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中师生关系

教育中师生关系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氛围。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者、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心理交替的矛盾时期,特别是“80后”一代,各方面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心态,又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的主动心态。

1.年龄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大学生个体形态上的生长发育已进入稳定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往往倾向于追求独特,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易发生变化,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2.自我提升、认知意识增强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它使人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它使一个人能反省自身,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从而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周围世界;它使人的心理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且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可能越强。从这两点来看,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他们注重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把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

3.智力活动多元化

智力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主要向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对各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脑海中建构起了自己的一套学科体系结构。他们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另一方面,大学生迫切想融入到社会中,顺应时代的潮流。他们关注着社会,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并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现象,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并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4.渴望赏识、树立自信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对大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更是渴望受到赏识。但是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他们“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学里学生们大都以自我为主,以班级的群体活动很少,因此这就需要把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出来,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比如以班级、年级、系别为单位组织的音乐会、画展、诗歌朗诵会、辩论比赛等等形式,都可以为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学生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二、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它不在是静止的、被动的、生硬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教学将真正成为学生富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创造过程。

当代教育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来自上述知识变革的巨大挑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所培养的人一定是能够适应这种新的知识状况的人。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转变自己在知识传递方面的角色态度和行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念。

1.权威动摇、非权威领先

权威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而在教育领域里古代教师是靠自己的研究获得的权威,是学者个人的权威。近代教师则是靠严格的教学制度获得权威的。知识精英扮演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职业的权威。但现在随着知识合理性的修正和扩展、知识的大众化,教师充当知识的权威的地位就被动摇了,学生在一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超过教师本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不应该是知识的权威了。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2.帆航引导、奔流不息

我们常说点滴之恩应以涌泉相报。然而,老师给我们的恩情并非点滴而是涌泉、是奔流。因为,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教师不断吸取营养、补充营养成为川流不息的奔流,带领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3.信息平台、精神殿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而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众所周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4.果树常青、二者合一

“春蚕”、“蜡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教师的比拟,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吸收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教师只有成为果树常青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战者。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的教学课堂中不仅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和促进者的二者合一。

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新特征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教育性。这种关系作为教育的手段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和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增进相互理解,交换意见和看法,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同时,通过教育交往活动也可以解决教学中不和睦学生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利于团结的因素,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赢。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缔结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师生关系发展的新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责任为重

社会由各色各样的群体组成,其中学生就是社会中相当大的群体,是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如果说社会的发展是以大多数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以无数个个体人为本位发展。那么,以人为本就需要落实到个体人那里,学生作为个体人也需要以他们为本。个体人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意识”的具备和基本权利的拥有。个体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独立的自我选择意识和自我的责任能力,个体人的基本权利则表现在平等的公民权等多个方面。学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平等权利和合理利益提供必要的保护。然而,学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责任教育即是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少年承担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责任教育也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性。西方主要国家中,美国在德育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丰富。从19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4]

一个人只有在他拥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5]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在这里,自由与权利、责任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回归自然、师生同源

自然赋予人类生命,人类就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魏源在《老子本义》中注“朴之为物,未雕未琢,其体希微不可见,故无名。然天地之始,万物特之以生。”这说明“朴”、“真”是未经人特化于具体形器之前的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真实的实。这种“朴”、“真”乃是老子所遵循的道之学。老子通过对自然母体的回归而构造一个人与宇宙万物同源一体的高远超迈的意境,从而为人的本真生存安置了一种原始“天人合一”的境域。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同属于宇宙万物,他们都可以回归于自然,同源于一体。他们都在自然规律的引导下生存、发展。教师的教要回归于自然,回归到朴到真,教学中不能够有半点的虚假,不然就是对真理的批判。学生依然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探索自然,去发现未知未发现的东西。无论是去认识自然,还是去改造自然,这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责任,他们都的宇宙中渺小的一员。

自然是人类的母体,只有认识了自然的本质,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它,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地利用它。如果我们要缔造美丽的家园,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努力。老师与学生本就是一体的,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对知识广度和深度获得的先后之别。故而,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他们都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都需要在自然的带领下去认识它,去改造它。从而营造一种更加完美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