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发展历程及问题

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发展历程及问题

作者:刘明辉李志成邢振贤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高等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是指专业建设和管理达到较高水平,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即指一所学校形成的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独特的专业风格。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交通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评选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对此,建设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经历了近9年的本科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始终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把解决就业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统一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实践表明,结合行业现状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2002年我院开始招收第一届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到目前为止,已有5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在这几年的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社会对交通方面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但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师资队伍有待完善,表现在教师短缺,尤其是专业对口、有丰富教研经验的教师短缺,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其次,缺少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积累,尚无本专业自编教材,还没有形成特色课程。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致使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课程覆盖面广而不精,课程设置门数多,学时少,课程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没有明显的专业方向性,缺乏专业方向群的建设,这就导致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缺乏灵活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二是目前的专业定位仍需完善,存在开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师资设课程,因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存在相关课程内容重叠等现象。因此,在新形势下建设具有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必须解决目前专业课程建设中的这些问题,提出建设规划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在改变,如果学校对人才市场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专业课程体系不变,既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利于学校的招生。我院的交通工程专业自招生以来,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历了两次改革与调整,基本上都是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实践,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课程体系在某阶段内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第一次课改本专业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后,2004年我们完成校级教改项目《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本专业申报招生时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完善和革新,将《道路工程》改为《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增加《路基路面工程》课程,配合《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使知识体系更系统。另外,根据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需要,增加《数字化测图》、《道路工程新技术》等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删除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如《汽车驾驶与检测》等。同时在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时,有重点增减某些课程的学时,使学生学习时有的放矢,主次分明。

(二)第二次课改尽管经过精心的调研和探讨,完成了交通工程专业2004年课改项目,但随着实践应用,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2009年我们又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微调。结合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来校用人单位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保证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经过讨论,对交通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部分微调建议:其一,加强计算机教学及其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和操作计算机,如增加《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其二,强化基础课,突出主干课,充分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其三,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避免各专业课程一些内容的重复授课,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四,从实际出发,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要求,适当将与本专业学生就业去向密切相关的课程提前。如因用人单位多是第七学期到校招聘人才,为保证学生在招聘时学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将《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路桥检测技术》、《现代桥梁结构》等课程适当提前开课,而将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的课程适当后置等。

三、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今年我校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改革和发展,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重点要求做好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了本专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今后交通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设置专业方向群或加强专业课程组建设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新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体现专业特色,打厚基础,拓宽专业,建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课程涵盖面过于广泛,涉及到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公路设计、道桥施工、检测等多领域,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多而不精,针对性弱。鉴于此,应结合社会对大交通领域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建立有重点、有目标的培养模式,在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专业方向群。分别设立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侧重交通工程设施与道桥工程设计及施工,兼顾工程管理)、交通规划与系统控制(侧重公路及高速路网规划与管理)、城市交通与智能交通技术(侧重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群的课程设置侧重有所不同,课时有所不同。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设立不同的学科基础课、不同的专业重点课程;在实践环节中,安排不同内容的重点,同时建立各专业方向群沟通的“平台课程”,保证专业方向间的相通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目标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二)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现阶段,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整合是指课程之间内容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同时在相关课程中不断导入提高学生核心技能的训练方法,使得在不增加课程或课时数的情况下,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自招生以来已有8年多的历程,在这8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方面在交通工程专业选用的面向21世纪“交通版”的教材中,有些不同名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重复内容;另一方面因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并且当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时,课程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若授课教师对授课内容不加以整合与优化,势必造成教师重复讲,学生重复学状况,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产生片面性,从而无法完成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对存在重复交叉内容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建立较为优化的课程体系大系统,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加强创新和实践性课程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交通土建,交通工程设计、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课程建设。目前我校本专业设置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建议授课教师可结合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适当增加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另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小课题,有成果即可计创新学分。另外,可建立一批或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是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硬件条件。目前,已有校内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作为基础,还需在校外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实践实训基地,并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例如具有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同时又具备工程师、注册结构师、注册监理师、实验师等职业资格。“双师型”的教师对于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实际情况,可实施多样化人才引进机制,例如积极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高职称高水平“双师型”人才;加强校内教师的“双师”意识与能力培训。建立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教改、课堂及实践性教学等,真正实现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通过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是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我省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针对当前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生就业压力,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突显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必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专业特色,使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交通运输等专业毕业生相比更具有就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