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言思维协同发展

语言思维协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普遍效率低,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就是传统语文观念局限了教师对语文课的深层认识。传统的语文观念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语文课的目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学会读写听说。有此观念出发,便形成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语言(包括文学、文章等)知识的传授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为两翼的教学体系。于是,学生便成了强化训练技能,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观念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它没有看到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即“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的统一”。

语言和思维都是语文本质的反映。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和工具。思维脱离它所依托的外壳或载体是不会自行交流的,它必须借助被物态化的语言来进行。但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载体或工具,它与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所以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时候,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来进行交流的,二者总是密不可分的。

过去,有些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就是只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发展,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于是乎满堂灌、题海战,抄写十面八面,对学生进行机械地训练。结果费力不讨好,老师越教越糊,学生越学越蠢。这说明过去有些语文课没有充分发挥其效能,没有做到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所谓“协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各方互相配合”。湖南师范大学郑和均教授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一书中作了更为科学的阐述:“所谓协同就是协调、合作、互补的意思。协同构建就要协调好心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心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系统的关系,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增强心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心育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将郑和均教授这一理论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的教学观念,即做到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到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呢?

第一、要将思维训练贯串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语言和思维之间、语文知识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从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的内在联系出发,确定既符合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综合训练体系。例如,记叙文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再现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同步的,文学作品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审美性、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同步的,说明文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抽象思维过程(分析、综合等)的训练是同步的,议论文读写知识的教学应该和抽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训练是同步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胸怀全局,统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二、要将思维训练贯串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做到既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双管齐下,互相渗透,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讲解词汇,可以适当渗透有关逻辑概念方面的知识,讲解语法,可以适当渗透有关逻辑判断方面的知识,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讲解记叙的要素,就可以结合有关回想、联想等方面内容进行训练。讲解说明的方法,就可以结合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训练,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达到本质的理解,又可以使思维训练结合语文知识的内容落到实处,同时取得两方面的效果。

第三、要将思维训练贯串到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中。人文知识是学生语言思维重要的基础材料,科学的积累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科书所选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不仅是语言运用和思维创造的典范,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哲学、伦理、道德、情操、审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军事、艺术、民族、宗教、民俗、天文、历法等,无不在语文教科书中得到综合的体现。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这块丰厚文化沃土上充分吸收思想文化营养,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学生的知识经验增多了,人文素质提稿了,就会才思敏捷,写出既具一定的思想见解,又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好文章。

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思维训练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规律,二者之间即存在着不平衡性,有彼此互为前提。语言新的发展要求思维获得发展与之相适应,思维新的发胀也要求语言获得发展与之相适应,二者正是在这种不平衡的适应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语文课所进行的思维训练,也只能在与语言发展的矛盾同一中求得与之相适应的训练内容和途径。在初中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概念、没有掌握各种复杂复句语法关系的时候,要他们运用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写出比较复杂的议论文是不可能的。任何脱离或超越学生语言发展实际进行的思维训练都将会事倍功半,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思维训练必须结合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来进行。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即接受),是思维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并存储的过程,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听和读。对语言的运用过程(即表达),是思维将其结果转换为语言信息输出并物化的过程,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说和写。语文课正是通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或即听、读、说、写的过程,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离不开这个过程,思维训练也离不开这个过程,而且也只有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纳入这一过程才可能达到二者的统一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第三、思维训练要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青少年的思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青少年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生理的成熟,离不开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离不开自身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条件下,由于思维内部的矛盾从而引起思维由量变质变不断地向前发展。儿童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既反映出普遍的一般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相对稳定的顺序和共同的年龄特征,有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如由于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文化上的差异出现的城乡差异、思维发展的进程和速度的差异等等。从语文课来讲,儿童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既服从于整体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又表现出语言学科思维发展的一些特点。要让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就必须认真地研究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并使其符合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