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艺术类院校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探析

艺术类院校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探析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及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等特点,其德育教育应依托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既是艺术类院校特有的课程要求,也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立足艺术类院校实际,研究艺术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专业特点的要求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有别于一般专业学习,如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操作性。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规定,高职高专类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教学课时的50%。因此,艺术类院校除在传统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外,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扩大德育教育覆盖范围,将其渗透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十分必要。

(二)传统德育教育低效性的影响

传统德育教育主要依托“两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注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固定。相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重专业轻文化等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传统德育教育失去兴趣。此外,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文化底子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传统德育教学认知很难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转变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三)教育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许多文件,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全面部署。2012年,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文中指出: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意见》紧跟形势要求,提出实际举措,对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深刻领会文件要求,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二、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功能性

艺术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戏剧演出、舞蹈比赛、诗词朗诵、美术作品展、民间采风、校外写生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而且增加了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了解风土民情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机会。同时,艺术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不断检验专业技能,悟出“学艺、做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是集实践和德育于一身的重要课程,是德育教育的新型载体。

(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家境较好,个人主义比较明显。专业学习很多都是小班教学,造成他们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艺术实践活动大都是上百人的合作,演出实践内容也跨越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等各个专业,还包括主持、摄像、舞台策划、灯光设计等各个环节。这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协调工作,增强团队精神。另外,艺术实践活动从彩排到正式演出,耗费时间长。有时为了几分钟的演出,需要候场一天。漫长的等待,简易的候场环境,是锻炼大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必要手段。

(二)了解社会生活现实,增强学习职责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艺术实践帮助大学生摒弃不良的思想侵蚀,锻炼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校外采风、“三下乡”等活动有助于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军营、工地、福利院等场所,与各行各业劳动者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民风、探求民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各项基本国策,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伟人纪念晚会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的艰辛,继承与发扬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等,如“建党90周年合唱赛”“长征组歌音乐会”;参加“名人名家”音乐会,如“肖邦音乐会”,从名人身上体会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艺术追求境界,能培养学生敬畏艺术、热爱艺术的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树立自信心理认知,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艺术实践活动为更多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那些专业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示自我,树立信心,激发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比赛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战胜心理恐惧、获得自信满足的过程。对一些性格内向、情绪容易紧张的学生,通过多次登台表演等社会实践锻炼,可以逐渐战胜心中的羞涩紧张,不断提升表演能力。此外,社会实践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培养豁达、开阔的处事态度。

三、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育人”不仅指思政教师,还包含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工作者。“全方位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教学系统发挥作用,还需要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的协助。艺术院校的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灌输”思想、“说教”理论,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明确的目的和意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分享等形式,用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实际、贴合学生生活,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是构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引导,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与艺术实践结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做学生品德养成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健全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确保实践育人制度化,是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的根本措施。目前,各艺术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课时、学分制量化管理,通过一系列规定与措施确保艺术实践的专业教学效果。首先,构建管理网络。做到校级领导分块负责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艺术总辅导员具体负责。其次,将实践课程、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列入学期工作,德育教育成绩与学科成绩一起录入学生成绩系统,规范学生德育评分,增强活动德育效果。最后,明确艺术实践管理教师职责。在教学及活动实施过程中,艺术管理教师不仅应了解艺术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协调各部门工作,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软环境。艺术院校不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各院系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打造成“文化品牌”,浓郁文化氛围,增加品牌内涵,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特色,发挥凝聚、润滑、整合的功能。例如,合理布置“文化墙”,突出艺术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铭记校史校规、缅怀艺术前辈、欣赏名作佳画、展示优秀事迹等,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又如,要重视宣传的作用,无论是校园橱窗、广播、报纸,还是学报、网络,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净化灵魂、升华品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德育教育的软环境。

(四)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在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上达成一致,投入时间与经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基地教育在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期间,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要求等传授给学生,把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引导、示范的渗透性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依托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是高等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针对高校德育教育低效的现状,应发挥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色,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健全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

作者:王芳芳 郑园全 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