硕士学生在学术要求与实践能力上都达不到研究生应有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欠缺

国务院委员会在培养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但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对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师资配置上有很大差别。校内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能力;校外聘请的教师,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很多外聘教师在名义上作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兼职导师,多数导师并未尽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责任,更多情况学生还是与校内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同时,高校对校外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兼职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无法定期指导学生,甚至无故中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和其他工作。

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厚的师资队伍,更是在新闻教育上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其独创的“密苏里方法”(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支撑体系)对美国的新闻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独特的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在建院初期提出他的教学理念:实践是新闻学习的最好方法;新闻工作不是封闭性的,而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工作。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密苏里新闻学院培育出全世界优异的新闻界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将硕士学位教育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二年制的学生一共有16种专业方向,且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4+1项目”即本硕连读的学生也有9种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美国新闻史、新闻学基本规范、传播法等;实践能力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采访、写作、编辑等技能。

2、完善的实践体系

在硕士生的录取方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会优先考虑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申请者,这并不是忽略那些完全没有经验的申请者,而是对于这些没有经验或是经验不足的学生,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创办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时,学校也创办了一份面向社会发行的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在校学生可以在该报社兼职。不仅如此,学院还创办了日报、商报、电台等,在这些媒体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部门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KOMU是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在这家商业电视台里,记者、制片人和电视录像制作人都由学生担任。在这些机构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加符合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严格的考核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不少于37个学分的课时,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除了新闻与传播知识的理论课外,学生还需要修一定的实践课。成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的记者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报纸采访、写稿、编辑。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中,有75%的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他们毕业后直接去新闻媒体工作而不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因此,这部分毕业生更希望对自身的工作技能有更好的锻炼,他们将目标放在了专业领域上;而剩余的25%需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则选择提交毕业论文。

4、多元的师资队伍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分为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学术教授两个方面。学院对于专业实践课教师主要注重于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技能和专业成果上,这些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业界有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能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同时,专业实践课教师们拥有广阔的人脉关系网,能为学生的求职道路指点迷津。在对学术教授的考查上,学院更倾向于他们的科研能力、讲授能力和学术成果等。学术教授不仅为学生授课,也会参与院内外学术或行政会议,担任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带领学生做学术科研项目。

三、对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尽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但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密苏里方法”。

1、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创新教学内容

在进行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在这期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打造相应的实践平台,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实践环节。首先,有实力的高校应当创办自主的面向社会的新闻媒体,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声誉,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其次,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平台。新闻与传播硕士除了学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之外,也可以利用学院的实验平台得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要加强与校外媒体单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停留在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将全世界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传授于学生,同时也要多提供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文化下的媒体运作的特点。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改进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还是由校内理论教师进行授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俨然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应该加强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协调,引进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例如可以聘请一些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加强校内外师资的交流。另一方面,原来的校内在职教师也可以安排到媒体单位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与之相对应,师资队伍的管理也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对于校内教师可以设立校内教师评估委员会,主要负责校内教师的引进、晋升、评定和解约等。对于外聘教师的评估,应由各地方政府建立起地方性的教师评估机构,主要负责校外教师的能力评定及教师的引进等,加速该地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

参考文献

①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②武志勇、李由,《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J].《新闻大学》,2009(4)

③童兵,《为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拓宽路径——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期待》[J].《新闻前哨》,2010(10)

④董小玉、韩丹雨,《开放·实践·融合:构建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J].《当代传播》,2012(10)

⑤卞地诗,《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对我国媒介人才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⑥党苗苗,《当代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东南传播》,2008(11)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学科融合

一、现阶段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模式分析

(一)传播观念的更新

在当代新媒体,全媒体的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做到了及时性、无地域性。并且信息的存在开始呈现出平行多维空间并存的状态。新媒体时代,在新闻与传播教学中必须打破信息原有的本地新闻概念限制,培养学生们的新闻全局感。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世界周刊》中,就提出了“全媒地带,信息就是选择”这样明确的定位。因此,新闻报道需要全球视角,也需要对信息的自由选择,这也是节目《世界周刊》的价值及深远意义所在。

(二)理论与实践的合理配置

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媒体不断被迫转型,如果还仅仅依赖着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们缺乏实践能力,无法迅速融入到新媒体时代。虽然专业型硕士比学术型硕士更加需要实践空间,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他们两者之间也是需要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的,将教与学整合起来,进行启发式、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引导、发挥、挖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知识有更加深刻,更加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在创新实践,举一反三中充分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学科建设的融合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与传播专业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新闻与传播教育教学中的学科融合建设,还有待改进。由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们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灵活的实践学习之外,还应该掌握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随着电视节目类型与内容的不断变化,也有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新闻类节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在线》节目,就是一档兼具法律服务性,新闻时效性并具有典型的法治思考的法治新闻专题节目。这档节目紧紧扣住了中国法治进程的脉搏,揭示人与法的复杂关系,关注法制领域热点,充分的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而它鲜明的新闻性和现场感也凸显出了栏目的特色,使其成为了现今中国法治节目中的翘楚。如若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想制作这样一档电视节目,除了应该掌握充分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对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自2011年,便开始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创办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验班,这种学科建设和融合对于培养人才是非常有好处且非常实用的,然而,现今我国大多数高校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分科,分批,分班的教育,这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培养出新型的复合人才。

(四)应用能力的融合

在这样一个凡事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备撰稿、策划、摄影摄像、音视频后期制作等多项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得以生存。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应当有着先进的新闻聚合意识,并且发挥媒介组合产生的传播效应,能够挖掘各种媒介的特点。充分利用收集、互联网等可以进行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出受众的新闻资源,并且擅于与受众沟通互动。同时,拥有灵活转换文字和视频的能力,熟练地进行网站、平台制作。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的很多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就向世界充分的展示了中国媒体人的风采,她们大多是只身一人,带着手持拍摄设备,独立完成采、编、播的全部过程,这种应用能力的融合,也是新闻与传播专业所需要具备的。

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媒体所呈现的世界被称为“奇观世界”,大人物和大事件才能上报纸。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普通人的生活路线图嵌入了公共景观,日常生活成为今天整个传播和媒体事业跨进的领地。互联网社会呈现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路线图中的忧喜悲欢、得失进退,一种具体而微的情感、审美、伦理、德行、交往。新媒体发现了个体,个体从日常生活的水平面中浮了上来,接下来的内容生产也就进入了日常生活的状态。比如说现在非常火的网络直播,有网友直播喜鹊搭窝,直播吃饭,直播化妆,这些都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便使日常生活进入公共空间。一些学新闻做新闻的人这时就会站出来问:还要不要曾经定义的“专业主义”?这就出现了一个必须警惕的现象:新闻是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下,有一种产品就叫做新闻,它描述事实,必须将娱乐、评论、偏见分开,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中,一切都在融合,一切边界都在打开。

不得不说,融合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当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教育模式应当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配合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行以新闻传播理论课程教学为主,拓展多学科的杂揉,从当下媒体发展的速度来看,新闻方面的从业人员如果仅仅只掌握这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跨学科,涉及多个领域,从学科建设和应用能力的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并且要注意进行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区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杂糅势必会打破知识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这一现象对于新闻传播学理论返回到实践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另外,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学应当要强调讨论和参与感,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会在培养学生分析、领导和决策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让学生感受到新闻职业的责任感以及大局意识,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

三、结语

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教学方案都注重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缺乏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注重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性专业学习。显而易见,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的,各大高校应尝试进行学科融介,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介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尤其应该利用本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将该学科的资源与新闻传播教育最大程度的融合,然后形成融合性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打造为本校的独有特色。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4(4)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河南省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开始于上世纪 70年代,至今已经有 30 多年的发展历史。截至目前,河南省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有 48 所,占全省89 所高校的 53. 93% ,其中本科院校 21 所,专科院校 5 所,民办二级学院 4 所,高职高专院校 18 所。

一、建制情况

( 一) 拥有独立建制

目前,河南省拥有独立新闻传播学院、系建制的高校有 10 所,在全省 48 个办学点中,占 20. 83%。其中 9 所为普通高校,分别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周口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新乡学院、中州大学; 1 所为民办高校,即黄河科技学院。

( 二) 挂靠其他院系

我省还有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挂靠在相应的院系下,这类高校有 20 所,占 48 个办学点的41. 67% 。其中普通高校有 16 所,分别为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许昌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工学院、南阳理工学院、黄淮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开封大学、安阳工学院、中州大学。民办二级学院有 4所,分别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在48 个办学点中,还有18 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有相关专业,在建制情况上与上述本科院校基本相同,本文不再具体讨论。)

( 三) 办学层次

河南省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硕士层次。包括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两所学院均具有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郑州大学设置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 4 个方向,河南大学设置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 5 个方向。另外,河南大学于 2005 年及 2010 年分别在艺术学中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

二是本科层次。除郑大和河大外,本科办学层次的 高 校 有 23 所,占 全 省 89 所 高 校 总 数 的25. 84% ,占 48 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总数的 47. 92%。其中普通高校 18 所,民办高校 1 所,独立学院 4 所。

三是专科层次。这类高校有 25 所,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校,共有 7 所,占 48 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总数的 14. 58%,分别为郑州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开封大学、新乡学院、中州大学、平顶山学院、安阳工学院。其中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安阳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既具有本科办学层次,又具有专科办学层次。另一类院校是高等职业学校,这类院校有 18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 20. 22%,占 48 所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总数的 37. 5%。

( 四) 专业设置

截至 2010 年,我省新闻传播学共有 5 个专业方向招生。即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新闻学、传播学。另外,艺术学中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大都也放入新闻传播学院。其中,3 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16 所院校开设新闻学专业,11 所院校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9 所院校设置广告学专业,而传播学全省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设置。另外,在艺术学中,16 所院校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1 所院校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详情见表 1) 。

( 五) 特色学科

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办学理念,更要有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发展自己的学科个性。在我省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中,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在学科的发展上独具特色。一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穆青研究。2004 年 11 月,学院成立穆青研究中心,该中心是面向全国的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高校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它使穆青新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得以正式启动。2005 年 6 月,“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院举办“重走穆青路”采访活动。采访团东、南、北三路,分赴河南省内的安阳、新乡、周口、商丘、许昌等地区,沿着穆青的采访足迹,行程 2500 多公里,采集了大量有关穆青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编辑出版学研究。1986 年,河南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届编辑出版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院在编辑学理论研究、出版史料研究方向成果丰硕,形成了颇具影响的“中原学派”。编辑学教授王振铎在其著作《编辑学原理论》中提出的编辑学三个原理,奠定了我国普通编辑学的理论基础; 宋应离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20 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二、存在不足

( 一) 办学层次不高

首先,全省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也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而相邻省份的硕士点,湖北省有 9 个,江苏、广东各有 6 个,四川、湖南 4 个,江西、安徽、浙江也各有 3 个[1]。其次,研究生招生数量较少。以 2009 年为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共招收了 167 名硕士研究生,而全省同年招收的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则多达 3000 余人,硕本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河南日报》报道,目前河南省在校研究生总人数仅占全国的1. 62% ,硕本比不足 120,低于全国 110 左右的平均水平[2]。再次,专科院系过多。全省虽有 48 所本、专科院校招生新闻与传播类学生,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3. 93% ,但大多集中在专科层次。在全省每年招收的 7000 多名新闻与传播类学生中,专科生占到了60%[3]。

( 二) 办学缺乏特色

我省新闻传播教育虽然专业齐全,但专业设置几乎一样。一些学校在专业申办时,忽视自身的师资力量,没有针对自己的特色设置专业,也没有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及传媒市场的需求,办学缺乏特色。全省能称得上特色的也就郑州大学的穆青研究和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学研究。而我国一些老牌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则各有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理论、历史与业务研究,复旦大学的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理论与业务研究,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具有领头羊的突出地位。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果高校在办学时没有鲜明的特色,忽视传媒市场的需求,那么专业就不具有生命力。地方高校更要考虑当地的地区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媒介的需要,同时依托地域优势和学校自身的优势进行个性化教学,发展特色专业。

( 三)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就现状来看,我省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与传媒业界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侧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新闻传播实际工作则涉及较少。另一方面,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与一线媒体间缺乏有效对接,没有相应的媒体成为实习基地,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远远不能达到合格“传媒人”的标准。很多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站虽然承担着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但由于不能和社会需求挂钩,学生的实际基本技能无法得到专业而有效的训练。

( 四)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专业视野狭隘、忽视专业基础课的问题。例如,近两年艺术考试甚热,许多高校纷纷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而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语言技能和娱乐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对理论学习及传媒基本技能的培训。在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缺乏采、编、写等新闻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会使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感觉“后劲不足”。同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等有紧密联系,更有人说它是“文科中的工科”。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在注重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又要重视非专业包括法学、历史、经济、政治等知识的教学,这样既能满足媒体对传媒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中必需的理论保障。而河南省各新闻传播院系在课程设置上除新闻传播理论、新闻采写、新闻传播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却不够全面。

三、几点建议

( 一) 拓宽办学模式

高校教学不应封闭在校园内和课堂上,而是要延伸到社会和媒体中去,让新闻传播教育成为多方面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对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补充和延续。针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严重脱离传媒实际的现状,近些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如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新闻学院,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新闻业务实习基地等等; 北大和清华相继聘请业界资深人士担任院长; 四川大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型办学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西华大学、苏州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成立凤凰传媒学院,办学上既依托大学的传统教学经验,同时又紧密结合凤凰卫视的业界资源,探索出较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都是院校与业界沟通的典范。

( 二) 加强专业学位建设

新闻传播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和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媒业对能够把握市场动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文化视野开阔、谙熟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高端人才具有强烈而迫切的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的出现,成为完善新闻传播教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2010 年 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27 会议审议通过了 19 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中新闻传播类的有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出版硕士。这两类专业硕士学位旨在培养实务型人才,提升高端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传媒实际的能力,同时,设置这两类专业硕士学位也是实践反哺科研的一种方式,它连接科研和传媒市场,将最新的传媒理念、传媒经验等带入传媒业界,同时,也将业界的问题、矛盾、困境、前沿探索等转化为科研的课题。据悉,郑州大学将于 2011 年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河南大学也将设置新闻传播硕士学位和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这一举措适应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业界发展需求,能够为传媒行业培养具有“强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在提高河南省新闻传播学教学质量的同时,亦能为发展“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 三) 成立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

目前,河南省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在办学规模上趋于饱和,许多师范类、专业类、理工类的院校,还有刚刚合并成立的院校也纷纷涉足新闻传播领域,甚至仍有院校在积极申办本专业。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也不均衡,个别专业过剩,个别专业稀缺。同时,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数量激增、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等现象在省内高校也均有出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一个专业组织来制定相应的专业规范,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因此,成立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很有必要。委员会可由河南省教育厅领导,聘请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成员,委员会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委员会指导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制定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承担专业评估任务和本科专业设置的评审任务,并组织有关教学的师资培训、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设立河南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利于加强对教学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组织和开展本学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四) 强化新媒体教学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卫报》对英国高校的年度排名历来被学生作为选报学校的必备参考。威斯敏斯特大学2006年在媒介研究、传播和图书馆学科领域内名列第四①;2005年在媒介研究领域内名列第六②。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系隶属该校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与国内相比,以威斯敏斯特大学为例的英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① 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universityguide2006/0,1595180,00.html

②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universityguide2005/0,,1455246,00.html

③http://www.wmin.ac.uk/mad/page-400

④http://www.wmin.ac.uk/mad/page-269

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艺术教育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