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信息资源本地

教育信息资源本地

摘要:针对网络时代教育信息资源获取的新特点,本文首先从文化视角探讨网络环境中教育资源系统之间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以说明进行资源本地化的必要;接着本文论述分析了与本地化相关的概念,并提出教育信息资源本地化的因素参考模型和工作原则。

当前,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多媒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资源的共享互换也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在这种情形下,异质多元的教育文化系统不断地相互冲撞和交融互动,为教育资源的获取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认识不同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资源差异?如何加工改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信息资源?如何使资源适应于本土环境的不同需求?

一、基于网络的教育文化系统对接

各种文化系统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圈。教育传承文明,作为内容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种文化系统的特质差异和价值取向。

荷兰社会学家Hofstede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区别文化的本征值(Identity)主要有四个关键变量1:(1)权力距离,指社会对于组织机构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现象的接受程度;(2)不确定性规避,表示社会对于带各种异见及异端行为人群的宽容程度;(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刻画社会中个人与群体之间利害相关程度;(4)阳性与阴性,反映社会对待男女、强弱等方面的态度。这些因素将会影响教育理念的定位和具体实施。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Hall则认定影响文化的主要因素有2:时间、空间和情境(指文化资源对情境(context)依存的相关性,包括语言、宗教、政治、历史、习俗、地域、价值观等子要素)。Hall认为文化资源有高情境(High-context)与低情境(Low-context)之分。前者对情境的依存度更大,需要相当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而后者对情境的依存度小,易于用言语、文字直接描述。不难发现,这种与情境相互依存的特性在教育资源中亦有所映照,例如:社科人文类的教育资源通常比理工科教育资源具有更高的情境依存度,常识类知识比原理类知识具有更大的情境依存度,劣构型(Ill-structured)知识比良构型(Well-structured)知识具有更大的情境依存度等等。

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实质上已经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系统共存的缩影和映照,它们的沟通共享在较深层次上将渗透着文化因素的对接和互动。但是,如前所述,网络环境中会并存着各种高低情境并归属于不同教育文化系统的教育资源,而每种教育文化系统又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化隐喻和情境特征,这势必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再利用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解决不同教育信息资源移植互用的根本办法,就在于对资源本地化的研究思考,它是解决教育信息资源文化情境特性的突破口。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

1.术语研究

(1)本地化(Localization或简写为L10N):又称为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4。本地化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的过程,资源本地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倍值一提的是,人们常说的“汉化”其实所指的是“中国本地化”,即从其他语言文化系统到汉语言文化系统的转换过程;而“翻译”则是偏指“文法层面的本地化”,即指从字符、格式等文法层面上对资源进行的转换改制。

(2)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或I18N):也常意指全球化(Globalization或G11N),指将一个事物转变成超越所有本地局部特征的过程。与本地化相对,国际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消除或隐去个性要素的过程。为同时保持教育资源的文化情境特性而又跨越地域文化的异质性,教育信息资源的国际化工作采用规避个性或规范标识的方法来超越文化要素(或保持中性立场),通常包括归纳(generalization)和隔离文化要素两个步骤5。

2.本地化工作范畴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工作在形式上表现为资源的翻译。但如前所述,这只是本地化工作的一个子集。本地化工作范畴主要包括:

●资料翻译:包括文法翻译、字符集转换、格式编码调整等。翻译是本地化工作的基础,作用在于使教育资源既能保持原有情境含义,又能够很好地支持本地语言;

●界面重置:对教育信息资源中图形图像、菜单、对话框等界面要素加以必要的改动,以符合本地习惯;

●语义转换:针对各种本地语义敏感因素(如文化、语言、宗教、地域、政治、历史、语境等)进行资源改制,使其符合本地特性;

●开发本地功能:根据本地情境的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本地例化应用,即开展本地化二次开发;

●支持本地技术要求:支持或兼容本地资源环境的软、硬件等技术现状,以保证信息化资源的正常技术运行;

●本地测试:根据本地参照对上述资源本地化工作的效果进行测试修订。

三、教育信息资源本地化因素模型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涉及到包括文化在内的许多因素,我们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本土化改制时的因素模型,可以归结为文化、技术、学科、行业四大类。其中文化、技术因素最为常见,而学科、行业因素则多在资源本地化的特殊情况(例化应用)中遇到。

1.文化类因素

包括语言、政治、历史、地域、法律、宗教、风俗等因素。例如,语种特性对资源本地化应用的影响有文法翻译、符号体系的重置、简繁体编码转换等。在资源的本地改制应用时,此类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重要,应该予以优先考虑。

2.技术类因素

网络环境中技术的多样也给数字信息资源带来了多样性和异构性,例如:资源操作平台、呈现媒体、数据格式的差异等。因此,在对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或处于不同技术环境中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本地利用时,有必要进行规范和转换。

3.学科类因素

知识领域异同以及学科内部知识层次高低等因素(不同知识结构、术语体系和解释系统)也对教育资源的本地应用产生影响。例如,自然与语文、物理与地理、生物与历史等学科;此外,同一学科知识领域内部对知识层次的分类也会产生影响,例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在这些情形下,都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例化改造。

4.行业类因素

行业差距也是影响教育资源本地应用的因素之一。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与诸多领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例如:培训、商业、军事等行业。因此,在教育资源的本地例化改制中,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性偏重,使其顺应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

由此,本文作者把那些文化系统本征值属性相近的教育文化系统称为同质教育文化系统,把那些文化本征值相异的教育文化系统称之为异质教育文化系统;并由此以“同质-异质”、“高情境-低情境”为维度进行交叉建构,形成一种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文化分类框架,如下图。其中,“同质-异质”维意指教育信息资源所归属的教育文化系统之区别;“高情境-低情境”维意指将要进行本地化的教育信息资源对原有教育文化情境所依赖程度的轻重。显然,异质教育文化资源间的迁移转换要难于同质教育文化资源间的转换,高情境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要复杂于低情境教育资源。针对由此分类得到的不同区域,本地化主要体现为:

●同质文化教育资源区(I区、II区)之间的资源本地化主要体现为例化应用,它较少地涉及到文化因素,而更多地关注于技术、学科、行业因素。

●异质文化教育资源区(III区、IV区)之间的资源本地化主要涉及到文化因素,如语言、政治、历史、地域、法律、宗教、风俗等子因素。

●低情境依存度教育资源(II区、III区)的本地化工作集中于语法层面的本地化,即对资源文法的翻译解释或映射。

●高情境依存度教育资源(I区、IV区)的本地化工作重点则不仅止于语法层面,而更侧重于语义层面的本地化。

显然,在这些区域之中,“异质-高情境”区域间的转换最能体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必要,即由某种文化系统中的高情境教育信息资源向另一文化系统中教育信息资源转化时,本地化的作用最明显,难度最大。

四、教育信息资源本地化原则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工作是一个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以下一些策略原则对于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改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符合本地教育要求

教育资源的选择首先出自于实际情境的需要。因此,本地化应该首先顾及到本地教育情境的特殊性,分而待之。对于那些已经符合本地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可以酌情予以直接利用;对于那些尚不能适应本地情境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加以本地改造;对于那些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教育信息资源,可以根据本地需要着手从新创建。

2.保持资源原有涵义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需要既能适应本地情境需求,又能尽量保持原有情境含义。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是一种引进与改造的过程,目的在于利用其它资源的长处填补现有资源的短处。因此,资源本地化应该保持所引入资源的优势与含义,让其反映原处教学情境的特点。如果把资源的原有特性抹杀掉的话,那将变成是资源的国际化,而非资源的本土化了。

3.遵从资源技术标准

目前已有许多标准组织从事教育资源的标准化工作,例如:ISO/IECJTC1SC36、IEEE/LTSC(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Committee)、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等。在进行教育资源本地化时应该切实参照这些标准的规定或相关说明,主要包括:

●遵从资源标准:通过本地化或例化工作所得到的教育信息资源应该遵从相关标准的规定,不得有悖于原标准所做出的强制限定和规则。

●遵从统一术语表:统一的专业术语可规范学科领域中关键词的称谓、转换和应用。因此,在资源本地化应用中,应该遵从已规范的统一术语表定义。

●提供资源本地接口:考虑到开放兼容特性等需要,本地化后的资源应尽可能提供与原资源相兼容互通的接口或说明。

五、结语

“现代化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将世界连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于是各种教育文化在同一‘虚拟空间’中遭遇,互相影响,有时甚至互相冲突,这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6。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各种教育信息资源汇聚于网络虚拟空间,它们之间的互动融合只会有增无减。本地化作为如何解决不同教育文化系统中资源对接的重要课题,将受到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