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高等教学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本文作者:姚成郡单位:石油大学(华东)学校办公室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指出: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是相互的,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反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内部关系规律,那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要接受这两大规律的制约,既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所以遵循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要抓住的核心理念。由此出发,可以理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形态,找准高等教育的立足点。

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教育社会地位的变化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教育活动到专门化的学校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成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和地位在不断变化。西方教育发展经过古希腊人性教育)))教会神学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资本主义的现代科学教育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完成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纯的塑造人本身到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二是教育功能日趋完善,从依附于社会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大抵如是。由以儒家为代表的修身养性教育到引进西学以“救国”图存,由私塾到近代大学的建立,从以人文道德教育为主到全面分科教育,艰难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并逐渐确立了教育在强国兴国、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是教育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历程,现在,教育的社会地位已上升到了最大的高度,看清这一点,对于高等教育办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走向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应对这个要求就要充分实现其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思想传播、文化交融、人力资源开发等等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层要求,如经济结构发展要求人才类型的对应,科技发展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我国加入WTO后,需要培养大量懂外语和外贸管理的人才,等等。这些要求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具体、直接而明确的,高等教育需要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但这种局部的、短期的要求,不一定准确体现社会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如果盲目地跟进,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持续滞后,或是独立性的丧失。所以在看到社会表层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分析社会的理性要求。也就是保证社会综合发展、长远发展,体现社会理想发展的深层诉求。这种要求往往掩藏而又体现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之中,对高等教育当时不具备制约性,影响是渐进的,但一旦形成,影响却又是深远的。认识这种要求必须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进步的规律切入,必须超脱于社会发展现象之外,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单纯重视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必然加剧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社会对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必然造成道德的失衡等等。我国现在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综合工程,不单纯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同时应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等等的“小康”。高等教育对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向社会,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人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充分的人文关怀,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非常重要。高校也会向社会贡献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综合效益如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谈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指其与其他社会现象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能单纯看作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所以它有时可以相对超然于社会之外发挥独特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把高等教育看作社会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对社会可以在内部起作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二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社会,高校办学要具有较大开放性,不断从社会吸收思想和信息;三是高等教育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体现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状态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这三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不同方面分别会处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状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整体上会不断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时而表现为以适应为主,时而同步或超前。

1.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

社会发展取决于综合因素的作用,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所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生作用首先必须满足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内容和方向。换句话说,在社会实现不可预见的发展的时候,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自身调整和改革予以适应。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对能够预见的社会发展采取了超前应对措施,否则高等教育将处于对社会发展的疲于应付的状态。不可预见的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于一些政策性因素的随机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领域的变革。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出台,推动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扩大;我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开始对人才培养进行结构性调整等。总体上看,每一次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来教育体制的大变革,如知识经济的兴起和成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社会上新行业的出现及旧行业比例关系的调节,必然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知识结构的变化以及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调整。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是两者关系的基本形态,这种适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即时性。社会的发展变革在总体上具有规律性,在具体上又具有随机性。高等教育必须随时准备适应社会某些方面的随机变化,不断改革和调整,这种以变应变的过程只能是一种即时的适应。二是相对滞后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是在政治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具体变化之后,是一种追踪性的反应,所以在时间上已经滞后。另一方面,即使高等教育的反应是迅速的,由于高等教育从改革到见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采取适应性对策时,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需要经过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所以滞后是必然的。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提高对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尽可能缩短滞后时间。

2.高等教育相对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高等教育中有一些可变的因素,也有一些不变的因素。如教育的内部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功能,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办学风格和特色等等,这些都是不变因素。外部条件、发展速度、规模、专业和课程设置等等都属于可变因素。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时主要是对可变因素的局部调整,就整体而言还是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保证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其稳定性。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性和人才标准具有某些不变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急功近利。所以高等教育在适应短期的社会形势时不能丧失独立性,有时要更多地追求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一致,而不是一味屈就短期目标。如在重视发展热门专业同时,还要看到冷门专业的发展前途,否则可能造成若干年后冷门专业人才的紧缺。所以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教育的变革往往是由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但具体如何变革却又需要回归教育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高教改革只有满足教育自身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的要求。保持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有利于高等教育冷静应对社会变革,也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保持相对同步。

3.高等教育的超前性

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凸现出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高等教育见效周期较长,如果总是忙于适应社会发展,必然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多个方面,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动力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育是新思想、新科技、新人才的重要培育者,这些因素是影响社会发展的灵魂。所以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所以高等教育不仅应该清楚当前社会提出的要求,更应该对未来社会的可能要求作出科学估计。既要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现象,又要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高等教育永远是为一个发展的社会服务。上个世纪末,国家适时提出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就是放眼未来,着眼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前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这是一种典型的超前性。只有不断保持这样的超前发展,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高等教育的超前既体现在思想上,又体现在行动上。思想的超前主要体现在要时刻保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时刻做好对社会以变应变的心理准备,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行动上的超前体现在准确洞察社会发展趋势,提前采取应对行动。但是如果不具备成熟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高等教育要全面改革、整体超前具有很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使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具有科学性依据,可以通过试点提前探索可能需要普及的模式,用局部超前来推动整体超前。

三、高等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高等教育走出封闭、关心社会、融入社会是一个巨大进步,不但增加了对社会的影响力,而且对于确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反过来改善自身的发展条件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社会具有不可阻挡的同化力量,在高等教育不断加强同社会联系的前提下,如果无条件顺应时尚与潮流,不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终会失去对社会的一些特有影响力,沦落为社会一个普通行业。高等教育应该有执著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精神,应该关照个体的人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不能单纯教给人生存的技能,还要教给人发展的特质;不单纯为特种现实与某种体制服务,还要高于现实,引导现实,为社会的理性发展确立标尺。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和形态,在大学里应该始终可以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归宿。应该提倡大学里有一片自留地,保留一片没有铜臭味、没有市侩气的净土,有一种超然于社会通俗价值的独特价值追求。所以高等教育必须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必须具有不具功利色彩的文化追求。从社会看高等教育,应该能够看到一些神圣的、不可忽视或亵渎的东西,应该能够找到社会发展希望的终极所在。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执著的学术追求。高等教育既要传播知识和文化,又要创造知识和文化,为此必须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执著的学术追求将无法称其为大学。从总体上说高校应该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弘扬学术精神,创造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应该立志于创造对社会发展足以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从个体上说,应该鼓励那些为了一个崇高的学术研究目标或者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发现而孜孜以求的学术探索。应该推崇那些甘于坐冷板凳,甘居“象牙塔”的特有学术精神。或许还应该允许有一些乌托邦式的超凡思想。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本质上在于正确理解教育规律,对社会发展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适应,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